(一)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要原则
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意旨不是在于向大学生机械的传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更不是严格要求大学生遵循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而是教育大学生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加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悟、加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从而激发大学生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继承与发扬民族精神、促进个体人格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因而,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应该遵循以下三个主要原则:
1.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导向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思想武器,伴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结合中国实际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济全球化和新科学技术革命,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条件下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锐利武器,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新概括,它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所以,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高校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党的民族精神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结合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及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民族精神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的原则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的进取不断丰富的。它以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为母体,在本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得以发展。因而,民族精神既具有历史性,又具有时代性的特点。高校应该使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的悠久、文化传统的丰富,教育他们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思想特质和精神品格而自豪。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不断补充和完善了新的民族精神因素,表现出了崭新的时代精神。改革精神、开放精神、法治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权利意识、效率意识、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和谐意识等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伟大精神品格。所以,高校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应该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历史教育、国情教育、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的同时,教育大学生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不断丰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补充完善民族精神的内容,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鲜血液。
3.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地是以一定的民族作为群体性单位的,民族精神既是一定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观念表达,也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评价方式等的集中表现,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种族性、民族性的特色,是民族的内在凝聚的思想基础,也是一定民族与他民族相区别的东西。……另一方面,不同民族之间不管有多大的差异性,又都是作为人类而存在和发展的,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也必然有很多的共性,这又使不同民族精神都具有某种人类性和互通性,这就使得民族之间的沟通、交往与融合成为可能。因而,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的同时,又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要高瞻远瞩,教育大学生既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又要以“和而不同,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和开放心态来吸纳世界各个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二)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信念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忠诚祖国、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和巩固起来的一种团结、凝聚国家和民族,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的基本政治、道德和人生价值规范。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注意内容的系统化、层次化和科学化,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思想和意识。(www.xing528.com)
一是以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为教育主线,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只有深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才能形成强烈的爱国热情。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许多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史实。在全球化进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历史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如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给中国人们造成的损害与创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伟大胜利以及许多可歌可泣的史实等,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要通过这些教育培养大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最基本的热爱之情,形成以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二是以社会主义实践和当代国情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和特征。当今我国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是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讲明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紧密结合,是当今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应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使大学生将热爱祖国与热爱党、热爱人民和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爱国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
三是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为基本内容,重点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全球化的各种竞争归结起来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大学生的素质和人格状况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兴衰成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对大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具有健全人格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其爱国情感才能稳固长久。要通过人格塑造和培养社会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国家的需要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把个人发展目标,个人价值的实现,职业的选择与国家的需要最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在职业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四是帮助大学生认清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努力培养大学生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我国今天仍然面临着来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威胁,这种威胁不但没有因为全球化削弱反而加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根本性增强,中国被美国视为是潜在敌人。为此,美国一直对中国实行“遏制”,文化上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邪教和宗教问题干扰中国内政,以《十条诫令》为指导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这一切证明,全球化进程对我国的国家安全、金融安全甚至国家主权,都产生着冲击,并构成一定的威胁。只有教育大学生在和平时期认清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居安思危,培养忧患意识,才能使大学生把爱国热情落实到具体的爱国行动上,一切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在社会生活中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
2.加强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大学生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本领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科技、新知识层出不穷,要紧跟时代步伐,永不步人后尘,唯有改革创新。因此,要大力加强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教育,重点把握以下内容。
一是要培养大学生追求真理、勇往直前的精神。创新的过程,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就是一部追求真理、勇往直前的历史。大学生必须珍惜美好的时光,勤奋学习,打牢知识的根基,掌握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善于创新,追求真知,自觉地将所学知识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
二是要培养大学生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江泽民同志指出,“要奋斗就会有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要把现代化事业干成功,必须有一种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钢铁意志,一种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3]面对全球化的各种挑战和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一帆风顺,未来创业的实践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须教育大学生树立“天行道,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敢于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在变幻无常的困境中,始终保持为祖国、为人民不息奋斗的精神和气概。
三是要培育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因此,人文科学的内容和民族精神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文科学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精神是人文科学的灵魂,也是科学精神的灵魂。因此,必须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与自信。
3.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陶冶大学生献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尚情操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时代特色。道德品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道德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群体,在全球化进程中,要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要在学生中坚持不懈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道德教育,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可以肯定,深入持久的道德教育必将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起到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