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成果

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领导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予以高度重视。(二)邓小平对民族精神思想的新发展邓小平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在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成果

二、邓小平民族精神培育思想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自己的祖国。他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是高昂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他集中全党的智慧,响亮地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20多年的发展实践中,他高扬民族精神的大旗,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

(一)邓小平民族精神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它需要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一致和同心同德,需要全民族成员的不懈奋斗和开拓进取。在历史上,中华民族葆有团结、自强、进取的伟大民族精神,弘扬这些精神无疑能够为民族的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持。在领导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邓小平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予以高度重视。他总结了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内在精神动因,提出搞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还必须要发扬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为民族事业而奋斗的过程中,党员应该成为民族的先进代表,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先行者和典范。就此,邓小平提出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以及20世纪60年代初期克服困难的精神,还教育全党同志要发扬大公无私、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通过各个岗位的党员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吸引群众,团结一致,振奋精神,提高信心,稳步前进,实现宏伟的目标。

邓小平在领导进行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带领全党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和成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这个理论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对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重大历史课题做了重要的补充和丰富。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交度的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就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思想境界、精神支柱、精神动力和行为规范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则承担了发展教育与科技事业、弘扬优秀文化和传承文明的神圣使命。邓小平领导开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其着眼点是完善社会主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直接目标看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凝聚力量,其最终目的则同样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同时,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实施过程上也是并行不悖、协调一致的。不能设想,具有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里容纳低靡、衰颓的民族精神;同样也不能设想,高昂健康的民族精神会孕育粗俗、野蛮的精神苦果。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行,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的推进。

(二)邓小平对民族精神思想的新发展

邓小平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在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坚持“一国两制”,统一祖国,为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谱写了新的爱国主义篇章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感情纽带和精神力量。邓小平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热爱,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的一生,始终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以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邓小平心系祖国统一,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创造者。“一国两制”构想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伟大创造。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政治智慧和胆略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指导方针。他认为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荣和稳定。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方针,以中华民族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民族愿望相一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传统的爱国主义相比,视野更开阔,内容更丰富,思想更深刻,更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是当代爱国主义的最高层次,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2.坚持百折不挠,追求真理,为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

百折不挠、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重要的精神动力。邓小平继承并弘扬了这种精神。邓小平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是他百折不挠、勇于克服一切困难的坚实基础。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思索,贯穿于他的整个一生。这种追求和探索,是中国共产党人卓越的精神品质,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发扬五种精神,即革命加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体现了一种力量、一种信念、一种气概,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品质的概括,是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创新发展。

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拓展了新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以中华民族的深厚民族精神为底蕴,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继承了民族文化的优秀思想,这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拓展,也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化。邓小平敢于解放思想,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向陈腐观念挑战,能够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从而为我党作出了一系列科学决策。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把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提到首位。邓小平说,不能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还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反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他要求全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二是根据中国的实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科学地总结了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他说,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他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社会主义的原则、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的评价标准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等,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尤其是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谈话,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对于解除人们关于姓“资”姓“社”的思想禁锢,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既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包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并且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相结合,充分拓展了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不愧是我们时代的精华。

4.坚持改革开放,勇于探索,为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

创新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一个民族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有不竭的动力源泉。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曾经取得过成功的经验,也付出过沉痛的代价。“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进程,他认为,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首先在广阔农村掀起,在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效益的情况下,又及时把改革从农村转向城市,使中国进入了全面改革、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把经济建设确定为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并形成了系统的改革理论,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他领导我们党和国家改革创新,走在时代的潮流前面,为中华民族规划了崭新的和切合实际的宏伟蓝图,从而为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和神韵,推动民族精神不断与时俱进。

5.坚持人民利益,以民为本,为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提升了新的境界

邓小平对人民群众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认识,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既从民族精神的民本传统中吸取营养,又把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融入到民族精神中去,把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更高的境界。主要体现在一是以满足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邓小平一个非常突出的思想,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给人民以切实的利益。他始终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奋斗的目标。他在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几乎无不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二是把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作为衡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标准。邓小平提出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党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政策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三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邓小平非常注重在改革开放中,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繁荣而奋斗不息。四是要求共产党员保持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邓小平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脱离群众。这大大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宝库,促进广大共产党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和优良作风成为民族精神的体现者和优秀代表者,从而提升了民族精神的境界。(www.xing528.com)

6.坚持全面开放,走向世界,为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吸取新的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敏锐地观察当代世界经济形势和科技发展的情况,提出了对外开放的理论。在对外开放中,首先以世界眼光实行全方位开放,融入世界发展的经济潮流,促使民族精神与时俱进。邓小平认为,今天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作出决策,大量派遣留学生,并明确指出,要大胆地派,不是派三个、五个,而是要成千上万地派,要学人家的所长,要把好的经验学回来。其次,以宽广的胸怀和气度,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使民族精神更加博大精深。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表明我国在全球化时代条件下,以博大的胸怀对待各种外来文化,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吸取营养。不断吸取和融合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成为我国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力量源泉。

(三)邓小平民族精神思想的培育路径

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十分重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他在著作和谈话中多次提到和论述了民族精神教育,并把它看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死攸关的问题之一。

1.根本:增强民族意识

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维护其团结统一的精神支柱,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根本内容。青年时代,曾身处旧中国民族灾难深重的生存环境中的邓小平,深感民族独立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他多次反复强调,要珍惜中国人民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牺牲众多优秀儿女而争取来的民主独立和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维护国家利益上,邓小平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情感、坚定的民族立场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他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他呼吁中华民族要团结起来,振作起来,共同为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和聪明才智;要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使中国人民信心百倍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邓小平相信中国人民既然有能力站起来,就一定有能力永远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敢于承认现在还很落后,我们在经济、文化、生活等许多方面还和西方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但我们绝不能存有悲观情绪和自卑感,因为自卑是没有出路的。

实行改革开放后,为了鼓舞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邓小平同样强调振奋民族精神的问题。面对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要克服民族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必须教育国民以主人翁的态度,把握时代发展的要求和趋势。他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要引导人民正确认识包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爱国斗争在内的我国民族发展的历史和优秀文化,正确认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正确认识我们的现实国情,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更加坚定信念,坚强决心,自觉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

2.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深刻表述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就是维护国格和民族尊严。1989年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谈到人权问题时,小平同志特别强调:“人们支持人权,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权。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8]国格是一个国家的生存、发展的资格,是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力量的象征。在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有少数人盲目崇拜资本主义国家,对我们民族和祖国产生了一种妄自菲薄的心理。对此,邓小平严肃指出:“由于对少数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不够,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现象。一些青年男女盲目地羡慕资本主义国家,有些人在同外国交往中甚至不顾自己的国格和人格。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认真注意。”[9]民族尊严是一个国家的民族自主、自立、自强的思想意识。国格和民族尊严是一致的,没有国格就谈不上什么民族尊严,没有民族尊严也谈不上什么国格。

3.关键:搞好党风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从性质上讲,中华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完全一致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范畴。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他认为国家的革命道路问题要由共产党人自己去思考和解决。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历史使命和领导地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党风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最高风范。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我们党只有保持和发扬良好的作风,才能始终成为人民的主心骨,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邓小平关于党风建设的理论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如何做好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确保党在各方面的领导核心地位提供了重要依据,使党风建设成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因此,在2003年2月19日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以党风建设带动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的要求。

4.基础: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1985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强调了国民素质对国力的作用,他说,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在国民素质中,他又非常重视思想道德素质,他要求大家在政治上要爱国,爱社会主义,接受党的领导,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

邓小平的思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没有报国之志,是不可能有效国之行的。当今世界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作为民族精神核心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凝聚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精神力量虽然不同于物质力量,但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加强民族精神的培育,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才能充分发挥每一个民族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弘扬和培育具有自为性特征,培育民族精神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立足点在于唤醒全民族每个成员的责任意识、爱国意识,铸造我们时代的民族魂,使之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邓小平同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民族精神的培育提供了许多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