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成果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毕生的奋斗中,毛泽东始终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不断培育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一)毛泽东民族精神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文化渊源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但在近代却遭受了巨大屈辱。在领导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积极倡导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成果

一、毛泽东民族精神培育思想

毛泽东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在毕生的奋斗中,毛泽东始终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主题,不断培育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

(一)毛泽东民族精神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和文化渊源

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灿烂的历史,但在近代却遭受了巨大屈辱。在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复兴的时代召唤中,中国共产党走到了历史的前台,毛泽东又历史地成为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前进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在领导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积极倡导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他领导的中华民族的成功实践,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创造了根本性前提。

1.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是毛泽东民族精神弘扬与培育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一生最辉煌的伟绩就是领导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从落后与衰败中走出来,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对民族的无限热爱、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经天纬地的卓越才华、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实践之中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为建立新中国凝聚起了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精神动力,同时也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换中,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诉求随着时代和现实的变换而不断凸现。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和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开来,融之于轰轰烈烈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斗争实践之中,并在其中不断培育和塑造着崭新的民族精神。毛泽东深知精神力量对于革命事业的巨大推动作用。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不同表现形式分别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论述,并多次号召和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探寻中国革命道路的关键时期。在总结大革命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深入考察并准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实情,并在此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探索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在遵循和弘扬实事求是精神的基础上,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最终探索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因遭受外敌侵略而面临生存危机,毛泽东突出强调了民族团结凝聚、勇于反抗、不畏牺牲的顽强民族意志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民族自强精神。从革命经验及社会发展规律出发,毛泽东认为,屡经灾难和战争考验的中华民族必定拥有不畏牺牲、自强不息直至最终胜利的伟力。因此,他强调:“中华民族决不是一群绵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与人类正义心的伟大民族”;[1]他坚信:“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2]解放战争时期,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毛泽东以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刚毅无畏的精神鼓舞人民军队的士气。他相信人民军队的伟大革命精神,指出它“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号召革命军队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在人民军队取得军事斗争的阶段性胜利时,毛泽东号召军队继续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在革命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又提出了要保持两个“务必”,这既是对中国革命成功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也是对中华民族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与弘扬。

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前古未有的伟大事业。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在付出了千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之后才赢得了这个事业的成功。在总结新中国成立对于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意义时,毛泽东满怀豪情地指出:“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落伍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3]历史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得中华民族这个饱经沧桑的伟大而古老的民族一举摆脱了百年的屈辱与束缚,扬眉吐气,重新凝聚起来,找回了一度失落的自尊、自信与自豪,再次站到以自己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书写崭新历史篇章的新起点上,它全面激活并大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为它的进一步弘扬和培育创造了前提条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中华民族首次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团结和凝聚起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民族大家庭,使中华民族百年来追求民族繁荣和复兴的梦想获得了最根本同时又是最重要的保障,使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获得了一个全新的、和谐而又顺利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环境。新中国成立之后,随之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中华民族的又一场伟大实践,它有别于此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但同时又与之紧密衔接。它同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一样,也是一项充满开拓性和创造性的民族伟业,激发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使全民族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努力推进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弘扬和培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场所和发展舞台,为中华民族的不断成长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毛泽东民族精神思想奠定了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文化条件,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素材,使毛泽东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风格。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扬光大,也为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毛泽东十分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十分注重学习和研究中国历史和民族文化,从中吸收有益的思想资料。他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4]毛泽东强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给以批判地总结,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毛泽东堪称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在政治思想方面,毛泽东继承了中国思想史上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的优良传统,将其发展成为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思想。他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导,批判地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创立了党的群众路线,他在继承中国历史上“自强不息”、“人定胜天”思想的基础上,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劳动人民与自然灾害、英勇抗击外来敌人入侵的斗争精神,提出了独立自主这一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的思想。在军事思想方面,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地总结中国战争史上的经验以及中国古代兵法,为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红色政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材料,也为后来创立游击战争的理论和战略战术原则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哲学思想方面,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一民族化的语言,进行了新的诠释,并赋予其深刻的涵义,以之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和核心。此外,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对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以及军事辩证法思想的形成,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毛泽东在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注意吸收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中的精华。毛泽东批判地借鉴了孙中山反帝爱国和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例如关于发动民众,以武装斗争推翻封建统治政权,建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思想;关于唤起民众、建立统一战线的思想;关于“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思想。毛泽东在认真分析和研究孙中山学说的基础上,将其分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为创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毛泽东在政治、军事、哲学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借鉴和吸收,说明了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传统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也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毛泽东思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二)毛泽东民族精神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了我国的民族精神,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毛泽东一生倡导与践行的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高举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历来把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无数志士仁人,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身之责,认为“天下之本为国”,强调“以国家之务为己任”。(www.xing528.com)

在漫长的军事、政治生涯中,爱国主义与民族尊严始终是毛泽东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心理因素和价值取向。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了中华民族必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把自己、自己的家庭与祖国的振兴富强,与人民的解放幸福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就必须在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赶上并超过西方发达国家。他提出要破坏对西方的迷信,要去掉民族自卑心理,西方资产阶级能做到的,东方无产阶级也一定能做到。在处理国际关系上,毛泽东始终坚持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在任何时候都坚决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中国人民的利益,维护祖国的统一,从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决不做任何有损国家主权的事情。他不仅敢同帝国主义侵略、干涉进行斗争,而且敢于同霸权主义斗争。

2.践行实事求是精神。实事求是是民族精神的又一重要内容,这一精神是毛泽东立身处事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其坎坷曲折的人生历程,还是深奥而又抽象的思维方式,抑或是丰富而又浪漫的想象力,总是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紧密地结合着。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注重社会调查,注重实事求是,他从接受马克思主义之日起,就注重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他在反对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事实求是的思想路线。他说:“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我们民族的灾难深重极了,惟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民族到解放之路。”[5]他在自己的实践和理论活动中,对实事求是进行了唯物而辩证的解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他在1941年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周围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6]毛泽东的这一精辟论述,言简意赅地指出实事求是的实质,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经毛泽东的提倡和阐释,实事求是精神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座右铭。毛泽东的一生,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不仅有理论,而且自己注重身体力行。不仅是在决策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大事上如此,就是在普通的小事上他都这样。他之所以能够把握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能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摧毁蒋介石政权,就是因为他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人民群众指明了一条解放之路、幸福之路,这是毛泽东对弘扬我国民族精神作出的重要贡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搞革命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的精神,那么现在,我们搞改革开放,搞现代化建设,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样要靠事实求是的精神。

3.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动力。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孟子·告天下》中强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中国,自古以来,自爱、自立、自强的人是受尊敬的,自暴自弃的人是被人认为没有出息的。几千年来,这种独立自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毛泽东同志继承和弘扬了这种优良传统,一直倡导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他说,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革命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代价,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他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号召共产党人要做艰苦奋斗的模范,始终要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儿,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进行到底。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论。在毛泽东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未向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屈服过,也从未拿原则作交易来换取别人的施舍。在以后的十几年里,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胜利地渡过重重难关,卓有成效地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发奋图强,在较短的时间里,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研制和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导弹人造卫星,扬了国威,振奋和弘扬了民族精神。

4.首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古训。作为人民领袖的毛泽东,把这一精神发展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这正是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领袖与以往封建君主之间的天壤之别,他始终把人民大众真正视为创造历史的动力和新中国的主人,把自己永远置身于人民公仆的位置上。在人民的关系上,始终把全国乃至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彻底解放作为自己奋斗的终身目标。他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7]

毛泽东一直把相信人民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他从人民群众中涉取了无穷的智慧,又依靠这些智慧去领导群众,翻身得到解放。毛泽东的一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是伟人,却又是人民的儿子;他是领袖,但又永远置身于人民之中。无论是在艰苦创业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治国安邦的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始终如一地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他要求共产党人、革命干部要努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以人民利益为第一生命;要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埋头苦干;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还重;要做一个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5.坚持自强不息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毛泽东批评地继承了民族的自强精神,并使这一精神得到了拓展和弘扬。他在1919年8月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号召人们以天下国家为已任,敢作敢为。毛泽东认为,人生就是要搏击奋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毛泽东看来,奋斗就是人生的主题。在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里,毛泽东在困难面前从来没有屈服低头,而是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对革命前途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

(三)毛泽东民族精神培育思想的形式与载体

民族精神总是与每一历史时期的民族任务紧密相连,总因代代英雄豪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个性心理特点的不同而各领风骚。毛泽东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形式辩证统一观点,培育和倡导以地名、事件、行业、人物、数字等冠名的民族精神表现形式与载体,使之成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桥梁,密切党群干关系的纽带,沟通人们思想和心灵的渠道。毛泽东所培育和倡导的民族精神表现形式与载体,主要有四个方面特点。其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标志。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有机结合,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在此过程中,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篇章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应运而生。其二,是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融合交汇的产物。毛泽东毕生坚信马列,知历史,认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质,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因此,他所培育和倡导的诸如南泥湾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大寨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等等,都有浓郁而深邃的文化底蕴,都是时代的主旋律,都显出风流人物的光辉业绩,都具有薪尽火传,与时俱进的品格,都使民族精神升华到新的境界。其三,几乎囊括了党和国家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在打碎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同时,在不同年代、不同区域范围发生的事件和行业、人物活动中,培育和倡导了诸如整风精神、抗大精神、万隆会议精神、好八连精神、国球(乒乓球)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等,深深渗透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其四,体现了一代伟人的高超领导艺术和工作作风。毛泽东总能紧紧围绕民族任务和中心工作,在关键时刻和重要时期,擎起诸如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鲁迅精神和刘胡兰精神等一面面旗帜,给予人民群众无穷力量;塑造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王杰精神和焦裕禄精神等一座座丰碑,激励人民群众奋勇前进。

1.以地名等为主冠名的民族精神。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从“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的欢呼,到游击战争十六字字诀的运用;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壮语,到“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回答;从朱毛挑粮背米上山、不坐轿子、不吃粉丝的佳话,到“红军中官兵夫薪饷穿吃一样,军阀里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的佳联;从“红米饭,南瓜汤”、“干稻草,金丝被”为主旋律的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到不畏“茅草要过火,石头要挨刀,人要换种”的革命英雄主义,充分体现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品质,再现了中国革命实现第一次伟大历史性转折后的壮丽景象。苏区精神,是党首次在局部区域执政中产生的高尚品格和朴实作风: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到在红色武装割据中“创造第一等工作”;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的山歌,到“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的口碑;从“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到“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的警示,充分体现了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行军事、政治、经济三大民主的风范,再现了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道路的万千气象。延安精神,是党成熟后魅力无穷的精神境界:从中央党校“实事求是”的校训,到《解放日报》“深入群众,不尚空谈”的题词;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到“团结——批评——团结”的作风;从“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号召,到“军民鱼水情”的洋溢,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髓,再现了毛泽东思想蔚然成风的清新风貌。

2.以人物和行业冠名的民族精神。在民主革命时期,主要表现在一个方向、四位人物、两条校训上。一个方向就是以鲁迅所代表的“爱国主义精神、坚韧的战斗精神和博采众长、勇于创新的精神”,毛泽东最为推崇和赞赏鲁迅精神,称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骨头是最硬的”,“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枕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四位人物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红军战士张思德;“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前辈先哲愚公;“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新女性楷模刘胡兰。两条校训就是抗日军政大学的“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中央党校的“实事求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则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赞美英雄,有“公而忘私,助人为乐”的雷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焦裕禄;“为国分忧,为民争气”的王铁人等。二是面广域宽,有“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大庆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敢想敢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爱国奉献,不骄不躁,求真务实,精诚团结、德艺双馨”的国球(乒乓球)精神等。三是豪气万丈,有“清廉无私一身正气”的好八连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都体现了炎黄子孙的一脉相承、同舟共济的品格,再现了华夏儿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秉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