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信息传播与媒介竞争力研究成果来袭!

经济信息传播与媒介竞争力研究成果来袭!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鉴于现在全国财经新闻专业普遍面临“两张皮”的困惑,这也是“双财经”特色要解决的重点。

经济信息传播与媒介竞争力研究成果来袭!

财经新闻专业教育应坚持“双财经”特色

○杨青山

摘 要 作为专业建设起步不久,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的“新兴复合型专业”,财经新闻的专业教育应牢牢坚持“双财经”特色,并以此为依托,打破专业优势被所在学校的传统强势专业(如财政、金融、管理、会计国际贸易等)所覆盖的窘境,真正实现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办出专业特色,得到社会认可。

关键词 财经新闻 专业教育 “双财经”特色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些财经类院校陆续开办财经新闻(或称经济新闻)专业,这一方面适应了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深入的背景下对财经新闻人才的需求,因为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日俱增,记者必须掌握报道日益复杂的财经新闻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财经类院校也想利用自身优势,使其专业新闻教育的定位与传统的“通才”新闻教育有所区别,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与老资历的新闻院系形成差异化竞争。应该说,众多财经类院校向多科性大学发展是导致纷纷开办财经新闻专业的主要推手,另外,由于专业点的激增,新闻学教育的专业细分化要求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截止2010年7月,国内在本科阶段开设财经新闻(或称经济新闻)专业方向的普通全日制高校约27所。[1]十余年来,很多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财经新闻人才。然而,财经新闻专业在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争议多、问题多、矛盾多的复杂状态,尤其是在如何坚持“特色”上存在普遍困惑,这一点在2008年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首届财经新闻专业负责人联席会议”上可以窥见一斑。[2]于是,造成了一方面毕业生挤破头想进财经媒体,却越来越难;而另一方面,许多财经媒体还抱怨找不到理想毕业生的“乱象”。

作为专业建设起步不久,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中的“新兴复合型专业”,财经新闻的专业教育应牢牢坚持“双财经”特色,并以此为依托,打破专业优势被所在学校的传统强势专业(如财政、金融、管理、会计、国际贸易等)所覆盖的窘境,真正实现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办出专业特色,得到社会认可。

一、财经新闻专业教育的特色化“陷阱”

近几年,随着高校新闻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各类专业院校也在大力拓展专业面,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的办学已经打破本专业与综合类院校一统天下的局面,各类专业院校都在纷纷利用自身优势,拓展办学渠道,到2008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点已多达877个,比1994年翻了12倍,开办新闻传播专业的高校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5所猛增到500多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3以上。与此同时,财经类院校也开始注重按照自身的教育模式,设计培养具有财经类学生特点的新闻专业人才,开始了跨大学科设置新专业的尝试,以满足社会各界,特别是财经媒体、财经新闻对专业人才的需要。然而,财经类院校尝试开办新闻学专业,强调财经特色的努力中也面临着现实“陷阱”。

(一)前景不容乐观

财经类院校开设新闻专业是由于看到了当今社会存在一个庞大的,并且正在发展的传媒市场,但对财经新闻专业的前景不能盲目乐观。首先,本世纪初的财经报刊热,由于投资回报和市场容量问题,现今已经明显降温,财经类传媒记者、编辑的需求量进入稳定期;其次,多数财经院校所处的位置,形成不了全国性的影响,所培养的新闻类学生主要面向本地域,而地域性传媒主要是大众媒体,对专业性的财经传媒人才需求量有限。[3]因此,传媒市场对于财经新闻人才的需求,我们不能抱有过高期望。

(二)学科地位尴尬

财经类院校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要优势学科的院校,经济学、管理学是其支柱学科,这些学科办学历史悠久,师资队伍完备,教学科研积淀深厚,拥有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重点学科。而新闻传媒专业大多是在“合校”、扩招以后发展起来的,教学科研积淀不够,整体实力较弱,在财经院校处于一种非主流、“边缘化”的劣势地位,短期内难以与财经类优势学科相抗衡。[4]甚至,有些财经类院校认为该学科对学校的发展“贡献不大”,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因而,财经新闻专业想要通过“财经特色”异军突起,打破专业优势被所在学校的传统强势专业所覆盖的窘境,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较为困难。

(三)人才培养“短板”明显

财经新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征,在报道内容、报道手法、受众需求等方面与其他类型新闻有着显著的差异,这对财经新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从目前国内开办财经新闻专业的情况看,普遍的问题是专业师资不足,大多数师资都没有财经新闻的从业经历,在知识结构上多处于“单边腿”的状况课程体系呈简单的“财经”+“新闻”的结构,难以融合不同类别学科的知识,至今还没有普遍认可的成熟的专业教材,等等。

二、何为“双财经”特色

所谓“双财经”特色是指:不但是有财经院校特色的,还应当是有真正“财经”特色的。有财经院校特色,就是要善于集中财经院校的优势资源,让校内的优势资源“为我所用”,巧妙借力于社会认可的学科与专业,确保专业的特色发展跟上学校的特色发展;有“财经”特色,就是要针对财经报道的现实问题,培养财经报道一线真正需要的专门人才,具体到培养方案,就是要处理好财经知识和新闻知识的有效衔接。

既然经济学、管理学是财经院校的传统学科和优势学科,那么财经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就应该依托这些优势,走特色化、品牌化办学模式,让财经新闻专业的学生既有一定的经济学功底,又懂得新闻业务,在与综合类大学新闻专业的毕业生竞争时,更有特色,更有专长,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贯彻财经院校办新闻专业的基本思路,充分依托学校在财经类学科和专业方面的科研与师资优势,进一步突出“双财经”的财经院校特色是明智选择。

同时,要有效融合相关学科的知识。财经新闻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有效解决“新闻”和“财经”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问题,使我们能够培养出优秀的财经采编人才。鉴于现在全国财经新闻专业普遍面临“两张皮”的困惑,这也是“双财经”特色要解决的重点。

三、如何坚持“双财经”特色

(一)突破对“专业”培养路径的传统认知

财经类院校开办财经新闻专业至今,如何突破对“专业”培养路径的传统认知一直是一个现实且严峻的问题。一方面是传统新闻学的培养路径饱受业界诟病;另一方面是专业教师对传统培养路径的高度认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定势思维。传统的“专业”培养路径有其产生和固化的客观条件,这一些条件在老牌的传统新闻学院校已经十分成熟,但在财经类院校恰恰是一个明显的“短板”。与此同时,当今媒体的迅猛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经过传统的“专业”培养路径走向媒体的人才,其新闻学以外专业化知识储备的不足,正成为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在新闻院系进入差异化竞争的大背景下,突破传统的“专业”培养路径不但具有现实的意义,在新兴财经新闻院校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www.xing528.com)

因此,有效突破对“专业”培养路径的传统认知,一是要通过加强与业界的沟通提高对传统培养路径的认识能力,愿意尝试新的培养路径以争取在差异化竞争中胜出;二是要坚信只要“双财经”特色始终着眼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着眼于社会对财经类新闻人才的现实要求,“双财经”特色的成效一定会在恰当的时候得到显现。

(二)培养战略具有前瞻性

财经新闻专业“双财经”特色发展所确定的基本目标应是:培养有潜力的财经记者,即有能力发现并判断财经事件的新闻价值,有能力与财经专家、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官员、企业经理进行交流并采写出相应的新闻报道稿件。作为新生事物的财经新闻,本身就具有复杂性、多面化,如何制定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较为科学的教学体系还须继续探索,但是传媒格局的快速变革、新兴网络及数字媒体的影响力日渐加大却是不争的事实,这就要求有责任感的传媒教育管理者和教学人员必须以前瞻的眼光来制定专业教学规划和新闻人才培养战略,不断创新财经新闻人才的培养方案,并将相关措施落到实处。[5]

(三)抓牢“四大领域”相关课程

“双财经”特色要求认真研究财经新闻涉及的四大领域:产经报道、宏观经济报道、资本市场报道和公司报道,分析这四类报道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够利用有限的学时开设最有利于学生专业成长的课程,如西方经济学、企业管理金融学市场营销会计学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到财经类课程对专业报道的必要性,又要为学生在此基础上预留拓展专业知识的空间。

财经新闻专业课程通常由新闻课程模块、经济管理课程模块、人文社科课程模块三部分构成。各院校财经新闻专业开设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差异较大,西方经济学与管理学开设最多,分别占90.9%和81.8%,其次如财政学、金融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均有13所高校开设,占比59.1%,这种差异可能和不同学校的优势学科有关系,如经贸类院校、财经类院校就可能各有偏重。[6]这种差异本无可厚非,也是为了依托所在院校的优势学科资源,但课程设置一定不能偏离财经新闻涉及的四大领域。

(四)教师“财经化”

没有教师的“财经化”就没有课程的“财经化”,课程名称的变化给师资队伍带来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从传统新闻学的课程到彰显“财经”特色的新闻学课程,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应坚持倡导专业教师不但要及时补充财经类的相关知识,还要将财经知识与新闻学知识有机结合,将“财经”一词内化到包括案例教学在内的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一方面主动加强向书本学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经济类、管理类学科的优势资源,做“旁听生”,听学术讲座,向同仁求教,使专业课程的“财经”特色得到显现。

(五)强化与高端媒体的合作交流

财经新闻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媒体实践,应进一步加强与高端媒体,特别是高端财经类媒体、英文类媒体的合作,培养国际化视野,突破地域局限,拓宽合作领域,实现优势媒体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合作的范畴不但包括学生的参观学习、专业实践,还应当包括教师与媒体开展具体的合作研究。鉴于目前财经新闻专业师生在与各类媒体合作时出现的动力不足、合作表面化等情况,学校层面应就推动学生与教师借助社会资源的专业实践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保障激励机制建设。

财经新闻专业的发展虽仍有质疑之声,但总体来说进入了“相对适应期”困惑与迷茫的声音在逐步减弱。若要克服在特色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必须始终坚持“双财经”特色,只要坚信“双财经”特色的指导思想是有利于特色人才培养的,新的培养路径的改革方向是符合教育总体规律的,是着眼于社会对财经新闻人才的现实需求的,财经新闻这一特色专业的教学平台一定会真正成为财经类院校特色发展的支撑点。

杨青山,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新闻系讲师

【注释】

[1]王晓乐:《全国财经新闻专业本科教育调查报告》,《现代传播》2010年第12期。

[2]杨青山:《“财经新闻”专业应走特色发展之路》,《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第16期。

[3]李程骅、李平:《论经济新闻人才培养的路径创新》,《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徐江:《打造特色另辟蹊径——财经院校新闻传媒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电视时代》2010年第4期。

[5]崔文辉:《论经济新闻人才的培养与锻造》,《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0期。

[6]崔文辉:《论经济新闻人才的培养与锻造》,《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