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新闻三网融合下发展的瓶颈分析
○连少英 陈峦明 康 西
摘 要 三网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迎来很多发展机遇,同时面临许多挑战和困惑。本文试图结合国外三网融合过程中电视新闻发展的问题与经验,考察中国三网融合的现状及电视新闻的态势,分析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瓶颈,以期为电视新闻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 三网融合 电视新闻 融合新闻 瓶颈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融合,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为用户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包括IPTV、手机电视、增值应用、高清电视、VOIP(网络电话)或视频电话、网络视频会议等。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走向分析,三网融合是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电视新闻是广电网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节目形态,电视新闻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广电行业的发展水平。三网融合为电视新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的电视新闻借助于电信网和互联网,将会拥有更加多元的传播平台和更加丰富的采编手段。同时,其发展也将面临许多瓶颈。
一、电视新闻发展的政策瓶颈
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大多数国家以立法为基础引导市场主体实现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的融合。如美国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1996年电信法》是一份基石性文件,它为三网融合扫清了法律障碍。这部法律规定,有线电视运营商及其附属机构从事电信服务,不必申请获取特许权;特许权管理机构不得禁止或限制有线电视运营商及其附属机构提供的电信服务,也不得对其服务施加任何条件;电信企业可以通过无线通信方式、有线电视系统以及开放的视频系统提供广播电视服务。[1]这部法律对之前不对称进入的规定进行了修改,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允许广电业和电信业双向进入,彻底打破了美国信息产业混业经营的限制,允许长话、市话、广播、有线电视、影视服务等业务互相渗透,也允许各类电信运营者互相参股,创造了自由竞争的法律环境。与很多国家政府导型的三网融合思路不同,中国的三网融合选择的是政府主导型的道路,融的进程在政府主导出台的各项政策下不断推进。1994年,当时的电子部联合道部、电力部以及广电部成立中国联通,被赋予打破“老中国电信”垄断地位重任,但主要还是经营寻呼业务。1998年,邮电部和电子工业部完成合并,信产业部正式成立,广电部改为目前的广电总局。1999年,国办发文要求,“电部门不得从事广电业务,广电部门不得从事通信业务,双方必须坚决贯彻行,”文件还指出:“广播电视及其传输网络,已成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分。”2001年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提出三网融合:“促进电信、电视、联网三网融合。”2006年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三网合”。2009年5月,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意见》的通知,“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实现广电和电信企业的双向进入,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2010年6底,三网融合12个试点城市名单和试点方案公布,三网融合终于进入实质性推阶段。2011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三网融合第二阶段试点城市。
这种思路推动的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的发展依赖于有利的政策支持,果政策不适应发展的要求,将会严重阻碍电视新闻未来的良性发展。广电网电信网具有共同的产业经济特征:自然垄断性。[2]市场经济下,垄断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政府主导型的三网融合通过行政手段打破或调整当前的自然垄断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三网融合的进程会受到阻碍。这种背景下,广电网与电信网及互联网的融合进程减慢,电视新闻借助其他网络特别是电信网进行发展将会受到影响,最终将对电视新闻的快速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网融合的发展,要求传统上只在广电网中传播的电视新闻节目应当利用电信网和互联网作为新的播送平台,电信网与互联网应当逐步取得电视新闻节目的制作和播放权限。“三网融合”目前遇到的最大阻碍是双向接入方案不明确,以及广电和电信运营商对融合后各自原有用户群流失的担心等,由于这些担心导致目前中国三网融合政策在双向接入方面并没有实质性的推进。由于互联网发展较晚,不具备自然垄断性的经济特征,因此广电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开启较早,推进得较为顺利,现在几乎所有的电视机构都制作了专门的网站,将已经播出的新闻放到自己的网站上供受众点击,有些网站甚至可以实现与电视的同步播放,一些电视机构开始尝试通过网站使用受众提供的新闻信息,如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爱西柚播客台,致力于打造一流的上传、分享、搜索、观看平台,鼓励受众创作或分享视频。但是将受众提供的信息用于制作电视新闻节目仍然没有实现。
国家政策壁垒造成媒体“各自为政”。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内容为王”在新闻传播中是永远不过时的。传统媒体拥有最强大的采编队伍和最丰富的从业经验,这是新媒体短期内无法超越的。根据我国《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第七条,几乎所有的门户网站都没有新闻采访权,天价的成本也是任何一家网络媒体所难以支付的。于是,简单的复制、粘贴、编辑就成为我国新旧媒体合作的最常见方式。就目前而言,我国在政策上对内容生产缺乏规划,无法像国外媒体那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合平台,信息资源浪费很严重。
二、电视新闻发展的业务瓶颈
由于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传播方式和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为了能在数字化时代生存下去,媒体开始取长补短,进行融合,走上媒体融合之路,从而产生了“融合新闻”。“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不同的媒体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及手机等,集中在同一信息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的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融合新闻之路成为电视新闻的必然选择
对比而言,中国在“融合新闻”实践上还存在太多的困难和阻碍。制播合一的垄断性体制成了阻止“三网融合”和新闻共享进程的政策壁垒,传统的新闻采编和媒体管理模式、公式化教育造成了人才缺口,还有不断被受众质疑的媒体公信力等多种原因,使我国在媒介融合和“融合新闻”实践路上一直都行走得很慢很艰难。概括而言,中国电视“融合新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第一,媒体自身体制的滞后与限制。“融合新闻”的要求是打破单一媒体的限制,在跨媒体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这种业务生产流程势必会让媒介集团的内部管理结构和体制发生质的改变。媒体间如何实现有效融合,实现融合后由谁管理,如何管理,以及对目前中国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如何进行利益划分,媒体自身的文化内涵如何融合,不同媒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情感认同如何处理,以及在合作过程中如何协调等。只有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融合新闻”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以厦门电视台SNG的操作为例,目前SNG设备隶属于技术部门,新闻部门如果使用,需要提前提交申请,申请经技术部门批准再安排技术人员,对于突发新闻的采访非常不利。[3]
第二,电视融合新闻人才的匮乏。“融合新闻”对记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布来恩·布鲁克斯曾说:“我们将会看见,随着媒体企业之间的合作,电视、广播和网络的资源都会被集中起来,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跨媒介的新闻工作能力,现在,98%的新闻工作与媒体融合无关,但这个情况将会在未来几年内出现极大改变。”
从美国电视“融合新闻”发展来看,融合媒介需要这样的人才:一种是在大型媒介集团中能独当一面,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管理人才,这种人必须精通各种媒介,知道怎样安排可以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一种是通俗上的“超级记者”,熟悉各种媒体的叙事特点,能写能拍,或者是那种在“超级团队”中很好协调,并扮演自己角色的媒体人。由于融合新闻的理念传播较晚,新闻业界的实践发展较慢,业界现在缺乏真正懂得融合新闻的业务人才,而学界的教育设置更是远远落后于融合新闻的发展需要,几乎还没有新闻教育机构设置培养融合新闻人才的专业或课程。如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Moen教授所言:“目前看,新闻教育对新闻业的变化反应还比较慢,一个原因是业界还在考虑他们要朝哪个方向走,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4]
第三,电视新闻节目内容的匮乏。三网融合为电视新闻节目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播送平台和渠道,与平台和渠道的增加相对应的应当是内容的丰富,但这正是当前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短板。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资源受播放时间的限制,每个频道的资源在于每天24小时的播出时间,但是三网融合以后,除了电视上24小时的播出时间外,互联网和电信网提供了无限时间和空间的传播平台。目前来看,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并没有明显的增加,电视新闻网站上的新闻只是电视已经播出的节目的一个数据库,这些网站没有其他的自采新闻或整合新闻。在电视新闻网站编排上,基本还是按照传统电视媒体的频道及栏目进行布局,这显然无法满足受众深度组合专题式的电视新闻需求。
第四,电视新闻节目质量不高。受制于新闻管制政策及陈旧的新闻工作思路,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形成了一些落后的模式,经常遭到批评的便是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电视新闻模式。三网融合中,如果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不能有极大的提高,它的市场空间一定会被压缩。
三、电视新闻发展的理念瓶颈
电视机构和受众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上是上行对下行的关系,电视新闻节的内容均由电视台进行采集、制作和播出,在新闻生产的环节中,受众处于不在场的状态。但是在三网融合背景下,这种单向的传播模式将会被双向的交互性传播模式取代,电视节目的受众不只是被动的接收者,他们可以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通过文字、图片、语音或者视频的方式上传至新闻共享平台这些信息与电视机构发布的新闻共存于平台之中,呈现出专业内容制作和电视用户内容制作并存的新闻传播格局。
在这种新型的传播模式下,传统的电视新闻机构及其工作者的理念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电视新闻机构及工作者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他们的把关功能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以往的把关功能体现在专业机构及工作者在制作和传播新闻各个环节中的选择,现在这种功能不仅体现在对于自制新闻的选择,而且体现在对于用户上传新闻的选择和加工,这对传统的电视新闻机构和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美国的媒体为例,从CNN.com拆分出来的iReport.com允许任何人上传视频,能够不断获得各种突发新闻事件视频;之后编辑人员会对视频进行拣选,放在网站相应的区域播出,有的会被推荐到网站主页。一些最引人关注的内容也会被选择进入电视频道播放。[5]同样的功能在美国多家媒体都已经实现,如著名的电视网络Fox.com的uReport和MSNBC.com的First Person支撑这种操作方式的是广义的新闻传播者理念,是对传统受众已经变成新闻传播者的事实加以认可的理念。但是,在这方面,我们的电视媒体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媒体,传统的电视媒体依然垄断着电视新闻的制作。
四、电视新闻发展的技术瓶颈(www.xing528.com)
对于未来电视新闻的特点,人们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实时性与互动性的完美结合。互动是未来电视新闻发展的方向,但是这方面的技术问题并未完全解决。这种技术瓶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电视机的技术瓶颈,二、互动采编播送技术的瓶颈。2011年中国彩电业研究报告显示,智能电视最大的瓶颈在于人机互动技术,语音识别、手势识别难题仍未解决。从国内外的情况看,目前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只是有限的互动,电视新闻参与者在同一地点如演播室的互动,在不同地点通过专业摄录设备的互动,受众互动仍然只能通过较为传统的打电话等方式,人们设想的在每个家庭的电视机前观看电视新闻并参与互动的状态仍然面临很多技术难题。
五、电视新闻发展的利益瓶颈
中国媒体的产业属性在业界和学界都得到了确认,媒体在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也是一个独立运作的市场主体,盈利成为媒体的目标。互动和点播是电视新闻节目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短期内新闻点播无法成为主流收看手段。互动点播的其中一个障碍在于收费,新闻栏目点播和互动一定会增加运营商的成本,而由于受众群被分割,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为广告收益)会相应下降,因此必须通过收费来补偿,现在大众对电视收费特别是看电视新闻节目收费还不习惯。因此,目前看来,电视新闻在朝着点播互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会遭遇巨大的利益瓶颈。
[1]傅玉辉:《大媒体产业: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2]孙玮:《超越技术与传媒业》,《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10期。
[3]金雪涛、廖锦瑾、邓磊:《“三网融合”背景下美国有线电视网络业务发展与启示》,《电视研究》2010年第12期。
[4]郎立斐:《“三网融合”下的电视新闻节目发展问题浅论》,《东南传播》2011年第2期。
[5]蔡雯:《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新闻战线》2005年第5期。
[6]张晓倩:《媒介融合视域下电视新闻频道发展策略研究》,2010年硕士论文。
[7]张守信、孙瑜淼:《媒介融合语境中电视新闻传播观念的嬗变》。
[8]黄成、花凯:《试论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采编业务的影响》,《电视研究》2010年第3期。
[9]Mike Shields,Power to the People:CNN Launches iReport.com,Mediaweek.com,February 11,2008
陈峦明,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康 西,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专业本科生
【注释】
[1]http://www.sarft.net/a/20101/13862.htm
[2]金雪涛、廖锦瑾、邓磊:《“三网融合”背景下美国有线电视网络业务发展与启示》,《电视研究》2010年第12期。
[3]郎立斐:《“三网融合”下的电视新闻节目发展问题浅论》,《东南传播》2011年第2期。
[4]蔡雯:《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新闻战线》2005年第5期。
[5]Mike Shields,Power to the People:CNN Launches iReport.com,Mediaweek.com,February 11,20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