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兴
摘 要 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已走过了5年的艰辛历程,各国经济都难以幸免。一时间,金融与经济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甚至是妇孺皆知的一个热门话题。从波兹曼的媒介即隐喻的观点出发,这一现象恐怕要归功于媒体的功劳,特别是影响力显著的财经电视。正是它们“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
关键词 财经电视 金融危机 内容分析
前言
《财经郎眼》是一档有鲜明郎咸平风格的聊天式新闻评论节目,由广东电视台与上海极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2009年6月强力推出。与其他林林总总的聊天节目不同,《财经郎眼》偏重泛财经话题,关注民生经济事件,从民生经济出发,透析世间万象、大事小情,寻求各类新闻的经济学解读和个性化讲述,带有明显的时效性、庞大的信息量和独特的思想见地。
栏目制片人兼主持人王牧笛毕业于北京大学,是广东电视台主持队伍里的新锐一代和新生力量,节目邀请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担当固定嘉宾,邀请财经媒体人、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担当常任嘉宾,并以三人聊天的方式实现经济学“生活化”、“媒介化”。节目的基本形式为“聊天+小片”,每期20—28分钟。
栏目开办之时,正值全球经济发展的低谷,其话题的选取越发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走过了漫漫的5年历程,究竟《财经郎眼》为观众呈现了金融危机中怎样的世界形态呢?
一、问题的提出:理论基础与假设
(一)理论基础
如果说,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一个由媒介造就的能够被人意识和感知的“虚拟环境”的话,那么波兹曼则将所有的“投枪”和“匕首”都掷向了在当时已经迅速普及的罪魁——电视。
波兹曼认为,媒介是一种“强大的暗示力”,体现在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中。“媒介凭借其隐喻功能,即主观阐释世界、加工世界,主观判定事物的真伪、善恶、美丑,使信息获得主观意义并变形;凭借人脑的联想、想象、接受暗示等功能,将本不属于事物的特性散播出来,进而笼罩了事物(信息)本身。”简而言之即媒介是把某种未知的东西变换成已知的术语进行传播的方式。用一种隐蔽却很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这便是波兹曼的“媒介即隐喻”的观点。
(二)问题假设
媒介的隐喻,其实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具有改造现实世界、定义现实世界的力量,当我们置身其间的时候,媒介就对我们的文化产生无形的、有效的影响最终变成整个社会文化精神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媒介具有的强大隐形力量主要是指媒介能在无形之中影响文化。同时,媒介还能完全重构和塑造文化精神。
那么,《财经郎眼》这类的财经电视媒体,其所关注的话题是否与金融危机高度契合?是比事实发展更甚,还是忽略或弱化了部分事实?这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说明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内容分析法和观察归纳法。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类,以及对节目中所出现的带有倾向性或感情色彩较浓的关键词进行归类总结,来解读财经电视评论栏目对受众主观世界的塑造。
本文将研究时间范围和背景圈定为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的大体阶段,并根据当时经济金融领域的热点事件和话题等关键性时机为节点,参考普遍观点,将其大体划分为6个阶段,见表1:
由于《财经郎眼》始播于2009年6月,大体覆盖了经济危机的4个阶段,本文据此将节目分成四组,按照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即选择4个时间段中每月的第一期节目,若大于5期则隔月抽取)从每一组中随机抽取5期节目作为研究样本。
三、金融危机脉络梳理
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到2011年美国主权债务被降级,再到今年年初开始就急剧发酵的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这场金融危机前前后后已持续5年有余。本文在分析财经电视在金融危机阶段报道背后的喻义之前,首先简要梳理下全球金融危机发展的6个阶段,见表1:
表1
续表
四、统计结果及分析
本文根据简单的随机抽样法从以下4个阶段中分别选取5期节目,通过观看视频资料记录节目中所体现的话题由头、讨论领域和言论立场,进行整理和统计。
(一)金融危机第三阶段
2009年4月2日(2009年6月21日开播)至2010年5月初,见表2:
表2
尽管节目在2009年9月26日的《金融海啸周年盘点》中声称栏目自开播以来,一直都在围绕金融危机展开讨论,但是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到其选题与这一阶段金融危机中萌发的焦点话题契合度不高,通过观看具体节目发现,嘉宾只是在讨论中会结合金融海啸的背景发表言论,金融危机并非其核心话题。不过统观此阶段全部节目,《萧条经济中的亮点(7月12日)》、《金融海啸周年盘点(9月26日)》、《信用卡危机是否会降临中国(10月10日)》等为数不多的几期节目对这一主题发起了聚焦。
立场上,批判性的否定仍是嘉宾的主论调。
(二)金融危机第四阶段
2010年5月9日至2011年8月初,见表3:
表3
随着国际财经风云的发展,人们对金融危机的判断也呈现了多级分化的态势。各国关注的焦点也开始从私营部门转向公共部门,也就是说政府干预经济、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强。此时的《财经郎眼》的风格基本固定,话题关注的焦点与前一阶段相比,更加集中而有针对性。单从样本来看,与此阶段金融危机的舆论焦点大多契合,关注的领域直指宏观经济(包括政治经济)领域,如《明年房价下跌两成?(2010—12—5)》等。不过,严格来说,这些节目有“擦边球”的嫌疑,与未纳入样本的《小希腊带来大麻烦(2010—5—24)》等节目仍有差距在观点立场上批判否定中不失中立。
(三)金融危机第五阶段
2011年8月5日至2012年2月初,见表4:
表4
节目多次集中关注“债务危机问题”,样本之一《希腊悲剧了(2011—11—7)》以解剖麻雀似的手法分析了希腊的民族特征等问题,进而全景式的展开了希腊债务危机的社会渊源。此阶段看似单薄,实质上《美国债中国债(2011—8—8)》、《信用评级中美两重天(2011—8—15)》等两期节目均聚焦了主权债务的信用问题,是这场金融危机中特别值得关注的要点之一。但是忽略了其他相关的财经问题,对金融危机这一宏大主题的塑造不够丰满。(www.xing528.com)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样本中5期栏目均与国外、国际方面相关联,剖析了问题背后的利益联动,具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不过,在对待金融危机上,节目安排的比重整体仍然较轻。在观点立场上中立,但偏于消极否定。
(四)金融危机第六阶段
2012年2月13日至2012年6月,见表5:
表5
继前文谈到的有关金融海啸的盘点节目之后,《郎眼财经》虽然没有明确地承认金融危机的浪潮已然退去,但再也看不到这样的专题节目了。好在还有关注欧元区信用风险加剧的《希腊生死劫(2012—6—2)》纳入了统计,并且是目前该阶段唯一一期全程直击金融危机的节目。不过,从表5中也可以看出栏目企图在权衡话题领域分布的前提下,向国际经济、宏观经济等比较开阔的视域倾斜。
五、结论
从话题上看,节目每谈到美国必是中美关系;一谈及欧洲大陆,必是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这样的话题选择,难以使观众窥探金融危机的全貌。而广大受众能发现这点吗?
作为一档周播的地方卫视栏目,《财经郎眼》是无法实时监控全球财经市场的风云变幻的,但是它却有足够的时间梳理财经舆论的热点。
看来在节目话题的筛选上,全面并非是《财经郎眼》首选考虑要素;节目好看,娱乐性强才是重点。因此热度高的欧债危机,接近性显著的中美贸易战、率战等话题,郎咸平标志性的笑声成为节目最大的亮点,能轻易地将栏目偏的消极/否定的观点(态度)推销输送给观众,观众在围观这样一场场酣畅淋的讨论中逐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附录:样本节目(首播日期)
1.金融危机第三阶段
聚焦中国“农二代”(2009-9-5)
九问“创业板”(2009-11-1)
揭秘中国“最牛散户”(2010-1-10)
透视丰田“召回门”(2010-3-7)
2.金融危机第四阶段
聚焦房租透视房价(2010-6-6)
霸王“致癌疑云”的背后(2010-8-1)
汇率大战硝烟再起(2010-10-10)
明年房价下跌两成?(2010-12-5)
国企的垄断经济学(2011-4-4)
3.金融危机第五阶段
达·芬奇的哭泣(2011-8-1)
“唱空”中国银行业的背后(2011-9-5)
希腊悲剧了(2011-11-7)
NBA经济学(2011-12-5)
4.金融危机第六阶段
叩问三亚宰客门(2012-2-13)
如何约束政府采购(2012-3-19)
中美经贸关系新解(2012-4-2)
希腊生死劫(2012-6-2)
[1]李芬:《浅谈波兹曼的〈娱乐至死〉》,《青春岁月》2011年20期。
[2]马焕磊:《从〈娱乐至死〉看中国的电视大众》,《文教资料》2008年21期。
[3]莫凡:《金融危机中的财经报道分析》,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4]吴楚越:《财经新闻中关于“国进民退”报道的框架分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