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
○岳博瑞
摘 要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IP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发展迅猛,与传统电视媒体争夺用户、争夺业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视作为人们第一新闻来源的地位面临动摇。三网融合是目前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对于广播电视机构的新闻采编部门,同样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本文探讨传统的采编和制播模式,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改革得以继续发展。
2010年1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在此背景下,作为传统电视节目中重要内容的电视新闻报道,必将迎来空前的机遇和挑战,以往制约电视新闻节目发展创新的单向传输方式、固定的电视屏幕以及单一的内容表现形式等技术“瓶颈”,将在新技术平台上一一得到化解。借助电信网、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充分发挥电信网和互联网不具有的新闻采写编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创新,提供高质量的新闻节目满足受众需求,将是未来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方向。[1]电视新闻节目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一、推进直播常态
1.直播中加入评论
目前,直播报道是电视新闻媒体最能有效抵御网络竞争的模式,一个直播常态化、不间断播出的新闻频道其实就像一个内容不断更新的网络。虽然网络也可以进行直播,但它的内容资源远不及传统电视丰富。相比网络直播而言,目前,电视直播因为有着熟练的职业团队和成熟的传输技术仍然居于上风,在今后一段时间,发挥电视直播的长处是抵消网络媒体影响和冲击的一个有效途径。
值得思考的是,电视新闻直播不仅仅局限于突发事件的直播,电视新闻评论的直播也是一种趋势。在国外一些电视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同时进行的情况。中央电视台的《国际观察》栏目,是我国第一个采取直播形式的大型国际新闻评论报道节目,它最突出的特点就在于能够结合多种评论形式,紧跟事态发展,第一时间直播评论。目前,央视新闻频道还采用新闻评论员的形式,对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及时评论。
2.直播可以树立电视媒体的公信力
所谓媒体公信力,指的是新闻媒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通过大众传播的渠道提供客观、全面、及时、权威的资讯而获得大众的普遍认同。
我国电视新闻的公信力不仅代表电视媒体的公信力,更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公信力。要提升这种媒体公信力,除了在制度和机制建设、市场运营等方面下功夫外,媒体功能建设特别是现场直播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是关键。近几年来,冰雪、地震等一系列突发事件考验了传统媒体反应能力。电视新闻媒体不仅以高时效性、现场直播的方式提供给公众客观真实的视听新闻,而且电视新闻还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联合直播,全面提升了电视新闻媒体和国家的公信力。[2]多媒体融合、与观众互动、现场直播将成为电视新闻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生存发展的必然策略和长久助推力。电视新闻在三网融合的浪潮中,发挥自身优势融合其他新媒体的过程也是电视新闻及电视媒体本身走向成熟和强大的过程。
二、创新互动交流方式
1.增加观众互动
当网络媒体通过互动交流平台吸引越来越多人气的时候,电视新闻节目如何采取措施,与观众全方位互动变得更加迫切。作为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同样要利用本土优势,通过互动吸引观众参与。如《新北方》栏目开播6年来,每天坚持在节目中邀请观众对当日新闻话题进行评论,通过电话、短信、网站三种方式聚拢了节目人气,也让观众对栏目更为忠诚。另一方面,与观众的“线下交流”同样不能忽视,如《新北方》网友俱乐部、拍客QQ群的组建,都加大了观众与栏目的交流合作。新华社电视还大胆进驻开心网,实现“粉丝”与主播的“零距离接触”。[3]总之,电视新闻媒体始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造更自由、更新颖的互动交流方式。
2.受众成为传播主体
2010年5月,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透露,他们已经开发了一种“掌视无限技术。市民可以通过手机下载一种客户端。通过这种客户端,市民可以将自己拍摄到的有价值的视频上传到《新闻60分》栏目后台内网。因为采用了3G技术,传输速度将非常快。因此,一旦有突发新闻发生,《新闻60分》可以实现第一时间播发市民拍摄的新闻视频。杭州电视台的超前之举,预示着电视新闻角色的转变,在三网融合生态下,传者和受者的互动性会空前加强,受众的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由于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内容的极大丰富,电视节目需要面对不同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结合不同传播渠道的自身特点,分别配以个性化的语言文字、图片、视频等。服务从受众转向用户,传播从单向转向互动共享,内容从单篇新闻转向信息聚合与展示事件过程,手段从单一形态转向多形态融合,媒体机构从产品供应商转为用户平台。精英和草根将会同台共舞,普通受众也可以担当记者角色,个性化和专业性共存。[4]
3.打造立体化的传播效果
电视新闻以视听结合、深浅各宜的结构安排和内容选择打造了新的舆论阵地和新闻时空,同时“全民参与”互动,“潜在”和“散在”不同层次受众的挖掘,使电视新闻呈现出立体化的传播效果。“三网融合”的推进,使电视新闻与网络、手机融合,新的媒体平台为电视新闻提供了“崭新时空”和立体化接收方式。以往看电视新闻只能通过电视接收,渠道比较单一,而且电视线性接收方式使得错过后就无法观看,电视新闻将内容融入网络、手机后,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成为传统电视的延伸,成为电视新闻新的时空存在。而且这种新的时空存在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海量信息,不存在播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目前,提供视频节目下载服务已成为全球电视媒体发展网络电视的首要方式。2005年,BBC确定了以向公众提供免费视频节目为基础的多媒体发展战略。2007年随身视频iPlayer开办。随着一些视频分享网站YouTube、土豆网、优酷网、新浪互联星空等网站的建立推广,电视媒体也开始与其合作,以进一步扩大和延伸电视的传播范围。
三、加强服务和培养品牌效应
1.打造品牌效应
目前,电视媒体品牌栏目、名主持人、名记者的“品牌效应”是网络媒体无法企及的,坚持品牌战略对电视媒体的良性发展十分有利。品牌是媒体对受众的承诺,更是媒体的声望。首先,它要在市场中明确自己的定位;其次,要创造有感染力的口号;最后,内容必须能满足需求。
2.建立营销理念
受众从电视接收者变成使用者后,由于点对点的交互传播,媒体与内容消费者间逐渐形成一种服务观念,两者关系进一步紧密。以往的电视新闻更多关注的是采制好新闻、做出好内容,至于新闻传输、到达的方式以及附着在新闻产品之上的相关服务则处于自己的视野之外。三网融合之后,电视需要更多考虑怎样编辑、包装自己的新闻内容,使新闻最大限度地到达用户,影响用户,实现多样化、多媒体化和个性化服务,最终形成内容生产、制作、播出、传输、到达、服务的完整链条。新闻作品此时更多地体现出产品特性,新闻产品的营销理念和用户服务理念将随之引入和确立。
四、新闻的多样化、信息化
1.“内容为王”的节目理念
传统电视新闻是点对面的线性原始传播方式,观众缺乏主动性,三网融合引入互联网络的交互功能后,各类接收终端同时也是信息传输和播出的平台观众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随时可以利用网络交互工具上传至新闻播控中心并与之沟通,陈述要求,表达愿望,提出意见,发表评论,实现与电视新闻发布者以及观众之间的即时互动。观众不再是电视新闻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主角,电视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观众之间不再界限分明电视新闻由以往的单向转为双向传播,与之俱来的是电视新闻“内容为王”理念凸显。[5](www.xing528.com)
尽管“内容为王”从来就是电视新闻的追求目标,但由于传播渠道的垄断地位,“内容为王”一直隐含着“渠道优势”的影子。三网融合后新闻信息传播渠道和平台越来越多,受众可以选择的信息也越来越多,电视自身的“渠道优势”将不复存在。从整个传媒产业链条上来看,内容生产无论何时都是媒体运作的关键环节,不论通过哪种渠道获取新闻信息,是否真实公正客观、是否重要新颖、是否贴近有趣、是否具有独特新闻视角等仍将是观众对新闻的选择标准。三网融合标志着新闻“内容为王”时代真正到来。
2.对新闻采编者的能力要求更高
对电视采编者而言,在强化发现和采集新闻职能的同时,更要突出加工新闻和信息的职能,通过对新闻与信息的整合,提升内容产品的品质和价值,促成新闻产品链、价值链的生成。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熟悉多种媒介类型的内容生产和需求特点,提高改进新闻策划和新闻采集的水平方式,采写新闻不仅要满足电视播出需要,以文字、图片、声音以及视频等形式多元化表达,而且要在内容上有不同侧重,同时兼顾手机报、电子纸移动报、网站、公共视屏等多种媒体需要,使新闻编辑能够从自己的采访资料库中各取所需,重新排列组合,生产出各种形态的终端新闻产品,在不同传播平台上实行新闻全覆盖。可以说,全媒体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编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五、立足本地以增强推进性
相比网络媒体信息之浩瀚,地方电视新闻媒体与其“硬碰硬”地“厮杀”,不如以己之长,攻其之短。只有立足本地,拉近与本地观众的距离,才是提高收视率、扩大影响力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观众虽然有了解“外面世界”的需求,但更多的还是关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在这一点上,地方电视新闻媒体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如辽宁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新北方午汇天下》栏目,虽然身为一档编辑类新闻节目,同样放眼全国,但其着重抬高了本地新闻的比重。节目加强选取与辽沈观众密切相关的新闻题材,如房价、物价、城建等,当天重要的新闻及时播发。因为有了立足本地的明确定位,栏目在开播一年内,影响力迅速扩大,收视率稳中有升。
[1]梁小兵:《三网融合的现状分析》,《太原铁道科技》2010年第2期。
[2]邬贺铨:《中国三网融合的特点与挑战》,《中兴通讯技术》2011年第1期。
[3]《业务坚冰难破 三大瓶颈横亘三网融合》,《实用影音技术》2011年第2期。
[4]雷喜梅、郝萍:《三网融合:电视新闻的全新革命》,《新闻前哨》2011年第3期。
[5]张敬军:《三网融合态势下电视新闻应寻求新变化》,《当代电视》2011年第2期。
[6]郎立斐:《“三网融合”下的电视新闻节目发展问题浅论》,《东南传播》2011年第2期。
[7]孙莞:《媒介融合下传统电视新闻应对探析》,《记者摇篮》2011年第1期。
[8]吴辉、夏冰:《三网融合与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现代视听》2010年第6期。
[9]吴超:《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发展的助推力》,《现代视听》2010年第8期。
[10]张守信、孙瑜淼:《媒介融合语境中电视新闻传播观念的嬗变》,《新闻传播》2010年第10期。
[11]孙宜君、刘进:《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现代传播》2010年第11期。
[12]汤权福、黄大明:《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的“变”与“不变”》,《青年记者》2010年第33期。
[13]张守信:《三网融合中电视新闻新型互动模式的构建》,《南方电视学刊》2010年第4期。
[14]曹溪月:《三网融合下广电新闻评论的创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第12期。
岳博瑞,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0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注释】
[1]吴辉、夏冰:《三网融合与电视节目的创新》,《现代视听》2010年第6期。
[2]吴超:《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发展的助推力》,《现代视听》2010年第8期。
[3]孙莞:《媒介融合下传统电视新闻应对探析》,《记者摇篮》2011年第1期。
[4]汤权福、黄大明:《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的变与不变》,《青年记者》2010年第33期。
[5]张敬军:《三网融合态势下电视新闻应寻求新变化》,《当代电视》2011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