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革结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济新闻报道

文革结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济新闻报道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文革”结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济新闻报道○沈毅摘要粉碎“四人帮”为恢复经济新闻报道的应有地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关键词“文革”结束改革开放之前经济新闻报道一、对经济战线揭批“四人帮”的报道十年浩劫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摧残,濒于崩溃的边缘。

“文革”结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经济新闻报道

○沈 毅

摘 要 粉碎“四人帮”为恢复经济新闻报道的应有地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新闻媒体对经济战线揭批“四人帮”进行积极的宣传,对克服“文革”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进行正面引导,对经济领域不断取得的成绩充分报道,经济新闻报道的业务水平也有了改进和提高。但阶级斗争思维的惯性在报道中还有反映,长期以来形成的“左”的报道风格和“八股”套路仍然存在。

关键词 “文革”结束 改革开放之前 经济新闻报道

一、对经济战线揭批“四人帮”的报道

十年浩劫使中国国民经济遭到了严重摧残,濒于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决定对“四人帮”展开深入而全面的批判,肃清他们破坏经济发展的谬论余毒,为理直气壮地抓生产创造一个好的舆论环境。

报纸上的批判文章一般的逻辑联系是:第一步,把“四人帮”的有关谬论公之于众;第二步,引证领袖相关的话,证明“四人帮”的本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第三步,分析“四人帮”的险恶用心。1977年3月7日《人民日报》第3版署名农文的《不要物质基础,想要什么?》,开篇第一段把“四人帮”反对物质基础的论点拉出示众:“‘四人帮’挥舞‘唯生产力论’大棒,疯狂地反对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他们的狗头军师张春桥,一会儿攻击四个现代化‘无非就是搞几千亿斤粮食,几千万吨钢’,一会儿叫嚣‘农场要搞阶级斗争,颗粒无收也没关系’,甚至胡说什么‘八亿人民生活苦一点没有关系’。”接下来文章引述毛泽东关于只有经过生产力的比较充分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才会有比较充分的物质保障的“教导”,证明“四人帮”“不是公然对抗毛主席的教导,公然背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吗?”。再接下来,文章联系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四人帮”无视农村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客观现实,“张春桥气势汹汹地强令‘穷队也要过渡’;王洪文叫嚷‘不想搞穷大队过渡,就是不想搞革命,反对所有制的变革’”。文章指出,如果强行过渡,必然挫伤农民社会主义积极性,“使革命和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所以“四人帮”的用心在于“要搞垮社会主义制度,复辟资本主义,使我们的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重新沦为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当时中苏关系还很紧张,“社会帝国主义”专指苏联,在进行上挂下联的“大批判”时,把批判对象和苏联相联系是经常使用的方式。

《人民日报》3月11日第3版的另一篇署名文章《埋头拉车赞》,旨在清算“四人帮”诬蔑兢兢业业是“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谬论。文章从现实生活的常识说起,反问道:“岂有拉车而能不埋头的吗?岂有埋下头来就看不清路的吗?埋头与看路,只能对立,不能统一,不是形而上学猖獗,还是什么?”文章剖析说,世间有各种路,有马列主义之路,有革命之路,也有修正主义和反革命之路,“‘四人帮’叫人看路,乃是要骗人上当,跟他们走那条复辟资本主义的回头路。”

类似的侧重从理论上对“四人帮”进行批判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数量不少,分量也较重。有的文章标题就是直接批判“四人帮”某一个观点的,有的则是正面倡导某一主张,而这个主张在“文革”中是被作为错误观点遭到批判的,文章展开论述时集中批判与此主张相对立的“四人帮”的谬论。除了前述文章,1977年3月份《人民日报》上相关批判文章还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揭发批判“四人帮”破坏增产节约的罪行》(国家计委节约办公室批判组)、《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本报评论员)等。

二、舆论的正面引导和成绩的报道

十年浩劫,积重难返,困难的经济局面也并非短时间内可以得到根本改观。既要指出困难的形势,又要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为了鼓舞人心,焕发干劲,新闻媒体异常重视正面引导和成绩报道。

粉碎“四人帮”后,中央对城市职工工资进行了一次增加性调整,生产形势也有所好转,但长期以来市场供应的凋零形势很难迅速改变。为了改善市场供应,《人民日报》1977年11月15日第1版刊登了评论员文章《安排好市场人民高兴》。评论一方面充分肯定“今年以来,全国城乡市场总的情况是比较好的。三月份以后,工业生产步步上升,农副产品收购也有好转”,同时也承认“由于‘四人帮’干扰破坏的影响,若干日用工业品的生产没有达到计划进度,猪禽蛋等副食品的生产,还赶不上消费需要的增长。在职工工资增加,社会购买力有所增长的情况下,会给市场安排带来一定的困难。”评论认为商业部门应该为改善市场供应多做贡献,不仅要“充分挖掘现有商品货源”,“还必须十分注意发挥商业部门眼宽、腿长、联系面广的特点,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帮助生产单位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广开生产门路,指导生产单位按照消费者的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评论还举例说,只要重视起来,市场的供应就会好转,货源就会变得充足:“中药材蜈蚣,市场供应一度短缺。今年湖北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了一下,发动和组织一些地区的小学生利用假日或课余时间捕捉,并规定了合理的报酬办法,很快就捉了两千多万条。这件事生动地说明,有的农副产品收购得不好,有生产问题,也有工作问题,只要加强领导,措施得力,是不难解决的。”可以想见,“文革”结束之初市场商品短缺的程度和解决的难度。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市场肉类供应紧缺的问题,《人民日报》11月5日第3版刊登评论《菜牛可以多养点》,充分肯定黑龙江省“坚持发展黄牛生产,积极兴办肉牛生产基地,引进优良品种,实行品种改良”,并呼吁北部和西部省区也像黑龙江省肇源县那样重视发展肉用牛。

1977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第1版头条位置刊登了通讯《农场潜力很大增产增收不难湖北省国营农场扭亏增盈记事》。文章告诉读者,作为“老大难”的国营农场亏损的问题在湖北已经基本解决了:“仅仅在三年以前,一提起国营农场,不少干部还摇头说:十个农场九个亏损,增产增收很难。如今,情势大不一样了。全省四十六个农场,去年除了两个农场外,四十四个做到了增产增收,不亏损,有积累,盈利共达六百七十三万元,还向国家提供了大量农畜产品。”11月2日《人民日报》第1版头条是报道冶金战线生产大好形势的《落实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不停顿进攻除恶务尽不留后患冶金部取得摧垮资产阶级帮派体系重大胜利》,副标题较长,对生产形势概括为:“革命推动了生产,钢铁战线形势喜人:干扰排除了,思想解放了,徘徊状况结束了,生产上去了。今年钢产量上得快,上得稳。最近一个时期以来,钢日产量不断创造历史最高纪录,并稳定在历史同期最高水平。”11月3日《人民日报》第1版头条位置刊登的专题报道《抓纲治蜀初见成效——喜看粉碎“四人帮”一年来四川的大好形势》说,“在党的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之后,记者到四川采访,所见所闻,巴山蜀水处处是一派千帆竞发,万象更新的景象”。报道说,“今年四川省农业全面丰收,粮食生产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工业大幅度增产,新的生产纪录不断出现。一至九月,工业总产值已完成全年计划的百分之八十三,比去年同期增长百分之二十八点七。”。

对外贸领域的报道,重点反映的是“文革”结束后所取得的成就。1977年11月13日第3版《人民日报》通讯《一年初见成效前程如花似锦——一九七七年秋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侧记》首段是这样说的:“熙熙攘攘的来宾在各个展览大厅里川流不息,在展品前看着、摸着、量着、比着、记着,用不同的语言和手势表达他们共同的观感:打到‘四人帮’刚过一年,中国形势大好。”通讯以数据和展品说话,赞颂了外贸的新形势、新变化。

三、版面、文体的安排

相比“文革”期间而言,此时期《人民日报》经济类稿件数量有了大幅度增加。几乎每天第1版都有重要的经济新闻,其他版面上的经济新闻也很多。1977年3月1日该报的版面和新闻的安排是:第1版第2条新闻是专题报道《怎样联系本地区实际深入揭批“四人帮”——内蒙古磴口县委总结同“四人帮”三个回合斗争的经验引导运动深入》,该报道内容属于综合性的,其中也涉及磴口县当年抵制“四人帮”乱扣“唯生产力论”大帽子的内容。第3版是经济专版,基本内容都是经济战线揭批“四人帮”破坏生产的歪理邪说的,如署名文章《批“不为错误路线生产”论》、甘肃省委写作组的《关心群众生活是党的政治任务》、解放军某部署名文章《斥姚文元的胡说》,以及该版“报刊文摘”专栏摘要刊登的第三机械工业部批判组、昆明铁路分局昆明站工人理论组、吉林师大学员、福州朝阳公社竹揽大队党支部等分别撰写的四篇文章。昆明的那篇文章为《批“条条专政”是假搞垮国民经济是真》。当日第4版为反映经济单位在揭批“四人帮”斗争中抓好经济工作的专版,刊登的报道包括:反映吉林省辉南县的《搞好思想革命化,带领全县人民向高标准的大寨县进军辉南县委认真进行开门整风》,反映湖北省随县的《对照大寨昔阳找差距随县县委总结县委成员轮流到农村当社员的经验》,反映山西省阳曲县的《拿出革命战争时期那股干劲阳曲县掀起深揭猛批“四人帮”,向大寨县进军高潮》。这些报道在阐述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时,均与经济实际相联系,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四川巫山县委紧抓抓好政治思想工作》一文结尾是这样的:“去冬以来,全县除改田改土,兴修水利,平均每个劳动力完成深翻土地半亩多,三十万亩马铃薯正在抢播,同时在抓紧准备大春肥料。”该版还刊登一幅照片,反映的是广西武鸣县东风农场开垦荒山种植剑麻等经济作物。

为了尽可能取得好的宣传效果,报纸比较重视多种文体的综合使用,凡涉及重大新闻报道,通常除了刊发消息外,还配发通讯、评论,有时还有读者来信。1977年3月2日第1版共刊登三篇文章:专题报道《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不怕戴帽子不怕打棍子徐州铁路分局顶住“四害”由乱到治》;就徐州铁路分局治乱经验配发的短评《要大治要敢治》;记山东省坊子煤矿的人物通讯《二十八年出满勤的好矿工刘祥疃》。《人民日报》1977年3月4日第2版通栏标题为“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大干社会主义”,配发的文章有:消息《做落实抓纲治国战略决策的火车头当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排头兵郑州铁路局向北京局发出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挑战北京局立即应战,并向全国各兄弟局发出友谊的挑战书》、《郑州铁路局给北京铁路局的挑战书肃清“四害”大治大上当好先行》,以及短评《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好得很》等。《人民日报》1977年11月5日的大部分内容都和发展农副业、丰富市场有关:第1版除了通讯《新型矿区出新人——玉门油矿坚持十八年,大办集体农副业生产好处多》,还配发了评论员文章《积极组织职工、家属搞好集体农副业生产》;第3版刊登通讯《算好几笔账肉牛能快上——黑龙江省肇源县大力发展黄牛生产》,以及短评《菜牛可以多养点》和湖北省黄石市的一位读者来信《建议多养肉牛》。

经济报道有些语言文字比较生动,对现实的反映也比较客观,《一年初见成效前程如花似锦——一九七七年秋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侧记》关于“四人帮”破坏外贸工作的一段描写:

本届交易会突出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事业在揭批“四人帮”以来所出现的新形势。

去年年初,“四人帮”为了篡党夺权,向外贸战线发动了猖狂进攻。他们捏造事实,罗织罪名,打棍子、扣帽子,攻击出口是“卖国主义”,诬蔑进口为“洋奴买办”。你出口原料,说你是“出卖资源”;你出口成品,说你是“出卖劳动力”;你出口工艺品,说你搞“四旧”;你改进品种、装潢,就攻击你是“侍候外国资产阶级”。当时,不少搞外贸工作的同志,积极性不能发挥;老艺人遭到迫害,不敢生产,不敢创新,使个别传统工艺濒临绝境。

这段文字,不偏不倚,生动准确,真实地反映了“四人帮”穷凶极恶、不择手段地搞乱国家的面目。很多读者读完后都会发出无奈的苦笑。或许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无法相信“四人帮”丧心病狂何以达到如此程度,但历史确实如此。

电视节目中经济建设内容明显增多了。1977年11月14日至20日一周内北京电视台节目播出的预告表[1]

第一套节目(2频道)(www.xing528.com)

11月14日(星期一)19:00电视新闻;19:20专题节目:布鞋新产品(轻工业部二轻局李前凤讲);19:30苏联早期故事片:伟大的公民(上集)

11月15日(星期二)19:00电视新闻;19:20国际新闻;19:30苏联早期故事片:伟大的公民(下集)

11月16日(星期三)19:00电视新闻;19:20科学与技术:谈谈金刚石(国际地质总局《地质》杂志编辑组丰茂森讲);19:35卫生与健康:谈谈慢性支气管炎的体育疗法——简易呼吸操;20:00彩色故事片:南海长城

11月17日(星期四)19:00电视新闻;19:20国际新闻;19:30少年儿童节目:(1)刻苦学习向科学进军——少年儿童访问科学家(2)革命传统代代传:回忆我们的弟弟小萝卜头(宋振西、宋振镛讲);21:10彩色科教影片:保护牙齿、熊猫、宇宙

11月18日(星期五)19:00电视新闻;19:20真心搞马列地覆又天翻——介绍《朱德诗选集》;19:35彩色戏曲影片:苗岭风雷

11月19日(星期六)19:00电视新闻;19:20国际新闻;19:30话剧:油海波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演出)

11月20日(星期日)第一次广播(上午)10:00电视新闻;10:20少年儿童节目红小兵生活:在秋假里数学游戏:把字母变成数;10:50故事影片:鸡毛信第二次广播(晚上)19:00电视新闻;19:20国际新闻;19:30歌剧:江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剧团演出)

第二套节目(8频道)

11月14日(星期一)19:00电视新闻;19:20话剧:喝延河水长大的(中国话剧团演出)

11月15日(星期二)19:00电视新闻;19:20国际新闻;19:30体育运动:简化太极拳(三);19:50杂技晚会(武汉市杂技团演出)

11月16日(星期三)19:00电视新闻;19:20京剧:六号门(天津市京剧团演出)

11月17日(星期四)19:00电视新闻;19:20国际新闻;19:30科学与技术:农机胶粘剂(北京市通县农机修造厂李玉凤讲);19:45彩色故事片:风暴

11月18日(星期五)19:00电视新闻;19:20卫生与健康:梅花针治疗近视眼;19:45钢琴独奏:战台风(刘诗昆演奏);19:0苏联早期故事片:保尔·柯察金

11月19日(星期六)19:00电视新闻;19:20国际新闻;19:30少年儿童节目少年儿童绘画作品选播(一);学科学:知识老人;20:05彩色故事片:白求恩大夫

11月20日(星期日)第一次广播(上午)9:00新闻;9:20歌舞(延安地区文艺工作团演出)第二次广播(晚上)19:00电视新闻;19:20国际新闻;19:30世界各地:钢岛(墨西哥);19:45历史知识:林则徐(中国历史博物馆祝大震讲);20:00彩色故事影片:林则徐

一周电视节目表显示,和“文革”时期相比,不仅增加了很多文艺节目,包括苏联早期电影、“文革”之前拍摄的电影故事片以及歌舞等,而且科技专题节目、经济专题节目都有了安排,如《布鞋新产品》、《谈谈金刚石》、《农机胶粘剂》等。这说明粉碎“四人帮”之后经济、科技工作明显地受到重视,媒体可以理直气壮地进行宣传了。

四、经济报道的局限性

经济报道一方面焕然一新,假话、空话少了许多,新闻的“干货”更多了,但另一方面传统套路的惯性还时时有所表现。由于还没有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所以阶级斗争思维还是分析经济问题的主要工具,报刊盲目地跟着形势跑,经济领域的假典型还被广为宣传。当时的新闻稿件的写作路数大同小异,缺少创新:1.评论性文章。要以引用一段“华主席”的相关讲话开篇;接下去是论述相关经济形势,在论述过程中一般还要引用上一二段毛泽东相关语录;接下来是讲各级领导重视的道理,并举上一两个重视与不重视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说明;再接下来是强调用阶级斗争为动力来推动相关经济工作;最后以一小段号召性的话结尾。2.通讯。大致是“三部曲”:把以往工作中的问题归咎于受到“刘少奇、林彪、‘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党委一班人在新的形势下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带领群众积极开展经济工作,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加上一连串成绩的数字;最后是在“华主席”相关指示或亲临视察的鼓舞下继续奋斗的决心。为了增加可读性,往往文章中借“群众”之口写上几句顺口溜,以求生动。

“左”的东西和个人崇拜也反映在经济报道中。几乎每篇新闻稿中都引用华国锋和毛泽东的语录,如1977年11月15日第1版的《安排好市场,人民高兴》的评论员文章,开篇就是“英明领袖华主席在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以后,极为关心群众生活,当即指示要把市场安排好,把群众生活安排好。在国民经济和财政状况开始有了好转之后,华主席、党中央立即作出决定,从今年十月一日开始,调整职工工资。”11月5日第3版的短评《菜牛可以多养点》的格式与此雷同,开头也是:“英明领袖华主席视察黑龙江省时指出:‘还应该把草原经营好,使畜牧业也来一个大发展’,‘菜牛可以多养点’。华主席的指示,为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兴办肉牛生产基地指明了方向。”此外,报纸上原来专门的“毛主席语录”栏变成了毛泽东语录和华国锋语录的固定专栏,如1977年11月2日、3日刊登的均是《华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摘要,2日头版的华国锋的讲话为:“揭批‘四人帮’的伟大阶级斗争是当前推动我们事业前进的根本动力,党中央作出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非常及时的。”3日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使党中央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今年初见成效,三年内大见成效。”新闻稿中的毛语录还必须印成黑体字,以示重要,这种形式和“文革”期间对毛泽东指示的处理完全一样。

沈毅,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

【注释】

[1]《人民日报》1977年11月13日第5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