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元代江西文人群体研究:编年及成果

元代江西文人群体研究:编年及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万里,字子远,号古心,江西都昌人,南宋嘉熙年间知吉州,创办白鹭洲书院,为人有气节。元兵渡江,赴水殉国。刘岳申二十岁刘诜十二岁虞集八岁揭傒斯六岁案:元代江西文坛,文天祥揭橥了大义凛然、忠君爱国的篇章,其气节对江西士子震动很大。八月,汪元量慰文天祥于囚所。刘辰翁四十九岁是年,复至都昌葬江万里,有《归来庵记》。

元代江西文人群体研究:编年及成果

公元1279年(世祖至元十六年 己卯)

二月,张弘范率元兵败宋军于崖山,陆秀夫负宋幼弟赵昺投海,宋亡。

文天祥四十四岁

六月,被押往大都,道经江西,宋太学生庐陵王炎午作《生祭文丞相》,促其死节;七月至建康,十月,被解至大都。

刘辰翁四十八岁

是年,至都昌,谋葬江万里事。时距万里殉难已四年。江万里,字子远,号古心,江西都昌人,南宋嘉熙年间知吉州,创办白鹭洲书院,为人有气节。元兵渡江,赴水殉国。

赵文四十一岁

程钜夫三十一岁

在元廷,授应奉翰林文字、朝列大夫。

吴澄三十一岁

刘将孙二十三岁

何中十四岁

始从前进士张叔方、朱光甫、罗士鼎学。(喻立《元故聘君高渊先生何公隐士世系行述》)

刘岳申二十岁

刘诜十二岁

虞集八岁

揭傒斯六岁

案:元代江西文坛,文天祥揭橥了大义凛然、忠君爱国的篇章,其气节对江西士子震动很大。刘辰翁作为文天祥同乡、同门,在元初始终怀念故国,闭门著书。张孟浩《赠须溪诗》云“首阳饿夫甘一死,叩马何曾罪辛巳;渊明头上漉酒巾,义熙以后为全人”[2],对他不出仕给予极大肯定。文天祥、刘辰翁共师欧阳守道。守道,字公权,号巽斋,吉州人。江万里任吉州太守,延请守道主讲白鹭洲书院。柳贯说:“论季宋人物,世称丞相信公之节之义,而信公之学盖出于欧阳氏。欧阳氏有曰巽斋先生者,当穆陵时侍讲禁中,最为江文忠公所知,庐陵人至今家有其书,庐陵之学大抵欧阳氏之学也。”[3]刘诜说:“季世秘监欧阳公巽斋先生,以雄文邃学为世师表,一时名士多出其门,而信国文公于先生为嫡孙行。大博刘公、礼部邓公,则高弟也。信国既以名节高百代,而大博、礼部亦卒为宋全人,以文章重天下。宋虽亡国而景光无穷,先生力也。先生当贾、吕势焰薫灼,力陈其奸,万死不顾,使遇事变岂肯全躯保妻子?要之,其教学者皆本仁义忠孝,故其效如此。呜呼,其可仰也夫。”[4]解缙说:“庐陵自宋季惟崇政殿说书欧阳公守道以程朱学倡东南,而须溪刘辰翁、心远方峰二聂先生最称高弟,先有声名。方峰讳济,而心远即吉甫也,文信公厥后方事欧阳公,则于吉甫固同门,而吉甫又先故,此书尤致其敬,其故可考也。”[5]

刘辰翁不仅发扬庐陵气节,更“执斯文牛耳盟”[6]于江西。程钜夫《严元德诗序》云:“自刘会孟尽发古今诗人之秘,江西诗为之一变,今三十年矣,而师昌谷、简斋最盛。”吴澄《刘尚友文集序》云:“国初庐陵刘会孟氏,突兀而起,一时气焰震耀远迩,乡人尊之,比于欧阳子。”欧阳玄《罗舜美诗序》云:“宋末须溪刘会孟岀于庐陵,适科目废,士子专意学诗,会孟点校诸家甚精,而自作多奇崛,众翕然宗之,于是诗又一变矣。”

公元1280年(世祖至元十七年 庚辰)

文天祥四十五岁

囚于狱中,作诗自遣。八月,汪元量慰文天祥于囚所。

刘辰翁四十九岁

是年,复至都昌葬江万里,有《归来庵记》。又作《鹭洲书院江文忠公祠堂记》,云:“自鹭洲兴而后斯人宿于义理,自鹭洲兴而后言义理者畅,又不惟文字而已。而后学者知矫其质习,存其气象,又不惟气象而已,而后立身名节,一以先生台谏为风采,推论人才长育之。自斯文一变而至欧公,再变而至先生,而先生又以身徇宇宙,与之终始,虽康之山、番之水,同光而共洁,而其道隐然增鹭洲之重,与欧公而并。其好士似欧公,论谏似欧公,变文体似欧公,而又得谥似欧公……”于此,可见刘辰翁对江万里的推崇。

吴澄三十二岁

与前贡士乐安郑松结庐隐居临川布水谷。

公元1281年(世祖至元十八年 辛巳)

文天祥四十六岁

六月,作《正气歌》。

刘辰翁五十岁

正月,自庐山还,路过南昌,游道观紫极宫。八月,始回庐陵,此后托迹方外。

吴澄三十三岁

隐居布水谷纂次诸经,注《孝经章句》成。

是年,北方大儒许衡卒,年七十三。

公元1282年(世祖至元十九年 壬午)

文天祥四十七岁

十二月初九,被杀于大都柴市。

案:刘辰翁有《古心文山赞》《文文山先生像赞》,当作于文天祥被杀之后。刘辰翁对他们的精神气节予以高度肯定。

吴澄三十四岁

隐居布水谷校定《易》《书》《诗》《春秋》,修正《仪礼》《小戴大戴记》。

公元1283年(世祖至元二十年 癸未)

刘辰翁五十二岁

作《送李鹤田游古杭》。李珏,字鹤田,庐陵人。

吴澄三十五岁

约在本年,吴澄自布水谷还居草庐。

刘将孙二十七岁

岁晚,在汴梁。

何中十八岁

受业于刘辰翁。“一日论及《平淮西碑》,众不能询,先生(指何中)曰:‘敢问作之当何如?’大博叙作之之意。先生曰:‘若然,则碑不仆矣。’大博深喜之,乃授以文法,得《兴观集》以归。”(《元故聘君高渊先生何公隐士世系行述》)而刘辰翁《题刘玉田选杜诗》云:“予评唐宋诸家,类反复作者深意,跋涉何限。吾儿独取其间或一二句可举者,录为《兴观集》。”

揭傒斯十岁

已能作诗。(揭傒斯《春日杂言》)

欧阳玄生

案:欧阳玄祖籍庐陵,后徙居浏阳。作文署名“庐陵欧阳玄”,故土之思甚深。

公元1284年(世祖至元二十一年 甲申)

刘辰翁五十三岁

临安,凭吊故都,有诗词寄托故国之思。当年回庐陵。

吴澄三十六岁

五月,父卒,居家治丧,率循古制。

刘将孙二十八岁

年初在汴梁,作《汴梁路栖云观记》,云:“去年余按事夷门,妙元之徒李妙常具观始末请记……于甲申是年记。”又有《摸鱼儿·甲申客路闻鹃》一首。

虞集十三岁

随父母移家至抚州崇仁,拜乡先生李粹斋、黄纯父、玉溪谢先生等人约在此时。

案:李粹斋,虞集《磵谷居愧稿序》称:“《磵谷居愧稿》者,崇仁先正粹斋先生李公所著诗也。公讳进,字野翁,生宋嘉定十四年辛巳。淳祐四年甲辰,留梦炎榜登进士第……而宋亡,隐居县东门之外,种瓜植菊,以终其身……岁在甲申,先君自岭海北还,至于兹邑。尝携集拜公床下,峨冠褒衣,意度闲雅,故国之遗风俨如也。”黄纯父,刘辰翁《黄纯父墓志铭》称:“谓此自其父闻象山之学于其诸大夫,益贯彻朱陆授学者……君文不蹈袭诸作,不为时文议论、讲义、注疏,而辞事义理俱至,清整酣畅,足自为家。诗亦有思致,竭目前意,朴厚雅驯,视他人能此复少。彼至于家庭讲授人物大意,伦纪亲切,廪廪见之……讳丙炎,初字文炳,晚更字汉翁。予耒之曰纯父,其乡称之曰思梅先生”。虞集《送太平文学黄敬则之官序》云:“故宋进士之在崇仁者犹十数人,衣冠甚伟,独宗正寺簿思梅黄公为诸公一起,为之宾客,气象论议,多所感发……我先尚书解组永州,道过崇仁,为姻戚少留,始识寺簿公。寺簿公登进士第时,实寓我尚书临安之别第,而我先参政少寺簿公十岁,甲申之来,得相从者三稔焉。”虞集又有《黄纯宗遗诗序》,其中介绍黄纯宗生平与刘辰翁所记“黄纯父”、虞集前序中的思梅公大略一致,所以黄纯宗就是黄纯父,虞集在诗序中说自己“年十余岁,犹及拜公床下”。玉溪谢先生,虞集《玉溪谢先生墓表》:“延祐五年,集被旨征吴先生于临川,因得省亲,又拜玉溪先生于床下……先生幼时,野航公甚器重之。稍长,治举子业,有声,其余力犹足以及人。从欧公守道,为文章议论,不既,又以书问往复。又从包公恢问学,包公以陆氏为标准,与先生诗五章,皆发明本心之要,二公之书,今具在其家,则先生之为学,端绪可见矣……集惟昔在至元甲申,先君太史始来居崇仁,先君、先夫人为集兄弟求师,先生幸辱临之。集与弟槃忝有位于时,繄先生实尝授之业焉,不敢忘也。”可见,虞集初到崇仁,便广拜名师,他的心学思想或受乡先生的影响。

是年,江浙诗坛,戴表元与赵孟頫相识,往还唱和。

1285(世祖至元二十二年 乙酉)

刘辰翁五十四岁

作《吉州龙泉新学记》,有词《洞仙歌·寿中甫》,中甫即邓光荐。

吴澄三十七岁

居丧。

虞集十四岁

约在本年前后,拜吴澄为师。“杨夫人素高吴公伯清之学,赞参政公遣二子从游。吴公方著书,有所论辩,公能推类达意,吴公每获助焉”。(欧阳玄《虞雍公神道碑》)

是年,江浙诗坛,袁桷从赵孟頫游钱塘,论文定交。

1286年(世祖至元二十三年 丙戌)

刘辰翁五十五岁

春,作《临江军新喻县学重修大成殿记》。

案:陈得芝先生《论宋元之际江南士人的思想和政治动向》一文,拈出刘辰翁此文,认为刘辰翁赞扬江西廉访使的德政并承认元朝也是遵循古圣先王之道、合乎天理的正统之主。

程钜夫三十八岁

三月,以集贤直学士、行台侍御史往江南搜罗遗逸,八月至抚州,强起吴澄至京师

吴澄三十八岁

程钜夫劝其出仕,吴澄以母老辞,但最终同意与程钜夫一同赴京,观中原山川之胜。并于赴京途中,识赵孟頫于维扬驿。“至元丙戌冬,予始邂逅子昂于维扬驿。明年在京,每日相聚”。(吴澄《跋子昂楷书后》)

揭傒斯十三岁

读书属文,即知古人蹊径。(欧阳玄《揭公墓志铭》)

1287年(世祖至元二十四年 丁亥)

刘辰翁五十六岁

友黄纯父卒,为作《黄纯父墓志铭》。

吴澄三十九岁

春,至京师。程钜夫仍荐吴澄于朝,“不令其知,先生觉其言,力以母老辞”。(虞集《吴公行状》)居数月,辞归。

案:赵孟頫以程钜夫荐至京师,也在本年春。吴澄与赵孟頫每日相聚,交往甚笃。方旭东博士对吴澄此年的考证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吴澄离京时间当在五月,并与程钜夫同行,时程钜夫领旨南还便养;其二,吴澄南还的真正原因,据赵孟頫《送吴幼清南还序》一文可知,是吴澄还未建立起对元朝的忠诚;其三,吴澄在途中写了大量诗作寄京中好友,其中一些反映了他的学术思想。

刘诜二十岁

客印山,与彭琦初往来。“于是时,科举废十年,印山知名之士尚不少,日夜相与谈说诗书,谐笑饮酒。而琦初与余尤欲自励,制行为文务欲绝出世俗而追古人。”(刘诜《建昌经历彭进士琦初》)

虞集十六岁

在崇仁。“故国名卿学士多寓是邦,公入则受教家庭,出则从诸公游,于经传百氏之说、帝王之制、有国家者兴衰得失之由与其为之之术,无不学焉。而典故沿革、世家爵里,考究于近代者,尤精详矣”;“公生有异质,长益自奋于学,参政少慰意焉。手植紫薇于庭以期之,尝与嘉鱼令屏居一室,日讲所学。因读邵子书有契,题其宇曰‘邵庵’”。(赵汸《邵庵先生虞公行状》)

是年,丰城人王义山卒,年七十四。王义山,宋景定三年进士,入元官提举江西学事,著《稼村类稿》三十卷。

是年,赵孟頫授奉训大夫、兵部郎中。

1288年(世祖至元二十五年 戊子)

刘辰翁五十七岁

闲居庐陵。

何中二十三岁

十一月,候双桐驿,见谢枋得。时枋得被强行押解京师。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江西弋阳人,著有《叠山集》四卷。何中伯父何时与谢枋得为同榜进士。

是年,鄱阳人徐明善佐李思衍出使安南

1289年(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己丑)

刘辰翁五十八岁

居庐陵,江万里曾外甥刘复村来访。本年作《读杜拾遗百忧集行有感》,约略可见须溪晚年生活景况。

赵文五十一岁

六月,刘壎序赵文《青山初稿》,云:“盖君所著,体裁丰茂,新意川赴,抚事感怆,时有千古之愤。故其意绪潜藏,旨趣沈郁,予尝评其风味,在近世绝似江古心先生,真可志韩、欧,溯班、马。”

1290年(世祖至元二十七年 庚寅)

刘鹗生。

是年甘泳卒,年五十九。甘泳(1232—1290),字泳之,一字中夫,号东溪子,崇仁人,著有《东溪集》。吴澄《大酉山白云集序》曰:“近年庐陵刘会孟于诸家诗融液贯彻,评论造极。吾乡甘中夫少而专攻,老乃奇绝,自成一家,若二君之于诗,庶乎其可也。”吴澄《邬迪诗序》云:“甘泳中夫,一生无他学,精力萃于诗,盛年所作,缜密绚丽,甚精甚工。比其老也,有曰:‘大醉颠倒扶归来’,有曰:‘醉倒太极虚空颓’,人多好之,而无复道其盛年精工之语,中夫不误人,人自误尔。”吴澄《故诗人吴伯秀墓志铭》云:“宋三百年间,抚之诗人前有谢逸、谢薖,后有赵崇怿,而崇仁甘泳、金溪曾子良亦以诗自好。”虞集《故临川处士吴仲谷甫墓志铭》云:“崇仁甘泳中夫者,以隽迈而能隐,以其卓识高志悉寓于诗,自以为人莫之及,而人亦信之。先生从之学诗,尤得其音节气岸,久而造于冲雅,则其自得也。”

1292年(世祖至元二十九年 壬辰)

刘辰翁六十一岁

有作《丞相莽哈岱美棠碑文》。受江万里门人鄱阳赵倅之请,作《双溪书院记》。

是年,周霆震生。霆震(1292—1379),字亨远,号石初,安福人,为赵文、王炎午、刘诜、刘岳申等人器重。有《石初集》十卷。

是年,抚州曾子良卒。

是年,赵孟頫出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

1293年(世祖至元三十年 癸巳)

刘辰翁六十二岁

春,应友人请作《南剑龟山书院记》。

刘将孙三十七岁

在福建延平任教官,访得赵文弟亦周之墓。

1294年(世祖至元三十一年 甲午)

刘辰翁六十三岁

与邓光荐唱和,作《摸鱼儿·和中斋端午韵》。

1295年(成宗元贞元年 乙未)

吴澄四十七岁

八月,游豫章,宪幕长郝文忠迎入城,朝夕听讲。时元明善任江西省掾,以学自命,问《诗》《书》《春秋》,叹曰,“与吴先生言,如探渊海”,终身执弟子礼。(《吴澄神道碑》)

案:约在本年前后,吴澄结识范梈。吴澄《故承务郎湖南岭北道肃政廉访司经历范亨父墓志铭》云:“年未三十,予识之于其乡里富者之门,虽介然清寒,茕然孤独,而察其微有树立志,无苟贱意。”乡里之富者,乃清江皮氏。吴澄《送法易子序》云:“近年有清江皮氏,好客务施,游客辐辏其门。”危素《元故征君杜公伯原父墓碑铭》云:“时临江皮氏尊贤礼士,若庐陵刘太博会孟、邓礼部中父、蜀郡虞公及之、豫章熊签判与可及我吴文正公皆在焉。公与同里范供奉德机年最少,从诸公讲学不倦。”

也约在本年前后,何中与元明善交。元明善《送太虚南归序》云:“余昔问道于抚乐山草庐隐者吴先生,先生姻弟何君太虚因与予友。而太虚清厉警敏,工诗善书,闭门研经,口不谈当世。事后余去江西而官于京师也,太虚常寄余所为文。”

是年,姚燧迁翰林学士。

1296年(成宗元贞二年 丙申)

刘辰翁六十五岁

拟游南岳衡山,至湖南茶陵,因故返回。有作《唐多令·丙申中秋》。从湖南归,刘复村再访刘辰翁于庐陵。冬,在故里,有作《庐陵县学立心堂记》。

吴澄四十八岁

是年,董忠宣公士选任江西行省左丞,因赵孟頫得见吴澄,以为“平生所见士,未有德容、辞气、援据经传如先生者”。(虞集《吴公行状》)

刘将孙四十岁

作《豫章先生遗稿跋》,文中落款:“元贞第二春廿有二日,庐陵后学刘将孙拜手书先生从孙鄞叔所藏家集后。”[7]是年夏,自闽归。

1297年(成宗大德元年 丁酉)

刘辰翁六十六岁

正月上元节,作《宝鼎现》,寄故国之思,极苦,为须溪绝笔,是年卒。

吴澄四十九岁

董士选拜行台御史中丞,首以先生为荐(《吴公行状》)。

刘将孙四十一岁

南剑教官职满归乡,开始整理刘辰翁文集。其《须溪先生集序》云“丁酉以来,深惧散佚,汇编成集”。

是年,卢挚拜集贤学士。

案:邓光荐《祭须溪文》:“呜呼!天地间奇诡超迈之气于是乎绝,四十五年如手如足之情于是乎诀……何时宇宙,复见此杰。”王梦应《哭须溪墓》:“绍定壬辰后六十有六年丁酉闰月庚申,四方学者会葬须溪先生北郭外。其同门生长沙王梦应以是日祗役故乡先茔。越明年正月十有五日壬寅昩爽,始克奉卮酒哭先生。呜呼!庐陵自六一公以正学继孟韩,起千载。小欧公忠孝义理,鸣穆陵、绍陵间,天下学者再变。先生奋两公后,卓然秦汉巨笔,凌厉千万年。盖炎士讫箓及于今,南北士不得先生一言不为名士,殆盛于眉山矣。惟盛时不以所学大用,不奋笔大典册成一经以彰休明为宇宙闗作,使天下士觖然。梦应又念早从小欧公、庐山公,师门托交四十载,晚更流落,蒙赖实厚,追惟吾感,永愧负土。且斯文千载之托,一日永已,悲悼何限。”[8]刘诜《挽刘须溪太博二首》:“蚤日惊吴洛,余年畏有闻。蹉跎太傅策,流落大苏文。世外风流尽,人间论议分。岂无千载泪,不得漉公坟。(其一)海内刘夫子,堂堂尚及吾。相知能不浅,一失恨何如。白日今三岛黄河自八区。终然四十诔,不足尽欷歔。(其二)。”[9]刘岳申《题须溪先生真赞》:“其清足以洗一世之众浊,其新足以去千古之重陈。昔之见者尚不足以得其真,今之谤者复何足以望其尘,呜呼何年复见若人。”[10]何中《刘太博挽词三首》“恳欵忧危国,从容友大臣。竟孤婴臼志,遂作绮园身。名节非无寿,乾坤更有人。堂堂天下士,何必画麒麟。”(其一)“妙悟通群圣,微言判六经。千年遗此老,四海失先生。文字空传迹,知闻漫敬名。岂无房杜者,犹足致隆平。”(其二)“如许龙门近,胡宁忍阔疏。不为终古别,讵信此生虚。未始壶丘学,颇知扬子书。向来香一瓣,薄命竟何如。”(其三)于此,可见辰翁之地位和影响。

1298年(成宗大德二年 戊戌)

赵文六十岁

赴延平负弟亦周骨而归。

吴澄五十岁

董士选改签枢密院事,再荐吴澄,仍未果。

刘将孙四十二岁

作《魏槐庭诗序》。作《送赵青山序》,云:“青山赵先生宜可父,以六十之年,独行岁晏,驰驱于千五百里之延平,负其死弟元简二十年客葬之骨归。”

虞集二十七岁

金陵,与杨刚中、元明善等人为文学之交。

是年,鄱阳人周伯琦生。

1299年(成宗大德三年 己亥)

吴澄五十一岁

居丧。

是年,赵孟頫改集贤学士,行江浙等处儒学提举。

1300年(成宗大德四年 庚子)

程钜夫五十二岁

是年,拜江南湖北道廉访使。

刘将孙四十四岁

正月,老师聂济卒,将孙有作《聂方峰先生墓志铭》。聂济,字明甫,人称方峰先生,将孙十五岁入其门。其兄聂淳,字吉甫,人称心远先生。二聂同为欧阳守道弟子。三月三日,将孙赴临汀,见《江春》诗注。此后三年当任临汀书院山长。

刘诜三十二岁

为刘将孙作《送刘尚友赴汀州教二首》。

1301年(成宗大德五年 辛丑)

吴澄五十三岁

授应奉翰林文字登仕佐郎、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澄不欲赴。《答忠宣公书》云:“朝廷用人之不次,公卿荐人之不私,布衣之受特知蒙特恩如此,近世以来所希有也。虽木石,犹当思所以报称,而况于人乎?然夫子劝漆雕开仕,对以‘吾斯之未能信’,而夫子说之,何哉?说其不自欺也。然则开之可仕不可仕,虽夫子不能知,惟开自知之耳。阁下之举,古大臣宰相之所为也。澄敢不以古贤人君子之所以自处者自勉而事阁下哉?迩年习俗日颓,儒者不免苟求苟得,钻刺百端。媚灶乞墦,不以为羞,舔痔尝粪,何所不至!今之大臣宰相,当有以微斡其机而丕变其俗,若俾疏贱之人骤得美仕,非所以遏其徼幸冒进之萌也。澄以古人贤人君子自期,则其出处进退必有道矣。不然,贪荣嗜进,亦若而人也,阁下奚取焉?爱人以德,成人之美,是所望于今之大臣宰相能如古人者。爱之以德而成其美,岂必其仕哉?康节邵先生诗云:幸逢尧舜为真主,且教巢由作外臣。澄虽不肖,愿自附于前修,成之者在阁下。”(《吴公行状》)

虞集三十岁

至大都,客授董士选之馆。

揭傒斯二十八岁

夏,游武昌,始与程钜夫交。“大德间,揭傒斯游湘、汉……程钜夫、卢挚先后为湖南宪长,咸器重之。”

1302年(成宗大德六年 壬寅)

吴澄五十四岁

因有司敦迫,久之,乃赴京师,而代者上矣。

刘将孙四十六岁

为刘诜作《送刘桂翁序》,云:“吾乡词赋见称东南,自壬子来,贡第相望……噫嘻,今五十年矣。”

虞集三十一岁

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

1303年(成宗大德七年 癸卯)

吴澄五十五岁

春,治归。五月乙酉至扬州,宪使赵公弘道及珊竹公玠、卢公挚、贾公钓、赵公英、詹公士龙、元公明善等挽留,身率子弟诸生受业,门生日众。

刘将孙四十七岁

秋,自临汀归,见《爱山先生赖公墓志铭》。

虞集三十二岁

与袁桷定交。袁桷《同知乐平州事许世茂墓志铭》云:“大德七年,桷备史属选,与虞忠肃公孙集交。”

揭傒斯三十岁

有作《湖南宪使卢学士,移病归颖,舟次武昌,辱问不肖姓名,先奉寄三首》;冬,自长沙还家乡。“予自大德七年冬,还自长沙”。(《呈诸君子》)

是年,傅若金生;梁寅生;危素生。

是年,邓光荐卒,年七十二。

1304年(成宗大德八年 甲辰)

程钜夫五十六岁

十一月,拜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

吴澄五十六岁

授将侍郎、江西等处儒学副提举。

刘将孙四十八岁

序安成人周南瑞所编《天下同文集》,云:“方今文治方张,混一之盛,又开辟所未尝有,唐盖不足为盛。”

虞集三十三岁

春,与袁桷等游燕京长春宫。“集与豫章周仪之、四明袁伯长、宣城贡仲章、广信刘自谦、庐陵曾益初,始得登于其宫之阁而观之……”(虞集《游长春宫诗序》)

揭傒斯三十一岁

子揭汯生。

是年,姚燧拜中奉大夫、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冬十月至龙兴。

1305年(成宗大德九年 乙巳)

吴澄五十七岁

校定邵子之书。(揭傒斯《吴公神道碑》)

刘将孙四十九岁

作《古心与云岩书简跋》,云:“孙行庐陵刘某书。”作《与姚牧庵参政书》。时姚燧居龙兴,九月移疾北归。

揭傒斯三十二岁

五月三十日,与程钜夫游建昌南城麻姑山,作《游麻姑山》;八月十二日,作《程学士将赴翰林,八月十有二日再命议事中书,奉饯一首》。

徐明善约于是年作《学古文会规约序》,对元初江西文风大加批判。

1306年(成宗大德十年 丙午)

吴澄五十八岁

十月之官。

刘将孙五十七岁

荐授光泽主簿。

揭傒斯三十三岁

冬,娶程钜夫之从妹。

1307年(成宗大德十年 丁未)

吴澄五十九岁

正月,以疾辞官。二月,就医富州,寓清都观,校定《老子》、《庄子》、《太玄章句》(危素《吴澄年谱》)。案:据方旭东博士考证,富州百日后,移疾临江,寓居门人皮溍家。期间,拜访座主黎立武,并应诸生所请,作《临江路修学记》。

刘将孙五十一岁

四月,赴光泽之任。是年有作《题巽斋、文信公、先君子三帖》。

何中四十三岁

作《与詹叔厚书》,云:“文,所以明理也。不明乎理,而惟文之求,是犹欲羡其流而不浚其源,欲沃其枝叶而不培其根本,非涸则槁……古之诗,因其性情之真,即其事物之理,其辞皆出于诚,而足以感发善心,惩创逸志。今之诗,不因乎性情之真,不即乎事物之理,愈高而愈失,愈巧而愈陋,虽痛快烂熳,嵬眼倾耳,太白、东坡且溟滓第之而不知,识者观之,深叹其无知而妄作也。”

虞集三十六岁

擢国子助教。母丧,回临川家居。

范梈三十六岁

“年三十六,始客京师”(《范亨父墓志铭》),“卖卜燕市”(《元诗选·范经历梈》)。与杨载等人相交;虞集于此年前后当已认识范梈,“清江范德机氏与予同生前壬申,三十后同游京师,后先客藁城董忠宣公之馆”(虞集《题范德机为黄士一书一窗手卷》)。

是年,方回卒,年八十一。

1308年(成宗至大元年 戊申)

程钜夫六十岁

奉诏修《成宗实录》。

吴澄六十岁

秋,除从仕郎、国子监臣,朝命行省敦遣(《吴公行状》);作《送何太虚北游序》:“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揺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寇攘其人,盈厌吾欲,囊槖既充,则扬扬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刘岳申四十八岁

作《送吴草庐赴国子监臣序》,云:“先生出乎二氏之后,约其同而归于一,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者盖兼之矣。使先生之学行,岂复有遗憾哉。将天下有无穷之休,而复临川有无穷之闻,以临川复显于天下,必将自今始。”

案:方旭东博士认为:吴澄的出仕国子监臣,虽非高官,但在一部分南方士人心中激起一种希望,即在未来一代元朝高级官员中增加南人的影响,从而改变北人在元朝完全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何中四十三岁

如析津。(《知非堂稿自序》)时亦入京师,“居两月,天大雪,竟不别而去”。

案:揭傒斯与何中交往当在此时,揭傒斯有《送何太虚南归》《重饯何太虚》,何中亦有酬诗。早在何中游京师之前,揭傒斯对何中已赞不绝口。《元故聘君高渊先生何公隐士世系行述》云:“豫章揭曼硕,以兄事先生者三十余年。茂上人尝携先生送行诗序至京师,见翰林主人,曼硕连读数过,对众言曰:好文章,韩、柳、欧、曾无以过也,今人不能及焉。时在坐者,虞伯生、邓善之、袁伯长也。手书又曰:近见所作三记,何其能言也?仆虽更后数十年不足以望其后尘,非徒相谀说,实所心服。”

虞集三十七岁

丁忧家居。

揭傒斯三十五岁

程钜夫召以入京,住程钜夫故宅。(揭傒斯《呈诸君子》)

欧阳玄二十六岁

父欧阳龙生卒。约在本年,欧阳玄受知于虞集之父虞汲,“初,虞文靖公集助教成均,其父井斋先生汲,方教授于潭。见公文大惊,手封一帙寄文靖,谓公他日必与之并驾齐驱”。(宋濂《欧阳公文集原序》)

1309年(成宗至大二年 己酉)

吴澄六十一岁

六月到官,就国子监丞。“先生既至,深闵乎学者之日就荒唐而徒从事于利诱也,思有以作新之,于是六馆诸生知所趋向。先生旦秉烛堂上,诸生以次授业。昼退堂后,寓舍,则执经者随而请问,先生恳恳循循,其言明白痛切,因其才质之高下、闻见之浅深而开导诱掖之,使其刻意研穷,以究乎精微之蕴;反身克治,以践乎进修之实。讲论不倦,每至夜分,寒暑不废。于是一时游观之彦,虽不列在弟子员者,亦皆有所观感而兴起矣。”(《吴公行状》)

虞集三十八岁

五月,再除国子助教。(《虞公行状》)

范梈三十八岁

在京已三年,见袁桷《送范德机序》“临江范德机于此三年矣”。

揭傒斯三十六岁

父丧,回丰城丁忧。

是年,姚燧授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同修国史。

1310年(武宗至大三年 庚戌)

吴澄六十二岁

在京,为国子监臣。

刘将孙五十四岁

九月,在光泽任上,为门人曾以立作《文山撰外祖义阳逸叟曾公墓志后》。

是年,邓文原授江浙儒学提举。是年,戴表元卒。

1311年(武宗至大四年 辛亥)

程钜夫六十三岁

九月,拜翰林学士承旨,复资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

吴澄六十三岁

授文林郎、国子司业,“乃损益程淳公学校奏疏、胡文定公大学教法、朱文公学校贡举私议,为教四条:一曰经学,二曰行实,三曰文艺,四曰治事”。(《吴公神道碑》)

1312年(仁宗皇庆元年 壬子)

吴澄六十四岁

“正月,先生使买舟通州,既行,而后移文告其去,监学官愕然。贵游之士怅怅失所依,有流涕者。数十人追至河上,恳留,不从。朝廷亦遣人追留,或尼不行。盖先生尝为学者言:朱子道问学工夫多,陆子静却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弊偏于言语训释之末,果如陆子静所言矣。今学者当以尊德性为本,庶几得之。议者遂以先生为陆学,非许氏尊信朱子之义。”(《吴公行状》)

刘将孙五十六岁

仍在光泽,刻成《须溪先生集》并作序。

虞集四十一岁

吴澄临行,致书虞集告别,虞集再三挽留。(虞集《请吴先生书》)虞集因吴澄备受谤议,未数月,移病自免去。(虞集《送李扩序》)

范梈四十一岁

与杨载同荐为翰林编修官。(危素《桧亭集序》)范梈《翰林杨仲宏诗集序》称:“皇庆初,仲宏与余同为史官。会时有纂述事,每同舍下直,已而犹相与回翔留署,或至见月,月尽继烛相语。刻苦澹泊,寒暑不易者,唯余一二人耳。故其后余以御史府用筦南宪架阁适海上,仲宏复登乙卯进士第,为浮梁别驾。”

揭傒斯三十九岁

免丧,复入京师,馆于程钜夫之远斋。“方是时,东南文章巨公若邓文肃公文原、袁文清公桷、蜀郡虞公咸萃于辇下,公与临江范梈、蒲城杨载继至,而公名最著。”(黄溍《揭公神道碑》)

是年,赵孟頫奉召除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元明善改翰林待制。

1313年(仁宗皇庆二年 癸丑)

十一月,元廷诏行科举。

吴澄六十五岁

集贤以祭酒召公,中书不可。(《吴公神道碑》)

刘将孙五十七岁

七月十五日,为曾闻礼诗集作序。(刘将孙《跖肋集序》)

何中四十六岁

有东瓯之行。(《知非堂稿自序》)

虞集四十二岁

除太常博士,有作《送李扩序》。

是年九月,姚燧卒。

1314年(仁宗延祐元年 甲寅)

吴澄六十六岁

秋,江西省试士,校文贡闱。(吴澄《具庆堂记》)有作《明经书院记》。

龙仁夫六十二岁

任湖广乡试考官。

刘将孙五十八岁

光泽之任结束,返回江西,作《甲寅离光泽至石岐》,慨叹自己八年任职光泽生活。

范梈四十三岁

离京赴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任(见《百丈山中夜坐,闻谨思将还,忆甲寅入南中,正此日也。十二月二十三日六首》),张养浩有诗送行。

揭傒斯四十一岁

程钜夫、卢挚荐于朝,以布衣特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元史·揭傒斯传》)

案:此年是江西文风发生变化的转折年。揭傒斯《吴清宁文集序》:“庐陵代为文献之邦,自欧公起而天下为之归,须溪作而江西为之变。故江汉被文王之化,无思犯礼,华周感杞妻之哭,而变国俗;其所感虽殊,而人心之变一也。须溪没一十有七年,学者复靡然弃哀怨而趋和平,科举之利诱之也。”须溪没一十七年正是此年。欧阳玄《罗舜美诗序》:“宋末须溪刘会孟岀于庐陵,适科目废,士子专意学诗,会孟点校诸家甚精,而自作多奇崛,众翕然宗之,于是诗又一变矣。我元延祐以来弥文日盛,京师诸名公咸宗魏晋唐,一去金宋季世之弊而趋于雅正,诗丕变而近于古。江西士之京师者,其诗亦尽弃其旧习焉。”欧阳玄说延祐初正是此年。(www.xing528.com)

是年,王礼生。

是年,赵孟頫改翰林侍讲,擢集贤侍讲学士、资德大夫。是年,袁桷随驾分院上都。

1315年(仁宗延祐二年 乙卯)

三月初七,廷试进士,首科56人,杨载、欧阳玄名列其中。

吴澄六十七岁

冬,鄱阳陈仲江访吴澄于山中。

刘将孙五十九岁

三月,女婿曾闻礼母下葬,作《曾母县尹霖岩郭夫人墓志铭》。八月十五,为曾以立作《牛蓼集序》。

欧阳玄三十三岁

中第,授岳州路平江州同知。

是年正月,赵文卒,年七十七。事迹见程钜夫《赵仪可墓志铭》。

1316年(仁宗延祐三年 丙辰)

吴澄六十八岁

深入宜黄山中五峰僧舍以居,修《易纂言》。

虞集四十五岁

奉诏西祀名山大川,朝中文士袁桷、马祖常、王士熙、文钜、柳贯皆以诗送之,虞集亦有诗答赠。案:赵孟頫为虞集书“道园”两古篆字大约在此前后。“道园者,昔从吴兴赵文敏公于集贤,赵公临池之际,顾谓仆曰:‘人皆求予书,子独不求吾书,何也?’对曰:‘不敢请耳,固亦欲之’。因曰:养亲东南,无躬耕之土,乃来京师僦隙宇以自容。尝读《黄庭经》有曰‘寸田尺宅,可治生’,是则我固有之,其可为也;又曰‘恬然无欲,道之园’,遂可居有哉?赵公为书‘道园’两古篆,自是有道园之名。”(《道园天藻诗稿序》)

揭傒斯四十三岁

升应奉翰林文学、知制诰,仍兼编修。

是年,袁桷为翰林待制。

1317年(仁宗延祐四年 丁巳)

吴澄六十九岁

江西行省请考乡试。先生出经问曰:“孟子道性善,尧舜至于涂人一耳,而《论语》曰性相近,何也?”同官或怪其平易,先生曰:于此有真知,则言不差。(《吴公行状》)

虞集四十六岁

四月,与朝中诸公王士熙、马祖常、袁桷送苏志道赴岭北行省郎中。“朝贤送之者皆以歌诗,而蜀郡虞某为之序”。(《送苏子宁北行诗序》)是年,虞集除承侍郎、集贤修撰,又考大都路乡试。

揭傒斯四十四岁

迁国子助教,用本院奏留旧职。(《呈诸君子》)

危素十五岁

通五经大旨,奉父命拜谒乡先生周从周。

是年,彭士奇五十二岁,魁江西乡贡。

是年,邓文原升翰林待制,柳贯授湖广儒学副提举。

1318年(仁宗延祐五年 戊午)

程钜夫七十岁

作《敕赐贞文先生揭君之碑》,秋七月十八日,卒。事迹见揭傒斯《元故翰林学士承旨程公行状》、危素《程公神道碑铭》。

吴澄七十岁

春,除集贤直学士,特升奉议大夫。朝廷遣集贤修撰虞集奉诏召先生于家。五月,乘驿北上,虞集一路同行;至仪真,病作,不复行。渡江,谒金陵门人王进德。所至,学者云集。

虞集四十七岁

“以圣天子之命,召吴幼清先生于临川。”(《小孤山新修一柱峰亭记》)至仪真,吴澄病不复行,虞集独返京师。

揭傒斯四十五岁

春二月,其父揭来成谥贞文,程钜夫撰文,赵孟頫书并篆额;冬,南归省母,为程钜夫立碑。

是年,袁桷任会试读卷官。

1319年(仁宗延祐六年 己未)

吴澄七十一岁

留建康。十月,至江州,寓濂溪书院,访周子遗踪。

何中五十四岁

当在此年,作《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程公行状》。

虞集四十八岁

除翰林待制,兼修国史院编修官。秋,先人即世,南归奔丧。

揭傒斯四十六岁

状程钜夫行业上于太史氏。(程世京《程钜夫年谱》)

是年八月,刘壎卒,年八十。

本年五月,赵孟頫谒告还家。(任道斌《赵孟頫系年》)

1320年(仁宗延祐七年 庚申)

吴澄七十二岁

留江州。还家,北方学者皆从。(危素《吴澄年谱》)

何中五十五岁

六月,自序《知非堂稿》。(《知非堂稿自序》)

1321年(英宗至治元年 辛酉)

范梈五十岁

转江西湖东道廉访司照磨。(吴师道《题危太朴所藏诸卷范德机墨迹二首》:“至治元年,某试礼部,君时为封弥官已。往谒,则已赴江西之宪幕矣。”)

虞集四十九岁

仍居忧临川。

危素十九岁

师事吴澄于崇仁华盖山。

1322年(英宗至治二年 壬戌)

吴澄七十四岁

《易纂言》成。

虞集五十一岁

省墓吾门,“至治壬戌,集既免先君丧,省墓吴门”(《送赵茂元序》),期间有诗《送赵茂元归乡序》《送先陇二邻僧还吴二首》《到先陇为墓人书》《从兄观德父与集同出荣州府君,宋亡,隐居不仕而殁。集来吴门省墓,从外亲临邛韩氏得兄遗迹,有云“我因国破家何在,君为唇亡齿亦寒”,不知为谁作也。抚颂不觉流涕,因足成一章,并发其幽潜之意云》《先君太史弃孤之四年,吾来吴门省连州府君大墓,始见叔父南山翁。翁与集同出太师雍国公,盖四从矣。翁曰:后会未可期。幸留数语识岁月。翁方客授外乡,又以推人年月日、论祸福以助道,故不能久留城中,敢用赋此以承命云耳》。十月,赴京师前,返崇仁,为新科进士富州人周东扬作《本德斋送别进士周东扬赴零陵县臣诗序》,过豫章,熊朋来以《琴赋》两篇请虞集书之;是年,“壬戌之岁,吴先生适江东,学者十余人从之。集溯江而西,相遇于池口,遂从先生之金陵。舟中为集诵延平先生之诗:‘细中之细细难推,明月杨花过眼时。举世纷纷论仁义,陷身杨墨有谁知?’”(《道园类稿》卷三五《跋吴文正公题朱子写陶诗与刘学古略迹卷》)

危素二十岁

往临川求教孙辙,又往清江求教范梈。

是年,彭士奇五十七岁,擢进士第,授南昌县臣。

是年,邓文原召为集贤直学士,拜国子祭酒。赵孟頫卒于吴兴里第。元明善卒。

1323年(英宗至治三年 癸亥)

吴澄七十五岁

英宗即位,用丞相拜住言,聘吴澄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阶太中大夫;秋,在京师,为董士选作神道碑。

虞集五十二岁

八月,与袁桷、马祖常、邓文原扈从上都,八月十五,得知英宗被弑之讯,哀痛过甚,过枪竿岭时,与袁桷、马祖常马上联句。

范梈五十二岁

为朱思本《贞一稿》作序。(《贞一斋诗文稿》卷首)

是年五月,江西大儒熊朋来卒,年七十八。

是年,袁桷荐为翰林侍讲学士。是年八月十五日,杨载卒。

1324年(泰定帝泰定元年 甲子)

吴澄七十六岁

春,治任将归,会天子始开经筵,吴澄被委以经筵讲官。有序刘鹗所作诗。

刘岳申六十四岁

作《与吴草庐书》:“盖自江南儒者遭时得君,未有如明公今日者矣,此天所以报明公平日问学之勤、记览之富也。明公何以慰答天下之望哉。明公宜益为江南衣冠儒士增重,为临川乡国经学增光。虽由此位极品不为峻,虽门生儿子皆达官要路不为泰,虽结乘连骑奔走后先,拟封君将侯王者奉给左右,又岂为过哉。”

虞集五十三岁

三月,以秘书少监为礼部考试官。四月,随驾上都,与马祖常有诗唱和(虞集《泰定帝上京有感次韵马伯庸待制》)。

揭傒斯五十一岁

元年,复授应奉翰林文字。丁内艰,与曾巽申结伴同归,揭傒斯有《赠别曾编修归庐陵葬学士兄》。

是年,王炎午卒,年七十三。

是年,袁桷辞官归里第。

案:随着袁桷的辞去,虞集在朝文臣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325年(泰定帝泰定二年 乙丑)

吴澄七十七岁

闰月,修《英宗实录》。八月,书成,即称疾,辞归。南还之时,道教宗师吴全节为之送行,同行南还者,有延祐戊午进士鄱阳李粲然。是年,应皮溍、范梈之请作《玉华峰仙祠记》。

虞集五十四岁

四月八日,为朱思本诗文集作序。

范梈五十四岁

十月,赴福建廉访司任。

是年十月之前,刘将孙已卒。

案:随着刘辰翁、赵文、刘将孙的先后谢幕,庐陵文人群体的声势开始衰微。而此时,以吴澄、虞集为首的抚州文人群体正日益兴盛。

1326年(泰定帝泰定三年 丙寅)

吴澄七十八岁

有诏加授资善大夫。为答谢朝廷厚恩,分别致书朝中诸人,请诸公助言以遂己愧疚之心。

虞集五十五岁

四月,擢为翰林学士兼国子祭酒。十二月,吴全节以张留孙事迹请虞集撰墓志铭(虞集《张宗师墓志铭》)。

范梈五十五岁

江浙行省请校文,“行至建宁,移疾竟归,托于外族,而家在新喻之百丈山”。(《范亨父墓志铭》)

是年五月,危素过访李存于饶,存跋其所撰诗集。

是年,柳贯出为江西儒学提举,黄溍升从事郎、绍兴路诸暨州判官。

1327年(泰定帝泰定四年 丁卯)

吴澄七十九岁

吴全节被旨代祠江南三神山还京,吴澄序之。

虞集五十六岁

三月,考礼部进士,拜翰林直学士、奉议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升奉政大夫兼经筵官。

是年八月,袁桷卒,享年六十有二,虞集作《祭袁学士文》。是年,虞槃卒。

1328年(文宗天历元年 戊辰)

吴澄八十岁

成《春秋纂言》,“盖取近代儒者特见之明,以破往昔诸家传注穿凿之陋,决以己意而折中之,使人知圣笔有一代之法而是经无不通之例”。

虞集五十七岁

正月十日,与宋本、谢端、宋褧、林宇同观《曹娥碑》;春,翰林国史院编修王在中奉旨代祀西岳,史馆之士赋诗饯之,虞集为序。

范梈五十七岁

六月一日,作《翰林杨仲宏诗集序》。

揭傒斯五十五岁

还朝,会新天子。

欧阳玄四十六岁

迁翰林待制、国史院编修官。时虞集任翰林直学士,二人同官文职。虞集称:“今吾二人者,以文学为职业,视他官为优暇,乃得从容图书之间,悠然有登临之趣。”(虞集《欧阳元公待制潇湘八景图》)

是年,邓文原卒。

1329年(文宗天历二年 己巳)

三月,立奎章阁学士院。

吴澄八十一岁

正月,虞集有文来贺生日;春,姚宵凤、周南瑞来访。

虞集五十八岁

为奎章阁侍书学士,作《奎章阁铭》,四月作《奎章阁记》,八月,扈从大都,途中触石坠马;十一月,与奎章阁柯九思、李泂、雅琥、赵世延、李讷、张景先等联名进赵干《江行初雪图》。

范梈五十八岁

授湖南岭北道肃政廉访司经历,以养亲辞不赴。(《范亨父墓志铭》)四月一日作《傅与砺诗集序》。同年,赴湖广乡试。刘岳申《祭范德机文》称:“我从湖广,握手文场。”校文后还家,有母丧。(《范亨父墓志铭》)四月,序傅若金所撰《牛铎音》。

揭傒斯五十六岁

二月,作《孔氏族谱》:“孔子世家一卷,其派之在江西而显者,是为临江三孔。”三月,置授经郎,公被首选。六月二日,作《通鉴纲目书法序》。

案:虞集在文宗朝官位最显,“一代文宗”的地位开始凸显。加之,欧阳玄、揭傒斯皆在朝为官,江西人在文坛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330年(文宗至顺元年 庚午)

吴澄八十二岁

在崇仁。

虞集五十九岁

二月,任《经世大典》总裁。三月,廷试进士,以虞集为读卷官。四月十五日,作《玄教大宗师吴公画像赞》。闰七月二十九日,曾巽初卒于京师,虞集以故人往哭之(《曾巽初墓志铭》)。八月,作《鹤山书院记》。

范梈五十九岁

十月,卒。生平事迹见吴澄《故承务郎湖南岭北道肃政廉访司经历范亨父墓志铭》。

揭傒斯五十七岁

参与修撰《经世大典》,特授艺文监丞。

是年,江西人刘性、刘闻登进士第。

1331年(文宗至顺二年 辛未)

吴澄八十三岁

在崇仁。答危素问。春,清江徐镒来访,表弟何中来探视。

虞集六十岁

五月,《皇朝经世大典》成。

是年九月二十一日,彭士奇卒于五羊官舍,生平事迹见刘诜《建昌经历彭进士琦初》一文。另张祝平教授《彭士奇与元代科举经义的著述和编选》一文对彭士奇考证甚详。

1332年(文宗至顺三年 壬申)

吴澄八十四岁

编撰《礼记纂言》。春,解观来访,为作《解观伯中字说》。九月,临川于珪来为母求墓铭,吴澄在文中谈及陆氏之学无传的问题:“余每慨临川金谿之士,口有言辄尊陆子,及讯其底里,茫然不知陆子之学为何如。虽当时高弟门人往往多有实行,盖未有一人能得陆子心法者,以学之孤绝而无传,悕矣哉。”十一月,部使者郡守请先生观新谯楼,先生赋诗一章,诗前小序云:“至顺壬申十有一月下弦之后,登新谯楼缅怀王丞相、陆先生之流风,成古诗一章,奉呈同志诸友。”

何中六十八岁

六月,卒。生平事迹见揭傒斯《何先生墓志铭》。

虞集六十一岁

春,应至元进士张纯仁请,作《蓝山书院记》;五月,作《新昌州重修儒学宣圣妙记》。是年,马祖常请虞集联署举荐光州人龚伯璲,集不许。

揭傒斯五十九岁

八月六日,作《送胡伯友拜孔林序》。

傅若金二十八岁

携其所作歌诗来游京师。

1333年(顺帝元统元年 癸酉)

九月,廷试进士。

吴澄八十五岁

六月,卒。生平事迹见虞集《故翰林学士资善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临川先生吴公行状》。

虞集六十二岁

三月,虞集赋《风入松》一词,一时争相传诵,中有“为报先生归矣,杏花春雨江南”。六月初八,顺帝即位,嫉者以草诏之事欲置虞集以死地,虞集遂以病谒告归田里。八月,返江南,十月十九,抵临川。十二月,作《祭吴先生文》。

揭傒斯六十岁

迁翰林待制,升集贤学士,阶中顺大夫,撰《吴澄神道碑》。同年,为何中作《何先生墓志铭》,为刘友益作《刘先生墓志铭》。

1334年(顺帝元统二年 甲戌)

虞集六十三岁

春,有旨诏还京师。至临川,因疾不复行,撰文谢恩。四月朔,临川危素请为金溪孝女作《孝女赞》。十二月,撰《王文公祠堂记》。

欧阳玄五十二岁

拜翰林直学士、中宪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奉敕编《四朝实录》。

是年十一月癸丑,临川人孙辙卒,年七十三。(虞集《孙履常墓志铭》)

1335年(顺帝至元元年 乙亥)

是年罢科举。

龙仁夫八十三岁

是年正月,卒于齐安之寓舍。生平事迹见刘岳申《祭龙麟州文》。

虞集六十四岁

正月甲申朔十日,作《祭孙履常文》;十二月朔,为吴澄作行状,作《重建张岩书院记》;应门人李本之情,作《李仲华墓表》。

揭傒斯六十二岁

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秋七月,作《送傅与砺序》,九月,作《傅与砺诗集序》。

傅若金三十三岁

佐铁柱、智熙善出使安南。

1336年(顺帝至元二年 丙子)

虞集六十五岁

八月,虞集为傅习、孙存吾所编《元风雅》题词。

1337年(顺帝至元三年 丁丑)

虞集六十六岁

十月十五日,作《玄教大宗师吴公画像赞》第二序。十月,临川危素将远游,虞集作《送危太朴序》。虞集序危素《云林集》大概也在此时。

1338年(顺帝至元四年 戊寅)

虞集六十七岁

三月朔,为临川李本作《君子堂记》。是年,还有《寄贺吴宗师七十寿旦》《抚州路乐安县重修宣圣庙记》等文。

傅若金三十六岁

以佐使安南有功,封广州儒学教授。

危素三十六岁

游京师,寓居迎阳里说学斋。(张以宁《苦学斋记》)

1339年(顺帝至元五年 己卯)

虞集六十八岁

二月朔旦,为临川人饶约作《饶敬仲诗序》。七月三日,序蒋易《国朝风雅》。七月既望,作《跋吴先生新登谯楼诗后》。七月底,作《临江路新喻州重修宣圣庙记》。秋,过清江,忆范梈,作《己卯秋舟过清江忆范德机》。秋八月,有新喻、宜春之游,作《袁州路万载县重修宣圣庙学记》《宜春路儒学新建尊金阁记》。九月,作《袁州分宜县新建三皇庙记》,十一月,作《南康路都昌县重修宣圣庙记》。

揭傒斯六十六岁

奉旨祀北岳、北海、济渎、南镇,便道西还,引疾归家。

是年,临川隐君子吴仲谷卒,年七十七。(虞集《吴仲谷墓志铭》)

1340年(顺帝至元六年 庚辰)

是年十二月,复科举取士制

刘岳申八十一岁

序张翥所撰诗文集。

虞集六十九岁

四月,作《南康路都昌县重修儒学记》,四月十五日,作《玄教大宗师吴公画像赞》第三序。九月,上清道士薛玄卿访集于崇仁。孟冬,与朱礼、吴毅二君登山而赋。冬,临川李本、黄仲律来访,拾虞集残稿二百余篇而录之。

揭傒斯六十七岁

正月五日,为范梈作《范先生诗序》,三月,由翰林直学士擢为奎章阁供奉学士。

1341年(顺帝至正元年 辛巳)

刘诜七十四岁

门人罗如箎刻刘诜诗十四卷。

虞集七十岁

六月朔,为傅若金诗集作序。十一月,朱熹五世孙临川人朱炘应闽宪斡克庄之托,与李本至崇仁请虞集诗文稿,“本与先生之幼子翁归及同门之友编辑之,得《在朝稿》二十卷,《应制录》六卷,《归田稿》一十八卷,《方外稿》六卷”。十二月,李本作《道园学古录跋》。是年,与庐陵刘诜有书信往来,并作《庐陵刘桂隐存稿序》。

揭傒斯六十八岁

首推为经筵官。(《揭公神道碑》)

是年,安成人刘仁初《新刊类编历举三场文选》成。

是年,柳贯擢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黄溍为江浙儒学。

1342年(顺帝至正二年 壬午)

虞集七十一岁

作《题范德机为黄士一书一窗手卷》。是年,作《送欧阳元公谒告还浏阳》,中有“忆昔先君早识贤,手封制作动成篇。交游有道真三益,翰墨同朝又十年。心似古人独机敏,用周当世德仍全。雍祠已有苍崖石,欲托高文与代传”。

揭傒斯六十九岁

升翰林侍讲学士,迁中顺大夫、中奉大夫、同知经筵事。

傅若金四十岁

三月,卒。生平事迹见苏天爵《元故广州路儒学教授傅君墓志铭》。

是年,柳贯卒。

1343年(顺帝至正三年 癸未)

揭傒斯七十岁

夏四月,诏修辽、金、宋三史。

危素四十一岁

授经筵检讨。

1344年(顺帝至正四年 甲申)

虞集七十三岁

六月,应建昌路新城县进士朱倬请,作《建昌路新城重修宣圣庙记》。八月,应宜黄学者谭跋请,作《抚州路宜黄县重修庙学记》。冬,作《抚州路儒学新建泮池记》。

揭傒斯七十一岁

因修史朝夕不敢休,得寒疾,秋七月,卒于京师,年七十一。生平事迹见欧阳玄《元翰林侍讲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豫章揭公墓志铭》。

危素四十二岁

春,奉命购求前代遗书,秋还。

是年,安成人周旉所辑《皇元大科三场文选》刊刻。

1345年(顺帝至正五年 乙酉)

虞集七十四岁

八月,应龙兴路请,作《兴学颂》。十二月,赵汸登其门。

1346年(顺帝至正六年 丙戌)

刘岳申八十七岁

有作《送徐子谦赴湖北宪副序》。其卒或去本年不远。

虞集七十五岁

应郡文学夏溥请,作《宗濂书院记》;二月,刘伯温刻虞集所撰文集,欧阳玄为之序。

是年,黄溍除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同知经筵事、进阶中奉大夫。

1347年(顺帝至正七年 丁亥)

欧阳玄六十五岁

为刘诜作《刘桂隐先生文集序》。

1348年(顺帝至正八年 戊子)

虞集七十七岁

五月二十三日,卒。生平事迹见欧阳玄《元故奎章阁侍书学士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虞雍公神道碑》。

1349年(顺帝至正九年 己丑)

欧阳玄六十七岁

作《贞文书院记》。

危素四十七岁

以国史院编修官荐宋濂,濂固辞不就。

1350年(顺帝至正十年 庚寅)

刘诜八十三岁

九月,卒。生平事迹见欧阳玄《元故隐士庐陵刘桂隐先生墓碑铭》

1351年(顺帝至正十一年 辛卯)

危素四十九岁

序廼贤所撰《金台后稿》。

1354年(顺帝至正十四年 甲午)

是年,曾坚登进士第。

是年,虞堪集其叔祖虞集编外诗为《道园遗稿》六卷,危素有序。

1356年(顺帝至正十六年 丙申)

是年八月,刘崧中乡贡进士。

1357年(顺帝至正十七年 丁酉)

欧阳玄七十五岁

十二月,卒。生平事迹见危素《大元故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圭斋先生欧阳公行状》。

1361年(顺帝至正二十一年 辛丑)

是年,吴澄孙吴当卒,年六十五。

1364年(顺帝至正二十四年 甲辰)

是年十月,刘鹗卒,年七十五。

1365年(顺帝至正二十五年 乙巳)

是年四月,李祁序王礼所撰文集。

是年,杨士奇生。

1367年(顺帝至正二十七年 丁未)

是年,饶介卒。

[1] 本编年主要参考了杨镰《元代文学编年史》,余来明《中国文学编年史·元代卷》,吴企明《刘辰翁年谱》,刘宗彬《刘辰翁年谱》,方旭东《吴澄传记资料纂证》,李璞《刘将孙行踪考辨》,李舜臣、欧阳江琳《汉廷老吏虞集》,吴小红《危素研究》,曹军黎《刘将孙年谱》,罗鹭《虞集年谱》,腰蓝《何中的生平与社会网络》,陈卫东《揭傒斯年谱》,利煌《范梈的生平和交游》,张媛媛《刘将孙研究》等,文中不一一注明。

[2] 蒋一葵:《尧山堂外纪》卷六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194册,第590页。

[3] 柳贯:《柳待制文集》卷十八《书文集贤撰欧阳复初父墓志后》,《四部丛刊》本。

[4] 《桂隐文集》卷四《跋四君图后》,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95册,第201页。

[5] 《文毅集》卷十六《跋文信国公手简》,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6册,第830页。

[6] 林景熙:《霁山文集》卷五《送厉直之远游序》,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88册,第752页。

[7] 见《豫章文集》卷十六,《养吾斋集》和《全元文》皆不收此文。

[8] 《天下同文集》卷三七《辞》,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66册,第670页。

[9] 《桂隐诗集》卷三。

[10] 《申斋集》卷十四题赞,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04册,第35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