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州十三行:回顾与展望

广州十三行: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清商埠——广州十三行文化荔湾区房屋学会潘广庆历史上广州的十三行在朝贡、对外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素有“锦缎陶茶艺胜洋,五洲贸易有行商”、“东西洋货先呈样,白黑番奴捧白丹”之说,并由此而获得丰厚利润。广州十三行属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内港之一,是著名的商贾历史文化地区。广州大屋与行商庭园十三行时期大清商埠使不少商人致富,他们在广州落地生根,营造连房广厦。

广州十三行:回顾与展望

大清商埠——广州十三行文化

荔湾区房屋学会 潘广庆

历史上广州的十三行在朝贡、对外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素有“锦缎陶茶艺胜洋,五洲贸易有行商”、“东西洋货先呈样,白黑番奴捧白丹”之说,并由此而获得丰厚利润。从前人的咏诗中可见一斑:

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清·屈大均

别开府邸馆诸夷,一十三家各斗靡。

窗槛玲珑巢翡翠,轩屏眩转吠琉璃。

铺排景物观殊壮,变易华风事岂宜。

好语吾民宇耕凿,袛今圣主贱奇珍。

(清·李兆洛)

自唐宋以来,西关渐成商贾如云之地,成为岭南风华的标志,可以说是中外交流融汇的试验田,千百年来历史沉淀极其丰厚。广州十三行属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内港之一,是著名的商贾历史文化地区。在清代,十三行还是我国唯一的外贸基地,盛极一时。因此做好广州十三行商馆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整理(含相关的人工建筑、遗址)等图文、诗词的收集,对宣传介绍十三行,做好对外交往,开发商务旅游,具有刻不容缓的意义。鸦片战争前,已经发生火烧十三行事件,而今日十三行路,仅是清代十三行商馆区留下的一个街名。

清代十三行鼎盛时期,商馆区之幅员颇为广阔,分水陆两部分。陆地范围西自沙基(今珠玑路临江处),东至今日仁济路(仁济西及附近的新填池),南起珠江(今文化公园水产馆南),北至下九路西来初地,总占地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内巷道纵横,商行、仓库码头林立。当年珠江水道江面宽度为两里左右,后人有竹枝诗云:

艇集珠江大码头,开街筑路建新楼。

洋人画卷留芳影,二百年前老广州。

作为当年南中国的一大商埠,其土地日渐向水岸拓展,填江造地,建筑商行办公用房报关托运,就近仓储建筑也日益增加,一片繁荣。商人家眷员工宿舍,行业管理用房遍布上、下西关南部,至于商品深加工、织造业、生活用品制造和服务行业建筑,更广布整个城西北部。时年恩洲十八乡的村民为广州商埠提供农副产品引进外来品种发展水生植物、放养鱼虾、发展养殖,因城市需要而兴办屠场、集市,成为南中国工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广州大屋与行商庭园(www.xing528.com)

十三行时期大清商埠使不少商人致富,他们在广州落地生根,营造连房广厦。美轮美奂的西关住宅建筑与园林别墅,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发展,成了广州西关大屋和岭南水景庭园的发祥之地。到广州的外国商人都居住于今十三行商行里,皆为行商私产、租赁给外国人居住,“在芸芸商行中,以英国商馆占地最广,其中伍浩官、卢茂官、潘启官等是商行领袖,生活奢华,伍、潘都拥有美轮美奂的园林别墅、园林胜景,外国人以能到这些地方游玩为无比荣幸。”

我国建筑大师莫伯治,2002年在广州行商庭园著文中作了图文介绍,可说是填补了岭南庭园历史的一段空白,为前人咏诗提供了实证,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与历史文化的保护,是一种可贵贡献。

据考证,当年十三行商馆的外国商人,在每月初八、十八、廿八三天可获准乘船到河南(珠江南岸)海幢寺一带游玩,因当地有海幢寺、陈家园、潘家园、伍家园等著名的庭院建筑,有广阔的园林空间供开放参观。之所以要指定日期开放接待,一是与地方政府管理有关,因交通船只往来、护卫、翻译等都要有所准备;二是按照城郊墟日的惯例开放,有利于沿道商品(小手工业品)等经营;三是寺庙园林、私家庭院的开放接待要有组织,需要有度,不可能天天开放。

国内文化人、外籍人士获庭园主人的邀请或同意,方能进园参观。时年从十三行商馆区到荔枝湾也没有全通的陆路,亦需要乘船前往,士人与到访的外国人士到荔枝湾游玩,也需经过批准,共同受到初八、十八、廿八日期的规管,但十三行商馆区到华林禅寺、南海神庙(十甫的西庙)、文昌庙,以及到锦纶会馆、银行会馆参观、联系商务,情况大不相同,可以步行,也可以乘轿,清廷政府无规定日期,外商可以从十三行过浆栏基、曹基等商业街道和市人聚居点过德兴桥、牛乳桥、大观桥到达各寺庙园林览胜。当年西关河网纵横、林荫夹道、茂林修竹,水面舟楫往来,十分热闹,诗人有“桥下水潺潺,桥上路湾湾”、“夜夜带月还”等佳句描述西关当年之迷人景色,据考西关的洪圣庙建于明代,俗称西庙,与黄埔的菠萝庙(俗称东庙)同是南粤水上人家、渔民朝拜的圣地,面向浩瀚的白鹅潭水道,千帆竞发、水景深远,前人有德兴桥诗云:“万派鱼龙舞绛宵,喧闻萧管杂云韶。爱他洪胜千秋会,赛过菠萝第八桥。”

清代十三行庭园建筑首数海山仙馆,主人潘仕成曾被赐举人,又报捐郎中,在刑部供职,道光十年后在广州城西购下“千树离枝四围水,江南无此好江乡”的名园“唐荔园”,并于此拓展经营“海山仙馆”。1848年画家夏銮所绘长卷“海上神山,仙人旧馆”,被视为较真实展现海山仙馆昔日主要风貌之代表作。园面积近10万平方米,园中遍植荔枝,湖面宽广,楼台亭榭,错落有致,有担土垒石而成的三山;有放养珍禽异兽的鹿洞、禽舍,涉水而筑的回廊多座;有接待嘉宾的客舍;有举办文酒会的“聤韵楼”;有收藏古籍的“文海楼”等。诗人有“四面荷花开世界、几湾杨柳拥楼台”、(“柳波移阐忆良游,荔熟荷香绿成海)等诗纪之。按外国人杂记记述,外国朋友以得到许可到潘庭官在泮塘的美丽住宅去游玩、就餐是一种宠遇。这是个引人入胜的地方,外国使节,政府高级官员,钦差大臣之间会晤之处。

惜海山仙馆已于1873年成为废址。一百二十六年后,广州荔湾区人民政府着手恢复“海山仙馆碑廊”,此举对研究荔湾区的历史文化及园林艺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精心规划 重现风物

除了海山仙馆,当时的十三行地区还有众多分布于河南、芳村的庭园如潘氏庭园、伍氏庭园和陈氏庭园等。它们由于爱国运动、侵略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多次被破坏,有待发掘和复原,建议作如下规划:

一、按历史地段定出民国前的保护建筑(按幢、按组列出保护清单);

二、历史风情街的选点与规划设计;

三、清代与十三行有关水道的研究与利用;

四、昔日十三行地区(含水域)的标志复原,如万国旗林、历代船模画廊(历史画卷)等项目;

五、在文化公园区域利用地下(含地上)建设综合性的十三行历史博物馆;

六、开放十三行地区民国前的饮食文化,恢复若干接待用楼堂馆宇。

清代十三行行商庭园是南粤二千多年来规模最大,与环境结合最完美的若干群体,虽在国内已灭失,但国外之图照有不少存藏。可结合国内古籍记述与历代存世庭园,对十三行地区的建筑林园加以研究、发掘和复原,重现当年风物,使之为发展经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开放旅游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