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构成
4.1.1 安全管理体系的含义和特点
4.1.1.1 安全管理体系的含义
安全管理是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为实现安全目标而进行的有关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面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主要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手段,通过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合理有效地使用人力、财力、物力、时间和信息,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发生事故和职业病,避免各种损失,保障职工的安全和健康,从而推动企业生产的顺利发展,为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服务。因此,企业的安全管理并不是孤立于其他的经营活动,而是与企业的所有活动构成了一个开放、动态的安全系统,其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是保证生产处于最佳安全状态的根本环节。因此,可以根据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来分析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内涵。
通常可以将系统定义为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主要有3个基本特征,即要素、结构、功能。而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由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突变论以及运筹学、信息传播技术、系统工程、控制管理技术等多种学科综合而成。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
其中,系统论是研究系统的模式、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将整体性、关联性、时序性、等级结构性、动态平衡性等归结为所有系统的共同基本特征,其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即任何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相互关联,并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主要任务,是在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促使系统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即研究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调整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
因此,根据系统论的观点,管理体系是建立方针和目标并实现这些目标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的有机组合体。这组要素包括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一个组织可以建立若干个管理体系,如质量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或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是在企业安全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这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特点的实体动态系统,系统中的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一旦某个子系统发生变化就会引起系统的改变,某些因素的失控就会导致整个系统处于危险状态。
4.1.1.2 安全管理体系的特点
将系统论应用于企业安全管理系统的分析,安全管理体系主要表现为整体性、层次性和相关性的特征。
(1)整体性。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系统的整体性表现在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系统,而这个系统具有各个组成部分所没有的新特性,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变质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性质的改变,也就是说任一子系统与系统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系统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只有系统的整体性才能体现系统的特有功能。各要素、子系统之间具有高度集中的协调性,各子系统的运行是为了保证整体安全系统功能的实现,整体的效能大于它各部分效能之和。
(2)层次性。层次性作为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反映的是系统的各组成要素,由于其属性的差异性,决定了在整个系统组织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呈现出等级差异性,而每一层子系统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具有统一性特征的整体系统。安全管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由各个相互作用的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关系,同时又与下一层的子系统具有不可分开的层次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整个系统的组成部分,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3)相关性。任何系统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系统状态是时间的函数,这就是系统的动态性。系统中所有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使系统得以正常运行,每个因素完成系统的特定功能,如果某一因素发生问题,都可能使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安全管理系统不是一个静态的系统,其内部的结构、分布位置是随时间变化的,而且由于系统同外界存在物质、能量、信息的关联和交换,其物质、能量、信息的存在状态也是随时间而变化。(www.xing528.com)
4.1.2 煤矿安全层次划分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所谓本质安全是指在运用组织架构设计、技术、管理、规范及文化等手段保障人、物及环境的可靠前提下,通过理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相互关系,从根本上预防系统运行过程中的不和谐现象,保证系统安全、设备可靠、管理全面及安全文化深入人心,从而达到对事故的长效预防。因此,本质安全化是一个具有相对性的、动态的概念,会随着管理理论的创新与技术进步而演进,是安全管理的终极目标。
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终极目标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该体系自身及其构成要素的交互作用效应,即可以通过增加系统的正效交互作用并排除反效交互和无效交互来提高系统的和谐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许正权等2006)。在煤矿生产企业中,根据系统内部及系统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按照其作用机制进行层次划分,可将交互关系划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交互,主要指物与物及物与环境的交互,如果基本交互可以实现和谐,则该系统可实现基本安全;第二层次为规范交互,主要指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及人、物与环境的交互,如果规范交互可以实现和谐,则该系统可实现规范安全;第三层次为文化交互,主要指思想、行为、习惯、人际关系、价值观、信息等的交互,如果文化交互可以实现和谐,则该系统可实现文化安全。许正权等(2006)根据系统的交互机制及不同安全层次的实现过程,得出本质安全化的实现从客观上讲需要经历以下3个阶段:①基本安全阶段,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达到技术、设备可靠,环境安全;②规范安全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达到行为规范、技术规范、管理规范、法律规范,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人不仅要具有内在的安全意识和合格的安全技能,还要在自觉的安全意识引导下,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安全技能,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安全地完成规定的任务;③文化安全阶段,即主要以文化安全为主题,达到人的安全理念、生产系统、安全系统、管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的高度和谐,安全文化如同看不见的手引导个体、组织系统迈向本质安全化。
同时,依据事故成因理论的分析,按照事故成因的不同特征也可以将各类事故预防的阶段划分为3个层次,即基本安全、规范安全、文化安全3个层次。在基本安全层次,人们将事故成因归结于机械故障及机械设计缺陷,因此,消除机械故障及采用可靠的技术设计安全可靠的机械设备是保证基本安全的主要手段。这一层次主要对应能够满足基本安全要求的管理体系。在规范安全层次,人们将事故成因归结于人为因素和技术因素交互作用所引起的人为错误,因此,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立法来改变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保证规范安全的主要措施。在文化安全层次,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职工作业时不仅受到机器设备和个人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情绪化和社会化因素的影响,比如团队环境的影响对安全地完成任务极其重要。技术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管理和法制措施尽管可以实现较高层次的规范安全,但要实现根本的安全,最终出路还在于安全文化,通过安全文化的作用,影响企业每个职工的安全观念、行为,实现企业的本质安全。图4.1形象地表明了系统交互与不同安全层次之间的关系。
图4.1 系统交互与不同的安全层次
4.1.3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框架
任何煤矿企业要实现本质安全化,都必须经历基本安全和规范安全阶段,否则本质安全化只能是无根之木;同样地,根据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任何企业要实现本质安全化,都必须以实现文化安全为最终目标,否则本质安全化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安全。在现阶段,中国大部分煤矿企业还处在从基本安全向规范安全跨越,部分企业已经基本上做到了基本安全和规范安全,实现了安全阶段的历史性跨越;但是,仍然有数量众多的煤矿还没有实现基本安全的要求,离达到规范安全和本质安全化的要求更加遥远。因此,现阶段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结合我国煤矿的实际,构建综合性的安全管理体系,要遵循基本安全、规范安全与文化安全的同时建设与逐步实现相结合的构建过程。
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当事物发生质变之前必然经历一个量变的过程,也就是需要一个过渡的阶段。针对煤矿企业来说,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需要经历3个不同的阶段,一个阶段至另一阶段的跨越需要一个平滑的过渡,使煤矿企业职工更好地适应下一阶段带来的变革。为了实现阶段性的跨越,按照基于文化塑造的本质安全管理模式的要求,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既要从基本安全阶段平稳顺利达到文化安全阶段,又要保证符合我国煤矿企业的基本情况,笔者认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应该包含3个子系统:安全管理基本保障体系、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及安全文化体系。这3个体系与本质安全管理的层次相互对应,即安全管理基本保障体系与基本安全层次,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与规范安全层次,安全文化体系与文化安全层次相互对应,并且这3个子体系之间也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安全管理基本保障体系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活动提供了最基础的环境条件与组织保障;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既是实现规范安全的保证,又是促使煤矿企业管理体系向文化安全阶段转变的必要条件;而文化安全体系既是基于文化塑造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前提,但也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最终的目标。综上所述,基于文化塑造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整体框架见图4.2。
图4.2 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