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研究:文化塑造与运行机制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研究:文化塑造与运行机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静态来看,根据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的三维结构模型,我们可以沿着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思路,逐一对该管理模式不同层面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研究:文化塑造与运行机制

3.3 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

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可以用以上三维结构模型来加以诠释,在我国煤矿企业现有安全管理的基础上,模型较好地囊括了先进安全管理模式的共性要素和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基本要素,从而保证了该安全管理模式的先进性和广泛适用性。模式与机制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二者相互适应,系统内部的机制将表现在其外部的功能上。在上述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中,蕴含着特定功能的内在机制,这些机制是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动力源泉,推动着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因此,分析安全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有助于系统把握管理模式的运行规律,进一步解构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的内在作用方式。

对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的分析不仅要从系统自身的结构空间中加以静态考察,而且还要从系统运行过程中加以动态考察。运行机制内化在管理模式之中,作用在不同的层面上,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三维结构模型的运行机制就是指该模式是如何运作并起到应有作用的。从静态来看,根据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的三维结构模型,我们可以沿着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思路,逐一对该管理模式不同层面的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其中,从二维平面角度的运行机制分析包括三维坐标两两之间形成的3种相互关系,具体包括过程对象维与方法控制维方法控制维与知识目标维以及过程对象维与知识目标维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中包含着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在这里把它们统称为三维结构模型的局部运行机制,把从三维空间角度进行的机制分析称为管理模式的总体运行机制。我们将按照从局部到总体的思路,来具体分析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在不同层面的运作机理。

3.3.1 三维结构模型的局部运行机制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是对模式外在功能的系统描述。为了深入认识本质安全管理模式各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需要详细考察系统的局部运行机制,了解三维坐标两两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方式,才能全面、系统地把握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的运行规律。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三维结构模型包含以下3个方面的局部运行机制。

3.3.1.1 过程对象维与方法控制维之间的运行机制

过程对象维描述了煤矿生产的全过程和可能存在的危险源,构成了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对象;方法控制维对应着在每一个生产过程、对每一种危险源应采取的方法步骤,是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基本方法。两者之间是管理对象和管理方法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三维结构模型的一个二维平面(图3.10)。

在煤矿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危险源,本质安全管理要求针对所有已知规律的危险源开展基于风险预控的安全管理。这一安全管理方法已成为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的基本手段,并正在越来越多的煤矿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正是建立在过程对象维与方法控制维构成的二维平面上,即在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是构成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的重要内容。在图3.10中,可以任意从横、纵坐标画出直线,它们的交点对应了在煤矿生产的不同阶段应采取的安全管理方法和步骤。可见,虽然煤矿生产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过程对象维与方法控制维之间的对应关系却广泛地存在于各个生产环节中,具体可划分为:开拓环节的风险预控管理、掘进环节的风险预控管理、采煤环节的风险预控管理、运输环节的风险预控管理,等等。

img39

图3.10 过程对象维与方法控制维之间的对应关系

与过程对象维—方法控制维构成的平面所对应的局部运行机制如图3.11所示。根据煤矿生产的特点,在开拓、掘进、采煤、运输、机电、通风等生产环节中,可能普遍存在着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安全的环境和管理失误等各类危险源,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要求分别在不同生产环节开展基于危险源的风险预控管理,形成由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管理程序构成的风险动态管理过程。在既定风险逐一消除的同时,再重新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开始辨识、评价和控制,从而形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循环运作的管理过程,使每一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及其可能存在的风险都得到监测、监控和控制,以保证人-机-环-管系统的本质安全化。

img40

图3.11 过程对象维与方法控制维之间的运行机制

3.3.1.2 方法控制维与知识目标维之间的运行机制

如上所述,方法控制维描述了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对各类危险源应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即风险预控管理,这也是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通行做法;而知识目标维则反映了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即建设先进的煤矿安全文化。因此,二者之间是管理方法与管理目标的关系,且彼此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图3.12)。方法控制维与知识目标维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质上是过程对象维与方法控制维关系的进一步延伸,即沿着“管理对象—管理方法—管理目标”的内在逻辑,分别构成了两两之间的二维平面关系,并共同构成了一个三维立体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完整的运行体系。

img41

图3.12 方法控制维与知识目标维之间的对应关系

从图3.12中可以看出,在基于方法控制维与知识目标维的煤矿安全管理活动中,先进科学的风险管理思想成为煤矿安全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工具,通过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等一系列管理流程,真正做到了“安全第一,超前预防”,把煤矿安全风险控制在人们可接受的范围内,树立了“任何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文化理念,从而形成了先进的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建设先进的安全文化成为煤矿本质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安全文化的形成来源于安全管理,先进安全文化是对科学安全管理的凝练和升华,遵循了“从下到上”的模式路径。无论是在风险辨识还是在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阶段,长期的管理实践深深地植根于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形成了特定的安全物质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观念文化,成为煤矿企业的管理特色。

与此同时,先进的安全文化不仅以管理目标的方式引导、激励着广大职工做到本质安全,而且以文化知识的方式教育、熏陶着每一位职工的安全观念和行为,依靠强大的文化力塑造着本质安全化的人,最大限度地提升了职工的综合素质进而反过来带动了本质安全风险管理活动的深入开展。在这一过程中集中体现了安全文化的强大功能和作用,遵循了“从上到下”的模式路径,反映了文化既来源于管理又作用于管理的内在规律。开展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在充分认识这一规律的基础上,灵活处理好“从下到上”与“从上到下”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从下到上”的文化形成过程缓慢的情况下,应主动地开展“从上到下”的安全文化建设活动,以加快“从下到上”的安全文化形成进程。(www.xing528.com)

因此,作为管理方法的本质安全风险管理与作为管理目标的先进安全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运行机制如图3.13所示,二者形成了煤矿企业内在的良性互动机制,彼此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煤矿本质安全化目标的实现。

img42

图3.13 方法控制维与知识目标维之间的运行机制

3.3.1.3 过程对象维与知识目标维之间的运行机制

在由“对象—方法—目标”构成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活动中,过程对象维与知识目标维之间也构成了一个管理的二维平面,如图3.14所示。在该二维模型中,过程对象维所标明的每一个生产过程都与知识目标维上的文化层次相对应,意味着不同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安全文化,从而在管理对象与管理目标之间建立起了直接联系。

img43

图3.14 过程对象维与知识目标维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生产系统存在着不同的人-机-环-管系统,面临着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尽管面对的危险源都是人-机-环-管4种类型,但由于所处生产环节的不同决定了所采用的机械设备、劳动工具、岗位操作规程等都有明显的差异。这种生产活动的差异性决定了在不同的煤矿生产过程中安全管理所遇到的问题是不同的,进而也决定了在日常安全管理中所积累下来的安全文化就有了较大的区别,形成了具有不同生产系统特色的安全文化,在煤矿企业中就产生了不同特色的安全子文化,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不仅如此,先进的安全文化作为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针对不同生产过程的风险预控管理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成为不同生产过程的内在动力来源,推动着每一个煤矿生产过程安全、持续地运行,保证了煤矿整个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运行机制见图3.15

img44

图3.15 过程对象维与知识目标维之间的运行机制

3.3.2 三维结构模型的总体运行机制

在分析各二维平面的运行机制基础上,我们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的运作方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将在三维立体空间中对该安全管理模式的作用方式进行考察。可以预见,模型的总体运行机制是各局部运行机制的融合与叠加,进而形成了功能完备的安全管理系统。

从总体上来看,煤矿生产系统是一个大的人-机-环-管系统,构成这一系统的是开拓、掘进、采煤、运输等生产过程,每一个生产过程都是一个小的人-机-环-管系统,都存在人-机-环-管各类危险源(图3.16)。与这些危险源相对应的系统要素构成了每个生产过程的安全事故子系统,所有生产过程的安全事故子系统共同形成了煤矿安全事故系统。因此,按照本质安全的要求,为了实现人-机-环-管系统本质安全化的目标,煤矿本质安全管理就是要沿着煤矿生产工艺流程的路线,对每一个生产过程和环节的安全事故子系统来开展基于文化塑造的风险预控管理。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保持生产活动的连续性,煤矿井下通常是几个生产系统并行,此时的煤矿安全管理就表现为分别针对不同生产环节的安全事故子系统,同时开展基于文化塑造的风险预控管理的格局,这一状况成为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常态。

img45

图3.16 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总体运行机制示意图

复杂社会技术系统是特指技术密集、设备复杂、人员众多、组织庞大的系统。根据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中的安全控制原理,当技术的可靠性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系统中作为操作者的人的可靠性便凸显出来。因此,对煤矿这一复杂系统而言,本质安全化的实现需要融合技术手段、组织管理手段和文化手段为一体的综合安全控制方法。其中,风险预控管理就是实现煤矿本质安全的组织管理手段,它从管理过程和方法上保证了人-机-环-管各要素的本质安全化;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实现煤矿本质安全的文化管理手段,它不仅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煤矿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是根本上消除不安全行为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煤矿本质安全的人因工程。尽管由于不同生产过程所面临的人-机-环-管系统的差异,对不同生产系统即安全事故子系统开展的本质安全管理,会因具体管理对象、生产工艺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和过程,但所采用的安全管理途径和方法是大致相同的,即一方面要进行安全文化塑造,这是煤矿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和最高境界另一方面要在文化塑造的前提下开展基于不同危险源的风险预控安全管理,这是煤矿安全管理实践证明的有效管理方法。

因此,基于文化塑造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的总体运行机制有机融合了三维模型的各局部运行机制,集中表现为:开展基于文化塑造的风险预控管理,一方面要紧紧围绕人在系统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塑造先进的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发挥安全文化的强大导向、引领作用,切实提高广大职工想安全、会安全、能安全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并带动生产系统中机器设备、环境、管理等要素的本质安全化。与此同时,另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危险源,本质安全管理应充分借鉴风险管理的思想,从风险辨识出发,经过风险评价,科学估计风险的大小并衡量风险的损失情况,最后确定风险控制和处理的措施,确保危险源处于受控状态,把安全风险水平降到最低。

在以上管理模式的运行过程中,抓住了安全事故系统这一关键,通过引入风险管理思想,从管理手段上做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充分发挥风险管理方法的循环动态优势,保证煤矿企业持续安全生产。同时,针对系统要素在本质安全方面存在的局限性,通过安全文化塑造来弥补安全系统的不足,努力建设先进的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从而形成恒久的安全文化力,引领煤矿企业走上科学发展的金光大道。可见,这一安全管理模式实质上就是以人-机-环-管等危险源为管理对象,以风险预控管理为管理方法,以先进的安全文化为管理目标的安全管理过程,安全风险管理与安全文化塑造是该管理模式的两大“支柱”,它们彼此之间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决定着人-机-环-管等要素的本质安全化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