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国内外煤矿安全管理模式比较
3.1.1 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的含义
模式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同时也是事物或过程系统化、规范化的体系,它能简捷、明确地反映事物或过程的规律、因素及其关系,是系统科学的重要方法。Alexander给出的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再重复相同的工作。《汉语大词典》中将“管理模式”解释为:是在大量总结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管理的具体实际需要,提出的一整套管理思想、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因此,管理模式既是对管理方法的高度概括,又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
煤矿安全管理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安全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安全管理模式一词尽管使用率非常高,但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定义。陈建定(2000)认为:“模式是对事物规律的反映。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是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内涵、过程、目标、手段的描述,这是一种概念模型。现代安全管理模式的确立首先应该是确立现代安全组织体系”。西南交通大学曹琦教授1994把安全管理模式描述为安全管理模式是为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一方针而建立的安全管理组织形式和安全生产行为方式。安全管理包括对人、设备、材料及生产环境等各方面的管理,其核心问题是对人的管理,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统一人的认识,规范人的行为,充分发挥人的能力,强化生产系统的安全性去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罗云(2009)认为“安全管理模式是反映系统化、规范化安全管理的一种体系和方式”。从以上这些表述可以看出,尽管表达的方式不同,但都概括了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应有之义。
结合以上对安全管理模式的认识,本书认为,煤矿安全管理模式是煤矿企业为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按照现代安全管理理论的要求,建立的一整套适用于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体系。企业安全管理模式应包括企业安全管理的组织形式和安全生产行为方式,它从两个方面回答了如何开展安全管理,才能实现安全生产。通过这一模式的反复运行,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可以得到不断优化,从而推动煤矿企业的人-机-环系统实现本质安全化的目标。
显然,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不同于国家安全生产的宏观综合管理模式。在不同的国家宏观安全管理体制下,煤矿企业采用的安全管理模式会有所不同;在煤矿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所依据的安全管理理论不同,所采用的安全管理模式也会有所不同。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经历了或正经历着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3.1.2 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3.1.2.1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演变
与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相适应,我国的煤矿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后,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在煤矿企业得到发展和完善。显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煤矿安全管理特色,不同类型的安全管理模式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煤矿安全管理水平。
按照不同时期安全管理总体特征的不同,人们通常把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模式大致划分为两大类:即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和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照不同时期煤矿安全管理理论与管理重心的差异,也可以将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模式按其发展历程具体划分为3类,即事后型安全管理模式、缺陷型安全管理模式和风险型安全管理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归纳和总结安全管理的模式,并运用于实践,对改进企业的安全管理、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保障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和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煤矿生产中一直沿用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主要通过安全生产大检查,包括原矿务局及上级机关组织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和矿及工区组织的定期安全检查等,来了解和评价生产现场的实际安全状况,发现和处理安全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期有针对性地做好煤矿安全工作。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虽然对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往往很难客观、真实地反映出煤矿生产现场的“动态”面貌,据此进行的安全管理工作也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安全系统工程的引进、安全科学的兴起和现代管理方法的推广应用,煤矿安全工作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现代安全管理阶段。煤矿现代安全管理模式是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核心,综合应用系统工程、人机工程等学科的技术和方法,在总结吸收传统安全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与传统安全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不是靠经验和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通过综合分析与评价按矿井各类事故发生规律进行主动治理即变被动的事故分析与事故处理为主动的事故预测和安全评价;利用系统分析方法,针对各类事故模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找出事故的初始原因,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利用安全目标管理等现代管理方法,有效地进行煤矿安全管理工作。煤矿现代安全管理模式是主动的超前管理,其实质是本质安全化。
(2)煤矿安全管理“三模式”理论:
①事后型安全管理模式。该模式是从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本身出发,依靠总结经验教训得出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从而避免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事后型安全管理模式以事故为管理对象,它主要靠管理者的从业经验、靠直觉、凭感觉来处理安全问题,是一种被动的静态管理模式,客观上反映了人类安全哲学刚刚从“听天由命”发展到“亡羊补牢”阶段,以此来实现局部安全状态。这种安全管理模式主要遵循步骤如图3.1所示。
图3.1 事后型安全管理模式
在事后型安全管理模式下,受安全认识水平的影响,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仅仅围绕事故本身做文章,不符合预防原则,安全成本高,安全管理的效果差。虽然可以有效地防止同类事故多次发生,但却只是就事论事,不能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隐患,而这种隐患恰恰可能造成更加严重的事故。此外,管理的效果还要受到管理者个人经验和素质的影响,根本无法保证安全生产。
②缺陷型安全管理模式。随着人们对事故分析的深入,管理者们将事故的原因归结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不良以及管理缺陷等(图3.2),由此产生了从事故原因入手的缺陷型安全管理模式(图3.3)。这类管理模式以隐患和缺陷作为管理对象,具有超前管理、标本兼治的特点。由于环境因素往往非人力所能控制,所以人们将关注点投向了人、物以及管理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这样就产生了3种分别“以设备为中心”、“以人为中心”和“以管理为中心”的不同的缺陷型安全管理模式,它们都属于对象化的安全管理模式。
图3.2 事故发生的原因
图3.3 缺陷型安全管理模式
以设备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模式以控制设备的不安全状态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将设备管理的全过程职责、管理权限分解到各级组织中,通过大量的管理标准和作业标准体系指导,使所有设备逐步实现可控和在控,从而完成设备受控的最高目标,即对连续使用的设备状态了如指掌,尽可能实现零缺陷和零故障。
“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模式即以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其基本内涵是把管理的核心对象集中于工作人员,即安全管理应该建立在研究人的心理、生理素质基础上,以纠正人的不安全行为、控制人的误操作作为安全管理目标。显然,安全管理工作理应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现代社会中的企业也应将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看作是企业改革的总体目标。但是,由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过渡到将来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其间的过程是漫长而艰巨的。
对于煤矿系统而言,完全依靠设备的可靠性和人的可靠性,还不能完全杜绝事故,直接影响设备可靠性和人的可靠性的组织管理因素,已成为导致复杂系统事故发生的最根本原因。因此,人们开始重视管理的作用,“以管理为中心”的安全管理模式也由此产生。这种管理模式基于“一切事故原因来源于管理缺陷”的认识。所谓以“以管理为中心”,就是强调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措施、以标准化的作业方式和科学的管理技术来规范安全管理的运作,力图通过吸收借鉴经典的管理理论,通过总结本单位的管理经验,提炼出适合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模式,力图通过管理措施的全面铺开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具代表性的以“管理为中心”的煤矿安全管理模式是晋城矿务局提出的“4321”模式。其内涵是:“4”是四化管理,即安全制度法规化、现场管理动态化、岗位作业标准化、隐患排查网络化;“3”是三项基础,即狠抓现场质量达标、岗位作业达标和隐患排查到位;“2”是两个机制,即完善安全生产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机制;“1”是一个目标,即走以法治矿之路,以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为目标。抚顺西露天矿的“三化五结合”模式,其内容是:三化——行为规范化、工作程序化、质量标准化,五结合——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相结合、反三违与自主保安全相结合、奖惩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主观作用与技术装备相结合、监督检查与超前防范相结合。
缺陷型安全管理模式无论是片面地抓住事故原因的某一方面,还是针对作业过程中存在的管理缺陷,在一定程度上综合考虑了人-机-环系统以及管理过程对安全的影响,强调基于事故金字塔的隐患排查管理,立足系统安全而提出“综合对策”,反映了人类安全哲学的又一大进步。当然。这类管理模式的局限表现在:首先,人的行为、物的状态和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单一对象的管理模式是无法触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安全死角的;其次,这类模式以危险理论为基础,尽管可以超前预防,但缺乏实时性、定量性和系统性;第三,只是片面强调从管理措施上入手来消除隐患,而没有充分考虑塑造企业和职工的自身安全需求。虽然在短期内较大地提高了安全管理的效率,但没有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③风险型安全管理模式。该模式是以煤矿生产中的风险(危险源)作为管理对象,具有超前预防管理的特征,能够实现实时报警、适时预警和及时预控(图3.4),属于现代安全管理的技术方法,在管理机制上是一种主动、积极地预防事故发生的、程序化的、预防型安全管理模式。按照这一模式,以系统安全思想为基础,从煤矿企业的整体出发,把管理重点放在事故预防上,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使企业实现安全系统要求的最佳安全状态。通过科学管理理论的应用,使安全管理摆脱了传统的事后处理的做法,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为企业建立了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
典型的风险型安全管理模式如OHSMS管理体系。OHSMS模式,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为动力,循环运行,建立起不断改善、持续进步的安全管理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企业不断地将风险极大限度地降低,始终处于最佳安全状态。
图3.4 风险型安全管理模式
风险型安全管理模式强调在安全生产上实行综合、全面、系统的管理,强调人-机-环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将安全工作的重点从“事后追查”型转变为“事前预测”型,通过风险型安全管理,使安全管理的作用和效果不断加强。这一安全管理模式集中反映了人类安全哲学已经突破了系统论发展到本质论阶段,立足建立安全系统的最终目标,不断追求安全管理的本质安全化。
总之,伴随着安全管理理论的发展,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安全管理的对象经历了从事故—隐患—危险源的转变,煤矿安全管理由传统的纵向单因素安全管理转变为现代的横向综合安全管理,由事故管理转变为现代的风险管理,由安全指标管理转变为安全目标管理,由只顾生产效益的安全辅助管理转变为现代的效益、环境、安全与卫生的综合效果管理,由静态安全管理转变为现代的安全动态管理,由传统被动、辅助、滞后的安全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现代主动、本质、超前的安全管理模式。
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的发展演变揭示了煤矿安全管理的发展趋势。在认识这一规律的基础上,应从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实际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加快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的转变,以不断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随着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在煤矿企业的推广和应用,我国的一些现代化煤矿取得了明显的安全管理绩效。然而,这仅是我国煤矿企业的冰山一角。尽管随着煤炭开采准入条件的提高和资源重组、整合进程的加快以及一批现代化矿井的投产,煤炭行业的单井规模及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大型现代化煤矿占比不断提高,国有煤矿成为我国煤矿企业的主体,但在煤矿安全管理上,大部分煤矿企业离现代的、本质的风险管理模式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一点可以从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主要做法上窥见一斑。
3.1.2.2 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随着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在煤矿企业中不断推广,煤矿安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注重对安全隐患的管理监控,重点着眼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系统控制,推行了安全准军事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提倡全员参与安全管理,基本上实现了动态安全管理的目标。根据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实际,现有的安全管理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l)明确并强化责任。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煤矿最基本的一项管理制度,是所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和基础。通过建立了从矿长到每一位普通职工严格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就能把安全与生产、安全与管理、安全与各项工作从组织领导上、职能部门职责上、职工工作上达到目标一致、分工明确、职责清楚、行动统一,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落到实处,从制度上固定下来,使安全管理做到事事有人管、层层有专责,领导和广大职工分工协作,共同努力,认真负责地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保证安全生产。
(2)推行安全目标管理。现有煤矿的各种安全管理模式中都设置了安全工作目标。安全目标管理是运用目标管理原理和方法,对企业安全工作实施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管理方法。安全目标管理以企业总的安全目标为基础,逐级向下分解,使目标明确化、具体化,使上下管理关系协调。遵循全面安全管理的原则,把企业中每个职工科学地组织在目标体系中,使之明确自己在目标体系中所处地位、责任和作用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当每个人都实现了个人目标时,系统就圆满地实现了总目标。(www.xing528.com)
(3)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针对煤矿职工生产操作多是习惯性作业、不科学的实际情况,大力推广标准化作业,用作业标准化规范人的行为,杜绝习惯性违章。
(4)加强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管理。企业的安全工作千头万绪,最关键的是控制人的行为问题。由于技术、设备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国内许多企业的生产作业远没有实现本质安全,主要依靠控制人的行为来防止伤亡事故。大量的事故案例证明,企业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时有发生,以人的不安全行为为主要原因的伤亡事故占有较大比例,因此,规范人的行为、控制人的行为,是煤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3.1.2.3 当前我国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安全生产形势日益好转,但在安全管理模式上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在管理对象和管理机制上,现有管理模式侧重于事后管理和对象化的隐患管理,包括人、设备和环境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而不是系统的风险管理。当前,大部分煤矿企业都不是以风险为管理对象,而是依然停留在对事故、隐患和缺陷的管理上,表现出分散型管理的特征,没有着眼于事故“前级事件”的系统管理,没有建立起现代的风险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中缺乏对危险源的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机制,没有形成对安全系统风险的预警、预控和预防功能。
(2)在管理主体和管理层次上,仍然以专职部门和专职人员为主,其他部门和人员主动参与不够。安监处或安监队作为专职安全管理部门是安全管理的主体,区队、班组虽然也负有安全生产管理监督的责任,但考虑更多的还是岗位职责,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方面缺乏激励与热情。在管理层次上,尽管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开始有意识地把安全文化建设纳入安全管理体系,但基于文化层次的管理效果还很有限,在发动广大职工参与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地显现出来,实质上没有形成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局面。
(3)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效果上,主要依赖严格的安全检查和监督,注重对违章行为产生后或事故发生后的处罚以及事故后的安全责任追究。当前煤矿安全管理制度仅把人当成管理的对象,未把人当成管理的动力,只是片面强调从外部给煤矿职工施加目标、标准和要求,而没有充分地重视激发职工内在的自身安全需求,以提高职工对违章行为的自觉意识,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安全生产自主参与性还有待提高。
以上这些问题可能归纳的还不够全面,但足以说明,目前我国大部分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远未达到现代煤矿企业本质安全管理的要求,安全管理水平有待大幅度提高。如何构建适合煤矿企业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也成为了能否实现煤矿安全管理模式顺利转变的关键。这也正是本书试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3.1.3 国内外安全管理模式比较
3.1.3.1 国外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模式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对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使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与此同时,工业事故频发严重制约着企业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ccupation health an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简称OHSMS),成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1999年,英国标准协会(BSI)、挪威船级社(DNV)等13个组织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OHSAS)标准,即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以下简称规范OHSAS1800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指南》,2001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审议批准并颁布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ILO-OSH2001),使得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实施成为安全生产领域最主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其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和“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现代管理原则,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各行各业的企业所接受,也成为了发达国家煤矿企业主要的安全管理模式。
(1)OHSMS安全管理模式:
①OHSMS的运行。OHSMS主要强调系统化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思想,即通过建立一整套职业安全健康保障机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其核心思想是:组织通过建立和保持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控制和降低职业安全健康风险,持续改进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绩效,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事故与职业病的最终目的。OHSMS是安全资源包括安全技术、安全制度、安全管理组织以及安全信息文件的有机集成体系,与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相比,在管理水平和层次上有较显著的提升,因此,自颁布之后已经成为与质量管理体系(QMS)、环境管理体系(EMS)并列的三大管理体系之一,成为现代安全管理的基础。OHSMS实行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规范化管理过程,通过风险评价(安全评价),确定企业安全卫生水平,发现事故隐患和潜在职业危害,提出改善措施,以各种形式实行职工群众参与和监督等。其管理重点在预防事故的整体效应上,力求实现科学、系统、全面的安全管理,达到最佳安全效益。
OHSMS标准的思想是建立在戴明PDCA管理理论基础上的,其运行程式按如下过程进行:方针、目标、计划(P)→职责、运行、实施(D)→监测、检查、审核(C)→评审、纠正、改进(A),这一运行模式可见图3.5。从图中可看出,OHSMS的基本思想是实现体系持续改进,通过周而复始的进行“计划、实施、监测、评审”活动,使体系的功能不断加强。它要求组织在实施OHSMS时始终保持持续改进意识,结合自身管理状况对体系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最终实现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职业病及其他损失事件的目的。
图3.5 OHSMS模式的管理思想
②OHSMS的核心要素。OHSMS的核心要素是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规范》中“对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略”是OHSMS的核心内容,是OHS管理的基础工作,也是系统安全工程的基本内容。按照OHSMS的要求,管理组织应对本单位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进行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这项工作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
危害辨识包括:历史事故统计总结、危险因素和危险源清单、危险(或危害)的范围及影响对象。
风险评价包括:危险(或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危险(或风险)的后果形式、风险的大小或等级等。
风险控制措施(或计划)包括:风险控制和防范的工作程序、作业指导书以及各项规章制度预防事故发生的应急预案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等。
按照体系要素的要求,企业组织建立自己的OHSMS时,首先要对本单位OHS的现状进行初始状态评审,这包括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全部工作;其次,由于可能的新增危险源或危险因素状态发生变化,必须定期对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结果进行更新和评审,一般每年进行一次。
OHSMS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实施该管理体系,把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促进组织建立健全自我约束、自我改进的机制,最终从宏观上达到消除安全隐患,降低和避免各类与职业相关的伤害、疾病和死亡事故的发生,保障全体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总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套系统安全管理模式,它表达了一种对企业职业健康安全进行管理的思想和规范,可以增强职业健康安全意识和知识,提供更为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降低发生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的风险,减少职工由于疾病和伤害造成的损失,提供经过策划并予以文件化的管理方法,使组织不断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当前,国际上大部分煤矿企业实施了OHSMS安全管理模式,此外也有部分煤矿企业实行的是NOSA安全五星管理系统。
(2)NOSA安全管理模式。NOSA(National Occupational Safe-ty Association)是“南非职业安全协会”的英文缩写,现特指企业安全、健康、环保管理系统,其中文名称是“诺诚”。该模式是南非国家职业安全协会于1951年创建的一种科学、规范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是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健康和环保管理系统,主要侧重于保障人身安全,强调人性化管理和持续改进的理念,目标是实现安全、健康、环保的综合风险管理。目前,NOSA的安全、健康、环保理念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并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推广。在国际上2000多个公司推行后,验证了其在减少人员伤亡、减少职业病和其他损失等方面是非常有效和成功的,广泛应用于电力、机械制造、矿山、捕鱼等行业。
NOSA管理系统的核心理念是所有意外均可避免,所有危险均可控制,每项工作均应顾及安全、健康、环保。特别强调应综合解决安全、健康、环保问题,强调在实现“安全、健康、环境”管理过程中职工的积极主动参与,强调安全、健康、环境管理过程中对风险的认识、控制以及管理的有效性,以持续改进为原则,规范企业管理行为,控制安全、健康、环境风险。
NOSA五星安全管理系统将安全、健康、环保3个方面的风险管理理论,科学地融入5个单元,再细分为72个要素,对每一个单元指出一般标准、危险地区、情况、活动和暴雨地区,进行风险管理,处理企业内的危险因素,避免对企业职工、社会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引导、衡量和考核安全、健康、环保绩效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它不同于以往只注重结果的安全管理模式,NOSA管理模式强调的是过程,侧重于未遂事件的发生。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延伸出针对班组、区队开工前的安全评估、五步安全法等安全管理方式,成为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的有效手段。
NOSA系统用星级表示评审结果,根据实施效果,建立了从一星到五星的多级认证办法。其最高水平为五星,所以又称为NOSA五星管理系统。
(3)OHSMS与NOSA的比较。从当前实施的这两种安全管理模式来看,OHSMS与NOSA既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
两者的相同点表现在:两个体系的管理思想大同小异,都是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管理方法基本相同,如PDCA循环,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行为安全管理是体系运行的重点,识别不安全行为以消灭未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运作,以避免工作中可能造成的疏忽;强调全员参与,每个职工都要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任务的工作程序、每一程序可能遇到的危险、处理危险的措施等
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种模式的体系深度不一致。OHSMS仅仅提供一个管理框架,需要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编制支持性文件,研究适合该管理框架的管理方法。而NOSA体系则从提高实效性出发,包括了支持性体系,研究了多种管理方法供用人单位应用。因此,相对而言,OHSMS更灵活,而NOSA比OHSMS更具体。此外,从二者关注的领域来讲,除了安全和健康外,NOSA从发展的角度增加了“环保”方面的内容,比OHSMS更全面。
3.1.3.2 国内外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模式比较
通过对国内外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经验的回顾以及对各自的安全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都包含着一些共性的要素。正是这些共性的要素在煤矿安全管理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进而决定了并推动着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好转。这些先进安全管理模式的共性要素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
(1)超前的风险预控管理。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表明,现代化的安全管理不再仅限于事故的分析总结,采用归纳式管理来避免事故的重复发生,必须科学地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建立系统全面的管理控制体系,实施主动管理,坚持风险预控,做到防患于未然。
(2)程序化的管理流程。OHSMS以及其他一些先进的管理模式都强调程序化管理,强调“4个凡事”(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以此来建立一种企业内部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风险预防体系。煤矿安全管理系统的复杂性决定了柔性化的管理难以确保安全方针的贯彻执行,只有实行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才能在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的基础上保证每个环节的安全生产。
(3)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先进管理模式中都包含了循环反复的安全管理运行机制,如OHSMS和NOSA均要求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这一点集中反映了管理活动精益求精、持续改进的思想。全面系统的安全管理活动的运转离不开管理循环的不停转动。计划阶段应制订方针、目标、计划书和管理项目;计划制订之后,就要按照计划进行检查,看是否实现了预期效果,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通过检查找出问题和原因;最后就要进行处理,将经验和教训制订成标准、形成制度。
(4)良好的安全文化。先进安全管理模式都建立在良好的安全文化基础上,突出表现在牢固的安全意识、良好的安全素质和行为管理等方面。发达国家的煤矿企业安全管理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侧重于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而人的安全意识的强弱是决定行为是否安全的关键。国外煤矿企业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目标,把安全管理放到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以对人的行为安全管理为重点,重视对物和环境的控制,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健全各种管理机制和制度,等等。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只有在不断提高全体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做到全员安全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