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的现状和研究价值
唐代诗歌是一代文学的盛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丰碑,也正因为这样,对于唐代诗歌的研究开始得较早,分析也较为透彻和清晰。从宋代以来的如《唐诗纪事》、《唐才子传》等对于唐代诗人生平轶事的记述也不胜枚举,这些无疑都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审视唐代诗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傅璇琮编撰的《唐才子传校笺》对于现存唐代诗人的资料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辩证性分析,对于不切合史实的记载进行了较为周密的考证,让我们基本上对于唐代诗人的事迹有了较为准确的把握,从而我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于诗人群体的认识。还有周勋初编辑的《唐人轶事汇编》,完整地整理了各类唐代文人相关史料,使我们得以在更为宽广的视角下审视文人在社会上的存在和发展。可以说对现有的史料我们已经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收集和整理。近代以来对于诗人诗作和诗人生平的探讨也较为丰富,如近年来诗人评传和诗歌接受史的撰写都为我们从整体上审视诗人的整体生存状况创造了条件,对诗人创作对于后世的影响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本书更多的是希望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对唐代诗人的社会生存和其文学创作进行连接,希望能对唐代的诗歌创作获得较为完整的认识。对于唐代社会的透视,近代以来也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从文史被忽视的细节问题入手,进一步推论当时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无疑有助于我们更为完整地认识社会存在和发展状况。在这方面陈寅恪先生的论述无疑有着典范性的意义,其将魏晋以来社会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从而使我们对于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社会的发展进程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这无疑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社会各种因素对于唐代诗人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获得深入的认识。而后毛汉光的著述为我们进一步解析了唐代的政治社会状况,其中《中国中古政治史论》和《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两本论文集,深入地论述了魏晋以来的社会和政治形势,特别是隋唐以来兵制和家族对于政治形势的影响。其中《唐末五代政治社会之研究——魏博二百年史论》一文从魏博节度在唐代社会政治的特殊地位的角度,全面透析了藩镇存在的深层次的原因和在社会上的特殊效应,从而使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了唐代藩镇制度对于社会整体进程的影响,同时使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藩镇割据的局面对于诗人生存和文学发展的间接影响。而《从士族籍贯迁移看唐代士族之中央化》、《隋唐政权中的兰陵萧氏》、《中国中古大士族之个案研究——琅琊王氏》和《两晋南北朝主要文官士族成分的统计分析与比较》等文章则为我们较为全面地揭示了家族势力在整个唐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及其如何最终进入消亡阶段。家族和诗人群体之间的较为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之一。士族阶层在唐代的发展状况无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唐代诗人群体和士族阶层的相互融合是如何开始逐渐打破士族阶层对于诗歌文化的垄断性地位,将诗歌文化逐渐扩散到社会中下层中,并进一步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教育是唐代诗人群体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唐代教育状况的研究,近年来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现代教育学在中国是一个开始较晚的学科,更多的是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社会环境下的重新解释。而依据苏联并借鉴一定西方理论建立起来的接近现代的中国教育体系,对这种教育理论无疑有着更广泛的应用。然而中国古代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前文所述,中国古代教育是一种逐渐面向所有文人的官吏培养,其首先所追求的并不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而是个体人格的塑造,并进而将他们纳入官僚统治体系之中。现有的教育理论在解读中国古代教育的时候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而不得不仍然借助于现有的古代教育理论进行教育状况集中性的展示。首先便是中国古代教育史的通史性的著作,陈青之的《中国教育史》于1936年完成,无疑是成书较早的一部著作,也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意义,但是陈青之更多的是从历史资料的收集和展示的角度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状况进行集中表现,作者学识范围更多地关注于历史领域,这也使得著作更多通过历史资料的收集完成对于整个教育进程的展示。而后又有孙培青主编的《中国教育史》,孙培青、李国均主编的《中国教育思想史》,李国均主编的《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任时先的《中国教育思想史》,黄仁贤的《中国教育管理史》,郭秉文的《中国教育制度沿革史》。这些书籍进一步对中国古代教育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将历代中国教育制度和思想上的变化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对于各时期的历史资料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可以说这些著述基本上构建了中国古代教育较为完整的体系,并将教育的相关因素整合起来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但是同样由于受到历史资料缺乏的制约,这些著述往往对于宋代以前的教育缺乏足够的探讨,而是将更多的篇幅用来论述宋明以来逐步建立起来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如前文所述,中国古代教育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它是依附于政治的存在。这样如果将教育本身完全独立出来进行论述,难免让许多论述都显得较为单薄,从而缺少深层次理论的支撑。这也使得在这些教育通史的著述中,难免或多或少存在以上问题。因而对于教育的细分无疑成为一种需要,在一个较大的框架之下,难免会对细节问题存在无意识情况下的忽视。宋大川的《唐代教育体制研究》,程舜英编著的《隋唐五代教育制度史料》,台湾学者高明士的《中国的中古教育与学礼》,以及赵楠的博士论文《唐代的教育和教育诗》都是将唐代教育从整个中国古代教育背景下细分出来,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宋大川和程舜英的著作可以说基本上完成了对于唐代现存教育资料的整理和汇集,将原本通史没有注意到的细节问题也整理归类,使我们对于现存史料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过于关注既有现有的史实资料,而忽视对一些文献的整理,如敦煌文献和墓志铭等资料的整理分析。相对来说高明士的著述占有的历史资料较为丰富,将官职、墓志铭、敦煌文献等资料结合起来,构建了一个较为立体的中国古代中古时期教育的完整面貌,而且将学礼和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无疑让我们能从更新的角度审视唐代教育和唐代社会制度、社会文化之间的较为密切的关系。赵楠的博士论文则更进一步通过李峤所创作的咏物诗作为切入点,以求透视唐代的启蒙时期的教育状况。其论述也较为接近本文的相关内容,让我们将唐代的教育状况和唐代诗人群体的生存状况进一步连接了起来。遗憾的是该论文未能展开进一步的论述,而只是停留在对于启蒙诗歌的应用及其影响之上,这也限制了其对于唐代教育状况作较为完整的透视。因而本文在对于教育作分析的时候更多地从教育细节内容入手,希望唐代教育中的细节问题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唐代诗人在社会生活中与其所接受的教育的具体内容之间的较为密切的关系。(www.xing528.com)
深入分析唐代诗人的基本生存状况,无疑有利于我们理解唐代诗歌所呈现的艺术特征,从而进一步理解唐代诗人为何大多有怀才不遇之叹,以及唐代诗人更富于感性的忧伤悲叹的原因。可以说正是唐代的社会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诗人的创作,袁行霈在他的《中国文学史》上曾对比唐宋两个时代诗风上的差异,力图说明唐代的感性直观思维和宋代富于理性的思维之间的差异。在这里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认为,这种差异正是社会现实和教育内容上的差异影响下的结果。任何文学形式都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而这一文学形式的发展也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状况的影响,我们在分析文学艺术的表现手法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的同时,从社会发展根源的角度更为深入地分析这一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无疑有助于我们更为全面地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并且进一步加深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
诗人生存在唐代这个特定的历史空间之中,必然要接受唐代社会正统文化的审视。这种审视也直接体现了上层社会对于诗人群体的态度和接受程度。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唐代诗人群体仕宦的艰难,来体会诗人群体在整体上并没有获得较高的地位,但是如果我们通过不同的两个时期修撰的史书的比较,进而分析他们之间的差异,我们无疑可以更为清醒地认识到唐代正统文化对于诗人群体所采取的态度,以及他们对于诗人群体和后世不同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对于诗人个人品质的不同评判标准上,可以说唐代虽然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社会,但是,在正统文化上仍然只是容忍诗人放荡不羁的生活状态,而并非接受这种状态的,更严苛一些便不乏对于诗人群体的指责。而另一方面,唐代,诗人群体一直不是政治权利争夺的主要力量,在《旧唐书》中诗人在政治上的业绩往往受到了轻视。许多传记中对于诗人的政绩的记述都很简略,而且往往也并不从政绩的角度来评判诗人一生的功过是非。这无疑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诗人群体在唐代政治中较为弱势的社会地位,统治上层也没有把他们作为改变国家前途命运的主要力量之一看待。这一点和宋代修撰的《新唐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到了宋代,诗人已经不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需要和其他普通文人一样具备较强的政治能力,而且只有具备政治才能的文人才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这也使得《新唐书》把对于唐代文人群体的评判放在一个统一的层面之上,而不对诗人群体进行有一定区分性的评价,如《新唐书》和《旧唐书》在白居易和元稹传记中观点存在较大的差异,都是社会时代观念差异的表现。这也在另一方面证实了唐代诗人社会地位的特殊性和唐代社会对于唐代诗人群体的特殊评价,进而让我们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唐代诗人群体的整体生存状况,进而理解唐代诗人社会地位和价值对于诗歌创作发展的影响。
唐代诗人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定的文人群体,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无疑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一定社会时期下,文人阶层如何接受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文人的创作受到了怎样的影响。中国是一个有着优秀历史传承的国家,时至今日旧有的许多社会文化因素仍然影响着当前的社会,因而我们深入认识和理解唐代社会诗人的生存状况,以及其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当前文学创作、文学家和社会各种因素之间密切的关系,有着一定的帮助。各种社会因素都是综合在一起产生作用的,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文化因素对于当前社会其他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于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的理解,以及对当前各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理解和认识。这也是本文研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