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唐代诗人群体的独立性
从整体上来说,诗人永远都是文人阶层的一个构成部分,其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社会阶层,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力量。而且在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其又可能完全融入文人阶层之中,诗歌创作也成为文人阶层所普遍具有的才艺,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比较特殊的规律,这和中国文学在中国社会中具有的特殊的功用是分不开的。首先,中国古代社会很早便形成了一种应试文化,一种社会整体性的考试选举人才的制度,在唐代逐渐完善,大量文人借此途径进入仕途,成为以仕宦为自己职业的特殊阶层,进而掌握王朝的核心权力。在王朝的权力争夺中,文臣和武将一直存在着持续不断的矛盾。相对来说文臣更为依靠皇权的核心地位赋予他们的权力,而武将则更多的依靠其对军事力量的控制和其在王朝统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无疑文臣更为倾向于皇权的巩固,唐代以来的统治者也喜欢扩大文人的职权范围,进而让文臣依靠中央的权威来掌控军队。这进一步提高了文人的社会地位,使其成为王朝统治的中坚力量。这种局面下,文人也肆意扩张自己的影响范围,希望建立一种以思想文化为主体的社会统治,各种文学形式也逐渐被纳入这种统治之中,我们比较唐代以来广泛兴起的各种文学写作形式,无论是诗、词还是戏曲、小说,无不沿着这样的道路前进。其次,正如前面论述,在中国古代,文学并不仅仅作为一种传达和交流的工具而存在,它还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皇权统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并利用文学传达的思想来加强中央的集权化,这也使得社会不允许文人阶层中有一个处在游离状态的特殊群体存在。但面对这种情况,社会上层采取的措施,并不是强制性的,反而是通过不断地吸纳来扩充正统文学的门类,将其逐渐作为一种正统文学的形式并让整个社会统治的上层所认可,进而将这一部分处在游离状态的群体也纳入维护皇权统治的力量之中,可以说这种统治方式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稳定,但是却并不利于社会思想的发展和进步。最后,在唐代以来的社会中,文学上的才华逐渐和社会地位连接了起来,即使在已经不再考试诗赋的清代,《儒林外史》中还是为我们清晰地描述了,诗歌对于他们社会地位的影响,可以和他们的利益直接相勾连。牛浦之所以假冒牛布衣,正是想凭借诗歌这一媒介来牟取利益,他和文学本身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关系,但是这种文学和社会地位、价值利益相连接的形式,却可以让我们进一步认识诗人在唐代是如何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而存在的,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又如何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www.xing528.com)
那么唐代诗人群体存在哪些基本的特征呢。首先,他们之间具有共同的交流话语,共同的对于诗歌创作的喜好,也使得他们容易缔结较为深厚的友谊。我们所熟知的盛唐时期的几位大诗人之间都有着较为深厚的友谊,李白与杜甫的结交更被誉为诗坛的盛事。他们之间进行诗歌的酬赠,并交流他们在诗歌创作上的心得,杜甫在多首诗歌中赞颂了李白诗歌上的才华,这种惺惺相惜的情感,也促使他们某种程度上更容易在诗歌技艺上互相交流,并在危机重重的仕途中相互援手。以岑参为例,其就曾获得杜甫等人的推荐,姚合也曾挽留李商隐的辞职。当然这是一种在无意识状态下结成的类似于群体之间较为密切的交流,并进而相互促进的关系,但这无疑也是诗歌和诗人在唐代一种群体性的展示。其次,他们在社会上就有相近的地位,正统文化对于他们具有较为相近的评判,虽然诗人中也不乏宦达者如高适,也有人能作出杰出的政绩,如白居易在地方官职上的业绩。但是这改变不了史传上对于诗人整体评判上的偏颇,即使是高适的才能也不为人所推崇,当然这也是诗人自身的因素所决定的,如诗人个人生活的不检点,性情上的放纵不羁,都成为他们受到指责的主要原因。但是诗歌在当时社会无疑并没有获得正统文化完全的认同,其仍然处在逐步进入正统文化的阶段。而正统文化在对其接纳的过程中不乏苛责也是正常的。再次,也正由于诗歌这种游离在正统文化之外的状况,以及唐代政治局面的不稳定和向吏治的转变的形势,唐代诗人大部分仕途面临着相同的境地,虽然在科举考试中他们并没有受到大的阻力,但是在唐代的官场迁转惯例中,他们却面临着较为严峻的考验。虽然这是文人阶层都面临的一次由文人向官吏的转变,也是他们都必须面对的考验,但是诗人群体的文人气质更为浓厚,不受拘束的倾向也更为强烈,在较为繁琐的吏治制度与官场文化中,就更为容易表现出其对仕宦生涯的不适应性。这种不适应性也影响到他们的诗歌创作的内容,有时这种不适应性所附加的情感更是直接在诗歌中表达了出来。最后,诗人群体接受了较为类似的教育。唐代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官学衰微而且难以承担起为科举考试培育人才的职责。而另一方面,家族教育虽然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并有着较大的影响,但是家族在仕宦迁转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下,逐渐解体,教育的影响力开始受到限制,而且家族教育也同样难以满足社会文化日益向中下层扩展的需要。在这种局面下,乡里之学在启蒙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诗歌的接受阶层。另一方面与诗赋学习相关的书籍的编写也开始进入繁荣期,如具有工具书性质的类书、诗歌作品的选集和诗歌创作理论等。这也使得唐代的诗歌创作有了相对统一的评判标准,诗人群体内部对于诗歌的认识也渐趋统一,从而诗人群体内部对于诗歌的评价也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可以简单地凭借诗歌作品的高下,对他们进行简单的层次划分,到了唐代中后期诗人自身也开始注重这种比评。对于张祜和徐凝之间诗歌比较的记述,无疑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一点。而且在唐代应该有许多下层诗人,他们从事其他职业,或者教授乡里来谋生,他们的诗歌无法获得数量较多的人的赏识,也难以流传下来,但这才是唐代诗歌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种向中下层的延伸和扩展,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