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形势下“同心”思想的理论内涵
吴 波
摘 要:“同心”思想是在中外优秀思想理论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同心”思想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上,即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同心”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指明了各领域工作开展的着力方向,具有推动实践的指导性
关键词:“同心”思想内涵意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2011年初,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第一次明确提出“同心”思想的深刻价值和深刻内涵。
一、“同心”思想提出的理论依据
任何重大理论思想的产生,都是从前人的优秀思想理论中汲取营养发展而来。胡锦涛同志“同心”思想的提出,同样是在深厚的中外优秀思想理论的基础上而产生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同心”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同心”观念。如《周易》所倡言的“合和”思想,旨在说明执政者的形象,直接影响政绩的大小、民心的向背。好的形象,在促使社会的“同心”方面将发挥重大作用。“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1)另外,儒家代表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的施政理念及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还有法家代表孙武强调的“上下同欲者胜”等思想,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以“同心”观念为中心来阐发各自的治国、治军理念或人生感悟。自然,这种绵长的“同心”观念也就渗透进了中华悠久历史文化中,对今天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起着深远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同心”的基本观点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著名口号。为了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在马、恩的理论宣传中,他们重视世界无产阶级的团结问题,希望通过团结这一纽带,将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最终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反映出各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意志,是实现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走上“同心”的纲领性文件。列宁则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这一基本概念,他阐述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及无产阶级与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同心”观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同心”问题的基本观点,主要在于强调团结的重要性。团结是“同心”基础上的团结,无产阶级只有以团结为导向,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战胜自己共同的敌人。
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杰出领导者,尤其重视团结合作、齐心协力的重要性。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必须与其他革命阶级与阶层联合起来,齐心协力,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他认为,中国无产阶级“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2)新中国成立后,党的事业由革命阶段转向建设阶段。为此,首先必须将全国人民的思想统一于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也要动员国外力量加入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当中来。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同志强调:“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3)由此可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历史任务,毛泽东认为要实现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共同奋斗目标,需要各阶级与阶层的团结合作与齐心协力,即“同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指出,要通过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既要调动国内一切积极因素,同时也要调动国外一切有利因素,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说:“要摆脱贫困,在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上都要立足于自己的实际,不要给自己设置障碍,不要孤立于世界之外。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4)1983年6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参加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时,参加讨论会的专家建议将唐代古诗“千里有同心,十年一会面”改为“万里有同心,一年一会面”,这充分体现出海内外专家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舞下,积极要求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共同心声。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同心”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大会讲话中,江泽民指出:“在新的世纪……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它的提出,有利于统一全党的思想,凝聚民心,为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有力的政治保证。
为了建设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强调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实行广泛的团结,以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他说:“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证明,把绝大多数人团结在共产党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是我们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它不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基本特点,也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5)要“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我们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因素,亦应囊括国外因素。在这一前提下,“只要有利于建设四化、统一祖国、振兴中华,只要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只要有利于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与和平演变,不论哪一个阶级、阶层,哪一个党派、集团,哪一个人,我们都要团结。”(6)
综上所述,胡锦涛同志“同心”思想的提出,有其深厚的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依据,既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同心”观点,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的历代领导人的“同心”观。正是在这些已有的思想材料的基础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同心”思想。
二、“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
“同心”思想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上,即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同心同德”、“同心同向”是属于认识层面上的,而“同心同行”则是属于实践层面的,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彼此依赖,相互补充,体现着深层的理论与实践关系。要理解把握胡锦涛同志的“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就要充分认识到增进最广泛政治共识是根基、坚持求同存异是基本原则、重点是明确各领域具体要求、深入推进“同心”行动是重要体现,从而促进多样共存、和谐共生、有序共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统一战线成员增进最广泛政治共识是“同心”思想的根基
杜青林同志指出,“‘同心’思想强调统一战线建立的根基在于具有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7)统一战线成员如何才能增进广泛的思想政治共识?首先,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几十年来在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中,取得最广泛、最深刻、最一致的共识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统一战线成员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充分认识到这一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伟大独创性和巨大优越性,切实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巩固和发展我国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核心问题。要广泛宣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教育引导统一战线成员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在任何复杂形势下,都要保持清醒头脑,明辨是非,自觉抵御西方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影响,自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理论、基本经验,自觉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第三,要坚定不移继承和弘扬统一战线的优良传统。“同心”思想是对统一战线成员与我们党团结奋斗实践的总结升华,统一战线成员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成员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形成的政治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要结合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在工作和实践中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把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代代相传、发扬光大。(www.xing528.com)
(二)统一战线成员坚持求同存异是“同心”思想的基本原则
“进一步巩固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使各种意见在统一共识基础上相互借鉴而不对立、各种诉求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相互尊重而不冲突,始终保持和谐发展。”(8)统一战线是同和异的统一体,这种统一是包含着差异的辩证统一,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统一战线没有必要建立;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统一战线建立不起来。统一战线广大成员要正确看待和处理同和异的关系,实现增强一致性和保持多样性的统一。一致性是促使各方力量结成统一战线的基础,任何时候都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只有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独具优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统一战线是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构成的联盟,其求同存异,就是又团结又批评,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团结的目的,这充分体现了“同心”思想广泛的包容与创造活力。
(三)明确各统一战线成员的具体要求是“同心”的思想重点
“贯彻落实‘同心’思想,应在具体要求上有所区别和侧重。”(9)从哲学角度分析,就是要处理好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在具体的落实过程中,要注重统一战线成员特殊性的一面,即统一战线领域众多,不同成员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同心”思想的贯彻对各成员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如,在多党合作方面,主要是引导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民族工作方面,主要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宗教工作方面,主要是把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方面,主要是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引导先富帮后富、促进共同富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方面,主要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广泛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致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只有准确把握不同领域的具体要求,才能真正把“同心”思想落到实处。
(四)统一战线成员深入推进“同心”行动是践行“同心”思想的重要体现
“同心”思想源自实践,也指导实践。在统一战线中实施“同心”行动,是坚持以“同心”思想指导工作、推动实践的重要体现,也是更好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统战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统一战线成员要深入推进“同心”行动,主要要做到,第一,坚持以“同心”思想作为方向指引。在“同心”行动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同心”思想的引领作用,着眼“同心”思想的目标追求,按照“同心”思想的具体要求,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第二,坚持以“同心”思想加强教育引导。要把“同心”作为统一战线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鲜明主题,作为统一战线各级各类培训和实践锻炼的重点内容,把“同心”宣传作为展示统一战线形象的重要窗口,切实提高其在广大成员中的号召力和动员力;第三,坚持以“同心”思想打造特色品牌。“同心”行动是体现统一战线优势作用的生动实践,重点要围绕建言献策、助推发展、服务民生、共促和谐四个方面开展,在突出品牌、注重实效上下功夫;第四,坚持以“同心”思想明确评判标准,将其贯穿于“同心”行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使思想上的团结与统一、目标上的一致与协调、行动上的沟通与合作成为其重要标志。
三、“同心”思想的意义
“同心”思想秉承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以求同存异弥合分歧,以民主协商扩大共识,以和谐共赢深化合作,以荣辱与共坚定信念,从而达到思想、目标和行动上始终同心,既彰显了统一战线的鲜明特色,又巩固和发展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对于统战理论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同心”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同心”思想是多党合作实践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结合了我国改革开放这个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反映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新境界的重要成果。它不仅系统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维护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问题,也系统回答了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党同统一战线各界人士、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为我们党在长期执政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提供了理论指导,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同心”思想指明了各领域工作开展的着力方向,具有推动实践的指导性。“同心”思想牢牢把握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时代主题,积极引导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去,尤其是参与毕节试验区这样的贫困地区建设,不仅使统一战线同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考验、巩固和发展,而且对推动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此外,“同心”思想重视求同存异,在社会多元发展和利益诉求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共同理想凝聚人心,用共同目标召唤人民,用共同行动创造未来,团结一切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显著的意义;“同心”思想具有鲜明的人文特质,更加注重文化的多样性,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努力培育具有统战特色的文化品牌,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注释】
(1)许嘉璐:《十三经(上)》,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3页。
(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5页。
(3)郭志民:《毛泽东论统一战线》,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第193页。
(4)中共中央党校,国家外国专家局编:《邓小平论引进国外智力》,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版,第338页。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版,第339页。
(7)杜青林:《坚持用“同心”思想增进共识、推动实践》,《人民日报》2012年3月28日。
(8)杜青林:《坚持用“同心”思想增进共识、推动实践》,《人民日报》2012年3月28日。
(9)杜青林:《坚持用“同心”思想增进共识、推动实践》,《人民日报》2012年3月2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