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执政党软实力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执政党软实力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与执政党软实力建设研究任艳妮摘要:政党软实力是一个政党对社会成员的吸引、影响和凝聚的能力。从提高社会民众对政党的政治认同这一层面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政党软实力建设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指向。

执政党软实力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与执政党软实力建设研究

任艳妮(1)

摘 要:政党软实力是一个政党对社会成员的吸引、影响和凝聚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政党通过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教育、信息舆论等柔性控制手段得以实现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这种柔性手段的表现。新时期,国际和国内的社会政治环境正发生着激烈变革,这给我们党政治认同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带来了巨大挑战。为此,我们必须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提升政党软实力的功能,更好的巩固执政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党软实力政治认同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价值取向多样化交汇发展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关系及运行日益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社会交往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和传统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和适应变化了和变化着的社会,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认同状况,解释和解决社会成员已经或可能产生的诸多新的认识问题和思想困惑,引导全体社会民众政治价值取向,规范政治行为,培养和形成稳固的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的新课题,也是执政党软实力构建的重要环节。

一、政党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教授约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他强调的是一种与传统的军事政治力量不同的力量,这种力量主要依靠文化价值、生活方式和商业手段等发挥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往往是无形的,因此称之为软实力。(2)对于政党来说,也存在一个硬实力和软实力的问题。所谓政党硬实力即“传统意义上的由党员人数、组织体系、领袖素质等所构成的对社会的影响力”,政党软实力就是“由政党的包容性、适应性、亲和力等所体现出来的对社会的影响力”。(3)作为执政党硬实力,因其执掌着国家机器,其影响力的表现形式甚至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政党软实力是无形的、内在的,它是政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党制度、政党活动等对社会民众吸引、影响和凝聚的能力。这种软实力是政党通过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教育、信息舆论等柔性控制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党的性质、宗旨、理念传达给社会成员,影响其思想观念,取得他们的认可与赞同,最终达到凝聚人心与社会整合的目的而形成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执政党软实力建设

执政党要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保持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就必须获得公民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政治主体(个人、群体)对由政府、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方式等所构成的政治体系的自觉接受和服从,也即从心理上接受之并进而在政治行为上积极参与、维护并促进政治体系发展的政治参与过程。(4)它虽然包括主体对政治权力结构中硬实力的认同,但它更多的是强调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发自内心的自觉接受和服从,即对软实力的认同,因为软实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起作用,易于为人们所普遍地接受,并且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支配着人们的行动,规范着人们的道德伦理。强大的软实力能够有效地引起社会成员从内心深处对政治权威的服从与支持,自觉产生对执政党的政治认同。所以,政党软实力越强大,社会成员对执政党和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就越强烈,执政党的政治统治就越稳固,反之,执政党的政治统治就难以为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5)其社会价值在于培养政治情感、传播政治意识、引导政治行为、和谐政治关系。其个体价值在于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调控品德行为。(6)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社会成员进行系统的政治价值和政治规范教育的社会活动,是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教育以及公民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形式,是培养、巩固和提高社会成员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

从提高社会民众对政党的政治认同这一层面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与政党软实力建设具有相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指向。民众对政党的政治认同取决于政党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政党理念的信服力、政党的社会矛盾合力、政党形象的塑造力等各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些能力的构建和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1.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加大执政党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一个政党“一旦执了政,党的意识形态往往就成了主流意识形态。”(7)但是,主流意识形态并不是社会中唯一的意识形态,执政党也不能通过强制的手段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变成全社会的意识形态。“统治阶级要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成为社会成员的共识,就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等手段来控制思想上层建筑,调节和引导社会精神生产,使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直接为现实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服务。”(8)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和中国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特征更加明显的现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方向保证;通过开展共同理想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社会主义的民族性和时代感;通过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夯实社会主义道德基础,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主流意识形态对不同利益群体的统摄力和对不同社会思潮的引领力。

2.宣传政党执政理念和政策方针,提升执政党政治理念的信服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每当面临重大的历史转折和重大的战略任务之时,总是通过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向广大民众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鼓舞人们的政治热情,激发和引导人们的政治行为,使广大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参与到党的事业中,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从民主革命时期“推翻三座大山,让人民当家做主”到新时期“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广泛宣传,都引起社会民众内心的共鸣。从“打土豪,分田地”的政治口号,到今天各种党的政策的频频出台和落实,无不是宣传工作走在前列,正是有了思想政治深入而广泛的宣传工作,才使民众了解了形势、了解了党,消除了心理隔阂,信服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不同时期执行的各种方针政策,自觉地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

3.整合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强化执政党的社会矛盾整合力。政党在社会整合中的硬实力表现为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它通常以武力、强权和物质性的权力为后盾;软实力则表现为一种软性的调控手段,它通常是依靠社会舆论、思想教育、社会心理来引导和控制。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社会阶层分化和利益分化,矛盾和问题更多,也更深刻,当社会成员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的时候,社会矛盾往往容易激化。能否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对统治阶级(或执政党)能力的考验。在这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这种软性的调控手段:一是预测和把握社会心理,为统治阶级(或执政党)提供决策参考。通过执政党和公众、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使公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反映。这样,执政党能够有效地综合这些利益、愿望和要求,及时调整政策和策略,防止社会矛盾的产生或激化;二是执政党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现存的各种利益问题,正确评价改革开放的成效。同时,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疏导人们的不良心态,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协调人际关系,团结广大民众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共同奋斗。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执政党软实力过程中面临现实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在以往的执政党活动中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对执政党的软实力的建设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时期,各种原因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功效的发挥,削弱了中国共产党的软实力,造成社会公众政治认同的下降。这种现象如果任其发展,将严重影响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

(一)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困境及“去政治化”趋势,消解主流意识形态聚合

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衰微,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和抵触,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实效性差等状况,被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困境。(9)有不少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是“泛政治化”,即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工具性的价值,忽视其在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性的解放上价值的实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去政治性”,搞价值中立,不进行政治价值观教育,搞所谓的纯学术教学。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偏重于知识传授,对思想品德的阶级性、政治性有意无意地弱化甚至回避;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却忽视了对象政治观的塑造,造成学生缺乏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政治素质低下;思想政治教育对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问题仅满足于一般的了解和诠释,而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和观点加以剖析的力度不够;在面对资产阶级宣扬的所谓民主、自由、多党制三权分立等思想不能旗帜鲜明地加以抵制和批判,使学生难以形成明晰的政治价值判断,甚至出现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怀疑党的领导,鼓吹全盘西化的错误政治倾向。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性上的不坚定与软弱退让,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聚合,造成了人们思想认识的极大混乱,20世纪80年代出现多次学潮和“八·九”政治动乱的爆发,正是这种“去政治性”极大危害的表现。除了认识观念上的偏差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还有教育渠道的单一化、教育方式的灌输化、教育方法缺乏灵活性等。

(二)执政党腐败问题,削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动摇党的执政地位

在民主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切实实践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注重软实力的建设,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获得了人民广泛的政治认同。但改革开放后党内腐败问题出现且日益严重起来。虽然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也非常注重以反腐败为主的软实力建设,但是部分党员干部甚至是高级领导干部由于受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和不良风气的侵袭,官僚主义严重,以权谋私,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贪污受贿,严重背离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执政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理念弃之脑后。这些行为严重冲击着整个社会的心理,使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形成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受到质疑并被抛弃,思想政治教育所宣传的党的先进理念与现实情况根本不符,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处于无人相信的地步。长此以往,不仅严重破坏和损害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形象,销蚀掉了党原有的政治资本,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了民众对党的执政理念的信服,进而动摇了党的执政地位。

(三)转型社会中的矛盾和冲突,直接挑战执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

1.功利主义思想泛滥,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不少人把经济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最主要和最现实的目标,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只有能实现自身利益的事情才能引起他的兴趣,理想信念淡薄,认为“理想、信仰都是虚的,挣钱才是实的,这个主义那个主义,挣钱才是好主义”,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无用论”的境地,被边缘化。

2.全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变革,使党的主流价值认同面临新的挑战。伴随着各种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流动,大量的信息、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等激烈碰撞。西方社会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亦日益严峻,它们利用网络、影视作品、图书杂志等多种传媒工具全天候、全方位地输出自己的价值观、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在西方各种强势传媒的激烈冲击下,人们很容易受到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政治制度的影响,出现意识形态认同的错位与失衡,从而对我们党现有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强大冲击。

3.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我们党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工作提出了更大挑战。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决定了其信息的传递、交流是完全自由和在相当程度上不受党和政府有效控制的,过去依靠组织权威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优势逐渐没有了。正如德国社会民主党前基本价值委员会副主席托马斯·迈尔所说:“现代媒体和网络实际上已经成为政党的最大竞争对手,它们和政党争夺受众,争夺对社会主流意见的主宰权。”(10)更多民众愿意通过网络表达意志和思想,庞大的网民集体由此应运而生,网络民意也日益崛起。而目前我们党在网络上建设主流意识形态阵地,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网络思想的实践还较为薄弱,有时难以在互联网上恰到好处地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这些都使得原来我们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挑战。(www.xing528.com)

四、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执政党软实力的路径分析

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执政党软实力上的现实困境,我们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内容上的单薄、形式上的单一和执政党自身建设的加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政党软实力。

(一)突破传统意识形态教育,围绕现实政治问题,提升党的执政地位认同

在新的历史时期,执政党的政治认同已经不是仅靠传统意识形态的灌输就能解决的问题了,思想政治教育要还只是停留在传统的、教条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教育中,而不是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对现实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做出科学的、准确的、及时的概括、解析和宣传上,一味的回避现实政治发展中的不足或影响政治稳定的隐患,就不具有现实性和说服力。要彻底摒弃“假、大、空”的政治观念,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政治,把我们党适应国际国内新变化所做出的理论创新,涉及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重大战略部署,以及这些理论、政策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正面和负面效应及时、客观、准确地融入到政治教育中,使全体社会成员及时了解、掌握执政党在一定时期的执政理念、方针、政策,自觉地接受影响,提高对执政党的政治认同。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增强党的价值理念感召力

执政党要想实施长期稳定而有效的社会管理,必须将政党理念上升为国家意志,再内化为全体民众的共同理想,最终达到行动上的统一。共同理想是执政党动员人们向共同的方向和目标前进的一面思想旗帜,通过它来引导和动员社会成员,使社会成员的行为目标达到高度统一。要把这面旗帜树立起来,执政党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共同理想和共同利益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将社会的共同理想转化为个人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将人们的行为引导到为了同一理想和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奋斗。同时应当充分挖掘民族主义价值资源。民族情感是一种维护和巩固政治共同信念的天然思想资源,对社会具有广泛的号召性和整合性,我们党要充分重视民族主义思想资源的开发,将民族情感同党的事业、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激发民众情感,达到加强我们党价值理念感召力的目的。在实践上要充分审视、吸收和内化世界各政党的优秀理论成果。绝不因保持自身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就失去对于全人类共享政治智慧的包容性,应当批判地吸收各国家政党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观,使我们党在理论创新上把握世界潮流,汲取各家精华。

(三)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执政党政治认同

软实力来源于民众认同,而民众认同的基础是主体自身的吸引力。共产党的吸引力不是别人赋予的,而是其自身先进性的外在体现。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性质定位为“两个先锋队”:即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了保持“先锋队”的性质和地位,我党始终重视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经验表明,党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只要党注重自身的先进性建设,成为民众的先进楷模,就一定能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着手,逐渐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这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一直是我党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实践,对于当前以及今后很长时期解决好“怎样建设党、建设一个怎样的党”这一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持久的指导意义。

(四)运用先进的传媒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升执政党软实力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仅来自其内容突破与完善,灵活多变、符合大众接受习惯的教育手段也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信息化时代,我们必须运用先进的传媒技术和手段进行宣传和教育,才能得到民众的认可,提升政党软实力。

第一,可导入市场化机制改革党报、党刊,增强对于普通民众的亲和力;建立和完善各级党委部门网站,尤其注重网络阵地建设中的双向互动性和信息发布的及时性,让民众通过网络了解党、认同党;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多出反映党的核心信仰和精神风貌的优秀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用更加人性化的方式传递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塑造贴近生活的政党形象;同时,还要以传媒细节出发,通过漫画、网络动画、手机短信、党员个人博客,设立免费党史纪念馆、博物馆等方式传播政党形象。第二,要在危机时刻承担党应有的民族脊梁形象。以现代危机公关应对机制,在社会面临重大危机的关键时刻,全党上下要团结一心,奋勇上前,承担起国家民族脊梁形象,并通过传媒及时传递表现,获得民众的认可和支持。第三,充分利用好网络阵地,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在进行网络建设的过程中,面对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等特点,首先要注意的是加强网络管理和立法建设,防止反社会主义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破环的企图得逞。同时,也应加大网络的科技投入,建设高素质的网络工作队伍,更加快捷广泛地了解和搜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以提高人们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增强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真正地发挥出来。

【注释】

(1)作者简介:任艳妮,女,西安财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讲师,西北工业大学人文经法学院博士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2)参见[美]约瑟夫·奈著,吴晓辉、钱程译:《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美]约瑟夫·奈著,何小东、盖玉云译:《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美]约瑟夫·奈著,郑志国等译:《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3)艾沐:《西方政党的硬实力及软实力理论》[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764/56786/56789/4002005.html,2006-01-05/2011-04-07.

(4)徐大超:《论政治认同与中国共产党的“软权力”建设》,《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6)项久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版,第209页。

(7)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页。

(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9)王曦:《对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政治性归因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10页。

(10)[美]托马斯·迈尔:《关于媒体社会中政党政治的对话》,《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