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梅(1)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将我国政党关系放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演进的视野中分析研究,通过探寻中国传统文化在和谐政党关系中的基因特质,可以寻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政党关系
政党是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与政治制度运作的实际操作者。因此,在现代社会,政党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的诸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核心。政党关系的和谐与否,必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以及社会和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这决定了我国政党关系重点指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这种“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合作性政党制度,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一方面,它源于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另一方面,它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想理念有内在的关联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一)多元多姿:中国传统文化的萌生
中华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状态。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甚至东三省等北方地区以及青藏高原,都有旧石器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广泛发现,我国远古时期的文化因此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与火的使用、农作、狩猎等物质文化的发展相适应,远古时期的观念文化也呈现出多元的现象,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中的主要形态。
(二)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产生
在经过远古的萌生时期之后,中国传统文化至夏商周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发生期。商代甲骨文的发现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有了文字的记载。当中国历史进入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时,中国文化进入了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以儒、道、墨等为主的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基础。
(三)有容乃大:中国传统文化的昌盛
秦汉帝国的强大根植于统治阶级的生机勃勃的精神状况,由此决定其社会文化的基调也蕴含了一种开拓创新精神。万里绵延的秦长城,气势雄伟的阿房宫,规模浩大的兵马俑,目光恢宏的《史记》等,无不是在秦汉时期产生出来的辉煌文化成果。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战乱时期,隋王朝和代之而起的唐王朝拓展疆域,形成了国土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大一统的局面下,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充满了兼容并蓄的宏大气派。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唐文化以博大的胸襟在政治上实行开明专制,在文化上鼓励多样性,营造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方面的辉煌成就。五代十国后,宋王朝的建立使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较之唐文化昂扬开放的气势,宋元文化则内敛而精致。宋以后由忽必烈建立的横跨欧亚大陆的元帝国使中国版图空前扩大,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继唐之后的又一个兼容并蓄的时代。
(四)闭关锁国: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
明清两代,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末期,中国传统文化在走向顶峰的时候已经隐藏着衰落的危机,就文化自身发展规律而言,主要源于明清统治者的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以自己宽容的气魄接纳并消融了周边民族文化,形成了生生不息的文化长河。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不自觉地养成了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在这种意识主导之下,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把中国推向了衰落与耻辱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由此进入一个衰落与蜕变并存的历史阶段。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成分孕育了和谐政党关系的基因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和谐关系的构建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战胜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和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合作关系。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也标志着和谐政党关系的形成。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在1957年反右扩大化后逐渐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和谐政党关系重新开启并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建立和谐关系的历史进程的回顾,进一步追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成分孕育了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的文化基因。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发展进行规律性的探寻,可以看出现代和谐政党关系的合理性的内在动因。
(一)稳定性与融通性的辩证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历史中较早地形成了自己稳定的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本土文化源于远古时代,不仅出现了独特的汉语语义和语音体系,而且还以汉字作为载体独创了自己的哲学、道德、宗教和文学艺术等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形成了华夏民族独有的礼仪典章制度、风俗习惯和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以社会稳定和秩序为基本导向,表现出安然自在,自生自发的生活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善于相互辩论又相互吸收,既能看到他人的短处,又能看到其长处,既能坚持自己的理论原则,又能克服自己理论上的弱点。在稳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很强的吸纳和融会贯通能力,体现出吸收异质文化的会通精神。正是这种会通精神,又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非凡的融合力,这种文化融合力也就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亲和力,使之更具有稳定性。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表明既吸纳和融通外来文化作为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保持中华本土文化的稳定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能不断发展并始终充满活力的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也体现了稳定性与融通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将长期执政,这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保持政治和社会秩序稳定,保持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共产党同党外人士真诚团结、合作共事,强调各种观点的融会贯通。共产党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努力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不仅参加国家政权运作,而且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实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秩序的规范下良性运行,向民众传达着协商民主与互相监督的信息,向社会展示着稳定的秩序。这种稳定和和谐的运行机制践行了我国政党制度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原则,体现和追求的是和谐的价值目标,因此具有强大的政治生命力。
(二)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www.xing528.com)
中国传统文化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对立统一。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在秦汉时期开始成为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倡导的“独尊儒术”更是把这个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例如,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对自然界的认知,又有关于社会人文的、政治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思考,这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从传统文化的派别上看,先秦时期就产生了诸子百家,在以后的发展中又有彼此的衍化,形成了新儒家、新道家及佛道等宗教文化。
统一战线就是不同社会力量为完成一定任务实现共同目标而进行的政治联合。在当前,统一战线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党派团体、各阶级阶层、各民族力量、各宗教爱国人士、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祖国统一、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展开的政治联合。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中国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和重要原则。共产党是执政党,领导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接受领导的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并巩固起来的,共产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和基本经验得到各民主党派的认同。中国的发展,既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权威,又需要参政党充分发挥参政作用,从而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保持社会的生机与活力,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
同时要看到,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是多样化的,只有尊重各个政党之间的差异性,求同存异,相互包容,才能建立和谐的政党关系。如果各个政党在意识形态、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等方面完全一致,不存在差异,各政党实际上就完全融合在了一起。正如周恩来所指出的一样:“每个党派都有自己的历史,都代表着各自方面的群众。有人要求各民主党派都和共产党一样,如果都一样了,则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又何必联合呢?正因为有所不同,才需要联合。如果民主党派的思想作风都和共产党一样,又何必有这几个党派存在呢?”(2)在我国政党关系中,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在共同理想、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一致的基础上,也存在着性质、纲领、社会基础以及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差异。否认二者之间的差异,或者使这种差异超出合理的范围,都会造成政党关系之间的不和谐。只有在保持宽松稳定的政治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基础上进行民主协商,才能达成共识。
(三)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辩证统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由远古文化到夏商周三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一个长期发展、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国古代社会曾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但中国传统文化并未中断,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得发展更新的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是惊人的,但它与变革性却并不对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始终体现着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本身就是一个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变化的过程。
不同时代的每一次创新都是以传统为根基的,而每一次创新的思想文化成果又构成传统新的组成部分。和谐政党关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保障。革命时期,和谐政党关系是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重要武器。建设时期,和谐政党关系是党巩固执政、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法宝。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和谐政党关系在建设时期充分发挥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治保障。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和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和谐政党关系改革创新的精神合力对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同时和谐政党关系在服务科学发展过程中巩固了党的执政,提升了党的执政能力,促进了社会和谐,使统一战线事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壮大。
三、以和谐文化推进政党关系和谐
政党关系和谐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政治实践说明,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不仅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关,更与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有关。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贯穿于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和辩证分析之中。所以,中国在经历了清末民初政党林立、混乱纷争和此后的国民党一党专制之后,终于找到体现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政党制度。这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文化背景、精神资源和历史必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3)所以,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开发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现代价值,对中国政党关系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
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以“和”为核心的社会心理和最高理想。老子主张“守中”,孔子认为“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庄子认为“和”是天人之间最理想的状态,汉代的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中庸》以“致中和”为最高境界,都是主张以和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
从哲学意义上看,和谐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概念。在一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从实践意义上看,和谐不仅表现为一种结果,更表现为一种过程,是不断化解矛盾、超越平衡、向前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的稳定性与融通性,统一性与多样性,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辩证统一,无一不体现出和谐的最高理想。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围绕执掌和参与国家政权、社会管理等政治实践,形成了一种协调、融洽、有序的积极关系。这种和谐政党关系的根本特征是“和而不同”。所谓“和”,就是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与共产党通力合作;所谓“不同”,即各政党保持各自不同的特点,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各政党相互间配合得当、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的政治优势,达到政党政治功能的最优化与最合理化,共享政治发展的成果与利益,促进政党间共同发展、协调发展。
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演进过程所体现的和谐内涵来看,弘扬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优良传统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虽然性质、作用和组织规模不同,但都是独立的政党,都是以宪法作为活动的根本准则。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多党合作中,中国共产党虽然居于领导和执政地位,但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和而不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揭示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多样存在、相互包容、和谐发展。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就建立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并把和而不同作为长期共存、共同奋斗的一个基本理念。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性质和作用都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在多党合作中,彼此都始终承认、尊重、包容和宽容这种不同。
二是合作双方地位作用的优势互补,各尽所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均本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精神,互为补充,共同承担历史与现实的责任。通过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扩大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途径和空间,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同时,发挥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的作用,广开言路,广求善策,推进党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此外,由于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双方的互相监督主要是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通过支持党外人士发挥民主监督作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批评,提高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多党合作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在演进过程中体现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天下为公”的人生价值,既是古人的智慧经典,更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理性工具。从中国传统文化演进过程所体现的发展内涵来看,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社会转型带来的过渡性和不稳定性,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自身建设等,都使和谐政党关系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严峻的挑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政党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去积极应对挑战,不仅影响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也影响到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和水平;不仅影响到执政党在参政党中的形象,也影响到参政党在执政党和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进而影响到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和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的优势,也是政党关系和谐的制度基础。因此,构建和谐政党关系,要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多党合作实践,实现和谐政党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完善协商机制和监督机制,使政党制度充分发挥其功能,体现其优越性。其次是促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政党建设的互动。中国共产党要把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完善党内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民主党派也要增强参政党意识,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能力。
【注释】
(1)作者简介:马晓梅,女,西安财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教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