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统战文化特征刍议
梁晓宇(1)
提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在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迫切。新时期的统战文化以“和合”文化为基础。统战文化是党的统一战线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有机结合体。政治性是统战文化的本质特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统战文化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统战文化特征刍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具有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所以,文化强国不是说要用文化通过市场去赚多少钱,而是要用文化通过社会去凝聚人心,汇集力量,打牢一个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思想基础。“文化强国”的提出,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伟大复兴,不但要成为一个经济强国、军事强国,而且必须成为一个文化强国。新时期深入研究统战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借鉴和理论意义。
一、“和合”思想是统战文化存在的基础
“和合”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中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一种人文精神,它积淀于各个时代的各家各派思想文化之中,贯穿于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始终,体现着中国思想文化的精髓和首要价值,是中国思想文化中最完美和最富生命力的思想。
以“和合”思想为核心的统战文化是在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政治文化,是统一战线这个最广泛政治联盟所共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统一战线从来不排斥个性和差异性,从来不追求“清一色”、“纯之又纯”。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基于共同利益而确立的共同目标和共同追求谓之同。我国的民主党派和执政党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都是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祖国的完全统一为最高目标。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社会理想追求上,探索和实践如中国哲学奉行“和”、“中”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价值观念上是以和为贵。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儒家经典《中庸》指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秦汉经典也倡导“大同世界”,《水浒传》中的“异性一家”,洪秀全的“太平天国”,核心价值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其思维方式也是“和合”思维。到了近代,康有为著《大同书》,孙中山提倡“五族共和”,这就形成了中国的“和合”文化传统。所谓“和”是指“和谐、和平、祥和”,“合”则是指“结合、合作和融洽”,“和合”则是“在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差异的前提条件下,把彼此不同事物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并在不同事物和合的过程中吸取了各个事物的优点和长处,克服了其短处和缺陷,从而使之达到最佳的组合,有序而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新事物的发展”。要达到“和合”,就要做到“和而不同”,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尊重差异性,既相互碰撞形成共识,兼容并蓄,博采众长,以达到“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2)
“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是统一战线发展的基石。”(3)统一战线是同和异的统一体。实现增强一致性和保持多样性的统一,始终是发展统一战线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统一战线是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构成的联盟,其求同存异,就是又团结又批评,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团结的目的。这其中包含着许多道德文化的因素,如多党合作中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民族关系中的团结互助、共同发展,宗教文化中的与人为善、爱好和平,阶层关系中的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海外联谊中的寻根尊祖、心向故国,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重视统战文化的建设,不断完善创新统一战线文化,以统战文化建设的成果来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和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理念,也是海内外儿女共同追求的理想,而统一战线“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价值取向与和谐文化“尊重差异、开放包容”的特性具有一致性。“用和谐文化的理念、统一战线的方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更能够唤起海内外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全体中华儿女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局面。”(4)
二、历史继承性是统战文化存在的重要条件
新时期的统战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实践的有机结合体。《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产生,同时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产生。《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应该团结其他工人的政党,但是在19世纪的欧洲工人运动中有许多派别,真正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党只有团结联合其他工人阶级政党,才能团结争取那一部分受他们影响的群众。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进程中可以也应该和其他民主政党结成联盟。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总结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多党合作思想。非常重视争取和联合其他民主党派的列宁也指出:“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5)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建立‘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统一战线。”(6)“为了使这样一个统一战线继续下去,而且在组织上形成起来,‘必须召集一个包含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国内少数民族和海外华侨的代表人物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一个包含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一切爱国民主人士的统一战线组织’。”(7)
毛泽东讲道:“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接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8)人类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的传承的,统战文化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是中国共产党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的必然产物。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绵延不断,灿烂辉煌,其根源就在于中华文化及其民族精神。中国的文明和历史成就,或者更广泛地说中国文化,都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宝贵资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紧跟时代发展又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沃土中。
统战文化植根于中国社会现实,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求的“和谐”、“大一统”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文明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历史发展经验的总结与概括。
三、大团结与大联合是统战文化永恒的主题
毛泽东高度概括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他结合中国的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的统战学说,带领中国共产党运用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夺取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成功。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创立了新民主主义学说,并提出了这个时期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思想,他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统一战线。”(9)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始终不忘党的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努力继承了毛泽东过去关于统一战线的正确思想,并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加以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社会构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邓小平指出:“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大大加强、工农联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础上也更加巩固发展,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正在努力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消灭,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相互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各兄弟民族结成了社会主义团结友善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心向祖国,爱国主义觉悟不断提高。”(10)邓小平在全面分析统一战线内部构成发生的许多变化后,及时地提出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应该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切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邓小平在1979年6月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的开幕词中,首次使用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两个概念,完整地表述为“我国的统一战线已经成为工人阶级、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11)1980年8月28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指出:“我国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它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了。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团结,使我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中,做出积极的贡献。”(12)邓小平在1981年正式将新时期的统一战线称之为“爱国统一战线”。在新时期,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是统一战线共同的政治基础,党的统一战线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邓小平统战理论在继承毛泽东统战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统一战线的范围、内容和对象。
大团结和大联合是统一战线永恒的主题,统一战线作为联系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桥梁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和鲜明的多样性。在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四、政治性是统战文化的本质特征
统战文化虽然属于社会文化,但统战文化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明显的阶级属性,这是统战文化区别于其他社会文化现象的本质所在。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战工作是一项政治工作。统战工作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但本身并不是经济工作,要防止统战工作出现“单纯经济化”倾向。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重要法宝,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战工作历来都是党的一项政治工作,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哪里,统战工作就要做到哪里,服务到哪里。统战文化作为政党服务于自身奋斗目标而出现的文化现象,也具有其相应的政治性。
统一战线指的是一种联合策略,是指一些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政治联盟。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地总结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经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同时创立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理论。1840年恩格斯在批判弗·威·克鲁赫尔的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统一战线”这个概念,他指出:“在同宗教的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结成统一战线。”(13)中国共产党人建立统一战线的工作,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就已开始。而中国共产党把统一战线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相结合的实践,至少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经创造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形式(如“三三制”政权等)。1949年4月初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首次联合发表的《反对北大西洋公约声明》被民主党派人士认为“中共领导的与各民主党派统一战线正式成立”的标志。通过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努力,当代中国最终形成了中共领导下的八个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1949年9月27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标志着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机构的正式形成。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际,各民主党派中的许多人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准备宣告结束。毛泽东亲自出面做工作,不仅希望各民主党派能够继续存在下去,而且提出“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也万岁”,制定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人民政协就成为贯彻这一具有民主内涵的指导方针的重要机构。新时期最主要的变化就是统一战线在继续作为我们党的总路线总政策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还转化为国家的意志,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成为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统战文化的历史使命(www.xing528.com)
中华民族倡导同种文化下的民族统一、国家的统一。对台工作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统战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阐述了新时期祖国大陆对台湾的回归和祖国统一的大政方针、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它宣告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表达了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和满腔热忱,标志着祖国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同时对解决台湾问题作出了新的重大决策。《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政策。1983年6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西东大学教授杨力宇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台湾和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构想。这些构想使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更加完备、充实、具体化和系统化。1982年12月“一国两制”载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2008年12月,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讲话中强调:“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14)
中国共产党运用“大一统”的民族精神支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挥统一战线这一重要法宝的作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有了终极目标,统战文化也有自身特有的历史使命。2006年7月,中共中央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之后颁发的《关于巩固和扩大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完整地提出了“三个重要法宝”:“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15)统一战线在广泛联系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在反台独促进统一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可代替的作用。在新时期,党和政府正在尽最大的努力,继续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基础上,同台湾当局协商结束两岸对立状态,达成和平协议。统一战线还在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反战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湾地区谋和平,为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统一战线可以很好地整合统战系统的力量,充分挖掘和利用国际国内广泛的统战资源,包括与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系,共同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共同致力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大业。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维护祖国统一的优良传统。孔子在春秋时期修订的《春秋》就包含着“大一统”的思想。到了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成为了当时政治思想领域的主导思想。基于这种思想和认识,各族人民都把维护国家统一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大一统”思想最终成为中华民族心理上的不可动摇的文化根基。新时期统战文化以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明和认同大众化的文化为依托,必然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大业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注释】
(1)作者简介:梁晓宇,男,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涪陵分校科研处、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统战理论与执政党的建设研究。
(2)《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2页。
(3)陈喜庆:《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统一战线发展的若干规律性认识》,《中国统一战线》2009年第9期。
(4)王林森:《“重要法宝”的丰富和发展》,《人民政协报》2009年1月5日。
(5)《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6)《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67年袖珍版,第1369页。
(7)《老一辈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2页。
(8)《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5页。
(10)邓小平:《在五届政协第二次会议上的开幕词》,《人民日报》1979年6月11日。
(1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页。
(14)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1月1日。
(15)《中共中央颁发〈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人民日报》2006年11月2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