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建设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面临的挑战与研究

加快建设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面临的挑战与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4连云港加快国家区域经济枢纽建设面临的挑战3﹒4﹒1面临沿海各港口城市的挑战3﹒4﹒1﹒1来自国际沿海港口的挑战韩国的釜山港、仁川港,日本的横滨港、神户港、大阪港都提出了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的战略构想,都有争做东北亚地区港口龙头的勃勃雄心。届时集装箱泊位将达到30个,集装箱吞吐量将增加1倍。对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建设形成严峻的挑战。二是面临山东沿海半岛城市群的挑战。

加快建设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面临的挑战与研究

3﹒4 连云港加快国家区域经济枢纽建设面临的挑战

3﹒4﹒1 面临沿海各港口城市的挑战

3﹒4﹒1﹒1 来自国际沿海港口的挑战

韩国的釜山港、仁川港,日本的横滨港、神户港、大阪港都提出了建设东北亚航运中心的战略构想,都有争做东北亚地区港口龙头的勃勃雄心。韩国是全球排行第十、亚洲排行第四的经济大国,韩国政府早就把发展东北亚集装箱枢纽港作为其重大的国家发展战略实施,建设规模和功能远远超过现有的釜山港和广阳港两者之和。2004年釜山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144万标准箱,位居全球第五位釜山新港一期泊位在2006年投入运营,2011年全部竣工。届时集装箱泊位将达到30个,集装箱吞吐量将增加1倍。对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建设形成严峻的挑战。

3﹒4﹒1﹒2 来自国内沿海港口的挑战

我国沿海地带,上海的洋山港开发举世瞩目,在洋山港未建之前,上海浦江沿线的宜航岸线资源极其紧张。洋山港一期码头和保税港区的运营,确保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据此,上海港制订了自己的东北亚挺进战略,其势咄咄逼人。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深圳、广州携手香港大步跨越,天津青岛、大连争建北方航运中心,山东省以青岛港为中心,加快沿海港口群建设,正积极向上争取贸易自由港政策。福建省也正在组合福州、厦门、泉州港的力量,打造海峡西岸物流中心,可见沿海港口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具体来讲,对连云港的竞争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一是面临滨海新区建设的挑战。滨海新区建设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具体化,主要是一个基地(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两个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这些目标也是环渤海沿岸诸港口城市梦寐以求的。

二是面临山东沿海半岛城市群的挑战。青岛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青岛在规划期内要基本形成中国北方最具影响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性物流中心和航空枢纽,以及服务中心、金融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等构架。配合“大青岛”建设,胶南、即墨、胶州将撤市划区,青岛城区面积顺势扩大。投资770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打造大交通网络体系。

山东通过青岛港等半岛港口群日益加大对大陆桥沿线的腹地辐射,对连云港发展构成了极大挑战。

青岛海关与郑州、兰州、西安、太原四个海关签订了快速通关合作协议,打通了河南、甘肃、陕西、山西四省的快速通关通道,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大陆桥沿线连接环黄海经济区的龙头区域,与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等山东半岛地区港口群的腹地辐射有直接作用。2009年青岛港全年吞吐量已超过3亿吨,达3154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0万标箱,达1026万标箱跻身世界十大港15之列。青岛港由于有比连云港大得多的集装箱吞吐能力和国际航线,因此成为陇海兰新铁路及中亚诸国的集装箱货源同韩、日、美等国相互沟通的一个重要港口。2004年4月30日,由山东中铁公司、青岛港集团公司、青岛中远国际货运公司联合开通的青岛-阿拉山口国际过境集装箱班列,正式运行在新亚欧大陆桥上。该班列的开通,大大缩短了欧、亚、美的相互运输距离,降低了运输成本,将青岛港的货源腹地扩展到了西至中亚、俄罗斯,东至日、韩和东南亚的广阔地域。作为国际海铁多式联运主要发起人的青岛中远国际货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航运企业———中远集团设在青岛口岸的大型货运企业。近年来,它借助青岛港和国内铁路的地缘优势,依托中远集团的全球航运网络,致力于开辟连接日、韩和东南亚至中亚、俄罗斯的国际多式联运路径,在使青岛港成为新亚欧大陆桥上提供全程服务的“一条龙”集装箱运输港口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日前,河南制定了以郑州、洛阳开封、新乡、焦作、平顶山和许昌等城市组成的中原城市群规划。在青岛港已开通的青岛—郑州—西安—阿拉山口—中亚诸国的国际过境集装箱班列的条件下,以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青岛港、日照港为出海大口岸是其最近、最方便、成本最低的选择。为此,河南省和山东省商定并已全线开工建设从菏泽兰考高速公路。目前,已开通了郑州至青岛、西安至烟台、郑州至日照、洛阳至济南的客运列车,今后可开通更多的客运旅游线路。2006年9月28日,根据河南省政府口岸办与青岛市政府口岸办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河南省将开通经青岛至日本、韩国的国际航班。这说明青岛和山东半岛作为黄河流域龙头的作用正在加强。

3﹒4﹒1﹒3 来自日照的挑战

在山东沿海半岛城市群的挑战中,来自日照的挑战是最直接、最现实、最具有威胁的挑战。

(1)日照港口与城市建设的挑战

在建市之前,日照一直是一个远离港口10公里的小县城,名为海滨城市,实为内陆城市。经过日照一届又一届领导班子矢志不渝的努力,城市面积由不足20平方公里发展到6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已近40万,城市化水平43%,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已经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海滨城市了。市中心的多路公交车把人们在半小时内带向海边,不但拉近了城市与海的距离,而且让游客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大海的气息。日照市在建市之初就邀请国家级专业机构对其城市建设进行规划,之后的建设牢牢按照“统一规划、带状布局、园区突破、组团开发”的原则,紧贴100公里海岸线构建以主城区、岚山城区和北部滨海风景旅游区为主,沿海沿路轴向拓展的带形城市,实现了城市由东西走向的内陆城市向南北方向的滨海城市的空间布局的转变。

连云港同样被誉为“海滨城市”,但至今仍不是名副其实的海滨城市。首先多年来的“港城分离”让“海滨城市”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一市双城”曾被认为是连云港城市的特点,但如今已成为城市发展的致命弱点,不仅制约着港口的发展,而且使连云港中心城市的定位至今存在困难,对于两城区的投资与建设的重点也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声音。

2005年连云港首次面向世界通过国际规划竞赛活动来解决“连云港东部滨海地区发展规划问题”。这次规划重点突出“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将城市范围拓展到滨海南北两翼163公里的滨海地区,将海滨城、临海城、临海临港产业、港口、开发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努力实现“山、海、岛、河、港、城”的交相辉映。这次规划出炉的整个过程跳出了行政区域搞规划,实现了城市规划标准与国际接轨,使其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2)日照港口发展的挑战

日照“港口立市”定位准、措施实、成效大。

日照港积极争取多方合作,大大缓解了资金的不足,已与中石化达成协议,合资建设、经营岚山北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

2004年5月,日照港与莱钢、济钢、邯钢、济源、海鑫五大钢铁公司结成战略联盟,共同投资经营的25万吨矿石码头和30万吨级矿石码头投产。日照港早在2006年总吞吐量已突破1亿吨,成为我国沿海第九个亿吨港。

日照港口发展积极争取省里的支持,并与青岛港协作,互利互生,避免了在洼地、在大港夹缝中求生存的尴尬。

日照港和商共赢的经营战略,使他们与腹地大企业合资合作成果显著。早前,日照港联合兖州矿业集团等五家企业组建成立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成功上市。日照港积极构筑港企、港港、港铁、港航战略联盟,加强与鲁南地区各企业的合作,把港口与腹地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鲁南经济带许多大企业,尤其是能源化工企业,都有与港口合资合作的乐观预期。

鲁南经济带不仅是日照港的物流园区,也是相当大的临港工业区。“随着日照港融入鲁南经济带,港口对临港工业的拉动力也会延着铁路、公路向内陆不断延伸。鲁南五市的工业较发达,像临沂已成为中原地区较大的木材加工制造基地,港口可通过扩展现有的临港物流公司业务范围,为相关企业提供门到门式的服务,甚至可以为这些木材加工制造企业提供简单的前期加工制作,并通过配合地方特色园区建设等,逐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加工贸易的产品深加工程度,形成产业聚集规模(杜传志,2005)。”

人们常说连云港的港口发展慢,是因为她是以中西部地区为腹地,虽然面积广,但经济条件差。但是与连云港遥遥相望的日照港,同样以中西部为资源腹地,他的发展却可以异军突起、突飞猛进,让人觉得资源腹地说法站不住脚跟。而且作为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就注定了要以中西部为资源腹地,因为陇海兰新铁路的走向就是如此。如今日照港也在争这个“桥头堡”的称号,说明他们丝毫没觉得这样的经济腹地有什么不好。

连云港港口发展速度落后于日照,部分原因可归结为连云港港口自身的条件限制:一是建港岸线短,连云港地区沿海岸线只有西墅至烧香河北口40公里基岩岸段可建港,而其中13公里因受核电站影响无法利用;二是沿岸吃水浅,沿岸底部为粉质——粘土质淤泥沉积层,-5米深离岸约4公里,航道经过梭深达到-7至-11米,而日照陆地岸线外约1公里水深就达-13﹒8米,形成10万吨级天然航道;三是陆域窄,由于天然的原因,连云港可供港口利用的陆域面积不过7﹒8平方公里,使港口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

这些天然的制约是主观无法改变的。只有努力克服自身不足,巧妙地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才能在众多港口中立于不败之地。

(3)日照港口与工业发展的挑战

日照在大力实施“以工强市”战略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与连云港市相比,经济质量显著提高。

首先,经济效益好。日照强于连云港的地方主要在工业,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为136﹒0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为高达525﹒52亿元,经济活力相当强,而连云港工业企业增加值只有98﹒0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27﹒16亿元。近年来,日照把临港工业作为实现建设国家区域经济枢纽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取得了突出成效。

其次,大项目多、产业发展后劲足。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思路,日照招引和培育了一批临港工业大项目,正在成为半岛都市群新兴的临港工业及第和日韩产业转移基地,如今临港大工业初步形成了在国内外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钢铁、化工、能源、浆汁、粮油加工、机械制造六大产业集群,这六大产业都具有单体规模大、产业链长的特点,一方面大幅度扩张了日照的经济总量,另一方面有力带动了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日照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在利用外资方面,我们可以明显发现日照都是引进大项目,大项目才是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能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地区经济辐射能力。

表1 1992日照市与连云港市国民经济部分指标比较(9)

img10

img11

但是,到了2007年,日照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在人均指标上远远超过连云港,绝对指标也已部分超过连云港。从总体上看,日照已与连云港拉开了发展距离。

表22007年连云港与日照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对比(10)

img12

img13

其次,日照开发区虽然是省级开发区,但已处于山东开发区的领头羊位置,为了增强开发区后劲,他们聘请了19位专家作顾问,实行了绿色环保采购制,实行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成为欧盟援助中国的四大生态工业园之一。

(4)日照发展特色剖析与比较

海水资源的利用。同样是沿海城市,日照人比连云港人更懂得如何利用海水资源,他们的海滨之路似乎更像模像样。(www.xing528.com)

日照非常注重人与大海、经济与环境和谐相处。在港口发展飞速和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在生态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日照不仅走在了连云港的前面,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日照人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决不让个别项目破坏整体布局和生态环境,被批准为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2007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9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6%。

日照在利用100公里的岸线建码头的同时,大力发展滨海旅游项目,第一、第二、第三海滨浴场比邻展开,使人们每到一处都能充分接近大海,还有几处别开生面、小有规模的民俗文化村,让游客们在充分感受大海气息的同时,有方便的饮食和憩息之地,同时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工作问题,使村民摇身变为市民。日照市先后出台了20多个规范性文件,确保城市建设按规划进行,对于滨海旅游区,即使寸土万金,该市也把住不放。日照滨海地区先后建成了万平米生态广场、世帆赛基地及具有国际水准的奥林匹克的水上公园。

水上运动集竞技、观赏、娱乐为一体,科技含量高,积聚和辐射功能强,代表了21世纪人类回归自然、崇尚自由的需求。日照市抓住机遇,打出“水上运动之都”的“城市名片”,这简直是神来之笔,远远超乎了我们传统地对海洋资源利用的想象。2004年,日照水利争取到全国帆船锦标赛举办权,2005年又成功举办了国际欧洲级帆船世锦赛,并成功申请承办了2007年中国首届水上运动会。

对海港资源的利用,不论是近谋还是远虑,日照都远远超过了连云港。如何在这些方面与日照缩短距离,唯有结合我们自身的海港资源优势,从长远角度量身定夺。日照除了沙滩,其他旅游资源是远远不如连云港的,连云港有连岛、花果山,如何做好山海结合是关键。如何将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与海洋资源保护相协调也是关键。

日照生态建市特色显著。日照将“山清、水秀、蓝天、碧海、金沙滩”的生态环境作为连云港市上下致力保护的战略资源。将环境作为日照的生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日照不可替代的优质资源和城市竞争力。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日照市立足于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有机农业开发和生态农业发展。五莲县按照国家批复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通过建设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环境污染控制、生态旅游等九大重点工程,生态农业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国家第一批也是江苏省笫一家通过验收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加快发展生态园区。围绕传统产业的生态转型,日照市对现有特色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进行了改造,积极引进与现有企业配套互补的企业和项目,努力实现企业间资源的循环利用与园区内的废物零排放。

他们还规划建设了10平方公里的大学科技园,北大、清华、曲师大等十几所国内知名高校在此设立了研发基地或分校,以知识的开发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大学经济正在成为日照生态城市发展的有力支撑。

经过几年的努力,日照的生态城市特色日渐突出,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形成了自己的城市特色和独特魅力。1998年日照市被批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0年被批准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市,200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循环经济试点市。2002年他们成功举办了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和山东省全民健身启动仪式等重大赛事、活动,并相继获得2005年欧洲级及2006年世界帆船锦标赛的主办权。

(5)来自日照巨大发展潜力的挑战

一是区位潜力。从地理区位上看,连云港与日照处于相似的地位,但是由于不同的“经营”方式,日照区位比连云港区位对于经济的促进潜力更大。在山东经济总体格局中,日照已列入半岛城市群的总体规划之中,成为山东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而连云港是江苏苏北的最北端,远离江苏经济中心,经济发展较之日照显然缺乏辐射和拉动源。山东省为了强化日照对连云港、日照港对连云港的竞争,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联合青岛、烟台共同打造国际航运中心。

二是人才潜力。以大学城为载体,科技兴市产生连带效应。大学是社会、城市的思想库,是社会和城市主导精神的发源地。大学的诞生始终与现代城市的发展相伴随,大学和城市的这种特殊关系,使得大学文化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里聚集着这个城市的最优秀的学者,大学对于一座城市,不仅是他们掌握着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大学文化的长期浸润中形成的独特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他们所从事的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著书立说等活动,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辐射到社会,在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弘扬光大,成为城市精神的组成部分。正因为大学文化对城市精神的塑造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说,一个有着文化精神、文化品味的城市,必然是一个拥有诸多大学的城市。城市哺育大学,大学引领城市。

日照本无一所大学,但他们在建城市的同时建造了一个大学城,他们将生态最好的地块全拿出来建教授花园,仅北大就有300多教授置业于此,人才效应带来巨大影响:一批高层次人才培训项目相继落户,一些高等院校的院系迁移至此,一批科研机构相继成立。到2007年大学城已有7所高校,5万多学生。

3﹒4﹒2 面临内地城市圈的挑战

过去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趋势,大多是以某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带动的一个较大区域经济圈的发展为主要特征。如以广州、深圳为依托的珠江三角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当国家提出“中部崛起”之后,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等中部的城市群作为“次区域”战略进入了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视野。在发展规划上,这些城市圈都具有明确的战略。作为国家级战略也是一种资源,并且是有限资源,内地城市圈竞争国家战略地位,对连云港争取新区政策也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武汉城市圈。有9个成员市,以武汉为圆心,涵盖半径100公里以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周边城市。面积5﹒77万平方公里,人口3000万,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占湖北的60%和53%以上。2005年,武汉城市圈实现人均生产总值14008元,约为湖北省人均生产总值的1﹒2倍。目标是到2020年,提前3~5年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在长江中游地区基本实现现代化,力争发展成为继沿海地区之后第四大经济增长极。

中原城市圈。成员市9个,以郑州为中心,另有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900多万。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4﹒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36﹒09亿元,创造了占河南省55﹒2%的生产总值和55%的财政收入。目标是把中原城市群打造成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群。到2010年,中原城市群的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 2020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财政收入在河南省的比重超过75%。

皖江城市带。成员市8个,由长江沿岸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8市组成。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安徽省的32﹒5%;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254﹒5亿元,占安徽省的41﹒9%。目标是建成临江产业密集带、沿江城镇密集带,到2010年,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与南京、苏州等长三角发达城市现行水平相当。

长株潭城市群。成员市3个,长沙、株洲、湘潭,3市面积2﹒83万平方公里,占江苏省13﹒3%,人口1200多万,占湖南省18﹒9%,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2412﹒6亿元,占湖南省36%。目标是在长株潭中聚集起湖南省90%科技人员和80%科技成果的创新优势,进出口总额和大中型企业布局占湖南省70%与65%的外向度和产业优势;同时以长株潭为“点”,以沿京珠高速、京广铁路、武广高速客运途经地为“线”,构筑湖南“一点一线”快速发展地带,成为中部崛起领跑者。湖南省政府已成功地将长株潭城市群争取为国家“二型”改革试验区,借助国家层面力量,先改先试,以突破3市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体制障碍。

山东半岛城市群。由济南、青岛两个市区人口超过250万的副省级城市及烟台、淄博、威海、潍坊、东营、日照等六个地级市和22个县级市组成,地处由黄海和渤海湾相交接的山东半岛地区,其国土面积为7﹒3万平方公里,人口3900万。山东半岛城市群集中了山东半岛沿海开放百年来所形成的城市带、产业带和胶济铁路沿线城市带、产业带这两种优势资源而形成了城市群和经济带,在国内外有其较强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

3﹒4﹒3 面临内地“新区”的挑战

当天津滨海新区继上海浦东新区后成为我国第二个综合改革试验区之后,各国各地在区域发展战略方面,都以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以及后来衍生的发展轴理论为支持,强调首先建设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并由此带动区域其他地区增长的新区模式,目前在国内比较成功的有郑东新区、沈北新区、武汉新区等。

郑东新区。位于国务院批准的郑州市总体规划的城市东部组团,西起107国道,东至京珠高速公路,北起连霍高速公路,南至高速环路,距新郑机场仅半小时车程,距离郑州火车站约7公里路程。郑东新区总体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面积33平方公里。远期规划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郑东新区开发建设作为河南省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龙头项目,已被河南省政府作为重点工程列入日常工作。

沈北新区。位于沈阳市区东北及北部,由沈阳新城子区、沈阳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沈阳虎石台经济技术开发区、沈阳道义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为主体共同组成将沈北新区建设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口超百万的绿色生态城市。将集中发展六大优势产业,即建设全国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产品集群,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东北物流仓储中心,建设东北人才培养基地、领先水平的科研基地、先进文化的发展传播胜地。新区依托东北城市群,面向环渤海经济圈,服务东北亚地区,将担负起把新区建设成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产业创新的先导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和谐社会构建的先行区和全面振兴的重要增长区等五大重任。

武汉新区。位于武汉三镇之一的汉阳,由长江、汉江和京珠高速公路合围而成的“两江一路”的天然扇形区域,涵盖汉阳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蔡甸区和汉南区的一部分,规划面积36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16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00万。新区总体功能定位是以实现三镇功能互补、协调发展为总体原则,将武汉新区建设成为辐射华中地区乃至全国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独具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商居住新城。武汉新区发展目标是现代新区人文新区、生态新区、魅力新区,最适合居住和创业的现代新城。

3﹒4﹒4 来自连云港港口内部的挑战

首先,从港口自身看,存在三个不足:一是码头能力不足。在项目建设周期长、吞吐能力没有大增长的情况下,港口生产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目前已进入高位平台运转,港口生产能力仍跟不上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港口安全生产压力巨大。二是仓储用地不足。港区内现有的仓储和物流用地不能满足快速上量的需要,迫切需要拓展港口发展空间。三是建设资金不足。港口建设投资任务繁重,港口相关规划及项目前期工作投入巨大,背负巨额日元贷款和经营压力,25万吨级矿石码头、庙三突堤、旗台作业区防波堤、三条疏港公路和大型国际物流园区等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资金异常紧缺,公益性、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其次,从港口经济看,现代化程度较低,多功能性还没有形成。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取决于城市功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诸多方面。这些功能都是有机结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而铁路、公路、航运、通信等公共设施,则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必要条件,在发达国家中,由于科技和经济的高度发展,交通和通讯手段的完备和高效,有条件做到交通、通信等设施的建设、管理的集中化、一体化,从而发挥港口城市的功能,港口城市对港区码头和航运、公路、铁路以及有关的通信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并大力发展包括贸易、服务、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占全市整体经济的份额。但从连云港市情况看,第三产业比重一直在27%左右,第三产业中交通邮电仓储等行业在港口腹地占的比重也不大,铁路的运量较小,与之相配套的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更是少得可怜,连云港市港口功能仅局限于运输一种功能,其所具有的其他功能则未得到重视和开发,这就导致了港口活动领域狭窄,产生“瓶颈”效应。同时,连云港市的沿海工业起步较晚,港口同城市和区域发展的联系薄弱,从而导致了港口与全市经济的协调性差,产业结构中为港口服务的行业比重少,城市对港口的支持力度小。

再次,从港口在全国区域位置看,连云港港口在全国中部中心港口的地位有逐步削弱的趋势。1984年连云港被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港口也由过去的军港开辟为连接亚欧经济的纽带港,从而加速了连云港经济的发展,可以说,连云港港口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一个大发展的时期,被列入全国8大港口之一进行规划建设,但由于诸多因素,发展的步伐迟缓,从而贻误了大发展的有利时机。从港口吞吐量的比较看,连云港市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的位次始终在第11位,但增长速度与各沿海开放城市的中小城市相比呈缓慢的态势,周围港口的加速发展,使连云港市港口在全国中部的中心港的地位逐步削弱。

【注释】

(1)参见李源潮同志任江苏省委书记时首次视察连云港的讲话。

(2)新华网2004年3月10日。

(3)新华日报2005年3月10日1版。

(4)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6年3月8日。

(5)2007年3月3日连云港日报一版。

(6)“一体两翼”组合港群指:以连云港本港为主体,北以赣榆拓汪岸线,南以灌河口岸线为两翼的港口组合布局。

(7)“一心三极”的城市空间框架指:按照以抛填50平方公里海域形成的新的城市核心区为中心,新海城区、赣榆县城、东部城区为三极的整体发展格局。

(8)“七个开放区域”:一是“三大”开放区域,即珠江三角洲,已实现粤港澳一体化,成为珠江流域的龙头和中国南方国际交通、经济、金融中心;长江三角洲,已成为长江流域的龙头和中国东方国际交通、经济、贸易、金融中心;环渤海经济圈,成为华北地区的龙头和中国北方国际交通、经济、金融中心。二是“四小”开放区域,即: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海西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也已初具雏形。

(9)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整理。

(10)根据连云港、日照有关统计资料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