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快建设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研究成果

加快建设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1﹒2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的内涵1﹒1﹒2﹒1枢纽的概念阐释所谓“枢纽”,指主门户开合之枢与提系器物之纽,事物的关键部位;事物之间联系的中心环节。1﹒1﹒2﹒2连云港区域经济枢纽连云港的枢纽地位指的是区域经济的枢纽。

加快建设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研究成果

1﹒1 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的内涵与演进形成

1﹒1﹒1 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的提出

“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的命题,是根据温家宝总理2007年元旦在连云港视察时关于连云港的重要讲话提炼出的一个概念。

温家宝总理2007年元旦在连云港视察时指出:“我们今天突出谈的一个问题,可以作为中央和省委加以进一步论证的问题,这就是搞好连云港的规划和建设,加快连云港的建设步伐,从而使连云港成为连接沿海地带包括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以及浙江、福建的一个中间环节,又使连云港成为陇海线经济发展与沿海经济发展相沟通的一个纽带。”(1)

在连云港视察时,温家宝总理对连云港、连云港港进行了定位

温家宝总理对连云港的定位。在谈到统筹地区结构时,温总理说:“苏北地区发展亮点很多,优势也很多。我们今天突出谈的一个问题,可以作为中央和省委加以进一步论证的问题,这就是搞好连云港的规划和建设,加快连云港的建设步伐,从而使连云港成为连接沿海地带包括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以及浙江、福建的一个中间环节,又使连云港成为陇海线经济发展与沿海经济发展相沟通的一个纽带。”(2)“如果这样看的话,连云港的发展可能就不仅是苏北发展的一个龙头,也可能在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特别是地区发展当中占有一定的位置。”(3)

温家宝总理对连云港港的定位。温家宝总理指出:“连云港港处在我国东部沿海中部,是我国沟通南北、纵贯东西的枢纽港。连云港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隔海东临东北亚,又通过陇海铁路西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是连接东西南北的纽带,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连云港港,小而言之是带动苏北发展的龙头;大而言之可以带动江苏省的发展;再大一点,从全国区域范围可以带动经济协调发展。搞好连云港港口建设任务重大、前途光明,要做好规划、加快发展。”(4)对于连云港的战略地位,温家宝总理还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这一南一北是青岛上海,最西面是陇海线的西端阿拉山口,连云港就处在这样一个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重要节点和纽带上。连云港的发展前途在港口,连云港要做苏北振兴的龙头,也要在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如果这样看的话,连云港的发展可能就不仅是苏北发展的一个龙头,也可能在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特别是地区发展当中占有一定的位置。”(5)

1﹒1﹒2 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的内涵

1﹒1﹒2﹒1 枢纽的概念阐释

所谓“枢纽”,指主门户开合之枢与提系器物之纽,事物的关键部位;事物之间联系的中心环节。简言之,指重要的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文心雕龙·序志》:“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枢纽”在百度中的详细解释有三:

一是指北极星的纽星天枢。亦以喻帝王。晋葛洪抱朴子·吴失》:“汉必寝耀,黄精载起;纘枢纽於太微,回紫盖於鹑首。”明徐渭《代寿黔公》诗之一:“一天枢纽群星北,万里金汤半壁西。”

二是指主门户开合之枢与提系器物之纽。比喻事物的关键或相互联系的中心环节。《南齐书·崔祖思传》:“是以有耻且格,敬让之枢纽;令行禁止,为国之关楗。”宋叶适《和李参政》:“识贯事中枢纽,笔开象外精神。”清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上·情》:“然则情也者,实天地之锁钥,人生之枢纽也。”叶圣陶《倪焕之》二:“起事的是民军,是反抗清政府的,占据的地方又是全国的枢纽,取给、运输,色色都便利。”

三是指以之为枢纽。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故其大体所资,必枢纽经典;采故实於前代,观通变於当今;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

1﹒1﹒2﹒2 连云港区域经济枢纽

连云港的枢纽地位指的是区域经济的枢纽。所谓区域经济,是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6)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区域经济是相对于国家经济而言的,它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子系统。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都是由部门、空间和时间维因素有机构成的三维系统。从空间维的角度看,国民经济是由不同的异质区域经济有机耦合而成,区域经济可看成是国民经济的“器官”或“子系统”。具有不同特性和水平的区域经济,在空间上相互依存和联系,构成一国的国民经济整体。

区域既是一个实体概念,又是一个抽象的空间概念,它具有典型的“二重性”。(7)区域概念的二重性决定区域经济也具有明显的二重性特点。一方面,区域经济赋有“空间经济”的含义。任何人类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性活动和非生产性活动,都离不开空间,其生产、交换、流通和消费过程都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区位。从这一点出发,区域经济也可看成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侧面。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又通常是指国内特定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国之内,各个地区所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及其资源配置问题,都属于区域经济的范畴

除了上述的二重性以外,区域经济一般还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地域性。各个区域的不同特点和区情,使区域经济烙上强烈的地域性特点。无论是行政区经济,还是伴随商品经济的发育而逐步形成的经济区经济,都是如此。从这一点出发,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补)短、合理分工、发挥优势,以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经济结构。

二是中观性。区域经济是一种承上启下,并有着自己的区域特点的中间性、非均衡性经济,是一种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任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既要满足本地居民的需要,谋求区内居民经济福利的增长;又要考虑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搞好与全国经济的相互衔接和协调,兼顾区域利益和国家利益。作为区域经济的管理部门,地方政府既要对区内的企业进行管理和调控,又要接受中央和上一级政府的监督、指导和调控,执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三是相对开放性。与国家经济相比,区域经济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规则和货币政策等方面是一致的,缺乏国家之间常有的人为障碍,如关税进口配额、移民限制等,因而具有更大的开放性。但这种开放性只能是相对的,它受着空间距离和运输成本的制约。一般地说,区域规模越大,开放的程度越低;反之,区域规模越小,开放的程度越高。

连云港区域经济枢纽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国际区域经济枢纽、国家区域经济枢纽、地区区域经济枢纽。

1﹒1﹒3 国际经济枢纽

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特殊区位决定连云港作为区域经济枢纽,首先具有国际经济枢纽的功能。作为国际经济枢纽,有两个层次:联系东亚、中亚之间的国际经济枢纽,这是第一层次,我们称为区域性国际经济枢纽;联系环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与欧洲市场的国际经济枢纽,这是第二层次,我们称为洲际国际经济枢纽。

新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全长10900公里,其中中国境内4131公里,它以中国陇海兰新铁路、独联体、欧洲铁路为陆上桥梁,把太平洋与大西洋以及波罗的海、黑海连接起来,因为它是连接亚欧的第二座大陆桥,所以称之为“新亚欧大陆桥”。(8)东桥头堡地位决定连云港市在国际贸易通道上的特殊地位。新亚欧大陆桥连结辐射亚欧两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通大西洋和亚太两大经济圈,是新兴的亚欧国际集装箱运输陆上通道。新亚欧大陆桥使我国内陆腹地与中亚、欧洲国家紧密连接起来,在实现东西双向开放的同时,为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与东欧、西欧、西亚、中亚、南亚各国的经贸发展开辟了一条便捷的通道。

新亚欧大陆桥的特殊区位决定连云港作为国际经济枢纽,有以下两方面功能:

一是有利于促进沿桥东亚、中亚国家经济的平衡发展,具有区域性国际经济枢纽功能。

新亚欧大陆桥东接经济蓬勃向上的东亚地区,西连世界经济实力强、市场容量大的欧洲经济区,中间的中国西部、中亚和西亚各国,虽然经济、科技不发达,但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巨大的市场容量,对位于新亚欧大陆桥东西两端的欧盟、日本和韩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随着原苏联的解体,新亚欧大陆桥的全线贯通,以及实施贸易多元化和产业国际化的需要,欧盟已开始利用新亚欧大陆桥提供的机会和条件,在中亚和东欧,创造拉动欧盟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日本和韩国也抓住新亚欧大陆桥提供的契机,加快了对中亚和西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参与,以利用这一地区丰富的资源为本国经济的持续繁荣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液。日本政府对新亚欧大陆桥的开发利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欧盟、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对这一地区发展的参与和带动下,必将促进这一地区经济的崛起,对消除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产生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快与中亚地区的开发和合作。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带动下,中亚五国近几年也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他们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海口,借助东亚各国的力量和优势,实现贸易多元化,提高外向型经济的比重,以在经济上消除和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性。新亚欧大陆桥为中亚五国走向世界开辟了出海口和快速物流通道。

二是有利于促进太平洋沿岸国家与欧洲市场各国优势的互补,具有洲际战略。

新亚欧大陆桥出中国境内后有南、北、中三条通道横贯亚欧两大洲,沿线地区既有经济科技高度发达、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也有经济科技相对落后、资源富足的国家,还有一批中等发达国家。沿线各国在贸易、产业、科技、资源、市场、人才等结构上有着诸多的互补性,具有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使中国沿桥东、中、西部实现一体化,增强沿桥地区的实力,新亚欧大陆桥为沿线各国开展合理的互补合作,实现优势的融合,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条件。

1﹒1﹒4 国家经济枢纽

1﹒1﹒4﹒1 “连接沿海地带包括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以及浙江、福建的一个中间环节”

在我国沿海地区,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三大四小”的对外开放格局。“三大”指我国沿海三个大的经济区,即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四小”指国务院批准的我国沿海四个小的经济区,包括2009年7月1日国务院批准的辽宁沿海经济带,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的江苏沿海地区,2009年5月10日国务院批准的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2008年1月14日国务院批准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环渤海地区包括京津冀两市一省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京津冀是我国具有首都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城镇密集地区,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新区两个国家级新区包括在该地区内。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包括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天津港区以及东丽区、津南区的部分区域,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内陆腹地广阔,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窗口。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是: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曹妃甸新区辖曹妃甸工业区、南堡经济开发区、唐海县和曹妃甸新城,规划面积1943平方公里,陆域海岸线约80公里,目前常住人口22万。2008年1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标志着曹妃甸的发展正式作为国家战略全面启动。随着首钢迁建工程全面投入建设,二十二冶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竣工,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具有产业链特征的项目陆续入区建设,完善配套的循环产业集群雏形基本形成。曹妃甸港区对外开放也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形成港口、港区、港城协调互动发展的三大空间布局。根据规划,曹妃甸新区的功能定位为中国能源矿石等大宗货物的集疏港,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能源储备基地,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国北方商务休闲之都和生态宜居的滨海新城。2009年5月18日,北京、天津、河北规划部门在廊坊签订《关于建立京津冀两市一省城乡规划协调机制框架协议》,藉此建立和完善京津冀三方在城乡规划方面的协商对话机制、协作交流机制、重要信息沟通反馈机制、规划编制单位合作与共同市场机制,实现区域规划“一张图”。建立京津冀城乡规划协调机制对促进这个地区城乡空间协调发展,统筹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以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统筹沿海开放开发重点地区的空间发展,增强京津冀城镇群的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半岛城市群包括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威海、东营、日照8个设区城市和22个县级市,面积7﹒3万平方公里,人口3905万。早在2002年7月,以北京大学周一星教授为负责人的课题组,就开始致力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完成约30万字的11个专题报告和1个综合报告,山东省政府亦于2003年8月9日至10日,在日照召开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讨会,对研究的初步成果进行研讨、深化和完善。目前山东半岛城市群已成为山东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区域面积约为21﹒07万平方公里。以上海、无锡、苏州、扬州、南京、南通、常州、镇江、泰州、宁波、舟山、杭州绍兴湖州嘉兴、台州16个城市为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改革开放特别是推进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对服务全国大局,带动周边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丰富经验。战略定位: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按照2009年1月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口径,该地区规划范围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促进珠三角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珠三角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辽宁沿海经济带包括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在内“五点一线”地区。所谓“五点”,包括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经济区、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特色园区五个重点发展区域;“一线”则是指从丹东到葫芦岛1443公里的滨海公路。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完善中国沿海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辽宁沿海经济带正发挥东北地区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门户的作用,全面参与东北亚及其他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提升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水平。

江苏沿海地区包括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海岸线长954公里,陆地面积2﹒98万平方公里。该地区濒临黄海,处于我国沿海、沿江和陇海—兰新铁路沿线三大生产力布局主轴线的交汇区域,是长江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优势独特,土地后备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由于历史原因,在我国东部属于欠发达地区。根据资源和区位条件,它是目前我国东部具有最大潜力和后发优势的一块宝地。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范围涵盖台湾海峡西岸,包括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及其以五大中心城市为中心所形成的经济圈,构筑地域分工明确、市场体系统一、经济联系紧密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负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具体范围包括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以及福建9市。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指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区域范围。同时,包括广西近海沿边的玉林、崇左两市的交通和物流。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地处北部湾经济圈的中心位置,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区域,是双向沟通华南与西南的结合部,是我国实现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新格局的重要结点,是中国与东盟、东亚与东南亚的连结点,是我国西部唯一的沿海地区,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是我国走向东盟、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是促进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战略枢纽。

连云港位于中国沿海的脐部,在上述开放格局中,是北连接环渤海湾(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山东半岛城市群)、南依长江三角洲并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相接的“一个中间环节”。对沿海经济带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无障碍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1﹒1﹒4﹒2 “陇海线经济发展与沿海经济发展相沟通的一个纽带”,“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出海通道的战略要冲”

在我国的经济版图上,以我国唯一横贯东中西三大地带的陇海兰新铁路和连霍国道主干线公路快速通道为主骨架构成的陇海兰新经济带与我国沿海经济带在沿海中部与连云港相交,构成了以连云港为节点的“T”型区域。(9)在“T”型区域中,作为节点的连云港成为“陇海线经济发展与沿海经济发展相沟通的一个纽带”。

从“陇海线经济发展与沿海经济发展相沟通的一个纽带”的角度看,“连云港连中启西,是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形成良性互动的重要战略支点”(10),“连云港是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龙头,同时又连中启西,是我国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形成良性互动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具有辐射中原腹地独特的港口优势和发展优势”(11)(李克强,2010)。“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不仅对提升江苏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缩小苏南苏北发展差距,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实施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十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12)(钱正英,2009)。“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开发开放,不仅为江苏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增添了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且对全国发展大局具有重要的意义”(13)(梁保华,2009)。有利于在我国东中西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战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讲,一是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使沿桥东、中、西部实现了双向开放,有利于统一开放大市场的形成,这是区别于国内其他区域的最大特色。二是有利于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同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二、三产业的合理结构。这也是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趋势。然而,目前全国、各地区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方面。从各地区工业发展来看,产业结构趋同主要表现在基础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东中部地区加工工业呈现出在同一水平上的过度扩张,具有发展基础工业资源优势的西部地区,基础工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偏小、偏低,却热心于在低水平上发展加工工业。这样,东中部与西部各自都违反了自己应采取的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从不同的起点出发,正在走向趋同,其结果是加剧了全国产业结构的失衡。这就需要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行有效协调,并在大区域范围内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和升级。而实行东中西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战略,给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提供了较好的合作机会,从而促进T型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避免地区产业结构趋同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区域产业结构失衡所引起的宏观经济效益的下降,也减少了各地区调整自己产业结构所需要的成本。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东、中、西部地区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金融政策、劳动力政策和资源利用政策,从而推动深层次分工协作区域关系的形成。三是有利于东中西部地区的资金、技术与资源的更为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区域经济振兴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四是东中西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该区域减少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五是东中西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有利于国家社会安定和全国经济安全。目前,从全国来看,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已经比较富裕。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仍处于不发达和欠发达阶段,生产力水平低,还没有完全摆脱贫困,如不加快西部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全国共同富裕的目标就难以实现。而且,西部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步伐,尽快改变落后面貌,才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地区的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从“陇海兰新沿线地区出海通道的战略要冲”的角度看,江苏沿海地区以连云港为接点与新亚欧大陆桥形成“T型”区域,联系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三大战略的实施,连云港的作用愈发重要。从运输距离来看,如以郑州西端为起点,从连云港进出口货物分别比经天津近370公里,比经青岛近537公里,比经日照近309公里,比经上海近482公里。从货物流向来看,据统计,港口吞吐量从1997年的1652万吨增长到2008年的1﹒01亿吨,绝对量增长8448万吨,相对量增长511﹒38%,其中60%以上也是来自陇海兰新沿线省区。从经济效益来看,根据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后运输需求和港口能力扩建状况预测,至2010年连云港港口吞吐量超过1﹒2亿吨,其中中西部7200万吨,年节约量按直接运输成本计算可达30多亿元。鉴于目前陇海铁路、连霍公路运力富余很大,而通向青岛和上海的胶济线、京沪线运力饱和,考虑到节约时间等其他间接成本,通过连云港运输,年可为中西部地区节约综合成本50多亿元。加快连云港建设步伐,有利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借助于连云港这个中间环节向陇海兰新地带扩展,加强陇海线经济发展与沿海经济发展的沟通与交融,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连云港这个港与别的港不一样,它的作用没有别的港可以代替。因沿陇海线,一直到甘肃、新疆,连云港是这些省区的重要出海口,对这些省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有重要作用,是重要条件(李鹏,1986)”。(14)

1﹒1﹒4﹒3 地区区域经济枢纽

地区区域经济枢纽包括连云港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江苏苏北地区、在江苏沿海及引领东陇海产业带发展的枢纽地位。

(1)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连云港的枢纽地位表现在具有长三角“战略北翼”的特殊区位

在江苏沿海地区与长三角的关系中,江苏沿海地区既是国家专门规划的沿海独立区域,又是国家规划的长三角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长三角地区相互包容,相互依存。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特殊区位决定江苏沿海(特别是连云港自身),在长三角地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理板块,而是构成长三角地区整体发展战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我们将江苏沿海地区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这个特殊地位称为“战略北翼”(从连云港的角度看,这个“战略北翼”的具体内容详见2﹒2﹒3部分内容)。

在地区发展战略中,江苏沿海在地域上完全包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规划上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一体化;政策上享受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江苏沿海开发的双重政策,具有中国沿海“四小”中其他三个地区所没有的政策叠加效应。

(2)在江苏苏北地区、江苏沿海地区的枢纽地位

从苏北地区的枢纽看,苏北的概念从地理特征看是以江苏沿海地带和东陇海铁路沿线为两极辐射的扇面区域,连云港就是这个扇面的节点,也可以称为枢纽。

从一般意义上看,苏北地区地处东部沿海,连云港市又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最早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位于全国经济发达省区,省委、省政府又长期实行发展苏北、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支持,具有良好的发展环境;有海港、机场、铁路、公路、水运,交通便利,徐州是五省通衢之地,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苏北理应成为经济发达地区。实际上,全国1﹒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大都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国内其他开放城市也都是所在省区发展较快的城市,唯有苏北地区是例外。究其主要原因,苏北地区在中国沿海开放战略的“左、中、右”关系中,左(如青岛)右(如上海)竞争力太强,在江苏南北关系中,苏南竞争力太强,而连云港作为苏北地区经济枢纽的地位没有被充分认识,更没有被重视和加强,因此难以形成对生产力诸要素的集聚有较高竞争力的平台,在市场经济中,处于竞争的相对劣势。

首先,从开放的角度看,政策效应是构成集聚强势生产要素平台的主要因素。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沿海对外开放中,绝大部分开放城市都是所在省区的重点城市和所在区域的经济中心,如连云港、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对外开发后,中央赋予的各项政策都几乎被发挥到极致,使之成为所在省区对生产力要素最具吸引力、竞争力的地区,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连云港市虽然也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并设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但其城市起点、经济基础和在行政区划内的区位使其对开放政策的吸纳和作用的发挥上与其他开放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地处江苏苏北地区的北端,开放政策对江苏经济发展缺乏辐射带动作用;港口腹地主要是中国的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对港口的支持推进能力很小;经济基础差,对开放政策的承接、吸收、消化能力弱。因此,政策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第一次东部沿海大开放战略中,与其他开放城市在人、财、物诸项资源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在20世纪90年代的沿江开放中,上海浦东是开放的重点,沿江地带特别是苏南地区,是浦东开放最直接的受益者,苏州又设立了新加坡工业园,与浦东开放相呼应,目前经济总量已居全国各城市的第七位。而连云港在这次对外开放中,不在沿江开放辐射源的中心,在开放竞争中的地位又相对弱化,且随着开放范围的扩大,原有政策效应逐步递减弱势。连云港市作为开放城市在两次开放中尚且如此,苏北其他城市的状况更是可想而知了。可以说,包括开放城市连云港在内的苏北地区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沿海其他开放城市、苏南地区,也是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其次,从江苏省区位的角度看,江苏以长江为界,苏南地区铁路、公路、水运交通发达,多条联系通道直接接受上海的辐射,与上海、浙江经济相互作用,形成著名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在生产要素集聚和争夺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苏中仅一江之隔,与苏南地区发展相比就有显著的落差。苏北地区与苏中相比,就已有较大差距,与苏南相比的落差更大。尽管江苏省制定了“提高苏南、发展苏北”的发展战略,(15)并对苏北采取了一系列扶持举措,但就其效应来看,提高苏南的政策在苏南地区良好的经济环境策应下,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但提高苏北由于外部缺乏足以撬动整个苏北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内部又缺乏呼应张力,结果是苏南越来越快,苏北的发展则不是那么如意,苏南苏北区域发展的梯度特征愈发明显。最近,沿江地带正在积极呼应“两个率先”的战略,重新整合资源,制定规划,江苏省范围内经济新一轮的竞争已蓄势待发,在这个背景下,苏中融入苏南板块的速度必将加快,苏北如无重大举措,决定经济发展的人们看不见的那只手,将会把更多更优质的生产要素推向苏南,把南北经济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沿海发达地区,苏南沿江地带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是发展最快的地方,都是开放最快的地方;凡是能够实现建设国家区域经济枢纽的地方,一定都是外来生产要素加速集聚的地方,要加快发展,就要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产要素集聚平台,把外来要素吸引过来,壮大自己,发展自己,这是一个经济规律。实现苏北经济快速崛起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和苏南、苏中的支持,但根本原因不在外部的一般支持和拉动,而在苏北自身,就像中央对深圳、对浦东、对滨海新区采取的特殊政策拉动全局的开放和发展一样,在苏北内部培育足以撬动全局经济发展的支点,以此为中心,使苏北在北与青岛、南与上海相近甚至更高的起点上聚集生产要素,参与经济竞争,使区位、资源等各项潜在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转化为现实优势,才能真正实现快速崛起。

实现苏北快速崛起的突破口在哪里,我们通过解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任省委书记第一次视察连云港和现任省委书记李潮源第一次视察连云港时对其作用和地位的定位可以找出答案: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能够成为在国内外市场对生产力要素集聚有较强竞争力、吸引力的平台,成为撬动苏北经济快速发展的支点。

回良玉同志说:“要把握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大势,着眼于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大局,来审视连云港的地位和作用,来考虑连云港的发展和工作。”李源潮同志说:“连云港港口是一个国际港,是连云港发展经济的最大优势。”解读上述讲话,我们可以对连云港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和工作得出四个结论:一是与全球发展大势有关,二是和全国发展大势有关,三是和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大局有关,第四,国际性港口是连云港发展经济的最大优势。这里所指的连云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连云港,而是作为连接亚欧两大洲的国际贸易通道上东桥头堡的连云港。

对于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地位对所在港口和城市在生产力要素竞争中的特殊作用,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已展开了激烈的竞争。2000年7月20日-21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经济学术交流中心、科技部政策行政司、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和秦皇岛市政府在秦皇岛联合召开了“新亚欧大陆桥东西部发展与合作国际研讨会”,会上就提出要解决传统的桥头堡是单纯指连云港的观念问题,将环渤海的日照、青岛、天津、秦皇岛、连云港等都应纳入桥头堡,日照市关于桥头堡的竞争势头更是强劲。因此,东桥头堡地位的竞争,就是构筑生产力要素集聚平台的竞争。具体来讲,就是城市、港口在国际市场中地位的竞争,在我国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地位的竞争,在国家国土规划和布局中地位的竞争,决定一个港口、城市发展的前景、地位的竞争。连云港如果失去了桥头堡的地位,那么连云港只能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沿海港口,一般意义上的开放城市,难以成为带动苏北发展的支点,难以在实现江苏“两个率先”大局中发挥特殊功能和作用。

从江苏沿海地区的枢纽看,江苏沿海开发承载着重大使命。6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在新形势下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强中国与中亚、欧洲和东北亚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江苏沿海开发中,连云港的发展决定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全局。国家对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定位为“四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长三角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提升;有利于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有利于强化我国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及东北亚地区的合作。”(16)在这“四个有利于”中,连云港市“南连长三角、北接渤海湾”,有利于“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生产力布局,形成全国沿海地区共同发展、互动并进的新格局”;连云港市“通过陇海铁路贯连中西部地区以至中亚”,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有利于强化我国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及东北亚地区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中亚、欧洲、东北亚国家的沟通和联系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可见,连云港的发展决定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全局。

在江苏沿海开发中,连云港的发展还是江苏沿海开发的重中之重。国务院对江苏沿海开发最新的战略定位是“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提出江苏沿海地区建设的重点是“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17)。在这两个重点中,功能和定位是不同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重点是建设问题,海域滩涂资源主要是用于农业和生态保护问题。根据规划确定的原则,农业和生态用地占围填面积的80%(其中农业用地占60%),建设用地占20%,因此,海域滩涂资源主要是在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开发利用。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目标定位的关键,在“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因此,连云港国家经济枢纽决定江苏沿海开发的重点、方向和路径。“江苏沿海开发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建设大港口、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构建沿海经济带的总体要求,实施港口、产业、城镇三位一体联动开发,提高开发水平。开发的重点是,加快连云港开发步伐,推进港口、临港产业基地、国际性海港城市建设,把连云港港建设成为面向国际、服务陇海的黄海大港(罗志军,2009)”(18)。(www.xing528.com)

(3)引领东陇海产业带发展的枢纽

沿东陇海线是个资源富集区,有以铜山、新沂为依托的乳制品,邳州的银杏、大蒜,东海的花生、大豆等农村产品资源,徐州、铜山、邳州等地水泥灰岩,辉绿岩等水泥用非金属矿山资源,新沂、东海蛇纹岩和玻璃用矿资源,邳州石膏资源、东海水晶和硅资源;另外,徐州工程机械、连云港盐化工、医药产业也都具有优势。在东陇海沿线的诸项资源和优势中,最大的优势是东桥头堡的地位及其带来的竞争优势。无论是资源优势还是产业优势,与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地位相比,后者的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李源潮认为:“连云港的加速发展非常重要……对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有着重要影响,连云港港的发展和规划一定要从全国、江苏省的战略考虑,积极为整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服务。”(19)李源潮同志的讲话明确告诉我们: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特殊区位,是东陇海产业带最大的竞争资源,这个资源的挖掘深度,应用广度,创新程度,将直接决定东陇海产业带的发展建设规模和档次。具体来讲,东桥头堡的竞争优势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其主要载体的港口资源在生产力要素集聚中带来的相对竞争优势,二是作为亚欧两大洲海陆联运接点的地位带来的绝对竞争优势。

从连云港港口的相对竞争优势来看,连云港是东陇海产业带建设的逻辑起点,没有连云港港口,就没有东陇海线的今天,港口是东陇海产业带发展的命脉,连云港港口优势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东陇海产业带的开放水平和开发速度。

从作为亚欧两大洲海陆联运接点的地位带来的绝对竞争优势来看,东桥头堡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在亚欧两大国际市场中对资源配置起中转作用,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以海、陆联运为主要载体,把资源配置到效益好的环节中去,以实现优胜劣汰。据统计,世界贸易中有90%以上的货物是通过海运方式实现流通的。所以,作为东桥头堡主要载体的港口除传统的功能外,将实现全方位拓展功能。第一,利用连云港在大陆桥海陆联运综合物流中得天独厚的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在国际贸易服务中创建货物配发中心功能。国际、国内经济发展需要港口连云港在新型的经济贸易运作机制条件下提供高效的全方位服务,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这为港口企业拓展现有的工商业贸易基地功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是港口企业将自身建成既具有货物集散地作用,又具有国际国内市场的代理分销机构作用的“超级市场”的前提条件。第二,适应国际经贸合作和发展的需要,将连云港建成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指在特定国家中处于该国政治管辖下的关税豁免地区。自由贸易区既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它的不断发展又对经济全球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基于新亚欧大陆桥是世界性资源与产品交流最低成本这一基本观点,连云港是我国率先建立自由贸易区最理想的地域。

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特殊地位对连云港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它使连云港成为国际性的港口(1995年哈萨克斯坦政府和中国政府签定了利用连云港装卸和运输其过境货物的专门协定),与世界两大国际市场相连,为连云港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使东陇海产业带立足于国际市场配置资源,走“大发展”模式成为可能。其次,它使连云港市成为国际性的港口城市。因此,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的定位从根本上决定了东陇海产业带的发展模式定位。

东陇海产业带是陆桥经济带有机组成部分。新亚欧大陆桥沿桥地带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并摆到全国发展战略的高度。1995年,中国政府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境内)铁路沿线地带可持续发展列入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同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的建设”中首次提出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进一步形成若干个跨省(区、市)的经济区域,包括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以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为主的东南沿海经济区,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经济圈,以亚欧大陆桥和京九等铁路大干线为纽带的经济带,确立了新亚欧大陆桥在我国国土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央在十五规划的“建议”中又明确提出“依托欧亚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有重点地推进开发”;(20)国务院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也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要依托亚欧大陆桥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逐步形成有特色的陇海铁路线等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带,带动其他地区发展,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确立了新亚欧大陆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居全国三大交通干线之首的特殊地位。

陆桥经济带的发展也引起沿桥省区的高度重视。目前,沿桥河南、陕西、甘肃、新疆自治区等省区都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与江苏省一样,以最具竞争力的优势资源为纽带,推出自己的产业经济带,主要有:河南中原城市经济带,陕西关中的一线两带,甘肃一体两翼经济带和乌鲁木齐天山北坡经济带。

中原城市群经济带是以河南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组成的经济带。土地面积5﹒87万平方公里,人口3872万,分别占河南省土地面积和总人口的35﹒3%和40﹒3%。中原城市群是对河南省的不可移动优势资源的重新组合,具有经济实力较强、教育科技水平较高、城镇化进程较快、区位优势突出、资源条件良好、文化底蕴厚重等方面的优势。在大的构架上形成三个层次的核心竞争力,即大郑州都市圈;以大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济源、焦作、新乡、开封、许昌、平顶山、漯河等八个中心城市为结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外围带。

陕西省关中“一线两带”,是指以西安为中心,以陇海铁路和高速公路为轴线,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形成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和国家级产业星火带,涵盖整个关中地区。优势资源的配合,形成了新的竞争优势,一是依托区位优势,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和吸引省外资金的能力;二是大力发展具有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陕西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带动能力最强的区域,成为陕西省经济快速发展的亮点,成为陕西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突破口。

在甘肃“一体两翼”经济带中,“一体”是由省会城市兰州和永靖组成,甘肃的规划是尽快把这“一体”建成西部的金融中心、商贸流通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的工业基地,不断扩大其辐射范围,把西宁、银川、定西、临夏、武威、金昌、平凉等市区纳入增长极,东与以西安为中心的增长极呼应,西与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增长极遥望,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西北中心。“两翼”是指:在“东翼”的西安和兰州之间建立以天水为中心的增长极,尽快把天水市建成中等城市,同时建成文化旅游名城、电子加工业基地、果品加工、药材等农产品加工和教育产业比较发达的东翼中心城市。把“东翼”的辐射范围扩大到徽成盆地、定西、平凉、庆阳等地,和宝鸡形成辐射西南的天宝经济增长极,形成兰州和西安之间最大的经济中心。在“西翼”的兰州和乌鲁木齐之间建立以“新酒泉”为中心的增长极,形成联接兰州和乌鲁木齐的中转站。由西陇海线、兰新线、312国道、丝绸古道等连接一体两翼。通过发展一体两翼,增强甘肃“点轴”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壮大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实力,使之真正成为西部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经济带。

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主要是指沿天山北坡一线,基本涵盖整个北疆地区,既是新疆自治区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区、粮棉产区、石油煤炭产区,又是重要的工业生产加工基地,也是商品贸易集散地。在天山北坡经济带中,以天山北坡城市带为核心。通过优势资源的结合,实现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大陆桥为纽带,天山北坡为腹地﹒联结大中型城市、众多的小城市的不同规模、不同层次、大中小型城市并存格局的城市带“面”的繁荣。

东陇海产业带既是苏北发展的增长极,江苏省新兴的产业密集带,又是陆桥经济带的有机组成部分。东陇海产业带的规划建设,不仅对江苏是极其重要的,对陆桥经济带的建设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东陇海产业带的规划建设,一方面,东桥头堡在整个陆桥经济带中的地位将大大下降,东陇海线在生产力要素竞争中将失去竞争优势,失去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整个陆桥经济的建设也将失去开放依托和港口支持。东陇海产业带作为陆桥经济带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大局,其重要性从一个地区、一个省上升为全国性、国际性,将纳入更高层次的开发战略,也将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政策倾斜,其对生产要素集聚的范围和层次,将大大得到扩展和提高。

连云港是东陇海产业带的重要构成部分,又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政策支持选择不仅对东陇海产业带建设举足轻重,对整个陆桥经济带的发展也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东桥头堡活,则陆桥经济带活,东陇海产业带更会活。从建设自由贸易区式陆桥经济带的角度出发,在东陇海产业带建设中,江苏省可在自己的管理权限之内制定促进东陇海产业带发展的政策的基础上,依此向国家争取相应的政策支持。

1﹒1﹒5 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地位的演进与形成

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地位,有一个逐步演进与形成的过程。在这个演进与形成过程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变化是前提。

1﹒1﹒5﹒1 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地位的演进与形成的战略背景

(1)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建国以来,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由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到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再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变化过程。改革开放30年间,经历的是一个由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变化。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选择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明确指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21)这一指导思想对后来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志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性转变,即由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转化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这个转变对于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规律的深刻认识。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一直把区域均衡发展视为社会主义生产力布局规律,而把区域非均衡发展当成资本主义生产力布局规律,因而在对待地区经济发展上一直采取了均衡发展战略,这是对社会生产力布局规律的片面认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指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客观的经济规律,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应充分尊重这一规律。这一认识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战略布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一部分地区和人民开辟了先富起来的康庄大道。其次,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对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改革开放前,国家在内地大规模的投资并未产生良好的效益,地区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用国防原则代替了经济原则,特别是在“三线”建设时期,许多企业按“山、洞、散”要求选址,违背了聚集产生规模效益的经济规律,没有形成“发展极”,使项目建成后不配套,生产能力过剩,并使以后的调整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再者,国家许多大中型企业实行“嵌入”式的封闭体制,使这些企业与当地经济联系不紧密,“发展极”的扩散效应难以发挥,对地方经济并未产生很好的带动作用。邓小平深刻总结了这个历史教训,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最后,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是建立在邓小平对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的基础上的。邓小平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这就为克服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平均主义,实施优先让经济基础和经济区位较好的沿海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扫除了一大思想障碍。

正是由于我国实施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东部沿海地区实行倾斜,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沿海,使东部地区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显著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加快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然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在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后,其负面效应亦出现,主要问题是使区域之间特别是东部与西部的经济差距急剧拉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冲突加大,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应运而生。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经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邓小平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发展阶段。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现实问题,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1988年9月,他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22)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指出:“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23)

从改革开放到1995年,全国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沿海地区与内地发展差距迅速扩大,已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全国经济发展水平已提前达到小康水平,着重解决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问题所应具备的条件已具备,提前实施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条件已经成熟。因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审时度势,为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沿着邓小平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大思路,在实践上着眼于“后一个大局”,不失时机地把西部大开发提上了议事日程,实施战略重点的转移,实施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并不是简单地对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回归,更不是对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否定,而是追求区域均衡发展战略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辩证统一,追求效率与平等的高度统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目的是要实现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与相互支持,形成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分工、并向产业结构高级方向不断演进的动态格局。

第二阶段,江泽民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构想阶段。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和扩大化趋势,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实现现代化的重大课题。1995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对于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差距扩大问题,必须认真对待,正确处理。但为了跳出均衡则穷、富裕则不公的区域经济怪圈,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的区域经济思想的基础上,认真总结了他们实际工作中所采取的策略手段的经验教训,创造性提出协调发展的策略手段,以期从根本上扭转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解决地区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后改革和发展的一大战略任务。”(24)根据他的指示,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战略方针。

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同志在西安举行的西北五省区国企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及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他明确指出: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政治和社会意义。西部大开发“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25),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关系到跨世纪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这次讲话是中国最高决策者第一次公开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概念,这标志着实现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构想已经从“前一个大局”向“后一个大局”的战略性转折。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会议决议指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地区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发展有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先进的企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东部地区要在加快改革和发展的同时,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产业转移、技术转让、对口支持、联合开发等方式支持和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2000年3月,九届人大三次会议对西部大开发作了重要战略部署,西部大开发正式进入实践阶段。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西部大开发有力地推动着西部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

第三阶段,胡锦涛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想阶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统筹区域发展,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所谓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继续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努力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最终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西部地区要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关系全局的重大项目,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经济优势,实施东引西联,承东启西战略,构筑连接东西的中部大通道、大平台、大市场。要吸引东部乃至国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进一步加强与东部的经济技术等多方面的合作,千方百计参与东部地区经济大循环;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互利互补、扬长避短,实行最广泛、最灵活、最能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联动和联合。东北地区要认真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突出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调整改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要继续发挥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实现沿海与内地、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因此,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西部大开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战略体系。只有调整好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布局,进而形成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良性互动,并且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步伐,才能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向着协调发展的大方向不断前进。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连云港的国家区域经济枢纽地位

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沿海对外开放,开发的目的是设立对外开放的窗口,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优势,加速沿海经济带的迅速发展。基本特征是政策拉动。主要特点是单向开放、单点开放,主要以中央政策扶持为主,靠减税让利、放权为被开放地区集聚资源。主要措施是在沿海设立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

在这次机遇中,连云港市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并设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首批开放的受益者。但是在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绝大部分城市是所在省区的重点城市和所在区域的经济中心,如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在这次开发中,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而连云港市处在江苏苏北地区的北端,对江苏经济发展缺乏带动作用,特别是连云港港口腹地是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不仅经济落后,而且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中,中西部地区不是发展重点地区,所以对港口的支持推进能力很小。因此,连云港的国家区域经济枢纽地位只是潜在的。而失去中西部地区连云港市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中,显然处于劣势,处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低谷。可以说,在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连云港远远落后于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的诸多开放城市、开放地区,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阶段,国家首先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这次大开发与沿海开发、沿江开发不同,从其战略地位讲,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从其经济意义上讲,西部地域广大、自然资源丰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可以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重大的推动力量。

在这次开发中,连云港市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中西部地区的最便捷出海口,具有其他港口和城市无法替代的功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为连云港市的国家经济枢纽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机遇。

首先,连云港与中西部发展具有深厚渊源,与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我国的中西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曾是经济发达地区,以丝绸之路为国际贸易通道,创造出灿烂的文化。但是,由于自然地理的变化,这条维系亚欧大陆东西交流的纽带为大漠荒野所阻隔,西部地区的对外通道,又由西转而向东,连云港成为西部地区的便捷出海口。特别是始建于清光绪31年的陇海铁路,于1921年就已经修到了新浦临洪河口的大浦,继而于1935年修到老窑(连云港码头),连云港在中西部的经济发展中处于特殊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连云港在中西部开发开放中的地位愈益显现出来。连云港与中西部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是在连云港港每年的吞吐量中,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货物保持占吞吐量的60%以上。如煤炭、矿石、非金属矿、化肥、农药、粮食、木材、氧化铝等大宗进出口货物,这些进出口物资,基本上都是中西部地区输出的基础原材料和工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目前,中西部地区许多外贸企业不断在连云港扩大进出口业务。二是部分地处中西部地区的三线企业整体搬迁连云港市或来连云港市建分厂、设“窗口”。如中船总716研究所、西北探矿机构厂整建制搬迁,建成投产了江河机械厂粉末冶金、摩托车齿轮,向东机械厂瓷质墙地砖一期工程,081总厂I-CORE变压器,铝镁粉厂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形成了较固定的产品和一定的生产规模,其行业涉及机构、电子、化工、塑料、有色金属和建材六大行业,主要产品有塑料模具系列,塑料异型材、装饰材系列,卫星定位系统,转角模块,工程机械系列,陶瓷加工机械系列,摩托车传动齿轮系列,汽车齿轮系列,铁基粉末冶金结构件系列以及塑料封口机系列等等。三是开展技术经济合作。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07年的统计,中西部地区在连云港市开展了近130个经济技术协作项目,客方总投入到位资金5﹒5亿元,投资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28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15个,已有克拉玛依炼油厂的调和油、兰州炼油厂与洛阳石油化工厂的油品储备罐区等项目建成运行。连云港市也在中西部地区开展资源加工型项目投入,如在青海、宁夏地区搞盐湖资源开发、碳化硅加工项目。中西部地区除直接利用港口开展技术经济协作外,还纷纷在连设立办事机构。这些办事处作为在连云港市的窗口,在传递信息,开发市场,利用连云港的区位优势,开展进出口贸易,兴办各类产业,对促进连云港市与国内的经济技术合作与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其次,连云港在沿桥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特殊作用。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使党中央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中明确提出的沿陆桥沿线开发成为西部开发的重要载体,连云港市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在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特殊作用,是由大陆桥载体的特殊功能决定的。一是陆桥转换功能,即以陆桥为基轴,南北两翼的资源区位将发生重要转换,在沿海、沿江、沿边开发系统中区位条件差,缺乏比较优势的区位将不同程度地转换为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区位,转换功能有利于资源走廊转化为产业走廊。二是陆桥集聚功能,即以陆桥为轴线,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中小城镇为结点,集聚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和信息等,壮大增长极、培育增长带,造就经济走廊。三是陆桥扩散功能,即以陆桥为依托,以利益为驱动,实现东亚、东南亚、中亚及亚欧、东欧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沿陆桥向我国中西部转移和扩散。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技术、资金和人才也会逐渐向中西部转移和扩散。另外,陆桥沿线各中心城市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也会沿陆桥向沿桥中小城市及周边城镇扩散。四是陆桥协作功能,即以陆桥为纽带,实现陆桥及辐射带地区之间、中心区域之间、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中小城市与城镇乡村之间的经济技术协作,通过协作,合理布局,促进陆桥沿线统一市场的发育和形成,促进陆桥沿线产业带的发展和陆桥经济规模的形成,从而带动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连云港作为亚欧大陆桥海陆航运的东端起点,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在发挥陆桥功能,启动陇海兰新地带的开发开放中具有特殊作用。同时,借陆桥功能效应之利,充分发挥桥头堡在新一轮竞争的区位优势,必将带动连云港实现跨世纪飞跃。

再次,连云港在“两个大局”战略中处于特殊地位。

在我国国土东西构架中,东起上海、西至成都的长江流域和东起连云港西至阿拉山口的新亚欧大陆桥是东西两条主轴线,它与沿海地区相交,形成我国三次开放的“π”型战略格局。在这个格局中,连云港和上海一样,分别成为沿海和沿桥、沿海与沿江两个结合部。同时,在东部开放、西部开发的两个大局中,新亚欧大陆桥和沿江经济带又都成为西部其通过地区及辐射地带大开发的主要载体。特别是以连云港为起点的新亚欧大陆桥在西部大开发中较之以沿江经济带在西部大开发中又有明显的优势和特点。一是新亚欧大陆桥呈东西双向开放,连接亚欧两大国际市场,是一条国际贸易通道;二是新亚欧大陆桥沿线交通运输网络立体化、综合运输构架已形成,除陇海兰新铁路外,还有东起连云港、西至霍尔果斯的连霍高等级公路,有管道运输和日趋完善的空中运输通道。三是陆桥沿线地区土地面积大、资源更为富集,发展潜力更大。从人口面积上看,陆桥沿线西部省区总人口890万人,占西部地区的31﹒2%,土地面积310﹒05万平方公里,占西部地区的56﹒8%。从发展潜力看,西部地区中心城市区、资源富集区、边境开放区和贫困地区等四种类型中,属西部开发增长极的前三类区主要集中在陇海兰新沿线,如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重点中心城市,黄河上游地区、小秦岭地区、伊犁—克拉玛依—阿勒秦地区、塔里木盆地等煤水电油气兼具的综合性能源,有色金属、化工基地及新疆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对外主要口岸。在西部大开发中,连云港作为东部沿海开放地区,要积极参与。同时,西部地区的大开发,既为连云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具有无限生机和活力的经济腹地,也对连云港在更高层次上的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必将进一步推动连云港在更宽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更广的空间上进步与发展。加快连云港建设步伐,有利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借助于连云港这个中间环节向陇海兰新地带扩展,加强陇海线经济发展与沿海经济发展的沟通与交融,带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

1﹒1﹒5﹒2 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地位的演进与形成的过程

(1)国家层面的决策

连云港国家经济枢纽的形成,首先缘起国家层面关于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的决策。

2007年元旦,温家宝总理在连云港视察时关于连云港国家战略的重要讲话,将连云港摆到国家战略层面,奠定了国家层面关于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地位的基础。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连云港的位置重要,是涉及全局的问题。连云港的建设不仅要看到附近的几个省,中亚国家也关注欧亚大陆桥”。这个讲话将东方桥头堡连云港上升到国际战略层面。

2008年8月3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率领由国务院20个部委和单位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在江苏省沿海地区实地调研,通过深入了解江苏沿海地区的基本情况,研究编制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规划。杜鹰指出,“搞好这一地区的战略规划,必须从更高的层次和全国发展的大局来把握:一是全面摸清区情,综合分析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二是科学确定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规划将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三是明确基本思路和开发原则,高度重视连云港港的建设和发展,特别要把深水航道建设作为沿海开发的‘牛鼻子’。四是统筹区域布局,根据沿海三市的特点和优势确定各自的分工和定位。五是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认真研究确定优先发展的新型产业和布局。六是加强环境保护,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七是创新体制机制,以创新推动发展,推动科学开发”。“连云港是江苏沿海开发的龙头,连云港港口的建设是江苏沿海开发的重点,特别是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建设问题,要抓紧研究论证,为布局临港大产业提供重要依据。”(26)中央部委的关注,进一步推进连云港进入国家战略的具体实施层面。

2009年6月10日下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把加快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与促进海域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作为江苏沿海地区建设的两大发展重点之一,正式确立了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地位和连云港的国家战略定位;2009年7月14日国务院印发对规划的批复;2009年8月中旬,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中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最终形成。

(2)江苏层面的落实

江苏层面“举江苏省之力建设连云港”的决策加速了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的演进与形成。

在连云港国家区域经济枢纽形成过程中,江苏层面“举全省之力建设连云港”(27)(李源潮,2007)的决策既是东方桥头堡国家战略定位的具体落实与体现,也为连云港的国家战略提供了保障。

“举全省之力建设连云港”的决策在具体举措上体现在三方面:一是2007年3月1中共江苏省委在南京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加快连云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二是江苏省沿海开发开放工作会议上省委对连云港在江苏沿海开发开放发展规划中的定位:三是江苏沿海开发开放发展规划中对连云港的定位。在具体内容上,体现在省委对连云港建设与发展的“三个定位”、“三个充分认识”、“三个加快”、“四个倾斜”上。

“三个定位”指根据沿海发达城市的发展模式和连云港自身的特有条件,将连云港规划定位为“国家中部沿海地区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外向型海港中心城市,具体就是把连云港建成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国际性海滨中心城市和山海相拥知名旅游城市。”使之成为“振兴苏北的龙头,江苏发展的新增长极,全国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经济枢纽”(28)(李源潮,2007)。

“三个充分认识”指“充分认识连云港在全国区域发展大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充分认识连云港发展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充分认识加快连云港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9)(梁保华,2007)。

“三个加快”指“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东方大港,确保2008年实现吞吐量过亿吨、集装箱运量300万标箱,再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使吞吐量达到2至3亿吨,集装箱达到600万到1000万标箱。要加快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继续推动城市中心东移,建成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城市、特色鲜明的区域中心城市、富有魅力的国际性海滨城市。要加快建设临港新型工业基地,坚持以工兴港,充分发挥临港优势,重点发展一批适宜临港布局的大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集群发展”(30)(李源潮,2007)。

“四个倾斜指”在政策支持上做到四个倾斜:“一是在干部配备和人才引进上倾斜;二是在资金投入上倾斜;三是在资源配置上倾斜;四是在项目布局上倾斜”(31)(李源潮,2007)。

(3)专家层面的支持

专家层面的研究成果为连云港国家经济枢纽的形成提供了决策依据。

专家层面的连云港国家经济枢纽集中体现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钱正英组织有关领域的20多位院士和200多位专家成立《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研究》项目课题组形成的研究报告中。该研究报告突出连云港在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战略的地位:第一,从完善全国沿海布局、带动中西部发展、顺应战略性资源的大规模进口三方面论述了加快连云港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第二,从加快连云港港深水航道建设、加强港口综合能力建设、完善港口服务功能三方面提出加快建成国家主要港口。第三,提出重点发展石化、冶金、装备制造等临港重工业,加快电力产业发展,鼓励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建设现代化临港产业基地。

中央领导高度评价该研究报告,认为“这是一个具有较高水平的地区开发的战略性研究成果,对国家和江苏省进行战略布局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008年5月8日,温家宝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全国政协副主席钱正英关于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开发研究报告的汇报,中央20个部委和省政府领导参加了会议。专家层面的研究报告在连云港国家经济枢纽的演进过程中,在连云港国家战略从概念落实到规划,并逐步走向现实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