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
女,生于1980年。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曾于2006年10—12月赴台湾访学,于2012—2013年赴日本松山大学任客座教授。2009年入选上海市首届“晨光学者”,主持多项省部级、市级项目,著有《光复初期赴台知识分子研究》一书。目前研究兴趣集中在中外文学关系、文学与语言学交叉研究等方面。
王宇平
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曾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站”计划副研究员,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对民国时期上海文学文化及欧洲现代主义文学有较多研读和思考。曾出版专著《“现代”之后——施蛰存1935年—1949年创作与思想初探》。
何立行
女,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曾任台湾交通大学华语中心讲师,现为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研究人员。博士论文:晚清知识人蒋观云(1866—1929)及其启蒙论述研究。研究领域:晚清报刊、启蒙论述、跨语际知识传播与文化交流。
何吉贤
男,浙江人,1967年生。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后在中央编译局任专职翻译,译有《美德书》、《慢慢自由路——曼德拉自传》等译著多种。2000—2009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师从汪晖教授。2009年8月起至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目前研究兴趣主要是:中国现当代戏剧、当代文学和文化批评。
吕文翠
女,出生于台湾嘉义,天主教辅仁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目前为台湾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硕士论文《狎昵故乡:王祯和小说研究》曾获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乙种研究奖。博士论文《现代性与情色乌托邦: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研究》为台湾学界首部以比较文学视野与文化研究方法诠释晚清海派文学经典《海上花列传》的博士论文。研究专长为:战后台湾小说、晚清文学与文化。教授课程有:中国近代报刊与文学、海派都市文学与文化、古典小说。近年来研究成果集结于专著《海上倾城:上海文学与文化的转异,1849—1908》(台北:麦田出版社出版),并获得2010年“国科会人文学研究中心”人文学专书出版奖励。2012年通过教育部“顶尖大学策略联盟”计划甄选与补助,至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访问。近年来研究成果散见两岸三地学术期刊与专书。
宋明炜
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卫斯理大学东亚系助理教授。著有《浮世的悲哀:张爱玲传》、《德尔莫的礼物:纽约笔记本》等作品。近来学术兴趣包括:现代中国的青春话语与成长小说,晚清与当代的科学话语和科幻小说,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新浪潮电影等。
李仁渊
男,哈佛大学历史与东亚研究博士候选人,任职于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著有《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2005)、《阅读史的课题与观点:实践、过程、效应》(2009)、《思想转型时期的传播媒介:清末民初的报刊与新式出版业》(2007)等。
李玲
女,广东梅县人,广东嘉应学院文学院副教授。2001年获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硕士论文题目为:《亦西亦中的圣君贤相——“时务报”传递的异国执政者形象》(指导教授孟华先生)。现于苏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近代文学方向攻读博士学位,师事马亚中教授,长年钻研《时务报》与黄遵宪研究相关课题,并发表多篇深具学术开创性的系列论文。
李开军
男,2001年于山东大学获博士学位,学业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学。现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文学及晚清中国报业史,正在进行的工作包括陈三立研究、晚清报刊读者生成及其阅读活动之研究等。
杜新艳
女,1979年生于河南中牟。1997—200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以“中国近代报刊谐趣文学”为题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兴趣以近代文学与文化为中心,涉及近现代文化领域中的报刊研究、性别研究与近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文体研究及具体作家作品研究。
林以衡
男,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领域以台湾通俗文学、古典文学以及中国通俗小说为主。硕士论文为《日治时期台湾汉文武侠小说的发展及其文化意涵——以报刊作品为考察对象》,主要研究日据时期台湾的武侠小说。博士论文计划以跨领域的视角,将日据时期台湾通俗小说作为主要分析对象,探讨台湾通俗小说对于中国通俗小说如何由中国、日本流动到台湾,并为台湾通俗小说所接受等问题。
凌筱峤
女,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小说、戏曲,特别关注明清转际时期书籍印刷与各学科、文体相互交融的文化现象。
唐欣玉
女,复旦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博士论文为《被建构的西方女杰——“世界十女杰”在晚清的翻译》。现任职于重庆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从事翻译史及性别研究。
孙丽莹
女,南开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现为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博士、助理教授。博士论文主要是考察1925—1933年画报中的跨文化“裸体”现象。其他研究兴趣包括:民国时期的身体史、艺术及艺术教育、大众文化及其传播等。曾经参与多项研究计划,包括“A New Approach to the Popular Press in China :Gender and Cultural Production,1904—1937”(2008—2012)及“Rethinking Trends”(2009—2012)。2012年开始为蒋经国研究基金会资助“Early Chinese Periodicals Online”计划工作(2012—2015)。
殷之光
男,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博士。现任阿联酋扎耶德大学政治史与国际关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范围包括:二十世纪中国革命与知识分子问题、19—20世纪政治思想史与国际关系史、比较史与殖民史。目前已发表学术研究有:19世纪现代国际法观念形成、传播及其对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20世纪早期中国左翼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与转化、中国当代电影与纪录片及民族身份建构等。专著Politics of Arts : Creation Society and the Making of the Discourse of Chinese Marxist Class Politics待出版。另有发表多篇当代中东地缘政治与伊斯兰化研究评论文章。
郝誉翔(www.xing528.com)
女,台湾大学中文博士,现任中正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著有小说集《幽冥物语》、《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初恋安妮》、《逆旅》、《洗》;散文集《一瞬之梦:我的中国纪行》、《衣柜里的秘密旅行》;电影剧本《松鼠自杀事件》;学术论著《大虚构时代——当代台湾文学论》、《情欲世纪末——当代台湾女性小说论》、《傩:中国仪式剧场之研究》、《目连戏中庶民文化之研究》。曾获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好书奖、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时报文学奖等。
崔峰
男,江苏南通人,1979年生。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兼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曾在《中国翻译》、《中国比较文学》、LARICERCA NELLA COMUNICAZIONE NTERLINGGUISTICA等中外学术期刊、论文集中发表论文十余篇,并有译作在English Weekly(China)、Julie Mango(UK)等上发表。另有多篇散文、杂文散见于《南方都市报》(中国)、《联合早报》(新加坡)等各类报刊杂志中。
张春田
男,1981年生,安徽芜湖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士、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博士,现任教于香港理工大学,曾在海德堡大学访问研究。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文学与文化、思想与学术,批评理论,都市文化与视觉文化。著有《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五四前后的女性解放话语》(2013),译有《哈哈镜:中国视觉现代性》(2013),合编有《传灯:当代学术师承录》(2010)、《另一种学术史:二十世纪学术薪传》(2012)、《留学时代》(2012)、《文房漫录》(2013)等,在海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博士论文题为《革命与抒情:南社的文化政治与中国现代性,1903—1923》。
张缇洁
女,台湾嘉义人,东海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现为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研究领域:近现代思想与文化、晚清现代性、城市文学、宗教与文学。
张丽华
女,1980年出生,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硕士、博士,曾在海德堡大学从事访问研究,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2009—2011年,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文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CLASS)研究员(Research Fellow)。研究领域为晚清民国文学与文化、周作人研究、翻译研究与文类研究等。著有《现代中国“短篇小说”的兴起——以文类形构为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目前关注的课题有中西诗学中的“文类”概念、晚清民国文学翻译与文类建构。
陈硕文
女,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博士。曾获台湾“国科会”奖助于法国国立东方语文学院汉学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兴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文学与文化、报刊研究、华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等领域。曾获台湾中华发展基金会奖助研究生赴大陆研究、“国科会”博士生赴国外研究、人文及社会科学博士候选人撰写论文等奖助。
彭盈真
女,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艺术史研究所博士候选人,现为美国大都会博物馆2013—2014 Jane and Morgan Whitney Fellow。博士论文Staging Femininity : Empress Dowager Cixi(1835–1908)and Late Qing Court Art Production从慈禧太后出发,关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宫廷与区域艺术发展,以及性别差异如何被呈现于视觉文化中。研究兴趣包括性别研究、物质文化,以及20世纪初期之亚洲视觉文化交流等议题。
黄雪蕾
女,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曾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法国南特高等研究院(IEA Nantes)研究员、维也纳国际文化研究中心(IFK)研究员等。任职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东亚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早期电影史、民初大众文化与都市文化等。专著Shanghai Filmmaking : Crossing the Borders, Connecting to the Globe, 1922–1938即将出版。另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Twentieth Century China等学术期刊。目前进行的研究计划为“The Cesspool and the Rose Garden :A Social History of Smell in Modern China,1840s-1960s”(working title)。此计划已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Gerda Henkel Foundation等多项奖助。
杨佳娴
女,1978年生,台湾高雄人,双子座。台湾大学中文所博士。目前为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台湾当代文学与1940年代上海文学文化。著有诗集《屏息的文明》、《你的声音充满时间》、《少女维特》;散文集《海风野火花》、《云和》;编有选集《台湾成长小说选》。
雷勤风(Christopher G·Rea)
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博士,曾在台北中央研究院和哈佛大学做访问学员,现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助理教授。编有:《钱锺书作品集》、Humans,Beasts,and Ghosts : Stories and Essays和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学术期刊“Comic Visions of Modern China”专号等。已出版的数篇中英文论文多半牵涉到近现代中国文学中的笑谑倾向。
潘少瑜
女,台湾大学中文所博士,2005—2006年获傅尔布莱特基金会奖助,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进行研究访问。博士论文为《清末民初翻译言情小说研究——以林纾与周瘦鹃为中心》。曾于台湾中研院文哲所做博士后研究,现任台大中文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近现代翻译文学、近代通俗文学与报刊。
蔡祝青
女,天主教辅仁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博士论题为《译本外的文本:清末民初中国阅读视域下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曾获台湾财团法人妇女权益促进发展基金会“第二届女性议题研究论文评选”奖助、“国科会”硕士论文奖、中华发展基金会奖助研究生赴大陆考察、台湾第二届比较文学学会研究生论文奖。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代文学与文化、明清小说、翻译研究、报刊研究、观念史研究等。
谢惠贞
女,日本东京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联合文学》特约记者。喜欢在东京老地图上召唤文学灵魂,关注村上春树等日本文坛缤纷现象。现以刘呐鸥、巫永福、李箱等人挪用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为研究课题。译有巫永福《爱困的春杏》;撰有《巫永福的日本新感觉派的受容》、《巫永福〈爱困的春杏〉与横光利一“时间”的比较》、《李昂“自传小说”中的寓言》等文(以上几篇文章为日文写作)。
钟欣志
男,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戏剧学系博士班及该校剧场艺术研究所(导演组),现为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及剧场导演。舞台作品有话剧、音乐剧、歌剧等多部大小剧场之作;主要学术方向则为中国晚清民初的剧场变革,著有《国难中的契机:晚清戏园参与义赈的现代性意涵(1877—1907)》、《越界与漫游:寻觅现代观众的“钟声新剧”》、《清末上海圣约翰大学演剧活动及其对中国现代剧场的历史意义》、《晚清“世界剧场”的理论与实践——以小说〈黑奴吁天录〉的改编演出为例》等单篇论文。
颜健富
男,马来西亚华人,2008年获台湾政治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目前为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一边旅行,一边写论文。周游列国之途,研究起近现代小说,博士论文为《编译/变异:晚清新小说的“乌托邦”》,单篇论文刊登于《中国文哲研究集刊》、《汉学研究》、《台大文史哲学报》等一级刊物。曾获台湾“国科会”硕士论文奖、台湾中央研究院博士候选人培育计划、“国科会”奖励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博士候选人撰写博士论文等奖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