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台期间,在一次小型的学术聚会中,郑文惠教授交给我一份她主编的访问书稿,要我作序(人到了某一个年龄之后,似乎只能写序文和悼文了!),我一口答应,因为这本海外及中国大陆汉学家的访问书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我在学术界的好友,更有几位——如夏志清教授和韩南教授——是我敬佩的师长。回寓所略略浏览之后,才发现内中有不少和他/她们结交多年,连我也从不知道的“秘密”。也许,同行学者也有“偷窥欲”,其缘由则是同一个问题:他/她们如何走向学术之路?和我有什么不同?这本书的主要范围是中国现代文学,书中的几位学者,在这个学科的各个领域中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无论从史料的挖掘、理论的探讨和建构以及观念和思路的梳理和创新,都各有独特的建树。然而,他/她们如何从个人经验和实际的研究中走出自己的道路?这个心路历程,却各个不同,我读来兴味盎然,原来学术成果的背后,有这么多有趣的故事!更可贵的是,叙述这些故事的人,不完全是故事的主人翁,而是花了很多心血访问他/她们的学者。本书和其他访问书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是一问一答式的录音整理(这种方式,被访者事后读来往往惨不忍睹,至少我的经验是如此),而是一种“后设式”的叙述和评论,它是经由访者的立场、角度和文笔重现出来的,而采访者(据我所知)不少是年轻一辈的台湾同行学者,这就更弥足珍贵了。至少,它证明在学术上是超越国界和政治的;它也为台湾的学界读者开了一扇国际汉学的窗户,即使是一片小小的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领域,就足以洋洋大观了。
也许,现代文学本身就是国际性的,它的文本生成的背后,有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所以它背后的“混杂”故事也特别多。对于现代文学研究有兴趣的学者,也往往离不开对于“现代性”的切身感受,他/她们大多都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书斋式的书生,而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文化行动派,在学术上也是入世的,不可能像博尔赫斯(Borges)小说《交叉小径的花园》中的那位英国汉学家遗世而独立,以毕生的精力去研究一本包罗世界万有的“大书”。现代文学没有柏拉图式的理想世界,即使有也是幻影,所以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个人经历,也不是一个模子生出来的,而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甚至他/她们在接受访问时,偶尔泄露的日常生活“私隐”也饶有风趣。例如瓦格纳和叶凯蒂夫妇二人——皆是我的挚友——结婚廿多年一直维持每晚饭后清谈的习惯,就令我羡慕不已。
学者也是人,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似乎“人性”也特别浓,这也许是我的偏见,此书我读来感受甚多,可能也与此有关。当然,更重要的是每一位学者对于研究专题来龙去脉的夫子自道,其本身就代表了一种学术方法,说不定将来会有人从中看到一或数个系谱。目前还是“众声喧哗”的时期,多彩多姿,也更助于年轻一代的学子看到:原来研究现代文学这么有趣!我忝为其中的一分子,没有资格作代言人,写这篇短序的目的,也是为这门学科作点宣传,希望这门学科人才辈出,长江后浪推前浪,说不定将来的故事更精彩。
(www.xing528.com)
李欧梵
二〇○一○年三月二十日于台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