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婆的日用家当》的非洲语言情节解读:新历史主义批评研究

《外婆的日用家当》的非洲语言情节解读:新历史主义批评研究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小说的作者艾丽斯·沃克并没有直接对小说中两个黑人青年男女使用非洲语言进行问候一事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很明显,在《日用家当》里,沃克设计的这两个年轻人代表着民权运动中最重要的两种力量。

《外婆的日用家当》的非洲语言情节解读:新历史主义批评研究

三、《外婆的日用家当》非洲语言情节释义

在《日用家当》中迪伊和她男友使用阿拉伯语和卢干达语向妈妈问候的情节一闪而过,小说给我们提供了很少的信息,无从说明作者的用意。我们从文本上只能得出这样的信息:迪伊的卢干达语不熟练。“Wa-su-zo-Tean-o”这个问候语的各个元音之间以短杠连接起来,表明迪伊使用这个问候语并不流利,迪伊口中的卢干达语是一个一个字蹦出来的。这句问候语的正确音节分法应为“wasuze tya no”。此外,我们可以看出妈妈对两个年轻人使用非洲语言是持一种冷漠和否定的态度的。这种否定态度在妈妈嘲笑迪伊男友的非洲名字和以讥讽的口吻称呼迪伊为“万杰罗小姐”时体现出来。然而,小说的作者艾丽斯·沃克并没有直接对小说中两个黑人青年男女使用非洲语言进行问候一事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妈妈对所有事物的态度和看法并不等于作者的态度和看法。通观《日用家当》这篇短篇小说,沃克在人物塑造方面有意把妈妈打造成一个旧式南方妇女的形象。如笔者在第一章所言,沃克写作《日用家当》的实质是对母亲日常生活的批判。因此,从逻辑的角度推断,在现实中作者沃克应该持一种与妈妈相反的态度。也就是说,作者从心底里对美国黑人在民权运动中追求独立文化—语言身份是持支持态度的。

沃克对文化—语言身份追求的支持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迪伊和她男友所使用的问候语属于两种不同的非洲语言,阿拉伯语和卢干达语(卢干达语与斯瓦西里语同属非洲东部祖卢语言)。根据上一节对美国黑人在民权运动中对非洲语言追求语境的回放,我们明显感觉到沃克在写作上使用了一个类比的象征手法,即阿拉伯语和卢干达语(或斯瓦西里语)分别代表着民权运动中两种不同的争取权利的方式。如同以前提到的那样,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出现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内部裂痕。以马尔科姆·X为主要发言人的伊斯兰国家组织在斗争中更强调一种与白人势不两立的“不惜采用任何必要方式”的反抗;而以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更为声势浩大和持久的斗争则强调在宪法框架内通过请愿、投票、选举、游行抗议来达到目的。这两种理念各据其理,相互攻讦讥诮,似乎非此即彼,没有调和的余地。1965年和1968年随着两位领导人相继遭到暗杀,分离主义的暴力反抗和融入主义的非暴力反抗遂成为美国黑人过去斗争的历史记录和不可更改的遗产

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多数黑人民众希望他们的斗争是团结的,他们希望过去的分裂并不存在,倘若果真过去曾经存在的话,那么这些分裂应该是可以得到弥合的。如果说,在两位杰出的黑人领袖生前,人们关注的是他们的斗争理念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么在他们故去之后,人们则更多地关注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和相似之处。1964年3月26日,美国很多报刊都刊登了马丁·路德·金博士和马尔科姆·X牧师两位黑人领袖第一次相见的照片。照片上两位黑人领袖握手言欢,根本看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不睦。这是两位黑人领袖留在世上的唯一一张合影照,这是一张代表黑人团结的照片,这张照片给予黑人一种暗示,即将来黑人运动的方向和前途在于团结。[22]11个月之后,马尔科姆·X不幸饮弹身亡,他和金博士预定的两个月之后共谋黑人运动发展前景的第二次见面遂成泡影,而两位领袖最终也没有机会将他们唯一的一次见面时的团结暗示变成公开的声明。大多数美国黑人领袖都没有意识到金和马尔科姆之间在生前的最后一段时间已经达成一些默契,他们在1968年金罹难后都认为他们两位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当时,黑人民众被告知在两种理念中选择其一。他们没有认识到其实两者对种族问题都各自提出了部分的解决方案。斯坦福大学教授克雷波恩·卡尔逊(Clayborne Carlson)在他的研究中写道:与他们众多的追随者不同,在两位黑人领袖生命的后期,他们向外界发出的基本信息是相互包容而不是相互矛盾的。他们都认为在黑人社区建立强有力的由黑人领导的组织机构与在美国政治体制中取得平等权利之间并不存在矛盾。他们已经懂得取得一个目标的胜利就是对实现另一个目标的支持。如果他们各自都活着,他们会告诫各自的追随者,他们之间的分歧比起他们共同参与的种族进步斗争并不重要。马尔科姆·X认识到非暴力手段战术可以予以更积极地利用,它是任何群众斗争的主要手段。从马丁的角度讲,在政治理念上他坚持甘地的非暴力主义,但是他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正当的种族觉悟驱动的群众激愤是美国黑人发展的基础。他在生命中最后发表的文章里说:“对美国黑人的反叛并不悲戚,黑人如果没有明确的激情,规避和因循就会无限地延续。”[23]当卡尔逊作这番表述的时候,民权运动已经时过境迁了。美国黑人运动的裂缝能够弥合的美好愿望在后来的学者那里已经变成了具有说服力的真实。

很明显,在《日用家当》里,沃克设计的这两个年轻人代表着民权运动中最重要的两种力量。这两种力量结合在一起时不断地发生冲突,这种冲突其实代表着现实中马尔科姆·X和马丁·路德·金所代表的两种理念及他们各自追随者势力之间的冲突。笔者在第五章中曾讨论过迪伊和她男友在饮食习惯上的差别,迪伊能以极大的热情享用心灵食品,而她男友则拒绝吃猪肉和羽衣甘蓝。这种冲突代表着现实中,各种美国黑人对他们饮食文化遗产理解不同的政治歧见。而在这一章,两个年轻人各用不同的非洲语言向妈妈问候同样反映出现实中美国黑人在追求独立的文化—语言身份时不同势力的不同理念。然而,沃克的意愿是让两个年轻人成为眷属,成为用婚姻连接起来的一家人。在小说成书的1973年,沃克要使两个年轻人结成夫妻的意愿,可以理解为对弥合黑人内部分歧的一种渴望。在谈到小说中两个年轻人的婚姻关系时,沃克借用妈妈的口吻说:“他们没有告诉我,我也没有问,迪伊是否真的嫁给了他。”作者沃克非同寻常地把这句话放在了括号里。过去,我们认为这是小说中一句很难理解的话。我们只能理解为,两个年轻人的婚姻前途未定。而现在我们从渴望黑人团结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就变得容易了。现实中,虽然沃克希望黑人能够消除分歧,团结起来,但是黑人运动的理念分歧是否真能弥合,沃克是没有把握的。这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刚刚参与了争取权利斗争的众多黑人的一种共同心理状态。

在另一个分析层面上,我们注意到迪伊所选择的非洲语言是与斯瓦西里语接近的东非语言中的卢干达语。作者沃克为迪伊选择这种语言不是没有用意的。民权运动中,美国黑人在独立文化身份的追求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内部的意见分歧,也常遭到来自外部敌意的攻击。如前所述,一种对黑人使用斯瓦西里语的理论攻击就声称,美国前黑人奴隶来自非洲西部,而斯瓦西里语是东部非洲语言,美国黑人热衷的斯瓦西里语并不能代表他们的根,以此从理论上为黑人高涨的文化民族主义热情泼冷水。除此之外,在与宽扎节相关的话语中也可感觉到某些文字的敌意。自从宽扎节面世以来,对它的诽谤声就从没有间断。敌视的矛头对准了宽扎节任何一个可以攻击的节点。首先是对宽扎节创始人郎·卡伦加的人身攻击。卡伦加1966年创建宽扎节的同时,组建了名为“团结奴隶(United Slaves Organization简称:USO)”的黑人激进政治组织,与当时激进政治团体“黑豹党(Black Panther)”互不归属,时常为黑人社区的政治领导权利发生矛盾。20世纪60年代末,这种矛盾激化,在加州大学校园酿成血案。卡伦加则卷入刑事案件之中,于1971年获刑入狱,1975年方才获释。为此,丑化宽扎节的舆论为卡伦加戴上各种各样的帽子,强奸犯、种族主义者、杀人犯等。其次,对宽扎节的来历也颇有微词。宽扎节的创办者曾自称这个节日是继承了非洲收获节日的传统,而非洲“第一次丰收的庆祝节日在非洲历史上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和努比亚”。反对者指出,宽扎节是在冬至时节举行,而此时不是丰收的季节,庆祝丰收没有理由在冬至时节举行。如果宽扎节真的要追寻非洲庆丰收的传统的话,那也应是在丰收的季节,并且宽扎节的食品玉米也不是非洲食品。此外,敌视的舆论认为宽扎节礼俗所用黑、红、绿三色蜡烛有极强的种族主义色彩,因为其中没有白色。对于宽扎节所依凭的斯瓦西里语的攻击更是不断。反对的声音认为斯瓦西里语既不是如同卡伦加所说的非洲第一大使用语言,也不是美国黑人祖上使用的语言,因而宽扎节是对历史编造的结果。[24]对于宽扎节系统化的诋毁虽然是这十几年的事,但是对宽扎节真实性的质疑在其诞生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可以找到踪迹。在有关斯瓦西里语和宽扎节话语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析出两种对立的话语权利。一种是对美国黑人向非洲寻求文化身份过程中具体做法上的苛责。这种话语权利成分拘泥于对美国黑人行为的细节讨论,比如黑人选取非洲名字时是否理解其含义,非洲是否有庆丰收的传统,美国黑人远祖的语言是东部语言还是西部语言,以及玉米是否产生于非洲等。在这种话语权利成分中很明显包含着对黑人运动的一种嘲笑,如果不是敌视的话。另一种话语权利成分是在美国黑人向非洲寻求文化身份根源时的泛非主义主张。美国黑人的非洲意识觉醒都将重点放在非洲大陆的统一性上,而不是把非洲区域化。非洲各国反对欧洲殖民主义压迫的斗争是一种为了共同目的进行的斗争,这种反对欧洲殖民主义压迫的斗争和美国黑人反对白人种族主义压迫的斗争中存在着共同的命运感。在泛非主义的理念中,非洲祖先庆祝丰收是在秋季或冬季并不重要,他们使用的非洲名字含义准确与否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斗争的泛非主义的共同性。对泛非主义者来说,斯瓦西里语是不是美国黑人祖上的语言也没有多大意义。正如阿拉敏·马兹瑞教授所言,对于在泛非主义影响下的美国黑人来说,“任何一种非洲语言都可能成为一种共同的鼓舞人的语言来源和美国黑人新觉醒的象征表述。斯瓦西里语正是这一目的的自然选择[25]。在文化寻根的话语分析的语境中,我们可以对沃克令小说人物迪伊使用东非卢干达语对母亲进行问候给出一个解释,即对作者沃克或迪伊来说,她们并非不知道卢干达语或斯瓦西里语不是她们祖上的语言,她们之所以选择卢干达语,是因为在她们看来,任何一种非洲语言的使用都是美国黑人觉醒的政治标志。

在阅读《日用家当》中,在妈妈的叙事主导下,迪伊和其男友的非洲语言实践成了一种毫无意义的肤浅表演。这个场景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与现实中美国黑人民族文化—语言身份的成就并不一致。在现实中,美国黑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对于文化身份重塑的努力,得出的硕果并不仅仅限于用一种非洲语言进行问候。他们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文化和语言身份缺失的状况。这些成果在民权运动落下帷幕之后,逐渐凸现出来。

追求“黑人英语”的独立语言地位是民权运动时代一些黑人学者和作家努力和奋斗的方式。他们通过使用黑人英语书写来教导黑人民众,黑人英语不是所谓标准欧式英语的变种,黑人也不必为自己的语音不同于欧式英语而羞愧或自责。这些黑人学者和作家的理念通过大众读物和各种媒体的传播逐渐渗入美国社会各个角落。黑人英语独立地位的理念也逐渐具体化为美国权力机构需要解决的政治或教育议题。1996年12月1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市学校董事会一致通过了一个两页长的决议,宣称该市教育董事会正式承认黑人英语(Ebonics,African language Systems,Pan African Communication Behaviors)及其文化历史基础的存在。美国黑人使用的黑人语言是他们的第一语言。为帮助黑人学生获得或掌握英语语言技巧以及其他目的,相关教学负责人应立即采取措施在美国黑人学生中使用黑人英语教学,并拨出专款,加强学术和教育投入来实现决议所言事项。[26]很明显,这一有利于黑人学生的教育决议的产生是与美国黑人长期以来追求独立文化身份分不开的。1996年,奥克兰市学校董事会的决议一经发表立即引发美国其他黑人居民集中地区的响应,各地教育组织立即发表声明表示支持这一决议。尽管这一决议仅仅是一个地区性的决议,而且,这一决议也引起了不少的猜忌和非议,但是美国黑人为黑人英语的努力已经取得实质上的成果却是一个不可否定的事实。

进入21世纪,阿拉伯语和斯瓦西里语在美国的传播经过美国黑人及其他有志之士几十年的努力,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各种教育机构中普遍设置了阿拉伯语和斯瓦西里语课程。就阿拉伯语而言,根据美国阿拉伯与教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Arabic)提供的信息,目前至少有150所以上的美国大学设有与阿拉伯语相关的课程。斯瓦西里语的教学在学校也得到充分的发展。正如阿拉敏·马兹瑞所描述的那样,如今非洲语言在美国大学和高中广泛教授。美国黑人寻求学习非洲语言的权利在美国已被广泛认可。美国国家的语言政策也清晰地承认了非洲语言的教学。这种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英语以外的语言教学使英语使用者能够重新发现自己的语言遗产或学会第二种语言”。可以肯定,这些语言项目的出现正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校园内黑人争取民权斗争的产物。[27]

与斯瓦西里语息息相关的宽扎节,尽管不断遭到来自不同角度的诋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个人为设计的节日已经在美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黑人节日。据《乌木》杂志2000年第12期刊出的文章说:市场专家估计2000年,500万美国黑人家庭将会以各种形式庆祝宽扎节。另据《新危机》杂志2001年最后一期文章转述《纽约时报》的数据说,当年有1800万美国黑人欢庆宽扎节。在圣诞前后的节日季节里,美国各超市连锁店货架上都摆出与宽扎节有关的贺卡广告、海报等。各大报纸也每年一次地刊登文章向读者解释宽扎节的来历和意义。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堂把宽扎节庆祝活动列入节日期间的活动项目。1997年美国邮政发行了一套宽扎节主题邮票,总统在宽扎节期间也通电全国表示祝贺。总之,迪伊等民权运动活跃分子为民族平等所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语言民族主义在努力耕耘几十年后,终于得到了丰硕的收获。

【注释】

[1]Davis,Ossie.The English Language Is My Enemy.IRCD Bulletin,1969,5(3):12-15.

[2]张鑫友:《高级英语学习指南》(修订本·第一册),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65页。

[3]张汉熙:《高级英语》(第一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版,第53-65页。

[4]Hoel,Helga.Personal Names and Heritage:Alice Walker's Everyday Use.American Studies in Scandinavia,1999,31:34-42.

[5]Mazrui,Alamin.African Languages in the African American Experience,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the African American Imagination (Carol Aisha Blackshire-Belay,ed.).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92,p.82.

[6]Dagnini,Jeremie Kroubo.Marcus Garvey:A Controversial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Pan-Africanism.The Journal of Pan African Studies,2008,2(3):198-208.

[7]Dagnini,Jeremie Kroubo.Marcus Garvey:A Controversial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Pan-Africanism.The Journal of Pan African Studies,2008,2(3):198-208.

[8]Davis,Ossie.The English Language Is My Enemy.IRCD Bulletin,1969,5(3):12-15.

[9]Moore,Robert B.Racism in the English Language.New York,NY:Racism and Sexism Resource Center for Educators,1976,pp.1-23.(www.xing528.com)

[10]Moore,Robert B.Racism in the English Language.New York,NY:Racism and Sexism Resource Center for Educators,1976,pp.1-23.

[11]Mazrui,Alamin.African Languages in the African American Experience,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the African American Imagination (Carol Aisha Blackshire-Belay,ed.).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92,p.78.

[12]Mazrui,Alamin.African Languages in the African American Experience,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the African American Imagination (Carol Aisha Blackshire-Belay,ed.).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92,p.78.

[13]Ibid,p.79.

[14]Abboud,Peter F.The Teaching of Arabic in the United States:The State of the Art.Washington DC:Eric Clearinghouse for Linguistics (Ed 024051),1968,p.18.

[15]Lomax,Louis.When the Word Is Given:A Report on Elijah Muhammad,Malcolm X,and the Black Muslim World.Cleveland,OH: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1963,pp.83-112.

[16]Muhammad,Elijah.Meaning of As-Salaam-Alaikum.Muhammad Speaks,http://www.muhammadspeaks.com,unpaged.

[17]Louis E.Lomax.When the Word Is Given:A Report on Elijah Muhammad,Malcolm X,and the Black Muslim World.Cleveland,OH: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1963,p.112.

[18]Skinner,Thomas.I Saw Malcolm Die.The New York Post,1965-02-22.

[19]Walker,Dennis.Islam and the Search for African American Nationhood:Elijah Muhammed,Louis Farrakhan,and the Nation of Islam.Atlanta,GA:Clarity Press,Inc.,2005,p.55.

[20]Mazrui,Alamin.African Languages in the African American Experience,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the African American Imagination (Carol Aisha Blackshire-Belay,ed.).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92,p.82.

[21]Steele,Vincent.Tom Feelings:A Black Arts Movement.African American Review,1998,32(1):119-124.

[22]Carlson,Clayborne.The Unfinished Dialogue of Martin Luther King,Jr.and Malcolm X.OAH Magazine of History,2005:22-26.

[23]Carlson,Clayborne.The Unfinished Dialogue of Martin Luther King,Jr.and Malcolm X.OAH Magazine of History,2005:22-26.

[24]Cheston,Duke.The Truth about Kwanzaa.Carolina Review,2008,16(4):12.

[25]Mazrui,Alamin.African Languages in the African American Experience,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the African American Imagination (Carol Aisha Blackshire-Belay,ed.).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92,p.83.

[26]Oakland School Board.Oakland School Board Resolution on Ebonics.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1998,26(2):172-174.

[27]Mazrui,Alamin.African Languages in the African American Experience,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the African American Imagination (Carol Aisha Blackshire-Belay,ed.).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92,p.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