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尔之所以得出迪伊肤浅和无知的结论,并且得以影响国内读者是有因可查的。这也要从语境和文本两个角度来分析。从语境的角度看,美国黑人的更名以及寻求文化身份的努力是在强势文化霸权之下展开的。他们的活动常遭到理论上的围攻。民权运动期间黑人除了更改为非洲名字外,也学习使用阿拉伯语或斯瓦西里语(Swahili)作为自己语言身份再塑和与非洲联系的标志。这种做法有当时的政治原因:阿拉伯语和斯瓦西里语在非洲是使用人口最多的两种语言。其中斯瓦西里语跨越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国界,并不断获得一些国家的官方语言的地位。在反对欧洲殖民统治的斗争中,斯瓦西里语起到了联系不同民族进行有效沟通的作用。泛非主义运动不断将斯瓦西里语推向对抗和取代占主宰地位的欧洲殖民主义语言的地位。非洲著名作家恩古吉·瓦·提安哥(Ngugi wa Thiong)和渥雷·索因卡(Wole Soyinka)都倡导将斯瓦西里语作为泛非语言。此外,非洲统一组织(Organization of Africa Unity)则直接宣布斯瓦西里语为非洲大陆语言。当时,在世界范围的无线电广播中,不断可以听到斯瓦西里语节目。非洲东部的斯瓦西里语成了与支配地位的英语抗衡的象征。1967年在美国国内,黑人演员、民权运动积极参与者奥西·戴维斯(Ossie Davis)发表了题为“英语语言是我的敌人”的演讲,对英语语言本身隐藏的种族主义特质提出了质疑。[23]戴维斯的演讲影响很大,揭开了美国黑人语言民族主义运动的序幕。美国黑人学习阿拉伯语和斯瓦西里语的风气旋即移入语言权利话语的中心地位。在《日用家当》中迪伊和她男友使用阿拉伯语“Asalamalakim”和卢干达语“Wa-su-zo- Tean-o”向妈妈问候正是当年民权运动活跃者的生动写照(卢干达语与斯瓦西里语同属非洲东部祖鲁语言)。然而,这种学习使用非洲东部语言的风气在当时也不断遭到恶意的攻击。这可以从宽扎节(Kwanzza)相关话语中反映出来。宽扎节是团结奴隶组织创始人朗·卡伦加在民权运动高潮时期首创的美国黑人节日(关于宽扎节的细节,我们在下一章比较详细地进行讨论)。宽扎节的面世受到早已丧失了节年礼俗的广大黑人民众的欢迎。但恶意的诽谤认为宽扎节所依凭的斯瓦西里语不是美国黑人祖上使用的语言,宽扎节是对历史的编造。[24]在有关宽扎节和斯瓦西里语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析出两种对立的政治表述。一种表述拘泥于对美国黑人向非洲文化寻根细节的苛责,其中涉及黑人更改的名字是东非名还是西非名,美国黑人学习的是东非语言还是西非语言的问题。这种苛责为高涨的黑人文化民族主义热情泼了冷水,包含着对黑人运动明显的嘲笑、否定或敌视。另一种表述强调美国黑人向非洲寻求文化身份时泛非主义主张的合理性。在泛非主义的理念中,美国黑人使用的非洲名字含义准确与否并不重要,斯瓦西里语或卢干达语是不是美国黑人祖上的语言也不重要。正如阿拉敏·马兹瑞教授所言,对在泛非主义影响下的美国黑人来说,“任何一种非洲语言(包括非洲名字——笔者注)都可能成为一种共同的令人鼓舞的语言来源和美国黑人新觉醒的象征表述。斯瓦西里语正是这一目的的自然选择”[25]。
从文本的角度看,艾丽斯·沃克写作《日用家当》的手法也是不少人对迪伊误读的原因之一。以往论者都认为《日用家当》的主题是“一位母亲拒绝成功的大女儿的肤浅的价值观,而接受小女儿的传统的价值观”之作,或是“探讨非裔美国人的文化遗产观”的作品。[26]但是,《日用家当》的另一个主题却从来没有人提到过。这个主题我们在第二章曾经提到过,它与《日用家当》的小说题目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重新兴起对“日常生活”的研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费尔南·布劳岱尔(Fernand Braudel)、艾尔弗雷德·舒茨(Alfred Schutz)、阿格尼丝·赫勒(Agnes Heller)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日常生活”这个命题。在《日用家当》创作之际,“everyday life”,“everyday culture”,“everyday knowledge”和“everyday thought”等词汇在学界非常流行。因而,笔者认为艾丽斯·沃克选用“Everyday Use”一词为小说题目,亦与当时“日常生活”研究活跃有关。《日用家当》是一篇论母女关系的小说,其主题本意在于对母亲的日常生活的批判。小说中的妈妈是一个典型的南方老式妇女,她的生活中缺乏新意,缺少审美和浪漫情趣,具有典型的以实用和功利为特征的日常生活惰性思维模式。艾丽斯·沃克令母亲作为小说里的叙事者的写作手法使小说成了一个反讽作品。在实用主义的妈妈眼里,一切民权运动中出现的新鲜事,包括迪伊的非洲名字、非洲问候语、非洲长裙、非洲爆炸发式,甚至握手的方式都看上去不顺眼。正是妈妈对迪伊的看法,以及妈妈对迪伊的冷嘲热讽和讥诮挖苦的叙事误导了读者,使读者对迪伊产生了一个肤浅无知的印象。而妈妈实用主义思想又把读者锁定在日常生活的理性空间,从而赚取了读者对妈妈和妹妹麦姬的同情。殊不知这并不是作者艾丽斯·沃克本人的主张,因为妈妈只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
总之,迪伊的更名和使用非洲语言并不是肤浅和无知的行为。这种行为包含着美国黑人文化反抗的传统,还包含着非洲人民反殖民主义和美国黑人反种族主义压迫斗争的相互声援。候尔等人批评的误导以及《日用家当》背景交代过于简单是对更名情节误解的原因。打破文本和语境的隔阂,从新历史主义批评视角阅读能更好地领会迪伊的更名和使用非洲语言等情节应有的含义。
【注释】
[1]X.,Malcolm.The Autobiography of Malcolm X.New York,NY:Ballantine Books,1999,p.214.
[2]Hoel,Helga.Personal Names and Heritage:Alice Walker's Everyday Use.
American Studies in Scandinavia,1999,31:34-42.
[3]Christian,Barbara T.Everyday Use by Alice Walker.New Brunswick,NJ: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94,p.14.
[4]以上诸人之研究分见《外国文学研究》(2005)、《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山东外语教学》(200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和《安徽文学》(2008)。
[5]Nagle,George.Names Used for Enslaved People in Pennsylvania,2004-06-01,http://www.afrolumens.org/slavery/names.html.
[6]Berlin,Ira.From Creole to African:Atlantic Creoles and Origins of African-American Society in Mainland North America.The William and Mary Quarterly,1996,53(2):251-288.
[7]Puckett,Newbell.Black Names in America:Origins and Usage.Boston,MA:G.K.Hall,1975,p.11.
[8]Hall,Gwendolyn.Africans in Colonial Louisiana:The Development of Afro-Creole Cultur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Baton Rouge,LA: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2,p.166.
[9]Mphande,Lupenga.Naming and Linguistic Africanism in African American Culture.Selected Proceedings of the 35th Annual Conference on African Linguistics(John Mugane,eds.).Somerville,MA:Cascadilla Proceedings Project,2006,pp.104-113.
[10]陈志杰:美国黑人的取名与黑人文化身份,《史学集刊》2008年第4期,第71-76页。
[11]Gutman,Herbert.The Black Family in Slavery and Freedom.New York,NY:Pantheon Books,1976,p.230.(www.xing528.com)
[12]Ibid,p.236.
[13]Puckett,Newbell.Black Names in America:Origins and Usage.Boston,MA:G.K.Hall,1975.
[14]Marable,Manning.What's in a Name? African-American or Multiracial?—Defining One's Self.Black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1997,14(1):112.
[15]Gardell,Mattias.In the Name of Elijah Muhammad:Louis Farrakhan and the Nation of Islam.Durham,NC:Duke University Press,1996,p.64.
[16]Lomax,Louis.When the Word Is Given:A Report on Elijah Muhammad,Malcolm X,and the Black Muslim World.Cleveland,OH:The World Publishing Company,1963,p.30.
[17]Thompson,Deborah.Keeping up with the Joneses.College Literature,2002,29(1):83-101.
[18]Mphande,Lupenga.Naming and Linguistic Africanism in African American Culture,Selected Proceedings of the 35th Annual Conference on African Linguistics(John Mugane,eds.).Somerville,MA:Cascadilla Proceedings Project,2006,pp.104-113.
[19]Hoel,Helga.Personal Names and Heritage:Alice Walker's Everyday Use.American Studies in Scandinavia,1999,31:34-42.
[20]Karenga,Maulana.Remembering Audacious Black Power:Revisiting the Model and Meaning.Los Angeles Sentinel,2007-07-19.
[21]Dillard,J.L.Black Names.Paris:Mouton,1976,p.17.
[22]李荣庆:浅析《外婆的日用家当》中迪伊对名字的更改,《外语教学(专)》2008年第29卷。
[23]Davis,Ossie.The English Language Is My Enemy.IRCD Bulletin,1969,5(3):12-15.
[24]Cheston,Duke.The Truth about Kwanzaa.Carolina Review,2008,16(4):12.
[25]Mazrui,Alamin.African Languages in the African American Experience,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the African American Imagination (Carol Aisha Blackshire-Belay,ed.).Westport,CT:Greenwood Press,1992,pp.75-91.
[26]李洁平:《日用家当》中女性形象解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