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技术密集型企业创新能力演化模式
研究并掌握技术密集型企业创新能力的演化模式,是有效管理企业创新的前提。本部分将从企业创新能力演化的两个方面探讨技术密集型企业创新能力演化的模式。
5.3.1 技术密集型企业创新能力演化的支持系统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技术密集型企业创新能力的演化亦不例外。Fransman[191]针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的现象展开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薄弱和科技环境的不完善是导致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Sharif[192]通过研究企业技术能力的构成发现4个因素影响着企业创新能力演化的方向,分别是企业产品供求双方、国家法律法规、用户和社会以及企业的竞争对手。
随着创新理论的发展,开始有学者在宏观层面提出国家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包括了创新所有的外部环境,具体地说是公共机构、私人单位自身及彼此间的联系所形成的关系网络或社会制度[193]。为了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创新能力演化的支持系统,不少学者将企业创新能力的演化过程与国家创新系统联系在一起,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韩国教授Kim(1997)针对发展中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并认为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演化的因素有5个:①公共政策;②正规教育;③社会文化;④市场和技术环境;⑤企业组织结构。
特定国家的创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处理把握创新的方式以及面对威胁的处理办法,进而从方向和速度上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演化。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投资拉近了国与国之间的距离,使得国家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这并不能掩饰一个事实:企业所在国家的支持条件严重影响了企业创新模式的选择,企业在技术和资源方面的优势也是东道国的优势体现。
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主要有6个:①需求条件。创新主要来自于市场对产品的需求,间接地影响着创新演化的方向。目前,我国政府出于宏观调控需求,会在某段时间内加大对部分领域的投资,刺激了企业生产投资的热情,企业的技术借此得以改进,生产效率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②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不被淘汰,只有不断开展创新活动,保持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③技术供给。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主要来自于对发达国家技术的模仿。为能够及时获取发达国家最先进的技术,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应与发达国家的企业构建紧密联系的知识合作网络,以快速获取外界的先进技术。此外,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还可以与本国内部的企业及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创新活动,极大地拓宽创新来源。④能力基础。需求条件和市场竞争只是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契机,要想将这种契机变为现实,就要求企业本身有一定的基础能力,才能保证企业有能力吸收组织外的技术。这种基础能力体现在国家和企业的研发能力上,教育水平决定了国家的科技能力,而国家的科技能力又决定着企业的竞争水平。⑤国家干预。政府可以通过直接手段(财政补贴)和间接手段(科技支持政策)影响企业的学习过程。⑥社会和组织文化。创新的主体主要是各类人才,而社会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人的思维方式。良好的文化氛围,要以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为目标,促进个体能力向组织能力的转化。
5.3.2 技术密集型企业创新能力演化的基本性质
1)路径依赖性
路径依赖性是创新能力演化最基本的特性。企业的发展得益于知识和新技术的积累,而这种积累的过程会产生一定的惯性,而这种惯性又会在企业选择吸收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过程中产生影响,虽然创新能力演化的路径依赖是企业在现有技术知识基础上理性选择的结果,但是这种依赖性会同时产生两种相对的效应:正面的效应是能够让企业保持长久竞争力,反面的效应是形成技术锁定,其他更有前景的创新则会因为这种技术锁定而无法在具有路径依赖的企业中生存。企业创新能力在任何时间点上都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①企业组织在技术知识认知过程中存在的有限理性;②技术知识在现在和将来已经或将要呈现的状态。这两个约束因素使得创新能力的演化具有路径依赖性。
企业的成长史就是企业在特定环境下路径选择的结果。企业在最开始一旦选择了某种技术知识,就会产生惯性,这种惯性会自我加强,使得企业难以轻易脱离这个轨道,这就是路径依赖。企业在选择新技术和新知识的时候,会将以前的行动和知识作为模板,并尽量向这个模板靠拢,这也是路径依赖最典型的表征。边际效益递增是路径依赖的另一个重要表征:某一种产品被大量的人使用,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使用这种产品,这是一种需求现象。这种表征的后果是:如果某一种较差的技术知识占据着市场的主导地位并处于锁定状态时,那这个时候就产生了路径依赖,即使某一公司推出一种更好的产品,也难以在这个市场中找到生存空间。
企业创新能力的演化是沿着某个技术创新轨道发展,而这条技术创新轨道并不是随机出现的,它体现了该技术知识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内在逻辑。而技术范式又是技术创新轨道的基础。所谓技术范式,就是解决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模式。在技术范式下,获取技术优势的关键是掌握某些独有技术,形成企业核心的竞争优势。因此,一条技术范式对应着一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与发展方向。技术创新轨道的技术范式并不是唯一的,可能同时存在着多条,就像树枝上不同的分叉,这意味着,技术创新轨道包含着多种技术核心能力与多种发展方向,并分别对应着不同的技术方向和核心能力。这也解释了即使是在同一领域同一条技术创新轨道的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www.xing528.com)
2)创新多元化
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商业机遇不断涌现,能够及时地把握住这些机会的企业规模将不断得以扩张,创新能力也随着提高。技术密集型企业大多是以技术为中心,因此,企业用于技术研发阶段的投资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主要来源。多元化是企业创新的重要特征,所谓多多元化,简单地说就是进入到多个不同的领域。企业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产品和市场的多元化,而产品和市场的多元化又是以创新的多元化为前提。部分学者针对创新多元化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创新多元化具有4个方面的特性:①创新多元化是促进企业利润增长的根本原因;②创新多元化有两个突出表现,一方面增加了企业内部的研发投入,另一方面提高了对外部技术的需求;③创新多元化往往与产品的多元化相伴出现,两者密切联系,相互推动,从而使得企业从单一业务公司发展成为多业务公司;④企业创新多元化的出现离不开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企业在实施多元化战略后,首先表现在创新的多元化,接着就是产品和市场的多元化,这对技术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进而导致又一轮创新多元化战略[194]。
创新多元化使企业接触到更多的外界需求,拥有更多的获取外界创新资源的机会,该观点可用4种不同的经济优势理论来解释:①从静态规模经济性的角度,将新技术直接应用于不同的产品比独立开发新技术所花费的成本更低;②从动态规模经济的角度,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其内在价值不但不会贬值,其能力反而会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改进而提升;③从范围经济性的角度,来自不同领域的技术经过碰撞融合,可能会带来新的创新成果;④从速度经济性的角度,相较于不同的企业,创新技术在企业内的转移更加有效,因此多元化企业所用的创新转移和技术共享的优势更加明显。
如果说上面介绍的4点经济优势是企业主动实施创新多元化的原因,那么企业创新多元化的被动原因则是为了适应不同技术间渗透融合的趋势,以提高自身技术能力的宽度。而有些观点则认为技术创新越广泛,即多元化的程度越高,企业的资源越分散,则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无法得到保证。不少学者针对这个观点开展研究,大部分研究者持赞同态度并认为企业应该“专注于少数核心技术”[195]。但也有研究表明,多元化的思想在表面上是与核心能力的逻辑相矛盾,但这两者却能够统一在一起。原因有二:①创新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没有核心能力,在实践中有部分企业以某几种核心能力为中心开展多元化战略,并且取得成功;②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中,产品越来越复杂,对不同技术的融合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企业仍然只停留在某几种技术的领先优势,而忽视对其他技术的关注,那么这种优势会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产业间的渗透而消失殆尽。
3)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相互促进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在创新中就体现在技术与组织文化的矛盾上。技术是矛盾的主要来源,由于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能够不断自我更新,处在不断提高的动态变化中,但相对应的组织文化则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企业组织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术创新的发展,企业的组织文化会随着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变化,如果两者同步变化,则企业组织文化就会极大地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如果两者未能发生同步变化,则会阻碍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理论研究表明,企业的快速发展依赖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组织文化的相互促进。但在实践中,企业组织文化调整的步伐往往落后于技术创新的速度。由于公司的业绩主要来自于某种特定的产品,企业管理的重心是围绕着促进该种产品的技术出现而展开,所以对其他类型的知识关注较少,甚至视而不见,因此就出现了技术创新与组织调整的不同步。柯达公司是不同步变化的典型代表,柯达公司过于重视胶片的化学技术,对软件开发的关注不够,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柯达公司数字技术的软肋逐渐凸显,最终被其他企业远远地抛在后面。
企业生产技术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组织结构,具体地说,企业创新能力的演化与组织创新的内在联系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组织创新能够促进创新能力的演化。首先,组织的创新有利于技术知识的重新组合。将知识集中在一块,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资源的规模效应,加大对发展潜力大、发展速度快等领域的投资。其次,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其创新能力的积累需要全体员工和部门的协调配合。因此,加强不同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充分调动员工的创新积极性,是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积累的关键。
第二,企业创新能力水平应和企业组织结构相匹配。技术创新的自我更新会破坏现有的平衡,对企业建立在新技术体系的权、力、责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能力演化的过程本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积累,这要求企业能够及时地获取学习所需要的资源,构建开放的系统、发达的信息网络,能够及时地针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作出调整。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企业生产活动是以产品为中心。但随着改革的进行,市场竞争机制的地位得到逐步确立,企业从生产管理型模式转向生产经营型模式;竞争是市场机制永恒不变的法则,企业为适应市场的要求,提高研发设计的投入,开始转向营销型管理模式;随着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在世界各地设立研发机构,企业应实行创新型管理模式,以引领产业的创新潮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