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放式创新与技术密集型企业创新能力演化研究成果

开放式创新与技术密集型企业创新能力演化研究成果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1.2创新能力内涵界定通过归纳总结已有的创新能力的文献后发现:创新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学者考虑创新的出发点不同,给出的创新能力的定义也不尽相同。3.1.4创新能力演化阶段研究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创新能力的演化轨迹,认识、发掘创新能力演化轨迹的规律性对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开放式创新与技术密集型企业创新能力演化研究成果

3.1 创新能力概述

3.1.1 创新能力理论回顾

根据第2章的介绍可以知道,创新理论来自于20世纪初熊彼特的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其将创新划分为5种类型。虽然熊彼特对创新的研究集中在企业层面,但对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内涵并没有详细的论述。后来学者在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总的来说,学术界对创新能力内涵缺乏统一的、系统的认知。基于知识基础的演进角度,学者对企业创新能力界定为4个阶段,分别是能力阶段、核心能力阶段、吸收能力阶段以及创新能力阶段[97]

1)能力阶段

“能力”一词最早是由学者Selnick提出的,他将能力界定为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物质。到20世纪80年代,Selnick对能力的界定被广泛地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和资源管理分析中,并进一步发展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理论。

2)核心能力阶段

核心能力一词是由Prahalad和Hamel在《企业核心能力》一书中正式提出[98]。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特殊技能,是企业所独有的、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的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决定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企业能持续存在的关键。区别企业核心能力和非核心能力的关键是“异质性”,拥有核心能力的企业能够提供明显优于其他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而拥有非核心能力的企业则不能提供。目前,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4种[99]:①协调观,该观点强调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的整合能力;②文化观,该观点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蕴含在企业中难以被其他组织完全仿效的组织文化;③资源观,该观点认为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企业获取战略性资源时决策和过程的差异;④技术观,该观点认为企业技术的差异是导致企业核心能力差异的根本因素。

3)吸收能力阶段

学者Cohen和Levinthal[22]将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创新过程结合起来提出了企业吸收能力的概念。吸收能力是将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并用于企业自身技术的提高和创新的一种隐性能力。吸收能力包括潜在的吸收能力(技术引进和吸纳)和实现的吸收能力(技术的转化和开发利用)两部分。企业吸收知识的能力决定了企业能否顺利、持续地开展创新活动。由于企业吸收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紧密联系,也有学者将吸收能力等同于创新能力。但不得不说,用吸收能力代替创新能力存在不足之处:从技术角度定义的吸收能力与企业研发过程所需的能力类似,而创新能力不仅包括研发能力,还包括组织能力、营销能力等。

4)创新能力阶段

大多数学者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并从两个维度探讨创新能力:创新内容和创新过程。从创新内容的角度认为,创新能力是由拥有专业知识的员工、技术和管理系统以及企业的价值观组成[100]。从创新过程的角度认为,创新能力是创造、使用新思想,并将该思想应用于商业的能力[101]。国内学者延伸熊彼特的创新观点认为:创新能力应是技术创新能力支持创新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的综合能力。

3.1.2 创新能力内涵界定

通过归纳总结已有的创新能力的文献后发现:创新能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学者考虑创新的出发点不同,给出的创新能力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企业的创新能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等;狭义的创新能力仅指技术创新能力。以下简单介绍一些权威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界定,如表3-1所示。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创新能力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通过创新能力的定义发现,他们基本上认为创新能力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多维度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力是指企业通过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以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等为主体,协调发挥以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由于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有部分学者在研究创新能力时,用技术能力的定义来代替创新能力[112]。技术能力是新技术或新工艺研发、生产商业化的能力,但用技术能力代替创新能力是不合适的。创新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而技术能力只是一种单一的能力,仅仅指技术创新。

表3-1 对创新能力较具代表性的定义

img18

3.1.3 创新能力测量方法(www.xing528.com)

随着学术界对企业创新能力研究日趋细化,有关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日渐丰富,目前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狭义的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上。应用最广泛的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方法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这种测量法虽然能够测量投入要素对产出的影响,但却无法测量科技投入对效益的增量,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束手无策。国内外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模糊综合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灰色关联分析法、神经网络分析法等。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对这些基本方法加以改进开展评价行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13]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方法,根据指标间的隶属关系,用定量的数据评价定性的指标,进而对目标作出总体评价。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将部分比较模糊的、难以定量测量的指标定量化。为了更加科学、规范、客观地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学者许志晋等[114]使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测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是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对具有可比性的单位根据投入、产出指标来评价单位的相对有效性。学者康凯、邢静[115]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实证分析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认为数据包络分析法更加直观,可比性更强。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根据各指标变化的相似程度确定要素间的关联程度,进而确定目标要素的高低。唐炎钊、邹珊刚[116]将逐一比较法融入到灰色关联分析法中,提出了改进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法,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展开了评价,并为企业调整技术创新战略提供了依据。

模糊综合评价法将定性数据转化为定量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主观因素。周毓萍[117]针对这一缺点,使用了BP神经网络分析法分析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

3.1.4 创新能力演化阶段

研究企业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创新能力的演化轨迹,认识、发掘创新能力演化轨迹的规律性对提高企业管理效率起着重要作用。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的学者就开始着手研究企业技术水平的演化。学者Abernathy和Utterback[67]提出了技术创新演化的A U模型,该模型主要强调发达国家企业技术轨迹的发展是沿着流动—转化—专业化的方向演变。部分学者针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创新能力,认为后发国家企业创新能力的演化是基于技术追赶理论:即技术的识别—获取—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路径。日本学者斋藤优[118]认为技术的获取、消化、吸收和改进是技术进步的来源,创新能力演化轨迹是技术移植到技术自立。韩国学者Kim[119]在斋藤优的技术进步来源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后发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主动学习的过程,并将技术能力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获得阶段、消化吸收阶段和改进阶段。我国也有许多学者针对后发国家创新能力的演化开展了研究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表3-2)。

表3-2 代表性学者创新能力演化的基本阶段

img19

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企业创新能力演化的描述不同,但大部分学者都赞同企业创新能力演化都会经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自主创新阶段。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知识的扩散速度不断加快,知识呈分散式分布,研发的频率不断加速,创新的周期日渐缩短。在此形势下,基于封闭式的自主创新已不能适应创新实践的需要,开放式创新逐渐为大多数企业所接受。笔者认为,企业创新能力演化的基本阶段主要包括技术引进—模仿创新—自主创新。

1)技术引进阶段

在技术引进阶段,企业所处的行业还处于起始阶段,整个行业的基础十分薄弱。企业的组织管理同样还处于初期,并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和战略,企业与外界的联系限制在设备引进技术。技术已经包括先进机器设备的引进和相关工艺的引进,在技术引进阶段引进的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能力。总的来说,企业在这个阶段通过“干中学”,熟练掌握设备操作和生产环节,通过“干中学”积累创新能力。

2)模仿创新阶段

在模仿创新阶段,企业已经完全掌握了基本的技术,并能熟练地操作机器设备。企业根据外部的需求,对引进的技术和工艺进行调整、改进或者重新设计系统。模仿创新具有自主创新的特性,但是由于自身的研发能力不足,其核心技术仍然依赖外部市场。在此阶段,企业在依赖外部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与其他企业或者科研机构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联合开发一些重要技术,使得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升。

3)自主创新阶段

在自主创新阶段,企业拥有大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丰富的创新资源,同时积累了大量研发经验,开始研发自己的技术平台,从事最基础的技术研究,进行技术的自主创新,形成完善的创新组织与创新网络,促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