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性地区概念规划探讨——以南京江心洲为例
沈 洁
摘 要:“城市生态性地区”是在城市生态格局当中居重要地位的地区,传统的空间规划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类地区的规划要求。笔者提出以“生态概念演绎”的思路来进行这类地区的概念规划,并以南京江心洲为例开展了规划实践。
关键词:城市生态性地区;概念规划;南京江心洲
所谓“城市生态性地区”,在学术界并没有出现过相应的概念,我们之所以这样提,是为了强调地区在城市空间格局当中所具有的生态属性。从现有空间规划的成果来看,尽管没有明确提出,但是每一座城市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生态性地区”,它可能是城市内部的一条河流,可能是一座山,也可能是一座岛屿,对城市的生态格局、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的空间规划并不是普适的,所以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明确的规划方法提出。正是因为传统规划在该领域的空缺,所以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视角来做研究,希望能够通过生态概念的引入使生态与规划更好地结合,为解决这类地区的规划提供一些思路,使之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更合理的开发利用。
1 对“城市生态性地区”的理解
就城市中的某一区域而言,我们认为,它具有三种属性特征。一是自然属性,包括它的区位关系、空间范围和地理特征等;二是社会属性,包括人口属性、行政隶属关系、社会结构等以及表征经济价值的用地类型、地价、投资密度和经济产出等。前两点属性通常比较容易引起规划师们的关注,并得以在规划编制及建设管理中加以体现。但是,城市地区的第三种属性——生态属性,却往往被忽视。在这里,我们将生态属性理解为,基地在城市空间格局(尤其是城市的生态格局)当中所具有的关键性作用。
城市中的任何地区都具有生态属性,但是,通常只有城市的生态廊道,或者是位于生态廊道上的某节点,又或者对城市生态环境起重要调节作用的某斑块,这种生态属性才会表现得较为突出。我们在这里提出的“城市生态性地区”,就是指,在城市生态格局当中处于关键性位置、具有重要作用、生态属性突出的地区。
2 城市生态性地区概念规划的本质
概念规划注重规划理念而非详细的规划设计,它在城市规划的引入,是对过于具象的传统规划的突破。从本质上说,概念规划是建立并演绎概念的过程,即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概念具体化的过程。
城市生态性地区的概念规划与一般城市地区的概念规划理应有所区别。就我们的理解,这个区别应该表现在规划理念的选择和表达上。笔者认为,城市生态性地区概念规划所表达的规划理念应结合生态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传统的空间的认识,这类地区概念规划的本质应该是一个生态概念于规划过程的具象过程。
具体地说,这个过程首先来源于一个生态的概念,以之作为构建规划方案的基础;其次,是概念的解构,通过分析基地所具有的空间特征,从抽象的生态概念与具象的空间特征中抽取基本元素;再次,是元素的拼合和结构的优化,将抽取得到的基本元素再重新赋予基地,演绎、发展得到优化的空间结构;最后,是规划的深化和完成。简言之,城市生态性地区概念规划的过程就是一个生态概念的“建立→解构→拼合→优化→深化”的过程。
3 城市生态性地区概念规划的方法探讨——以南京江心洲为例
图1 江心洲在城市生态格局中的位置示意图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尝试以“生态概念演绎”的思路来开展城市生态性地区概念规划的实践。
江心洲是长江南京段的一座岛屿,现状用地以绿地和农田为主,尤其是岛屿四周的沿江地区基本保持了岛屿原生的环境特征,分布有一定量珍贵的湿地和自然植被。根据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江心洲是南京都市发展区西南方向生态廊道上的重要节点,同时还是主城四大结构性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城市生态格局中居重要地位,决定了它成为重要的城市生态性地区,也因此成为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
3.1 基地概况
江心洲位于河西新城区的西部,西侧为长江主航道,平均宽度约1.5km,东侧为夹江,平均宽度约0.4km。岛屿整体呈西南—东北走向,形状狭长,总面积15.04km2,位列长江第四大冲击洲岛。
表1 江心洲土地利用现状构成表
从用地构成来看,岛屿现状仍保留着传统的乡村生活的特征,用地以绿地和农田为主,建设用地所占比例较小,虽然隶属新城区,但是开发建设尚未大量介入。岛上现有居民约1.3万人,三次产业齐全,工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近年来依托观光农业发展起来的旅游业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根据地区政府的发展思路,未来岛上的工业将逐步搬迁。
目前岛屿的对外交通主要依赖渡船,包括人渡和汽渡。岛上交通主要依赖环岛路和穿洲路,其中,环岛路围绕江堤环岛一周,穿洲路则贯穿岛屿南北,但道路的通畅性较弱。此外,还有一些垂直于穿洲路的乡村小路分布其间,连接着岛屿上自然散落布局的村舍与建设点。
3.2 生态概念的建立
生态概念的建立对整个规划过程至关重要,是规划核心思想的依据,也是城市生态性地区概念规划与传统空间规划的本质区别所在。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选择了景观生态学当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作为本次规划所引用的生态概念。
3.2.1 “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模式
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是景观生态学用来解释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普适于各种景观,包括荒漠、森林、农田、草原、郊区和建成区等。这一模式已经成为生态与规划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通俗和可操作的语言。
3.2.2 “集聚间有离析”的最优景观格局
“集聚间有离析”(aggregate with outlines)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这一模式强调规划师应将土地分类集聚,将不同类型、属性的斑块间隔分布,包括在建成区和开发区内保留小型的自然斑块,或者在自然基底上分布一些人工斑块。这种景观格局具有生态优越性,且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并提供丰富的视觉空间。
3.3 概念的解构
生态概念的解构是抽象的概念于规划对象的第一次认知,即根据概念的内涵来拆解、辨识基地所具有的空间元素。
图2 空间元素的提取
根据“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模式,结合基地的空间特征,笔者从中抽取出基地所包含的空间元素,包括:
基底:整座岛屿;(www.xing528.com)
斑块:岛上的面状要素,即反映在基底上具不同属性和形态的用地,包括自然的、人工的各种地块;
廊道:岛上的线性要素,即道路,包括环岛路、穿洲路和若干乡村小路以及河流,其中环岛路是岛屿形态界定的主要元素,而穿洲路则是岛屿南北连通的主要通道。
图3 空间元素的抽象表达
3.4 元素的拼合
简单地说,元素的拼合就是将拆解得到的各类空间元素加以叠合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不假思索的罗列,其中有一个判断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空间元素都是有用、有益的,在此期间需要规划师充分运用传统的空间规划的理论素养来加以识别和取舍,得到一个基本的空间结构。
本例中,在三类生态空间元素叠合的基础上,经过取舍,得到一个基本结构,即:在以整个岛屿为基底的基地上,各种斑块分布其上,其间以各条主要道路作为廊道,加以连通。
图4 元素的叠合
3.5 结构的优化
在由元素拼合得到基本结构之后,笔者加以“最优景观格局”的生态概念进一步组织空间结构。针对基地“城市生态性地区”的属性特征,笔者认为,应该突破传统规划的思路,把整个岛屿作为一个受到控制和保护的绿色基底,而把人工建设区域作为相对少量的斑块像“岛”、像“斑纹”一样散布在生态的基底上面。
根据这样的思路,由基本结构演化得到一个生态学意义上的“最优结构”的雏形:穿洲路成为主要廊道串联起若干人工建设斑块,投影在由环岛路界定的绿色基底的岛屿上。之后,笔者结合规划的理论对此加以分析,在经历了由“糖葫芦→串珠→枝叶”三种结构的改进之后,最终确立了“枝叶”状的规划结构。
(1)“糖葫芦”结构
该结构是完全由理论衍生的初始结构。穿洲路作为主要的空间轴线从所有的人工斑块当中穿过,并将它们串连起来,形成一个形似“糖葫芦”的结构。
(2)“串珠”结构
在“糖葫芦”结构当中,穿洲路作为岛屿最重要的空间通廊,要从每一个人工斑块中央穿越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无论是斑块的完整性还是廊道的贯通性都将因这种穿越式的结构而遭到破坏。所以,笔者移动了人工斑块的位置,使斑块与廊道相接但并没有穿越,这样既可以保证连通,又可以避免彼此间的干扰,并且为原本平淡的结构增加了一些变化。
(3)“枝叶”结构
“枝叶”结构是进一步的优化。它较“串珠”结构的区别在于,“枝叶”结构强调了乡村小路的功能,在与穿洲路垂直的东西向上增加了廊道。如此,穿洲路成为主干,支撑着整个结构,东西向的小路成为附着在主干上的小枝,人工斑块则像树叶一样生长在小枝上。这个结构的优点在于,更好地保证了斑块的独立性,解决了通道在畅通性和独立感上的问题,同时为每个斑块提供一定的灵活的生长空间,也满足了主干与腹地连通的需要。
图5 由“糖葫芦→串珠→枝叶”结构的改进过程
3.6 规划的深化
在确立了“枝叶”状的空间结构以后,该结构成为江心洲空间布局的基本模式。
规划首先整理环岛路,将其作为界定岛屿空间形态的重要元素,把岛屿整体视为一个绿色基底。其次,将穿洲路加以扩展和延伸,形成贯穿全岛南北的“主轴”,同时梳理现有的横向的乡村小路,使它们成为与主干相连的绿色连廊,在这些绿廊的边缘选择适当的位置布置各种功能斑块。这些斑块包括:洲岛村镇集中建设区、旅游服务中心(含游船码头)、游客集散中心(即换乘中心,结合过江隧道出口和地铁出入口布置)、旅游度假区等若干人工建成区域,以满足岛屿旅游发展的需要。除了这些人工斑块以外,绿色基底基本由农业科技文化园,洲头、洲尾两处生态公园,洲西沿大江一侧的带状生态湿地以及大量的绿地组成,仍然保留基地原本绿色的、自然的特征。最终深化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
图6 江心洲概念规划结构图
4 结语
传统的空间规划总是以人的发展需求为核心,在处理建成区与绿色空间的时候,往往先考虑建成区,然后在建成区的基底上再“见缝插绿”。但是本次概念规划则是以生态保护的需求为核心,充分运用生态概念,把整个规划区域视为一个绿色基底,将其控制起来,再在绿色基底上布置适量的人工斑块,以多条廊道加以连通。该结构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地区的自然风貌和生态属性,既有利于保持岛屿的生态环境,同时又尽力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以及岛屿旅游发展的需要。
笔者所尝试的城市生态性地区概念规划与传统意义上的概念规划不同,是基于生态概念在规划过程中的演绎,希望能为该类地区的规划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1]方彭.传统城市规划理念的突破:概念规划.现代城市研究,2003(3)
[2]吴敏.浅议概念性设计的本质与方法——以湖州市织里镇同济工业园区概念性设计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05(5)
Conceptual Plan of Ecological Area in City——Taking Nanjing Jiangxinzhou Island for Example
Abstract:Ecological area in c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ecologic structure of the city.But the traditional urban planning cannot resolve all the problems from these special area.So we bring forward that taking ecological conception deducting into the course of the conceptual planning of the sites.Then we take Nanjing Jiangxinzhou Island for the example.
Key words:Ecological Area in City;Conceptual Plan;Nanjing Jiangxinzhou Island
(本文原载于《规划师》2006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