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与利用探索
刘正平 郑晓华
摘 要:南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百余年来南京留下了类型丰富的重要近现代建筑,成为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规划、文物、房产等相关部门在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与利用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使这些宝贵的建筑遗产在丰富城市景观、弘扬城市特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已有2500余年的建城史,累计450余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十个朝代在南京建都。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有着重要地位,从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帝制、建立民国、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直至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首都计划》的制定实施,从此掀开了南京建设新的一页,使南京成为中国近现代建筑最集中的展示地。其历程可视作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缩影,已形成“隋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民国文化看南京”的独特地位。
南京的近现代建筑是南京重要的城市资源,如何构建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与利用体系,彰显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南京近现代建筑概览
1.1 南京近现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南京近现代建筑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演变历程和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第一个阶段从1842年订立《南京条约》到1898年南京正式在下关开埠为止,这是南京近代建筑发展的早期;第二个阶段则从1898年到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为南京近代建筑发展的盛期;第三个阶段是从1937年直至1949年南京解放,期间经历八年抗战、国民政府还都,这是南京近代建筑发展的晚期。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特聘美国建筑师墨菲和古力冶为顾问,于1929年制订了《首都计划》。《首都计划》是中国近代史上较早的一次系统城市规划,该计划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很广,规定南京分为中央政治区、市行政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和住宅区等,对道路骨架也制定了系统规划。其中中央行政区计划设在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但由于种种原因,各行政机关,主要分布在中山大道沿线,后来《首都计划》修改将中央行政区计划改在明故宫一带。
《首都计划》对南京的城市建设起了相当大的指导作用,自那以后南京出现了宽阔的林荫大道(中山大道为代表)以及街道两旁形形色色的各类行政、公共、文教、官邸建筑……使南京在上世纪30年代成为近现代建筑发展的鼎盛时期。当年《首都计划》确定并实施的道路骨架至今仍是南京的主要城市干道,当时形成的林荫大道仍是市民心目中最能代表南京的独特城市景观。
1.2 南京近现代建筑的地位及价值
南京近现代建筑风格表现出中西兼容,既有纯正的西方古典式,又有对中国传统宫殿式的继承,还有对新民族形式、西方现代派的探讨和发展。
南京近现代建筑类型可谓一应俱全,包括行政建筑、纪念建筑、文教科研建筑、宗教建筑、使馆建筑、公共建筑、官邸建筑、工业建筑、交通建筑、民居建筑等等。与其他城市相比最大的特点是作为民国政府的首都保留大量的中央级建筑,如国民政府的“五院八部”,另外如中央研究院、中央体育场、中央医院、中央博物院的等级和规模均属当时全国(甚至东亚)之最。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汇聚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建筑师,他们负笈海外,学贯中西,具有高深的专业造诣。他们在南京进行了广泛类型的建筑设计活动,从而打破了外国建筑师的垄断地位,同时也使千余年全靠经验的建造方法逐渐走上了科学设计的道路,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从建筑师的创作活动来看,这一时期几乎集中了当时中外著名建筑师们的作品。如美国的墨菲、英国的帕斯卡等,中国第一代建筑大师吕彦直、杨廷宝、童寯、赵深、范文照、卢树森等。
在当今旅游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近现代建筑中有许多具有重要的旅游价值及历史文化价值,特别是国共合作、两岸交流这一特点的题材,值得大做文章,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这些文化遗产来推动两岸统一的进程,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2 南京近现代建筑现状
2.1 现存近现代建筑的数量及分布
南京的近现代建筑分布受《首都计划》影响较大,但也受当时民国政府国力的影响分布比较分散,主要沿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中山陵这一民国历史轴线分布。
现存的建筑主要分布在老城,主城内现存近现代建筑数千处,近现代建筑有相当一部分已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有11处23点,省级有53处55点,市级有102处111点,遍布南京城郊,影响面较大。
2.2 现存近现代建筑的状况
在现有近现代建筑中,位于东郊风景区的纪念性建筑群、官邸及体育建筑,本体及环境均保存完好,行政办公建筑、公共建筑、宾馆饭店、教堂等保护状况也较好,老城内近现代建筑外观基本保持完整,内部有的已改造、有的已添加设施。
但是这些近现代建筑对城市特色塑造、城市竞争力提升的作用远远未得到发挥,而且随着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缺乏针对近现代建筑保护的法律和具体措施,这些近现代建筑处境不容乐观。
(1)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相当一部分近现代建筑已在道路拓宽、城市改造中拆毁消失。如胜利电影院、中央银行等。
(2)近现代建筑周围环境有较大改变,有的重要建筑群轴线上或旁边新建的高层建筑对近现代建筑群造成了建设性景观破坏,如金陵大学北侧的消防大楼等。
(3)近现代建筑的展示不够,南京有大量的民国优秀建筑处在“养在深闺无人识”的状态,老百姓“不知道”“看不见”。如若没有专人介绍,普通居民和游客很难从城市建设的表象中了解近现代建筑。
(4)近现代建筑周围存在插建、搭建,破坏建筑的整体风貌。部分近现代建筑主要立面上商业性装潢破坏了建筑原有形象,如广告、店招、空调室外机乱挂影响了立面的完整性,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历史价值。
3 保护南京近现代建筑的意义
3.1 进一步发挥这些历史建筑的效益
应该客观地对待文化资源,不能简单地将它们看作旅游资源,只进行追求经济利益的开发利用。南京的许多近代历史建筑都与特定时代背景、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联系在一起,其中不少具有重要的教育和宣传意义,如适当整修,改建为小型纪念馆、展览馆开放,可以发挥出积极的社会效益。例如青云巷41号的原八路军办事处目前尚处在空关状态,房屋年久失修,周边环境脏乱,急需维修改造后即可成为理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2 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
南京的重要近现代建筑,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缩影、民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南京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城市名片。保护和利用好重要近现代建筑,对于记述和传承历史,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意义重大。(www.xing528.com)
4 保护重要近现代建筑的措施
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本身就不应该是矛盾的,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世界遗产公约》中讲到,与艺术品相反,保护文物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使用他们。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也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和传承民族文化,对众多未纳入文物保护范畴的近现代建筑而言,同样需要积极有效的保护。2006年伊始,南京市市政府提出“民国建筑亮出来”的保护与利用的新思路。并在此基础上,集中人力财力,着手实施《南京市2006—2008年民国建筑保护和利用三年行动计划》,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一批近现代建筑。
4.1 保护条例的出台
在市人大、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于2006年9月27日在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通过《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和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保护条例》,使得近现代建筑保护与利用工作有法可依。
4.2 保护对象的确定
参考国内其他城市的经验,结合南京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五十年代建设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物、构筑物,可以作为重要建筑保护对象:①建筑类型、建筑样式、工程技术和施工工艺等具有特色或者研究价值的;②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③著名人物的故居;④其他反映南京地域建筑特点或者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特点的。
4.3 保护名录的公布
重要建筑和风貌区保护名录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房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征求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和单位意见,并向社会公示,经专家委员会评审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4.4 保护规划的编制
保护规划对重要建筑和风貌区制定了相应的保护图则,图则对保护价值进行描述,划定保护范围,并对下列要素提出保护要求:①建筑立面(含饰面材料和色彩);②结构体系和平面布局;③有特色的内部装饰和建筑构件;④有特色的院落、门头、树木、喷泉、雕塑和室外地面铺装;⑤空间格局和整体风貌。同时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管理要求。
4.5 展示体系的建立
为了更好的展示近现代重要建筑,建立标识系统,标明位置,并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介绍说明近现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和文化艺术价值。将有特殊历史意义和艺术、技术价值的近现代建筑,开辟成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或有展览空间的小型公共建筑,在赋予资源点一定使用功能的同时详细介绍历史。
建立近现代建筑旅游线路。按照不同主题、采用不同方式串联,形成合力,放大社会影响力。利用城市道路和旅游线路串联。按照不同主题形成特色旅游线路,扩大南京近现代建筑文化在国内甚至国际的影响。
4.6 保护对策的实施
(1)拓宽保护与利用的思路采用多元化保护措施,变“死保”为“活保”。根据近现代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保存状况,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突出重点,采用多元化保护措施,变“死保”为“活保”。根据近现代建筑的历史、艺术价值和保存状况,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
(2)整治近现代建筑的周边环境,拆除插建、搭建,使周边建筑、街道等与近现代建筑有机融合、协调。
(3)拆除近现代建筑立面上的遮挡广告,整治出新,恢复近现代建筑的外观原貌。
(4)与城市功能提升相结合,通过道路拓宽、绿地建设等将近现代建筑展示于市民。
(5)在近现代建筑周边尽量安排绿地、广场等开敞公共空间,打通近现代建筑面向公共空间的视线通道,使近现代建筑得以充分显露,并做好夜间亮化展示。
(6)结合城市重要活动空间的功能组织,适当选择部分近现代建筑,在保持外观原貌及环境尺度协调的基础上,转变内部使用功能,形成富有特色的场所空间。
5 结语
南京市近现代建筑保护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城市发展、老城改造与建设、历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工作,同时还涉及多方面的利益群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长期性的工作。
[1]刘先觉.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南京篇.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首都计划,1929
[3]周岚,等.南京老城区保护与更新规划.南京市规划局,2004
[4]刘正平,等.南京近代优秀建筑保护规划.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998
[5]刘先觉,周岚.南京近代非文物优秀建筑评估与对策研究.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