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的数字电视相对于国内来说起步较早。以美国为例,到2001年,其数字电视的渗透率已达到了33.2%[36],因此美国的数字电视受众测量开展得也相对较早。尼尔森公司推出了能够测量数字电视的主动/被动测量仪,阿比创则将PPM作为应对数字电视的有力工具。这些在数字电视测量上的努力基本都集中在基于受众的测量技术方面,而随着互动数字电视的出现,在基于媒介的测量技术方面又有了许多新的突破和尝试。
1997年,美国测量公司Next Century Media与南方贝尔(BellSouth)合作,在亚特兰大进行了目前所知全球最早的数字电视机顶盒数据采集实验,采集了亚特兰大500户家庭7—8月份的收视数据。当时的实验结论是机顶盒数据所产生的开机率曲线与尼尔森在本地的300户测量仪数据基本吻合[37]。
2001年,美国有线电视运营商Comcast与电视购物公司QVC联合成立了TargetTV,旨在通过有线电视网络获取数据并运作电视商务。截至2002年11月,TargetTV在3个地区共12万户家庭通过机顶盒进行了收视行为测量,每天的数据量达到750万条,高峰时期并发数据高达3 500条/秒,[38]以致业界甚至认为TargetTV是“多年以来出现的对尼尔森最大的挑战”。[39]
2003年,美国互动电视运营商OpenTV成立OpenTV Research进行机顶盒数据采集,其进行的两项实验包括一组全时覆盖的数字电视受众测量和一组选定的广告和节目测量。前者测量了6 292个家庭共计8 700个机顶盒12个周的数据,后者研究了指定广告和节目在过去3年中从全美拥有回传通道的500万台机顶盒反馈回来的数据。[40]
2007年,Comcast与TiVo 共同将VOD功能和DVR功能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平台除了能够提供复合的视频业务以外,还是一个创新性的受众测量平台,提供名为“Stop‖Watch Ratings”的收视率产品。截至2008年,该测量平台的样本数量已经达到10万户,能够提供秒收视率(Second by Second)产品[41]。(www.xing528.com)
2007年,CCData与中国最先进的数字电视运营商华数集团合作,开展基于前端的数字电视用户数据采集和分析,覆盖用户机顶盒数量超过120万个。2008年,他们又推出了基于机顶盒的收视率数据,样本规模达到1万个,成为全球最早商用的基于机顶盒的收视率测量体系之一[42]。
2008年,TNS与中间件厂商NDS合作,共同推出能够在机顶盒上实现个人观众识别功能的RPDi解决方案,即样本户可以通过机顶盒提交个人收视信息。目前TNS/NDS在回路数据RPD(Return Path Data)领域的合作运营商包括南非的Oracle、英国的BSkyB、美国的DIRECTV、新西兰的Sky Television和澳大利亚的FOXTEL。[43]
2009年,尼尔森与Comcast合作通过其C3测量体系进行VOD受众测量,覆盖全美约3000万户VOD家庭,尼尔森还同时推出了针对有线运营商的VOD分析系统NORA。[44]
纵观目前数字电视/互动电视的测量领域,基于媒介的测量还普遍处于实验状态,大规模的商用在技术和市场上还没有完成准备工作。目前主要有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大规模数据的运算能力、终端数据与个人行为如何进行合理关联等问题,同时市场对于这种数据的认可度还不高,但其潜在价值已经开始被测量行业的主要公司所重视。欧美的数字电视测量技术和实验还大多局限于传统频道数字化的领域,对类似于杭州模式的双向多业务测量并没有太多研究和进展。
为了进一步描述和研究数字电视、互动电视的测量技术,本书以下将各种基于数字电视的新兴电视受众测量统称为“回路数据测量”——无论其是基于前端、终端还是应用系统。使用这一通称的主要原因在于“回路”是新兴数字电视测量技术区别于传统测量技术的一个重要的共性特征——它们都是复用双向数字电视网络的“回路”作为数据传输通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