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网络时代的史料规则
网络使学术研究中获得史料的方法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个变化最大的好处是史料线索的极大丰富。从理论上说,面对研究对象可获得的史料线索已达到无限丰富的程度,只要一则史料曾经被使用或者被提到过,哪怕不是在同一研究课题中出现过,也都有可能在网络中搜索到。网络时代使研究初期获得基本史料变得非常容易,但真正体现学者研究水平的成果还不可能完全依赖网络获得,在严肃的学术研究中,网络最大的长处是提供信息。当我们有了网络搜索手段后,并不意味着学者史学素养的不重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学者的要求是更高了,因为网络是公开的,在获得一般史料的情况下,学者处于同样的地位,手段只取决于对网络史源的熟悉程度,这基本上是一个技术问题。
在网络时代,获得史料最重要的是信息,而信息的存在很复杂,直接的关键词相当程度上并不一定与期待的史料发生联系,比如并不是所有鲁迅、胡适名字下才有关于他们的史料,他们的笔名、名号、室名、别号、交游或者表面看起来与他们名字并无关系的史源中,常常会存在大量关于他们的史料,这依然需要研究者读书获得。网络时代对研究者最大的考验是如何在表面看来没有直接关系的史源中,建立与研究对象的直接关系,这个能力依赖史学素养,也凭借研究者的想象力。(www.xing528.com)
网络使获得史料的手段发生改变后,同时也对学者的史学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有些史源,如果研究者不自觉提示史源方向或者获得史源的初始方法,有时候我们会很难发现,特别是在研究领域不相同的情况下。网络提示的许多史源虽然是一个公共资源,但在获取时,却有一个学术规则问题,也就是说,在网络时代,凡获得提示的史源,一般来说都应当说明获自何处,特别是网站、目录、索引性的史源,学者有自觉公开的责任,当然这主要依靠学者的自觉,是一种道德自律。台湾黄一农曾提出过“E考证”的说法,主要就是强调网络时代获取史源的可能,从学术规则来判断,凡在网络上获得的史源,专业学者有责任说明来源并提示出最易获得的初始信息,由网络获得目录、索引信息后,再寻访原书、核查原文,可能在今后的研究中是一个基本方法,因为越偏僻的文献成为网络公共资源的可能性越低,所以研究工作中阅读原始文献还是一个基本的方法,不过网络使我们获取史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
我们现正处在学术研究的转型时期,网络的出现,特别是网络搜索功能的发达,使学术研究在发现史料和使用材料方面的手段有了极大变化,过去看起来非常复杂的材料,在今天已变得非常简单,这里其实还涉及一个对学术的评价问题。这个问题,今天的学术界可能还没有清晰意识。我要表达的意思是出现在网络搜索器普遍应运前的学术作品,我们不能与网络搜索器发达以后的学术作品放在同一层面评价,因为当学术手段发生基本变化后,对作者的要求和考验是不同的。有些材料的得到今天极容易,而过去就极难,还有更多复杂的史料,只有从事过研究的人才能判断其间的甘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