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旧书业与史料收集
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来说,除了使用图书馆的材料外,最好能养成逛旧书店的习惯。现在的旧书店,有两种形式,一是传统的店铺,一是网上书店。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有比较好的旧书店,一般化说来中国好的旧书店,还是集中在文化发达的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地方,但也有一些小地方,因为特殊的原因,旧书业也有相对规模,比如太原、石家庄等不太知名的城市。
传统旧书业的兴盛,是中国文化传播和中国学术繁荣的一个标志,中国老辈学者的学术研究,多有收藏和研究结合的特点,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学术,与收藏的关系是分不开的。最有名的例子是罗振玉与甲骨文的研究,还有胡厚宣编辑《甲骨文合集》,旧书业的繁荣都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梁启超在总结清代学术繁荣时曾这样说:“琉璃厂书贾,渐染风气,大可人意,每过一肆,可以永日,不啻为京朝士大夫作一公共图书馆,一一凌廷堪佣于书坊以成学,一一学者滋便焉。”[1]
中国现在的旧书业,虽然和以往不可同日而语,但有旧书业的存在,总还是学术研究,特别是学术史料的一个重要来源。现在的旧书业,和以往一个最大的不同是旧书业类似于古董铺了,凡有价值的史料,一般财力的人很难得到。但我们也要懂得,史料不一定是越有经济价值就越具文献价值,它们之间的关系最终还是取决于研究者的眼力。先有研究者的眼力,引起学者对相关史料的重视,随着相关史料学术地位的提升,当与此史料相关的研究成为显学时,这些史料的经济价值也就越高。
中国现代文学涉及的史料,当然不可与中国传统学问涉及的史料相比,但因为中国现代文学是以现代印刷为基本特征的,所以报刊和作品流传的主要方式,现在还是在旧书业中进行。旧书业不同于图书馆的一个显着特点是所有的史料,可能都不成系统,但同时又是实物,容易激发研究者的学术灵感。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在学术研究中,实物性的史料(直接史料),比文字性的史料(间接史料),更容易让研究者产生学术灵感。也就是说,依实物性史料做研究多有创新,而依文字史料做研究,易于雷同。我们看郑振铎、阿英、唐弢等人收集的史料,时间越久,越显示出它的价值。逛旧书店,是中国文人和中国学术活动中的一个主要方式。中国现代学术的衰落,如果换个角度观察,与中国旧书业的衰落有关系,因为没有繁荣的旧书业,学者的眼界会非常有局限。(www.xing528.com)
要求每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都养成从旧书店中收集史料的习惯是不现实的,但懂得旧书业和学术研究的关系却是必要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收集方面,阿英、唐弢、孔另境后,姜德明、胡从经、朱金顺、陈子善、龚明德等人多有贡献,港台方面的小思、秦贤次、蔡登山等,他们的研究也非常重视原始资料的收集。
传统旧书业受地域限制,在使用方面有较高的成本,因为我们不可能专门去某一地逛旧书店,再说收集史料是一个慢功夫,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不可能成为固定的研究方式。但现代社会,当网络出现后,网上旧书业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旧书业的不足。一是网上旧书业不受时空的限制,二是有比较发达的检索系统。三是数量远非传统旧书业可比。所以懂得在学术研究开始时,去网上旧书店收集史料和掌握研究信息,也是现代学者的一个基本素养,特别是在网上旧书店寻找史料中,可以扩展对相关研究专题的视野,因为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远非传统书店可以相比。
网上的旧书店自有它的好处,但也有它的缺点,一是我们看不到原物,只能依据图片及相关文字说明,来判断史料的价值,这增加了判断史料的难度;二是没有现场感和随意性,发现史料的趣味较低;三是网上交易是一个间接交易,比传统旧书业的交易风险可能要大一些。传统旧书业和网络旧书业各有优长,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习惯,在不同的时期做出自己不同的选择。
[1] 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5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