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语言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受不同的语言观的影响,也受特定的教学大纲及教学法流派的制约。有什么样的语言教学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大纲或要求,这样就产生了不同的教材,并由此产生了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对境外生(主要来自东南亚各地)进行“因材施教”,就必然针对其不同于国内生的特性,在教材选择和教法安排上,做不同的考量,以便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一 关于基础英语国际教材的对比和选择
国际基础英语教材随着语言教学观的提出,相应教学大纲的流行而广泛地被应用,也随着它们的失宠而淡出市场。针对境外生的学习习惯,我们认为可把国内已经出版的原版引进教材,作为配套的自学材料。下面简要对比评述这些国际基础英语教材,考察它们是如何体现了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指导思想。
(一)基础英语国际教材概览
英语教学中,各种各样的教材不计其数,国内教材当然不胜列举,国际教材也有相当多的版本。早期流传最广的当数Look,Listen and Learn《看,听,学》和New Concept English《新概念英语》了。前者由Longman Group U K Limited于1971年出版,专供非英语国家中,小学生学习英语使用。后者由Longman Group Limited于1967年首版,多为各级别中专,高等院校或自学英语者以及社会上的语言培训机构所采用。另外比较为我国学习者所熟悉的还有Follow Me《跟我学》,前苏联出版的Advanced English,美国The Macmillan Company出版的English 900《英语900句》等。
在九十年代以后,相关的教科书层出不穷,例如剑桥大学出版的系列英语教程,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English File,美国出版的Atlas《环球英语》和Making Connections《联想英语》,以及英国为香港编的New Integrated English《新综合英语》等。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日益扩大以及英语学习的需求的增加,有些教材完整地被引进。比较有影响的包括由安徽教育出版社的The New Cambridge English Course《新剑桥英语教程》(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90年首版),以及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的Lood Ahead《展望未来》,该教材由朗文出版公司和英国广播公司于1994-1995年出版,引进版加入了梅德明的改编。此外,还有语言培训学校中很流行的的New Interchange《剑桥国际英语教程》。该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于1997-2000年首版,2001年由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引进在国内出版发行。
(二)引进版国际基础英语教材内容简介
由于篇幅所限,下面笔者就以早期的《看,听,学》和《新概念英语》(简称“旧教材”)以及近年引进的三套基础教材《新剑桥英语教程》,《展望未来》和《剑桥国际英语教程》(简称“新教材”)为例,对其主要内容作一简单介绍。
《看,听,学》(Look,Listen and Learn)这套教材全书共有学生用书,配套练习册,以及供教师参考用的教师用书各四册。学生用书名为Pupil’s Book,明确表明了其使用对象是小学生,它主要是为7-12岁的非英语国家少年儿童而编的教科书,四册课本共有词汇2000个左右,句型250多个。全套教材语言地道浅近,实用有趣,图文并茂。
《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全书共分四册,分别命名为:第一册First Things First,包含144个句型;第二册Practice and Progress,包含96个课文,有生词和表达法,课文注释,重要结构以及语法点,练习写摘要等;第三册为Developing Skills,包含60个课文,有生词和表达法,课文注释,重要结构和特殊语法,练习写摘要,作文写信,并且有多项选择题测试理解词汇和结构等;第四册为Fluency in English,包含48个课文,有生词和表达法,课文注释,句子结构,重要结构及难点,也有多项选择题测试理解词汇和结构等。此书自进入中国以来,为很多语言教学机构和和英语自学者所采用,鉴于其知名度,此处不再赘述。
《新剑桥英语教程》(New Cambridge English Course)是对已经获得国际性成就的《剑桥英语教程》的全面修订并重新设计的版本,对原有版本的加强,在于组合了新的书面和录音材料,以适应学生和教师日益迫切的需要。全书共分四册,包括学生用书,练习册,教师用书,教学录音带以及自学辅导等。全教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为主要目标,每课各有明确的教学中心和学习目的,各单元各课的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拓展和加深并定期地进行复习,巩固和学习评估。语言材料题材广泛,练习类型多种多样,始终贯穿真实的英语阅读和实际的听说材料,同时也照顾到不同的学习类型和教学环境,体现了多项性,多功能,全方位的语言教学和训练原则。
《展望未来》(Look Ahead)旨在将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从初级阶段提高到能参加“剑桥第一证书”的预考阶段,分成四个等级,每一级配套教材含学生用书,练习册,教师用书,课堂用录音带以及练习用录音带等。该教程注重教学相长,突出教学用语,系统培养学习者在语法,功能性语言,词汇,应用技能,语音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不间断地提供机会,对多种文化进行比较。该教程的教学大纲是按欧洲委员会修订并扩充的Waystage和Threshold规定所制定的,这份教学大纲强调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英语,故采用明确,实用的交际教学法。该教程也是剑桥英语五级证书考试中的“入门英语测试”(KET,Key English Test)和“初级英语测试(PET,Preliminary English Test)的指定教材。
《剑桥国际英语教程》(New Interchange)相对比较新,该教材专为非英语国家的英语学习者编写,是目前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英语教程之一,也是剑桥大学出版社在全球销量最大的教材。全书共分四级,包括入门、一、二、三级(后又加入更高级别,此处不提),每一级别都有学生用书,练习册,教师用书,课堂用音带,学生用音带,录象VCD,录象学生用书,录象教师用书,多媒体光盘CD-ROM以及评估测试包等。该教材主要使用美国英语,但涉及各种国家,地区和文化。它采用交际教学法,强调在实际交流中培养语言的流利度和准确性。题材新颖丰富,富有时代感,而且提供了大量关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信息,充分体现了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用语的丰富性和多元性。
(三)新旧教材及其教学法的转变
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对语言和语言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教科书的编写又大都是基于这些不同的要求。通过对以上教材主要内容的对比可以看出,新旧教材在本身的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法等各方面都有着明显的转变和发展。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其一,指导思想和内容结构的转变:旧教材以掌握语言知识为目标,以课本为中心,是比较单纯封闭的语言教学,一般遵循比较固定的学习顺序,多数只用课本,配以教师手册和课文录音,插图比较少而且单调枯燥,围绕传统的的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即以课为单位,以语言结构、句型和课文为主体,由易到难逐步开展,句型中贯穿语法程序,课文为语言知识教学服务并体现语法要求。新教材则以话题为单元、练习、课文、视听等形成一个整体,通常包括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录音带、录象带等。图文并茂,结构谨严,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为纲转变到以综合的能力训练和素质教育为纲,以交际教学法为指导思想,这种单元教学内容紧贴生活,充分体现了语言交际功能的实质。同时,强调教学资源开放,书本知识和课内外实际生活挂钩,强调语言的真实感和鲜活感。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向外扩展,在生活题材和语言实践中锻炼语言交际能力。
其二,授课模式和学习效果的转变:旧教材的传统授课模式较为简单,采用分体教学的模式,课堂上则基本靠一本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有时候或许加上一盒课文录音带。教学的一般程序为先讲后练,先灌输理解后背诵重复。学生兴趣不大,自信心不强,课堂不活跃,学习的效果有限,学习容易变成一种负担。新教材则注重整体教学,由整体到局部,由实践而理论,听说读写四会并进,综合训练以发展交际能力。此外,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大量得到使用,多媒体进入课堂。学习方法从简单到多样,学习效果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学了能用,贴近生活,知识丰富,并且能主动学习,互助合作,团队精神得到发扬,提高了自身听说读写以及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而且能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增强了世界意识。
其三,教学重点和师生关系的转变:一般说来,使用旧教材的教师比较重视指导学生应付考试,以知识为中心的题海战术盛行,教师的目光集中在分数上,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单项教学下了很大工夫,他们研究考试,收集讲解考题,斤斤乐道于某些权威考题推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掌握答题技巧,成了为升学而学的短期目标的牺牲品。相反,新教材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比较重视能力培养和文化素养,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开阔了视野,增强了世界意识,丰富了国际文化知识,锻炼了团队的协作精神,把为升学而学的短期目标变成了为提高素质而学的长期目标。旧教材一般以教师为主体,一切以教师的话为准,依赖教师和课本的详细注释,不用或少用工具书,课本中只有对话活动,不安排集体学习活动,强调独立钻研精神,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长篇讲解疲于奔命,学生根本没有机会,也不敢放开表达自己的思想。相反,新教材则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有大量成对或小组活动,这就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做到师生平等,教学相长。
其四,教学评估和测试手段的转变:旧教材采用分离式或综合式测试,课本中不安排阶段性的自我评估,强调学生应对终结性考试。学生只能在考试前,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机械性重复相关知识,做大堆大堆的练习题和考试题,考试失去了应有的作用,存在极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由于传统的考试重知识轻能力,违背了学习的认知规律,学生具有的语言各项能力在试卷得不到体现,挫伤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发展,容易形成高分低能的现象。相反,新教材及其相应的评价体系则采用交际性测试,强调形成性考核,鼓励平时的自我评估和阶段性测试,并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包括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课堂发言、作业、口语活动以及小组活动的交际情况,编选试题包括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估等级等等,鼓励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测试评估成了学生了解学习状况和鼓励自己前进的手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对考试的心理压力减轻了,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
通过上述的教材和教学法的对比及其转变的简述,我们可以看出,新教材在指导思想,内容选材,结构编排,授课模式,教学重点到相应的评估测试体系,学习效果,以及师生关系的处理上,和旧教材都有着显著的差别,这种差异反映了教材编写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我们针对东南亚境外生的语言教学要和国际接轨,就要求我们必须开拓眼界,了解和熟悉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优秀的教学法。最后,我们认为可以选择《展望未来》(Look Ahead),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相关配套教材,并采用有别于境内学生的方式,参照境外留学生原先在东南亚各地所使用的教材和学习习惯,对他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www.xing528.com)
二 关于境外生语言课程的“因材施教”
外语教学更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基础英语国际教材在不同时期的演变,不同的语言教育思想对教材编写的指导作用和语言教材作者在编写教材时不同风格,为我们引进国外教材提供了相应的指导。
(一)考试对教学的“指挥棒”作用与交际法测试导入的必要性
美国人类学教授和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提出了以交际能力理论为基础的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简称CA),主张让学生“用语言去学(using language to learn)”和“学会用语言(learning to use language)”。[1]该理论认为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师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或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在教师、同学、教材的帮助下,在一个较为自然灵活的语境中,通过意义建构来获得知识,建构的意义不仅包括学习新的知识,也包括对已有知识的利用和重组。
长期以来,人们把统考比做一根“指挥棒”,这说明了外语考试是外语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互为影响的关系。教学内容决定了考试内容(考什么),而教学方法也决定了考核方法(怎么考),考试在教学实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有时甚至影响到整个教学过程,使教学围绕着考试进行,并进一步反馈,控制了外语教学活动,成为教学和学习的“指挥棒”。毋庸置疑,考试对学生,对教师,对教学,甚至对整个社会都有影响。笔者认为,考试的“指挥棒”作用是一种客观存在,就如同乐队指挥手中的小棍或者足球裁判嘴中的哨子,它可以给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带来正面影响。我们完全可以把境外生的考试设计成引导学生和教师朝着培养能力的方向而行动的指挥棒。就如同驾驶执照考试,主要衡量的是实际驾驶的能力,它要求学员勤学苦练掌握开车技术,也能证明通过考试的就会开车。试想想,如果有人规定通过笔试就可以拿执照,可以想象,这样的考试不知道要造成多少的车祸和死亡。如果没有改革大学英语考试,同样也会误人子弟,把学生引到英语学习的误区。如果学生接受的英语教学是灌输式的抠语法条条,考试前大搞题海战术强记支离破碎的东西,我们怎么能期望那些靠这样过了四六级的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能适应实际国际场合工作的需要呢?这样的英语教育难道不是一种浪费钱财,祸国殃民的行为吗?
基于这样的现状,为了正确地使用这个“指挥棒”,我们必须从测试入手,改革传统考试,导入交际测试,使测试对教学有良好的反拔作用,促使学生语言知识和言语能力的共同提高,同时也培养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这是因为语言从来不是僵死的,它永远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因此语言测试也不应固守一个模式,而应以动态的形式反映应试者对处在动态中的语言的掌握程度。现代外语测试,应力求全面反映学习者的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而非仅仅是检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交际测试题多种多样,异彩纷呈,真实的语言材料能把应试者置于某种自然的语境中,让其最大限度地展示他们的语言能力。导入交际测试,就会引导学生朝如何使用活的语言的方向发展,达到课程要求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借鉴剑桥考试的交际测试法并把它引入到大学英语考试,有助于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落实交际教材的真正推广,加强师资水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对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认为,对很多东南亚境外生而言,英语学习是一种第二语言的习得,其过程有别于母语习得过程。母语习得过程为:词汇化-句法化-词汇化,而第二语言的学习则更多是认知性的,学习者在交际活动中往往要注意语言的意义。因此,在制定境外生英语的教学大纲时我们就明确地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还提出:“尤其要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二)任务教学法:从理论到实践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简称TBA)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英语教育最新发展成果,是“交际法”的进一步发展。任务教学法正是由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定多种多样的“任务”、交际活动;学生带着探索的兴趣、完成任务的意识和由此转换而成的动力,融合自己的语言和背景知识来解决问题、自我学习,最后再由教师进行指导和分析。
英国教育学家J.Willis提出的以任务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当流行。该理论模式为:1)任务前(pre-task):介绍题目、预测内容;2)执行任务(task cycle):计划、报告;3)语言聚焦(language focus):分析、练习。[2]杨翠萍和刘鸣放也将他们的任务型课堂分为pre-reading task、while-reading task和post-reading task三个实施阶段。[3]这种课堂程序着眼于学生和有着具体教室的教学,是针对学生的教学,以教师为出发点,学生为终点和重点。
任务教学法是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双向的教学法,是针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框架的教学法。理论上的“任务前”阶段更多地于前一节课或者网络上进行,与后两个阶段并不一定要在同一课堂时间内进行。任务设计也是教师课堂外的工作,学生在其现有的语言基础知识上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使用第二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这种教学方式的顺利完成需要教学双方双向交流,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在以网络为平台的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客观性作业全都可以由网络自动修改评分,主观性的作业则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得到指导,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已被打破,并得到了有效的延伸。[4]
在境外生班级中施行任务教学法,要注意任务设计要难易适中,要可执行。学生确实需要被驱动、被刺激、被给予任务,然而学生之所以会受到驱动、保持兴趣正是因为他们感觉自己有能力通过努力成功地完成某事。布置学生在网上查询外文网站,整理资料做Oral Presentation,事先列出几个对学生来说较容易清晰的作为首选,以便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作业的资源在哪里,对商业知识不熟悉的学生也不至于无从下手,但关键不在于找资料,而在于谁能用英文组织和表达自己的知识,并在课堂的实际演练中得到切实的提高。
另一方面,任务的形式必须是动态的、多样化的。“境外生商务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读懂指示语、产品说明书、广告、海报、邀请函以及互联网上的信息等,教师在实践中可以使用表演、演讲、辩论、就一个问题进行群体讨论等等方式,还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商业名片、节日时设计请柬、讲到相关商业的单元时让他们学做广告、让学生制作介绍自己国家的Power Point文件、还让他们自己设计他们感兴趣的问卷等等。大纲中的“能力自评表”(Example“Can-do”Statements)中清晰地写到关于“我能”的项目,以具体举例的形式指出了任务设计应该涵盖的广阔商务生活内容。教材中每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可以由主题和教学目标出发设计不同的任务形式,这样任务不断,学生才不会感到疲倦,反而更能体会到商务英语学习、语言文化学习甚至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种任务形式使学生接触到更多英语文化中的社会生活形式,拓展视野,真正做到“综合应用水平的锻炼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最后,针对境外生的任务设计要“因材施教”。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甚至每个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水平都不尽相同。要更多地让语言课程与他们各自的专业联系起来,尤其要让学生觉得英语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千里之外,而是与他们所学专业和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实际应用。因此,为不同程度的境外生班级,准备的释例可以是不同的,要求的程度也不尽相同。针对商学院的学生,可以更多采用商业味较浓的信息作为释例,而针对文学院的学生,则可以采用了一些最基本的商务生活方面的释例。这种做法对教师的知识面也提出了挑战,当然也提供了一个不断进步的机遇,更加为教材提供了一个补充。
【注释】
[1]王焰:主题式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3页。
[2]刘文红:大学英语任务型教学探究,《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33页。
[3]杨翠萍、刘鸣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以任务教学为手段实施协作学习策略,《外语界》,2005年第3期,第52页。
[4]杨敏敏:大学英语教改中的任务教学法实践,《华侨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第20-2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