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对解析一切文艺现象,特别是文艺思潮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与恩格斯发现了关于社会历史结构的理论,认为文艺属于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尽管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形式漂浮在精神领域的上空,但归根到底被一定的社会历史结构决定和制约着。因此,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考察文艺思潮的社会历史的根源、本质、价值和功能。恩格斯把“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作为评价艺术家作品的“最高的标准”,(8)其中的美学观点表明了对文学审美特性的尊重,而史学观点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他们认为艺术家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都是“从一定的历史潮流中吸取来的”。马克思主张文艺创作应当更加“莎士比亚化”,努力表现“历史的必然要求”。恩格斯要求通过“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展示“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9)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转折。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文艺思想,形成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阐释文艺现象的思想传统。他们富有创造性地解决了文艺表现人与历史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主张文艺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要求文艺应当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他们倡导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文艺,鼓励艺术家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描写,使人们惊醒和兴奋起来,改变自己的环境。他们认为当代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号召广大艺术家投身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去建功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关系到艺术家的艺术生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艺术道路。
任何时代的艺术家的作品,实际上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歌德在德国文学中的出现是由这个历史结构安排好了的。”(10)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巴尔扎克、歌德、欧仁·苏和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世界观和创作的矛盾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令人信服地阐明了“这些作家和他们反映在作品中的矛盾,都是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结构中的差异和冲突相互激荡的产物,是新兴市民阶级与贵族阶级和农民阶级不同思想相互较量的结果”。(11)特别钟爱现实主义艺术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家,十分重视现实主义艺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强调现实主义艺术应当表现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评价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们对两位的历史功绩给以充分肯定和由衷赞美。这两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尽管都出身于贵族,选择了不同的政治归属,但他们都背叛了自己的已经不配拥有更好命运的腐朽没落的阶级,全面地展示了市民社会取代宗法制农业社会的历史过程。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通过富有时代感的艺术描写,表现了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经济关系的变化、阶级关系的更替和文化思想结构的重塑,从而反映了从封建农奴制向市民共和制过渡的社会转型和历史变革。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们站在维护和推动历史发展的立场上,对各种有碍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文艺思潮所宣扬的历史观念,诸如唯心主义思辨哲学通过宣扬自我意识和绝对理念所表现出来的错误的历史观念、封建主义和封建社会主义所宣扬的滞后的倒退的历史观念、空想社会主义文艺思潮所宣扬的超前的虚幻的历史观念,以及教条主义的文艺思潮所宣扬的各种时空错位的历史观念,都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析。非历史化的各种社会文化思潮笼统地否定历史是不妥当的,但批判非人化的历史却是正当的和正义的。必须指明的是,对非人化的历史进行马克思主义批判和非马克思主义批判很不相同。非马克思主义批判多半只局限于舆论的、语言的、文本的、文化的批判,是主要诉诸或停留在精神层面的批判;这种批判是必要的,也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对人类历史和人的现实生态和命运会发生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为了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促进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我们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和实践的权威。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艺思潮,就要充分挖掘和鼓励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力量,齐心协力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13年5月17日,刘奇葆同志强调提出:“深化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重点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族复兴中国梦宣传教育,要突出思想内涵,把握实践要求,创新方法手段,在干部群众中展开,在全社会展开,坚持不懈地抓、扎实有效地抓,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聚追梦圆梦的正能量。”(12)
————————————————————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95.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21.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52.(www.xing528.com)
(5) 陆贵山.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76.
(6)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43.
(7)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3.
(8)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1.
(9)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7-558.
(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54.
(11) 陆贵山.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76.
(12) 刘奇葆.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N].中国艺术报,2013-5-2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