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低俗化文艺思潮对社会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当前,报纸、杂志、网络、电影与电视等大众传媒已成为继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之后影响青少年成长的第三渠道。这些媒介信息对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社会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的重要阵地。而在如此众多的媒体中,影视与网络等是被广大人群所青睐的场所。
第一,降低媒体的公信力。
随着媒体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传媒事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媒体公信力下降是学术界及社会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黄晓芳于1999年发表了《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一文,在文中他将“公信力”定义为:“媒介在长期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在社会里有广泛的权威性和信誉度,在受众里有深远影响的媒介自身魅力。”(21)还有郑保卫和唐远清合作的《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一文中对媒体公信力的界定:“新闻传媒的公信力是新闻传媒能够获得受众信任的能力,反映了新闻传媒以新闻报道为主体的信息产品被受众认可、信任乃至赞美的程度。”(22)诚信服务、遵纪守法、导向正确地树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是媒体本该具有的社会责任。然而,当影视与网络有低俗化倾向时,一些媒介把大量的低俗内容作为重点,哗众取宠、虚假报道、添油加醋与广告欺诈等,破坏了大众对媒体及政府的信任。另外,新闻节目的娱乐化倾向,会掩盖新闻真正的社会价值,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不仅降低媒体公信力,也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低俗化使大众传播的功能发生了转变,综合的媒体功能向单一的娱乐功能转变,于是其他大众传播功能将形同虚设。新闻媒体担任的是“社会守望者角色”,它能运用舆论的监督力量来规范社会,因此,大众传媒的首要功能是使社会各项机制得到正常运转的能力。但是,由于媒体的市场化运作和利益驱动,越来越多的商业因素介入,对娱乐化的无限度追求必然导致庸俗化,这使得媒体的社会效益以及公益性被忽视,造成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必然下降。
第二,降低文化品位。
影视与网络的低俗化把经济利益作为媒体主要价值取向。文艺自从被推向消费市场的那一刻起,它就有了商品的属性。高雅文化被认为是正统的与严肃的,成为了文艺市场中竞争的弱者,几乎被挤出了当代的舞台。低俗化也导致低俗文艺的膨胀与泛滥,使人民群众的文艺活动没有了自由的创造性,只是盲目地跟风和重复,广大人民群众从影视与网络中获得了短暂的笑声,却离快乐越来越远;人民群众在影视与网络面前释放了感情,头脑里的理性却渐行渐远;人民群众的生活被娱乐填充,对周围人和事却变得越来越陌生了。文艺本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在低俗化的媒体中,文艺的多元性被否认,文艺的意义被狭隘的局限为“宣泄和享乐”,只要感性不要思想,只求享乐不求深度。低俗化文艺思潮把大众文化引向了庸俗和恶俗,极大地扩散了大众文化的消极面的影响。“在当代文艺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影像,尤其是后者。电影、流行歌曲、电视、广告等,只要是人民群众所喜欢的,无一不具备有娱乐的功能。”(23)相应的,电影歌星、球星、导演、明星与音乐制作人等,取代了昔日哲学家、文学家、诗人、国学大师和道德圣徒的位置,成为新时代的文艺英雄了。波兹曼认为:“生活在媒体时代的人的智力低于纯粹的口语时代和印刷术时代的人的智力,因为一种文化的智力决定于重要交流方式的性质。”(24)在他看来,我们生活的时代,媒介把信息变成“垃圾”,而我们就成了“垃圾”的收藏者。
影视与网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趣味和喜好,在各类的节目中充斥了无数的媚俗的大众文化产品。历史被简化为帝王后妃的逸闻趣事,把现代人穿越到古代影响古人生活,历史的规则被简化为一些赏罚分明的道德寓言的故事。如果漠视大众媒介的教育功能,将会导致社会价值观念的混乱,使善良、公平、正义、诚实等观念和行为得不到提倡,虚伪、拜金、偏私、邪恶等非正义观念和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批判。人民群众生活被娱乐填充,整个民族的文化智力因缺乏理性的思想开始衰退。“一个民族只知道笑却不知道为什么笑,用调侃的方式腐蚀掉了一个民族最宝贵的传统和最优秀的伦理观念,到了最后也就造成了这个民族精神的解体。”(25)
因此,当代中国应该给媒体加以引导和规范,使媒体在发挥娱乐功能的原则下,克服低俗化的负面影响,提升媒体的品格,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高品质的娱乐节目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抵制文艺思潮的低俗化,首先,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监管机制,加快立法进程。第二,从技术上切断其生存的土壤。第三,要加强媒体和人民群众的自律。第四,从根源上铲除低俗之毒害。我们要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密切关注、正确对待和处理低俗化文艺思潮的新鲜经验,注意梳理和提炼这些具体经验,将其上升到规律性认识的高度,从中归纳出对待当代中国低俗化文艺思潮的有效政策,从强化制度建设和管理的途径上进行探索。引领文艺思潮,既要加强教育,又要建立和健全制度管理,推进制度创新,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
(1) 喻国明.影响力经济——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J].现代传播,2003(1).
(2) 柴静.媒体“暴力”报道杨武事件,已成为新闻的羞辱.人民网,传媒频道,2011.11.10.
(3) 柴静.媒体“暴力”报道杨武事件,已成为新闻的羞辱.人民网,传媒频道,2011.11.10.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756.
(5) 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3.
(6) 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1.
(7) 张锦力.解密中国电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0:26.
(8) 朱四倍.打破“唯收视率论”的怪圈[N].中国文化报,2011-6-30(9).(www.xing528.com)
(9)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10)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9.
(11) 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M].许钧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9.
(12) 郭士俊.我国电视化节目“泛娱乐化”现状批评[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3) 白岩松.新闻也娱乐,疯了.新浪网,2006.9.5.
(14) 寻找.谈情感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之道[J].新闻天地,2009(8).
(15) 骆俊澎.“快女”明年见不到大家了[N].东方早报,2011-9-18(A12).
(16) 骆俊澎.“快女”明年见不到大家了[N].东方早报,2011-9-18(A12).
(17) 骆俊澎.“快女”明年见不到大家了[N].东方早报,2011-9-18(A12).
(18) 杨巧.狂欢与日常: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与大众文化,人民网,2009.12.7.
(19) 邵培仁,潘祥辉.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困境与出路[J].嘉兴学院学报,2005(5).
(20) 唐丹,蒋仲,张东新.娱乐节目低俗化原因探析[EB/OL].黑龙江新闻网:[2007-10-16].
(21) 黄晓芳.公信力与媒介的权威性[J].电视研究,1999(11).
(22) 郑保卫,唐远清.试论新闻传媒的公信力[J].新闻爱好者,2004(3).
(23) 张笑.流行文化视角下的广告视觉中心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2004.
(24)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25) 包亚明.后大都市与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3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