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虚无主义文艺思潮是在西方各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为哲学基础的错误思潮的影响下,适应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的政治需要和国内反社会主义势力的策略变化而泛起的一股带有政治性质的思潮。如果说它有什么社会作用的话,那就是这种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若得不到遏制,让它“灭其史”,其结果会摧毁人们的信念,使一些人民群众在感情上绝望。展开来说: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所反映的不仅是文化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不仅是对待历史的态度问题,而且是对待现实的态度问题。现在历史虚无主义已经成为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工具,它通过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使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基本的历史依据。
第二,抹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消解文化认同、瓦解理想信念,必将使人丧失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削弱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消融民族精神,导致民族虚无主义,解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第三,否定中国近现代史的革命主线,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史,要害是从历史依据上抽掉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从根本上否定共产党领导的合理性、正义性。这不仅将深刻销蚀历史学的科学性,而且会造成“颠倒历史真相”、误导现实运动的严重后果。
第四,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必然搞乱理论,搞乱思想,诱使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动摇党的领导地位,危害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
与历史虚无主义论者对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描画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者运用唯物史观,科学认识中国近现代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清楚地看到历史的真实图景。
第一,革命成为近现代中国历史的主旋律,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近代以来,中国农民选择了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革命,无产阶级选择了革命,这不是洪秀全、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血来潮、鼓吹煽动和随意选择的。所谓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是由少数革命家“创造出来”的论调,是不符合历史真相的。近代中国革命的发生,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中国近代革命发生的根源在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构成了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正是因为这些矛盾极其尖锐化,才引发了近代以来日益壮大的革命运动。其次,革命是近代中国不可避免的选择。近代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势力不仅不愿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而且不断加强着国家机器,加强对人民的镇压,这就决定中国人民只能通过革命的手段来完成前一个任务。如果中国人民不用革命手段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前一个任务,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后一个任务就会障碍重重,失去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因而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精英为了革命事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其深刻原因就在于此。最后,中国人民是在绝无改良希望时毅然决然地走上革命道路的。孙中山早年上书李鸿章建议变法,李大钊一度认为人们对北洋政府统治下的民国应取“补台”的态度,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中曾主张“无血革命”、“呼声革命”,而残酷的现实击碎了他们善良的愿望,迫使他们认识到,不革命,中国就没有出路,社会就不能进步,于是他们毅然举起了革命的大旗。
第二,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不仅决定了解决中国出路的手段,而且还决定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先天软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能为中国争得资本主义的前途。而“五四运动”后,“十月革命”炮火把马克思列宁主义送到中国。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终于获得了推动现代化、走向国强民富的最重要的前提——民族独立。这个伟大进步的取得,充分说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符合中国近代国情的,也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
第三,革命是现代化最重要、最强劲的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者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去研究中国的现代化与革命的关系,断言革命是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条件。革命不仅不同现代化相矛盾,恰恰是现代化最重要、最强劲的推动力量,没有革命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化。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就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讲清了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19)“正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束缚了中国人民的生产力,不破坏它们,中国就不能发展和进步,中国就有灭亡的危险。……革命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冲破这个压力,解放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解放中国人民,使他们得到自由。所以,首先就应该求得国家的独立,其次是民主。没有这两个东西,中国是不能统一和不能富强的。”(20)
第四,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道路。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近代中国是走不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一切必要的经济政治条件。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入迅速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里,虽然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过种种失误,包括“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那样大的失误,但主流是好的。我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经济发展相当快。一些不带偏见、具有远见卓识的资产阶级学者不仅不否认,而且充分肯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无疑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步性和合理性的佐证。
第五,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是推动社会发展,谋求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的党。自创立以来,在长达90多年的时间里,领导中国人民做了三件大事:创建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为中国以后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欣欣向荣的国家。这就是党的历史的本质和主流。
当然,在历史上,由于党自身思想理论和组织建设处于成长阶段、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险恶和对事物矛盾认识的过程性,党在认识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确定战略方针、实施政策措施等方面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甚至会出现暂时的全局性的问题。但是中国共产党总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在领导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争取独立统一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关于如何认识和对待历史,胡锦涛讲过一段十分重要的话:“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又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向导。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不断在以往历史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历史。中华民族历来就有治史、学史、用史的传统。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对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习历史知识,更加注重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21)“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我们党的历史、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深入思考,科学分析,不断提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自觉运用这三个规律的能力,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22)我们应该以这段重要讲话的精神为指导,来正确地研究、认识和对待历史,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怪论。
————————————————————
(1) 尤尔根·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60.
(2) 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80.
(3) 周国平.尼采与形而上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5.
(4) 陆贵山.唯物史观与文艺思潮[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93.
(5) 理查德·伯恩斯坦,罗斯·芒罗.正在到来的与美国的冲突[J].外交季刊,1997(3).(www.xing528.com)
(6) 梅荣政,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426.
(7) 梅荣政,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5.
(8) 梅荣政,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5.
(9) 梅荣政,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思潮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35.
(10) 梁柱,龚书铎.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5.
(11) 李文海,龚书铎,梁柱.近代中国是怎样走向共和的:大型电视剧《走向共和》引发的思考[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3:119.
(12) 方克立.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9.
(13) 国防大学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学习实践“三个代表”坚定革命理想信念——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1.
(14) 陈晓明.历史颓败的寓言——当代小说中的“后历史主义”意想[J].钟山,1991(3).
(15) 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1).
(16) 黄发有.准个体时代的写作: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128.
(17) 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王东亮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84.
(18) 陆贵山.中国当代文艺思潮[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76.
(1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
(2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32.
(21)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加强执政理论研究 推动执政能力建设 江西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研讨会获奖论文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356.
(22) 胡锦涛.进一步认识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增强推进改革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N].人民日报,2003-11-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