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本质特点

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本质特点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受西方后工业社会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是它的中国翻版。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阐述原生的即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而把握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本质特点。因此,后现代主义要求击溃和解构基础主义与本质主义。而且,后现代主义认为主体性是一个虚构的范畴,是根本不存在的。

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本质特点

当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受西方后工业社会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是它的中国翻版。就文艺创作与作品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阐述原生的即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而把握当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本质特点。

哲学理论与思潮为表现形态的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理性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主体性和倡导后形而上学的学术理论话语,它已超越尼采海德格尔与萨特等哲学家的反理性而从根本上拆除西方资本主义哲学的理性基石。以文艺为表现形态的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新前卫文艺运动和潮流,它反抗以启蒙理性为核心的现代主义美学风范、文学趣味、审美要求,用平民化和生活化的文艺创作代替现代主义的精美文化和拯救情结,用大众艺术商业文化替代高雅艺术,拒绝崇高,反对创作的经典化,追求语言艺术的异质性和叙述的游戏规则。具体表现形态有:

第一,反对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是消除本来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否定哲学本体论,否定世界有最终的本原和本质存在。而由这些为基础所形成的西方哲学体系中的逻辑思路,被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德里达归结为“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言中心主义”。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是指,哲学家在思维中先行假定某些理性、思想、逻辑、基本原则为世界的本原和终极性的东西,并成为一切哲学思考的逻辑起点。所谓语言中心主义是指,哲学家只能借助于文字为迫不得已的表达手段,将自己由先定框架出发而得出的真理和思想表达出来。

在后现代主义哲学看来,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言中心主义又集中表现为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所谓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泛指一切认为人类知识和文化都必须有某种可靠的理论基础和本质的学说。在这种学说中,世界所以自然有序且无含糊不清,是因为有基础和本质的存在,而这种基础和本质则是由一些不证自明、具有终极真理意义的观念和概念构成的。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总是为世界预设一个统一的“始基”即世界的终极基础,万事万物既源于它又复归于它,从而致使人类对万物的认识就是去追寻那个不变事物的“始基”和本质,对其加以表象和还原式的再现。然而,世界事物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和先在的“始基”和本质,一切都是变动的和不确定的,意义只在于解释者的解释行为中。因此,后现代主义要求击溃和解构基础主义与本质主义。

第二,反对中心和整体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里达认为:逻各斯中心主义假定宇宙存在着某种静态的封闭体,其中心或结构就是本体、实体,或者理性、上帝这些子虚乌有的面壁虚构物。他认为传统形而上学以“存在”为中心的本体论应该给予解构。因为“中心”的存在意味着“非中心”的存在,有主要元素的存在就有从属元素的存在。所谓解构,就是拆解中心结构的方法,它通过内部结构自身的矛盾,消除结构中确定的、固定的、“中心”的东西,取消中心与边缘的区分,用差异原则消解“中心”概念,以边缘分割和消解中心,最终使中心不复存在。解构所看中的是差异和重复,而不是矛盾和对立。后现代主义不仅强调去中心、非中心性、非确定性、差异性,而且用解构方法打破和拆除中心性和结构性,摧毁不变的终极本原,从而颠覆形而上学和本体论。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西方传统哲学预设世界是一个具有同一性的整体,而人类的认识是在差异中找到共同的中心、本质、本原与终极目的等,把差异性的统一揭示出来。这种整体性和同一性强调真理是整体的“一”,作为唯一而存在,与差异的“多”相对立;而承认差异的“多”是为了达到崇高的“一”和最终吞噬“多”。因此,后现代主义否认世界是一个有着严密等级结构的、相互联系的、有规则的整体,否认事物之间具有同一性。而且,为了避免对整体“一”的追求,造成对“他者”的摧残和暴力,突出强调差异性、异质性、“多”的价值、他者的意义,提出把差异从整体性的同一逻辑中解放出来,代之以相对性和碎片化。德里达由此开创了差异性哲学;福柯则强调,认识的目的不是从差异性中找到共同因素,而是应当差异地理解差异。(www.xing528.com)

后现代主义摧毁了本体和本质,打破了整体性和同一性,冲垮了中心性和确定性。这种空前绝后的颠覆瓦解性强力,致使思想失真、价值失信、权威失尊、社会失序,以致后现代精神文化形成了一个差异、异质、碎片到处泛滥的多元化世界。

第三,消解主体性和理性精神。

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典型特征之一是高扬人的主体性。主体性哲学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作为主体可以不断认识和控制世界,利用外界的一切来为人类自己服务。因此,主体性的确立与高扬是近现代的伟大成就之一。后现代主义认为,人的主体性的构建过程突出人的能动性和中心地位,使自我膨胀和极度扩张,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固恋”。而且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现代主义高扬主体性的同时,主体性存在的意义却在丧失,例如,被掠夺的自然在报复人,人被沦为技术的奴隶,人在巨大的物欲中成为牺牲品。因此,后现代主义否定主体性,以便使人类支配、控制、干预自然和社会的“合理性”得到消解。而这又要求消除主体的主导性和客体的从属性,改造主客二元结构,取消二元模式中主体的中心地位。而且,后现代主义认为主体性是一个虚构的范畴,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在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中,人没有身份,没有自己的存在和独立的价值,只是零散的碎片,世界只有物与物的关系而无人与物的关系。这样,后现代主义由消解主体性、否定人的价值而走向极端的虚无主义。

理性作为西方文化的灵魂和绵延不断的脉流,是西方现代性得以确立的基本前提,对西方近现代历史发展有无可比拟的功勋。但是,西方理性主义确认和公奉理性的权威,是以贬低和压抑非理性的情感与意志为代价的。后现代主义对此的批判比以往的非理性主义思想家更加彻底。一方面,以消解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为前提和总导向,否定和拆除本能、意志、存在等实体性要素,因而彻底消除了理性的地位与功用;另一方面,将理性和权力联系起来,确认理性,破除了神的权威,但又设置了本质和中心这一奴役和压制的新权威。福柯列举许多事例来证明理性权威对非理性的压制,利奥塔认为随理性而来的是监狱和禁止,德里达则把理性与集权性生活方式、种族中心论与文化帝国主义等同起来。这样,后现代主义就把理性消解掉了,或者说已清除殆尽。

第四,反对传统真理观,强调透视主义和相对主义

后现代主义认为,自笛卡尔以来的西方现代主义传统哲学中的认识论和真理观,是主客二元模式的产物,是基础主义和本质主义的表现。贯彻结构思路的后现代主义,在认识和真理问题上强调透视主义和相对主义,倡导视觉的多样性、意义的多重性、解释的多元性。其基本观点主张如下:事物不存在一个先天的基础和本质,没有一个先验的、统一构造性的主体存在;事物的规律和意义只存在于人们对事物的阅读和解释行为之中,一切都在差异和流变之中展开。世界的意义不是一元的和统一的,而是多样性和歧义性的;解释世界的方式无限多样,对世界的透视角度和层面越多,解释和知识就越丰富越深刻。真理和知识与其说有真伪之分,不如说只有合法与否之别;没有真理自身,只有关于自我的、多元的真理;真理是相对于不同语境而言的,它具有多重意义;真理的绝对因素和终极价值都是虚妄的。

由此看出,后现代主义坚持了哲学的批判精神,揭露了近现代主义哲学的弊病,动摇了西方人的传统观念,因而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由于自身具有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虽看出了病症却开错了药方,因而后现代主义不可能克服现代主义哲学的危机而使西方哲学走出困境。相反地,它走向了彻底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进而实际上已走向衰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