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社会影响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社会影响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代中国人本主义文艺思潮对“人文精神”的反思与评价,是这个时期的主要话题。总的来说,当代中国文艺思潮成长中的“大众”有权拥有自己的文化“宠儿”和审美口味,同时也需要“大众文化批判”对大众文化加以引导和制衡,使其不至于按照其本性吞噬掉一个民族的崇高和精神追求。应当肯定的是,这场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是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

当代中国文艺思潮的社会影响

当代中国人本主义文艺思潮对“人文精神”的反思与评价,是这个时期的主要话题。知识分子既是言谈发出者,又是言谈所及者,在知识分子的反思性评论和对文化的批判性评论中,已经显现出知识分子对自身形象的勾勒。概括起来,通过反思和讨论,知识分子在三个意义上得以明晰化:

第一,知识分子是以现存社会结构中的专业人士的面目出现的。他们专擅的领域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以文、史、哲等专业学科为主,尤其对西方现当代的“人学”理论操练纯熟。当他们以专业学术参与到中国当下的精神现实中来的时候,显然就为自己开辟一个专有的领域。在这里他们得心应手,常常流露出一种自炫式的快感和对“现代语词”魅力的崇拜。

第二,透过对立一方的反唇相讥,显示出了“人文精神”大讨论中也存在着种种局限性。一是这场讨论具有鲜明的人文知识分子属性。人文知识分子虽然关怀现实人生,也只是虚构的和精神化的心灵痛苦与失落感。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人本主义大讨论是知识分子通过拯救世界来拯救自身的话,那么,20世纪90年代人文主义精神大讨论则是人文知识分子通过拯救自身来拯救世界,这种不断退却的精英化在20世纪90年代的危险就是日益疏离民众,导致自身的孤立。二是这场讨论虽然由中国的人文主义精神状况有感而发,但是它的理论资源来自西方人文主义理论,大多数理论家虽然立足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但其审视和批判中国固有和现有的文化的视点和理论武器却仍然是西方的“人学”。三是由于这场讨论的“精英性”和“意识形态淡出”作用,加之对立双方的某种情绪化,在这种讨论运作模式下,既不可能断定谁“真理”在握,也不可能使对立双方的偏颇得到真正的清理。因此,人文精神虽然是一个谈不完的话题,但是这场讨论却只能不了了之。比如世俗精神论者鲜明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色彩,即所谓的“信仰”、“理想”和“权利”等,还有人文精神论者的精英立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没有得到有力的追问

第三,20世纪90年代前期,当代中国文艺思潮中的文学创作出现了“世俗化”倾向。那么,文学创作的“世俗化”到底给文学带来了什么呢?陈晓明曾说过:“这个昔日神圣透明的文坛,现在已经良莠莫辨,精品佳作无人问津,而粗制滥造者则不胫而走。对床笫的迷恋竟然成为这个时期的最高叙事原则和阅读趣味,那些‘纯文学’最后的大师们,那些当代的史诗式的巨著,居然也继续‘大承金瓶之莲露,尽演床笫之悲欢’。所谓文坛在某种程度已经变成了一个杂乱的‘废都’,一片神奇的‘骚土’”。(7)陈晓明认为,这种描写是否符合历史实际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描述和叙事已经成为当今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共识和重新倡导人文价值和终极关怀的必要前提。

我们认为,20世纪90年代前期市场经济意识的成长与普及让中国社会的世俗化倾向日益明显,一部分作家艺术家转变自己的创作理念,调整自己的创作姿态,揣摩并迎合大众的口味,创作出了一批“世俗化”倾向明显的文艺作品。更有一些艺术家使自己的创作行为具有了一种商业化的色彩。显然,这些事实有力地冲击和动摇了人们既往的艺术理念。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文艺创作既有丰富多彩的一面,又有复杂的一面,文艺的“世俗化”在这一时期构成了新的文艺景观。总的来说,当代中国文艺思潮成长中的“大众”有权拥有自己的文化“宠儿”和审美口味,同时也需要“大众文化批判”对大众文化加以引导和制衡,使其不至于按照其本性吞噬掉一个民族的崇高和精神追求。

应当肯定的是,这场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是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的。尽管这场讨论有空疏玄虚的缺陷,但是它显示了人文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所面临的问题:如何重构分裂的自我?如何确立自身的价值与意义?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人文知识分子看清自身的境遇,调整生存姿态,建构理想的自我,是非常有益的。

————————————————————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国内哲学动态》编辑部.人性、人道主义问题讨论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6.(www.xing528.com)

(2) 高青梅,吴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55.

(3) 陆贵山.中国当代文艺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89.

(4) 刘白羽.清除精神污染,促进文艺创作繁荣[J].红旗,1994(1).

(5) 程代熙.新时期文艺新潮评析[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191.

(6)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38-339.

(7) 王晓明.人文精神寻思录[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1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