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撰写了大量的经济学、政治学和哲学等论著。他们虽然没有一部完整的文艺学专著,但是在他们的论著中包含了深刻的文艺论述。他们对文艺问题的论述,虽然不是以完整的专著形式出现,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文艺思想是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为适应革命事业的需要,在对传统的现实主义进行批判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的,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类的文艺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其中包含关于文艺的基本性质、文艺的特殊性质、文艺的形成过程和文艺的自身发展等,这些都对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探讨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1.意识形态性是文艺的基本性质
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其作用在于协调和克服一定经济基础内部的矛盾,进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一定的意识形态总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基础的反映,既具有一般社会意识的共性,又反映相应的经济与政治内容并能透过纷繁复杂与瞬息万变的社会表象把握历史本质和规律。对文艺创作而言,创作主体身处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思想意识、观念形态必然会打上时代烙印。文艺不可能完全是个人情感的产物,它总是以复杂多样的方式反映一定群体、民族和社会的意志与愿望、利益与追求,并以其独特的审美特性深刻揭示社会历史规律,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
2.意识形态性是文艺的特殊性质
意识形态是由思想家和作家、艺术家根据一定的精神资源和思想素材创造而成的,虽然经济基础与物质资料生产对这种创造活动起着最根本的推动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仅仅是经济关系的“分泌物”,事实上,意识形态的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艺术是掌握世界的特殊方式。在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发展中,上层建筑中的道德、政治、宗教等各种因素一直起作用,而且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
3.意识形态根源于经济基础,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身发展规律
任何时代的意识形态,包括政治、道德、宗教与艺术等都在继承前人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经历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属于自身的特质与规律。正是这种历史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使文艺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能始终保持自己的审美品格,根源于现实基础又超乎其上,不为机械的社会历史定律所左右。
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角度论证了文艺及其规律。文艺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这是由其根源于经济基础的基本属性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所共同决定的。只有承认这一根本前提才能透过纷繁复杂的文艺现象把握其后的本质与规律。
马克思对文艺现象的基本定位是:文艺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上层建筑部分,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根据他的长期研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他所发现的科学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精辟的概括,就如列宁后来所指出的,《序言》对于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
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1)这里,马克思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这就是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与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关系的理论。马克思的经典论述为理解文艺的社会本质、文艺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艺发展的规律,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从而引起了人类文学艺术理论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原理,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受社会存在决定和制约的。(www.xing528.com)
马克思在分析文艺现象时,列举分析了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以及它们与物质生产与社会发展形式的关系。根据马克思的分析,类似史诗这种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艺术发展不发达阶段才可能存在。而当艺术创作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就再也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被创造出来。作为艺术领域内部的不同的艺术种类的关系也是如此,艺术领域与艺术发展一般关系更是如此。因此,当社会物质生产向前发展了,神话也就消失了。“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自动纺机、铁道、机车和电报并存吗?在罗伯茨公司面前,武尔坎又在哪里?在避雷针面前,丘比特又在哪里?在动产信用公司面前,海尔梅斯又在哪里?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在印刷所广场的旁边,砝码还成什么?”(2)
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现象的定位是:文艺最终不能从文艺自身,而应该从社会存在,从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从经济基础上求得科学的解释。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
关于“掌握方式”,学术界同样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是指从不同的角度、观点和要求去观察世界;有的人认为是指艺术的认识或反映世界的方式;有的人认为与艺术生产的关系十分密切。艺术生产的过程,集中体现了人对世界的艺术掌握。还有的人认为,把艺术看作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论述,是这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而大多数人都认为,艺术掌握方式就是艺术的思维方式,即艺术思维方式。
从系统论的观点而言,人类对世界的掌握,是一个由多层次和多个子系统有机构成的动态系统,根据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四种掌握世界方式的理解,可分为三大类型:一是人类对世界的精神掌握的方式;二是人类对世界的实践掌握方式,即改造世界、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生产实践活动;三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
从艺术的本质而言,在世界事物中,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属于精神事物,同时,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形态,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艺术生产”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有着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因此,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既是一种精神实践的掌握方式,又是一种艺术生产实践的掌握方式,是综合艺术精神与艺术生产实践方式来掌握世界的。
那么,马克思提出的实践——精神方式是否就是艺术掌握方式呢?其实不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关于“美的分析”中,从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审美判断,从而总结出审美判断所出现的一系列矛盾的二律悖反的现象。“它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不是实践活动,却产生类似实践活动所产生的快感;它不涉及概念,不是认识活动,即又需要想象力和知解力两种认识功能的自由活动,要涉及一种‘不确实的概念’或‘不能明确说出的普遍规律’;它没有明确目的,却又有符合目的性;它虽是主观的、个别的,却又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最重要的还是它不单纯是实践活动而近于实践活动,它不单纯是认识活动而近于认识活动,所以它是认识与实践之间的桥梁。”(3)结合康德关于美的分析中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一种通过对美的事物的能动的认识、反映并通过艺术生产实践将这种精神实践理性成果物化为艺术作品而全面掌握世界的方式,其艺术实践成果体现着主体精神方面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价值判断以及主体的情感、个性,表现出主体在艺术实践中精神方面的体悟能力和对艺术语言形式美感的感受能力和掌握能力。“人之所以进行‘艺术生产’,制造美术作品,主要不是实用,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影响人们的精神。”(4)而马克思所说的实践——精神掌握方式,“是一种既包含着人类对世界的思维、认识、反映的精神掌握方式,又包含着人类对世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实践方式的综合地掌握世界的方式。”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与实践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从总体上看均属于人类综合精神与实践两个方面来掌握世界的方式,但从掌握的形式看,艺术掌握方式大多不直接与物质实践相联系,主要不是直接为物质实践服务,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而美术这种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则有自己的特殊属性,主要是审美属性。”(5)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直接为物质实践服务,许多直接服务于人类创造物质产品的需要,如生产模型、工业设计、图表和图样等,主要是直接为物质实践服务。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贯穿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也是一种科学的历史主义方法。根据马克思、恩格斯这一原则规定:历史从何处开始,思维进程便从何开始,历史是思维的历史内容(内核),思维是历史的思维形式(外壳)。因此,我们考察马克思“掌握世界方式”的命题,也只有以马克思恩格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把这一命题的探讨置于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史这样一个开放的系统中进行考察,才能得到马克思关于“艺术掌握世界”的确切内涵。
马克思提出的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从揭示意识和存在的基本关系出发来考察的。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就把人与自然界相联系的活动方式分为“理性领域”和“实践领域”两大类;并在以“活动”为论述重点的一系列重要著作中把人类活动分为“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与“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而把人对世界的掌握方式分为精神掌握方式和实践掌握方式两大类。
同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明研究政治经济学必须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时,明确指出:“具体总体作为思维总体,作为思维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但是,绝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凌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6)马克思还在此正式提出“掌握世界的方式”这个命题,认为理论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的。这种不同就在于,前者“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7)显然,马克思在这里是从思维方式、思维方法与思维形式的角度来阐明“掌握世界的方式”这个命题的,因而,它和康德、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所阐明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角度有着内在的相承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