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晏子春秋》:研究古代小说史的反思与重构

《晏子春秋》:研究古代小说史的反思与重构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晏子春秋》具有明显的虚构特征。到了今天,学者们已经认为《晏子春秋》中的八篇都不是晏子的作品了。《晏子春秋》中的很多故事具有传说性质。《晏子春秋》所写的不是历史,写作时有大量的虚构,因而《晏子春秋》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最早的专人短篇小说集。《晏子春秋》最大的成就,是用小说笔法塑造了晏婴这一艺术形象。晏子善于进谏的特征在《晏子春秋》中作了特别强调。《晏子春秋》共8卷,其中前两卷都是关于晏子进谏的故事。

《晏子春秋》:研究古代小说史的反思与重构

晏子春秋》共8卷,215章,每章都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而这些小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晏子,可见作者是有意把与晏子的相关故事汇为一编,因而《晏子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专人故事集。现在一般认为《晏子春秋》成书于战国,依当时的书写条件和载体条件,这部近五万字的作品堪称巨著了。

《晏子春秋》具有明显的虚构特征。今本《晏子春秋》8卷是刘向所定,刘向整理时,就已经怀疑其中有些篇章是虚构之作:

其书六篇皆合六经之义;又有重复,文辞颇异,不复遗失,复列为一篇;又有颇不合经术,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故亦不敢失,复以为一篇。(刘向《晏子叙录》)

那些有所重复但文辞颇异的作品,已未免虚构;而“似非晏子言,疑后世辩士所为者”,当然更是虚构之作。当然这只是刘向的意见。到了今天,学者们已经认为《晏子春秋》中的八篇都不是晏子的作品了。

《晏子春秋》中的很多故事具有传说性质。例如《晏子使楚》是《晏子春秋》中广为人知的故事,王绪霞有专文《晏子未使楚考——兼论〈晏子春秋〉的俳优小说性质》[7],专门论述晏子未曾使楚。其实玩味《晏子春秋》为文的口吻,会发现作者的态度绝不是为了记载历史事实,而是在津津乐道于一些民间传说,当然这些民间传说的主人公都是晏子。既然是传说,就不可避免有加工成分,甚至移花接木、无中生有。杨毅在其硕士论文《〈晏子春秋〉与史、子诸书之比较》中,既分析了《晏子春秋》把《左传》中的故事进行了再加工的现象,又列举了一些纯属虚构的故事。例如“晏子治东阿”的故事,记载的是齐景公在任命晏子为齐相之前,先让晏子当了六年东阿宰,而事实是齐景公五年时,晏子已经相齐三年了;再如晏子见吴王夫差之事,夫差即位吴王时,是齐景公五十三年,而在此前五年,晏婴已经去世;再如孔子相鲁时,晏婴已经去世,但《晏子春秋》中却有晏子评价孔子相鲁的故事。这样的虚构之作,在《晏子春秋》中比比皆是。另外《晏子春秋》中除了有这些虚构之作,还有一些志怪之作。例如卷一中的“景公将伐宋梦二丈夫立而怒晏子谏”,就具有志怪小说的色彩。

高亨认为《晏子春秋》的“性质接近历史小说[8],董治安说《晏子春秋》是一部“接近历史小说的散文作品”[9],未免有些保守。《晏子春秋》所写的不是历史,写作时有大量的虚构,因而《晏子春秋》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最早的专人短篇小说集。

《晏子春秋》最大的成就,是用小说笔法塑造了晏婴这一艺术形象。高亨先生概括了晏子的形象特点,说他是“同情人民、反对暴政、效忠齐国、坚持正义、敬礼贤士、生活朴素、态度谦虚、智慧充溢、谈辩锋利的政治家形象”[10]。晏子的形象是齐国传说的产物,而传说则具有民众性,所以晏子实际上是齐国普通民众理想人物的化身,他身上集中体现了齐国人的优点。这些优点历两千年而未改,至今犹存。例如前些年热播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剧中的主人公刘墉,其形象特征跟晏婴非常相似,而他们两人恰好都是宰相,也都是今天的山东高密人。

晏婴的形象特点,是通过一个个故事表现出来的。下面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分析晏子的形象特征。

景公疥且疟,期年不已。召会谴、梁丘据、晏子而问焉,曰:“寡人之病病矣,使史固与祝佗巡山川宗庙,牺牲珪璧,莫不备具,数其常多先君桓公,桓公一则寡人再。病不已,滋甚,予欲杀二子者以说于上帝,其可乎?”会谴、梁丘据曰:“可。”晏子不对。公曰:“晏子何如?”

晏子曰:“君以祝为有益乎?”公曰:“然。”“若以为有益,则诅亦有损也。君疏辅而远拂,忠臣拥塞,谏言不出。臣闻之,近臣嘿,远臣喑,众口铄金。今自聊摄以东,姑尤以西者,此其人民众矣,百姓之咎怨诽谤诅君于上帝者多矣。一国诅,两人祝,虽善祝者不能胜也。且夫祝直言情,则谤吾君也;隐匿过,则欺上帝也。上帝神,则不可欺;上帝不神,祝亦无益。愿君察之也。不然,刑无罪,夏商所以灭也。”

公曰:“善解余惑,加冠!”命会谴毋治齐国之政,梁丘据毋治宾客之事,兼属之乎晏子。晏子辞,不得命,受相退,把政,改月而君病悛。公曰:“昔吾先君桓公,以管子为有力,邑狐与穀,以共宗庙之鲜,赐其忠臣,则是多忠臣者。子今忠臣也,寡人请赐子州款。”辞曰:“管子有一美,婴不如也;有一恶,婴不忍为也,其宗庙之养鲜也。”终辞而不受。(《晏子春秋》卷一第12条)

这则故事较长,所表现的晏子特征也多。景公生病一年多了,他让史固与祝佗巡山川宗庙祭祀以求病愈,结果病情不仅不好转,反而加重,于是他想杀掉史固与祝佗,问会谴、梁丘据、晏子是否可以。祭祀不能如愿,杀掉祭祀之人,在常人看来,顺理成章,所以会谴、梁丘据表示同意,但晏子不同意。他说如果祭祀有用,那么诅咒也有用;祭祀的人只有两个,但因为国君疏远忠臣,百姓诅咒国君,诅咒者是全国人民,两个人的祝福远不如全国人的诅咒,所以他们两人是没有罪的。景公赞同晏子的意见,把会谴、梁丘据的权力都转交给晏婴,让晏婴执政,一个月后景公的病就好了。景公要给晏婴赏赐,晏婴推辞不受。

晏子在这则故事中,一是表现出他超出常人的推断能力。确实,两个人的祝福比不上全国人的诅咒,他们两人是没有罪的。他的这一推断能力在会谴、梁丘据的衬托下,表现得非常明显。二是表现出他非同寻常的进谏能力。事件的起因是景公的生病,但晏子能够由此引申出国君疏远股肱之臣等过失,使得国君心悦诚服,并改变措施,使得齐国走上正路。三是表现出他超强的治国才能。执掌齐国才一个月,国君的病就好了,说明齐国这一个月被晏婴治理得很好。四是表现出他有功不受赏的高尚品质。这些品质都是老百姓所喜闻乐道的。

晏子善于进谏的特征在《晏子春秋》中作了特别强调。《晏子春秋》共8卷,其中前两卷都是关于晏子进谏的故事。在这些进谏中,晏子阻止国君虐杀无辜、要求国君救济饥民、要求国君疏远佞臣、要求国君勤劳为政、要求国君不要大兴土木,等等。与其说是晏子在进谏,毋宁说是百姓希望能有晏子这样一个人物,能够向国君表达他们的愿望,能够规范国君的言行,从而使得国家富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晏子的形象要作如是观。

晏子超强的进谏能力是他综合能力的体现。例如:(www.xing528.com)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狱。”

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

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善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

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春秋》第一卷第25条)

因为圉人把马养死了,爱马的齐景公勃然大怒,要肢解圉人。这是国君的暴行,但国君已经决定了,谁能阻止呢?如果晏子怒气冲冲地指责国君,那么其下场可能跟这圉人一样。这时晏子没有直接阻止,而是问景公:“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言外之意,尧舜这样的圣君,是不肢解人的;肢解人的国君,只能是暴君。景公马上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吩咐把圉人送到监狱。这时如果晏子直接阻止,那也是很困难的。晏子顺着国君的意思,对国君说:这个人恐怕不知道自己的罪就死了呢,我为您数落一下他的罪吧,让他知道自己的罪,然后再送到监狱去处置他。国君当然同意,于是晏婴就对圉人说:国君让你养马,你把马养死了,这是你的第一个死罪;你养死的是国君最喜欢的马,这是你的第二个死罪;你让国君因为一匹马而杀死了一个人,全国百姓听了后就会怨恨国君,别的国家听到后就会轻视我国,这是你的第三个死罪。现在把你送到监狱去吧。这些话虽然是对圉人说的,但实际上是说给景公听的。道理说得如此明白,景公只能把那个圉人放掉了。

圉人是一般百姓,晏子救了这个圉人,表现出了他对百姓的爱护;晏子在救人时,举重若轻,反言若正,似乎在谴责圉人,实则是责备国君;他的话,也确实是既挽救了圉人,也使得国君免于骂名。当然最为精妙的是晏子在人命关天的紧急情况下,依靠他的智慧和敏捷,选择了最为恰当的处理方式。

晏子不仅敏捷有智慧,他还有大无畏的精神。例如:

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杼与庆封相之,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令无得不盟者。为坛三仞,坎其下,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有敢不盟者,戟拘其颈,剑承其心,令自盟曰:“不与崔庆而与公室者,受其不祥。”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所杀七人。

次及晏子,晏子奉杯血,仰天叹曰:“呜呼!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俛而饮血。崔子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脰,剑既在心,维子图之也。”

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云:‘莫莫葛虆,施于条枚,恺恺君子,求福不回。’今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崔杼将杀之,或曰:“不可!子以子之君无道而杀之,今其臣有道之士也,又从而杀之,不可以为教矣。”崔子遂舍之。

晏子曰:“若大夫为大不仁,而为小仁,焉有中乎!”趋出,授绥而乘。其仆将驰,晏子抚其手曰:“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命县于厨,婴命有系矣。”按之成节而后去。诗云:“彼己之子,舍命不渝。”晏子之谓也。(《晏子春秋》第五卷第3条)

这是一则精彩的短篇小说。在“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的情形下,晏子带剑而入,已表现出他的勇气;在“戟拘其颈,剑承其心”的窒息气氛下,在已经杀了七人的情况下,晏子依然谴责“崔子为无道,而弑其君”,偏偏说“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在崔杼的威逼利诱下,晏子依然不改其志,依然大义凛然地斥责他。最后崔杼没敢杀他,晏子出来后,他的车夫想赶着马尽快逃离,晏子按着他的手说:“徐之!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野,命县于厨,婴命有系矣”,此时的晏子竟然如此镇定。之后他们才“按之成节而后去”。晏子“抚其手”这样的细节,他们“按之成节而后”的从容,对于刻画晏子的性格特征很有帮助,但它们都是作者的虚构之词。

晏子的清贫也是《晏子春秋》中重点强调的内容。在卷六中,有多则故事用来写晏子虽然清贫但不接受赏赐,例如“梁丘据言晏子食肉不足景公割地将封晏子辞”“景公以晏子食不足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使田无宇致封邑晏子辞”“田桓子疑晏子何以辞邑晏子答以君子之事也”“景公欲更晏子宅晏子辞以近市得求讽公省刑”等,都是这样的文章。古代物质条件不足,百姓生活都比较困难,他们也希望朝廷的官员们都是清官。后世小说中的清官情结,在《晏子春秋》中就已经存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