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林外史》: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反思与重构

《儒林外史》: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反思与重构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物以稀为贵,《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其价值就在于此。但这些作品的讽刺性都不能与《儒林外史》相比。《儒林外史》的成就,主要是塑造了一系列愚昧可怜的读书人形象。《儒林外史》中,这样的笔法随处可见。这一体制虽有其弊端,但也有其独到的长处,而《儒林外史》的内容恰恰能够充分发挥它的长处。这是《儒林外史》形式上的不可及处。

《儒林外史》: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反思与重构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20]

恕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所以中国古代的讽刺小说很不发达,长篇讽刺小说就更为少见了。物以稀为贵,《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其价值就在于此。

《儒林外史》之前,也出现了一些堪称为讽刺文学的作品,例如先秦《诗经》中的《伐檀》《硕鼠》,诸子百家中的“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等寓言,《史记》中的《滑稽列传》,孔稚珪的《北山移文》,侯白的《启颜录》,甚至到了清初还出现了刘璋的中篇讽刺小说《斩鬼传》,等等。但这些作品的讽刺性都不能与《儒林外史》相比。在《儒林外史》之后,也出现了《镜花缘》《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等具有讽刺、谴责性质的名著,但它们的成就也逊于《儒林外史》,所以鲁迅说“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21]

《儒林外史》的成就,主要是塑造了一系列愚昧可怜的读书人形象。吴敬梓出身大家望族,其祖上考取进士者很多,他自幼也有志于考取功名。但他屡试不第,在父亲早亡之后,又受尽了族人的欺凌之苦,他自己不善经营,终于家产丧失殆尽,被迫离开家乡。坎坷的经历,不仅让他认清了大家族的炎凉,也让他认识到了科举制度人性的戕害。他把他的认识发而为文,于是就有了《儒林外史》,就有了《儒林外史》中一系列可悲、可怜、可叹而又令人痛心的人物形象。

讽刺小说不是谩骂小说,也不同于谴责小说。例如第四十七回“虞秀才重修玄武阁,方盐商大闹节孝祠”中有下面一段:

方六老爷行了一回礼,拘束狠了,宽去了纱帽圆领,换了方巾便服,在阁上廊沿间徘徘徊徊。便有一个卖花牙婆,姓权,大着一双脚,走上阁来,哈哈大笑道:“我来看老太太入祠!”方六老爷笑容可掬,同他站在一处,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方六老爷拿手一宗一宗的指着说与他听。权卖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

“宽去了纱帽圆领”的方六老爷,站在高阁之上,笑容可掬地同大脚权卖婆站在一起,他在“拿手一宗一宗的指着”下面的执事说给她听,她则“一手扶着栏杆”,一手竟然“拉开裤腰捉虱子”,而且还“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这等俗陋不堪的场景,竟然是发生在节孝祠中,而这个方六老爷,正是刚才送自己的母亲“方老太太入祠”的主角。刚才方老太太的亭子入祠时,这个方六老爷跟在亭子后,他后面是当地最为显赫的彭二老爷、彭三老爷、彭五老爷、彭七老爷,再其后是六七十位余、虞两家的举人、进士、贡生、监生,还有余、虞两家的六七十位秀才。而这余、虞两家的一百三四十位进士秀才们,都是自己家有入节孝祠的却不去参加,趋炎附势参加了方家的,而方家的主要人物就是这个毫无品位的方六老爷。这段文字被评为“作者虽以谑语出之,其实处处皆泪痕也”[22],确实,这一百多位读书人,可谓斯文扫地,不知廉耻。吴敬梓也是读书人,他在这里画出了一幅群丑图,其内心之苦痛,可想而知。

《儒林外史》中,这样的笔法随处可见。小说除了楔子外,所写的第一个读书人是周进。六十多岁的周进已是花白胡子了,却连秀才都没考中,仍然被人称为“小友”,连进入贡院考举人的机会都没有。他跟着姊丈金有余来到省城,到了贡院门口,想进去看看,却被看门的大鞭子打了出来。晚间他央求金有余,金有余花钱买通了关系,领着周进进了贡院。周进一进号门,“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众人把他救醒后,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次没死过去,只是“放声大哭起来”,众人劝也劝不住。而且“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最后他“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的口里吐出鲜血来”。作者只是顺笔写来,但作者让一个六十多岁花白胡子的老头在地上打着滚儿哭,就把科举失利对周进的摧残折磨写了出来。最后周进在众商人的帮助下,捐了一个监生,参加了乡试,考中了举人,之后又考中了进士,平步青云,升了御史,被点为广东学道。

周进在广东又录取范进为秀才。54岁的范进“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腊月里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等他交卷子时,“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后来范进中举,中举之时他疯了,虽然他的疯病被胡屠户一巴掌打好了,但他的母亲又高兴死了。丧母之后的范进在汤知县家里吃饭,按照孝制,不能用豪华的餐具,他不敢用“银镶杯箸”,即使换了磁杯、象箸也不敢用,一直到换了白颜色的竹箸才肯用。但按照孝制,他应该吃素,这让汤知县很担心,因为他没准备素饭,可是范进竟然“在燕窝碗里捡了一个大虾元子放在嘴里”,其虚伪做作之态尽现。

高妙的文学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儒林外史》中的周进、范进等人物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但也是抽象的,也就是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一些共性,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具有讽刺意义。例如上面的范进吃大虾元子一段,卧闲草堂本就有以下评语:

上席不用银镶杯箸一段,是作者极力写出。盖天下莫可恶于忠孝廉节之大端不讲,而苛索于末节小数。举世为之,而莫有非之,且效尤者比比然也。[23](www.xing528.com)

即使在当今时代,不也是有很多人“于大端不讲,而苛索于末节小数”吗?不也是有很多事“举世为之,而莫有非之,且效尤者比比然也”吗?

周进、范进中举之前狼狈贫困,他们不得不放下身段,做一些自己不甘心做却不得不做的事。周进、范进不得不如此,吴敬梓恐怕也不得不如此[24];因而吴敬梓是在写周进、范进,但也在写他自己,这才是《儒林外史》的“泪痕”所在。

读《儒林外史》读不到这一层,是不可能真正了解吴敬梓内心的伤痛的,也不可能了解《儒林外史》中周进、范进等形象的穿透力。这样的穿透力,只有这些超一流的文学作品才能达到,绝非后世的仿作者所能具有。

儒林外史的结构非常独特,即它虽是长篇小说的篇幅,却由一些短篇小说构成。这一体制虽有其弊端,但也有其独到的长处,而《儒林外史》的内容恰恰能够充分发挥它的长处。这是《儒林外史》形式上的不可及处。

对《儒林外史》这种体制的批评,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说《儒林外史》“没有布局,全是一段一段的短篇小说连缀起来的;拆开来,每段自成一篇;斗拢来,可长至无穷。这个体裁最容易学,又最方便。因此,这种一段一段没有总结构的小说体就成了近代讽刺小说的普通法式[25]。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则说《儒林外史》:“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因亦娱心,使人刮目矣。”[26]

胡适、鲁迅的这一看法对后世颇有影响,很多小说史、文学史都这样评价《儒林外史》的结构。但这种观点是以西方的长篇小说标准来要求《儒林外史》的。西方长篇小说往往以一个或几个人物贯穿整部小说,而《儒林外史》则没有这样贯穿全篇的人物,它往往用三两回集中写一两个人物,后面的三两回又写另外的人物,这使得它就像是一些短篇小说的合集,此即鲁迅“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之意。

但用一些小故事构成一个长篇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并不少见。《晏子春秋》是由一些小故事连缀而成的,而且它的各小故事之间没有关联。《古镜记》也是由几个小故事构成的,这些小故事以时间为序、以古镜为线索,集中为一个篇幅较长的小说,其结构与《儒林外史》相似。长篇小说中,较为典型的是《水浒传》的前半部分,它是由一个个英雄好汉的故事连缀而成的。所谓的鲁十回、林十回,就是指单独写鲁智深的十回、单独写林冲的十回。

判断一部作品的体制是否优秀,最主要的是看它能否承载精彩的人物形象,能否反映作者的思想,而不应该用某种特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作为标准来衡量。《儒林外史》这种“颇同短制”的长篇形式,能够塑造出一批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能够充分表达吴敬梓的思想感情,那么吴敬梓选择这种体制就是正确的,不应该受到指责。而且,只有这种“颇同短制”的写作手法,才能最大限度地让更多的知识分子粉墨登场,才能在有限的篇幅内最大限度地展示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作者的讽刺之情和悲悯之心。另外,只用两三回的篇幅来刻画一个或者两个人物形象,作者就只能在这有限的篇幅内竭力突出这些人物最精彩的个性特征,从而给读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这是《世说新语》的写作手法)。从这些方面来看,这种“颇同短制”的体制,要优于那些用一两个人物贯穿全篇的体制。

张锦池在《论〈儒林外史〉的纪传性结构形态》中,仔细分析了吴组缃的“连环短篇”说,闲斋老人的“功名富贵”说,吴小如的“时间顺序”说,章培恒的“作者在写作时,对故事所发生的时间是经过精心考虑的”说,以肯定的态度深刻分析了《儒林外史》的这种体制。他认为:

“时间顺序”是《儒林外史》情节结构的暗线(这是源于作者的史家态度),“功名富贵”是《儒林外史》情节结构的明线(这是源于作者的价值观念),“连环短篇”是《儒林外史》情节结构的外在特征(这是源于作者的人文精神)。[27]

于是这看似无结构的《儒林外史》,其实具有非常严密的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