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馆藏文献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江西省图书馆加大了对图书保护的力度。20世纪80年代前多采用传统方法防治虫害、霉菌,预防火灾,如选用地板房间作馆库,室内设置空气对流的窗户,用樟木书箱或书橱装书,尽量减少书籍与空气的接触,在房前屋后配置消防水龙头、高压水枪、各种灭火器等消防设备。1980年以后,江西省图书馆逐渐使用湿度自动控制仪、空气调节器等机械设备调控库房温湿度。图书保护技术由传统手工的方法向现代化管理发展。由于古籍保护前面已作介绍,这里仅对江西省图书馆的文献缩微与文献复印工作作一简述。
一、文献缩微
缩微是运用摄影技术,将手写型或印刷型文献资料缩微在银盐感光的材料上,即胶卷或胶片上,原图像和文字按比例缩小,因而名“缩微”。缩微胶片主要有16mm、35mm卷片两种形式,具有安全可靠、长久保存、法律效力、节省储藏空间等优点。
1983年10月26日,文化部发出《关于尽快落实图书馆缩微复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系统图书馆从全局出发,加强协作,共同努力做好这项工作。1984年文化部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长期规划会上,制订了图书流通、缩微复制、图书保护等科技和装备计划。1985年1月,文化部图管局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会议,并宣布成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开始对旧报纸、旧期刊、古籍等历史文献进行抢救性的缩微拍摄。全国20多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为成员馆,江西省图书馆也在其中。1986年10月,江西省图书馆成立6人缩微小组,在拥有缩摄设备的南京图书馆协助下,应用缩微技术开展文献再生性保护工作。
江西省图书馆的缩微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资料(提供)馆时期和拍摄馆时期。
1.资料(提供)馆时期(1985—1997)
1986—1997年,由于无文献缩微复制设备,江西省图书馆仅仅处于资料提供馆的状态。其间,从事缩微工作的有6人,后减至2人,负责对缩微中心计划缩微拍摄的馆藏江西省民国时期出版的报纸、杂志进行整理、登记、补缺,分别送往南京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缩微拍摄;缩微拍摄完毕后,原件取回(补缺的则送回借出单位)还原装订。缩微中心保存母片,并将母片制成拷贝片返还省馆。
经过4年多的艰苦努力,到1990年底,共缩微整理复制馆藏新中国成立前报纸156种251卷139 848拍,胜利完成馆藏1949年前报纸的缩微化。缩微小组人员在整理工作中摸索出旧报纸分半解体法、黏结物揭除法、裂缝拼接法和胶带横断切割法等技术与方法。在1987—1989年的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年会上,连续三年被评为“文献抢救工作先进单位”,受到文化部图书馆管理局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的表彰与奖励。
截至1997年,江西省图书馆共有74种民国报纸被缩微拍摄,累计423卷;202种民国时期杂志被缩微拍摄,累计208卷。
2.拍摄馆时期(1998—)
1997年,在缩微中心的帮助下,江西省图书馆配置了一套缩微复制设备,包括Ap5冲洗机、M2拍照机、RP605Z还原机、PR1拷贝机、3001型接片机、4004型密度计、计算机、针式打印机、空调机各一台,以及其他有关设备。1998年,缩微中心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对缩微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同时对该馆2名缩微人员进行缩微复制工作的培训。当年,省馆上报拟拍的地方报纸8种,经缩微中心同意后即自行拍摄。1999年,馆里增加1名缩微人员,并派往成都参加缩微中心举办的缩微拍摄培训班。
1998—2000年,省馆缩微拍摄新中国成立后的3种地方报纸,计38 996拍。其中《南昌晚报》(原名《新南昌报》)21 880拍,《南昌日报》9 960拍,《江西日报》7 156拍。(www.xing528.com)
2002年,省馆改革,原有3名缩微技术人员都离开了特藏部。经缩微中心的协调,省馆新派2人前往湖南省图书馆跟班学习缩微拍摄冲洗技术,当年学成归来。2003年,江西省图书馆恢复缩微拍摄工作,截至2009年底,共缩微拍摄新中国成立后的6种地方报纸,计167844拍。其中《南昌晚报》(原名《新南昌报》)48685拍,《南昌日报》10636拍,《江西日报》13988拍,《赣南日报》36861拍,《九江日报》26131拍,《经济晚报》31543拍。
3.缩微文献的保藏与阅览
20世纪80年代,江西省图书馆购买《四库全书》《内阁八旗世袭谱档》《民国江西统计资料》等缩微文献近600卷,由于当时既无阅读设备,又无专门的存储柜,更无恒温恒湿设备,故缩微文献的保藏与阅览均未正常地开展。
缩微还原阅读机
1987年11月,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赠送给江西省馆2台YT16/35D—400型多用缩微阅读器。迁入新馆后,省馆配置3台缩微阅读器(其中2台35mm、1台16mm)。同时配置专门的缩微文献存储柜、空调机、除湿机、冷藏柜、空气清新机等。这些缩微阅读设备的添置,为省图书馆利用缩微资料创造了条件,由此省馆开始对读者开放馆藏缩微文献。
二、文献复印
1975年6月,江西省图书馆购入全省公共馆第一台复印设备——上海产海鸥牌氧化锌静电复印机,并率先利用静电复印机复印馆藏全部《江西日报》。1980年4月、1982年12月、1984年8月又分别装备武汉长江—600型、长江—600Ⅰ型和日本佳能公司NP400型复印机各一台。1984年添置四川产金象牌台式胶印机一台。省馆仅1981年以来就胶印复制60万页、静电复印240万页文献资料,为读者带来极大的方便。
80年代中期,全国正值纂修地方志高潮,每天都有大批读者来馆复印资料,其中有不少单位的读者携带从外县、外省复印或抄录回来的江西地方文献书刊,如本馆缺藏的江西地方志、江西人物著作、江西名胜古迹志等,到省馆加印,或被阅览室工作人员发现,这是送上门来的礼物。经馆领导决定,凡本馆缺藏的书刊资料,在读者持书来馆阅读或复印时,征得读者同意,由复印室一律加印一至二份,经费统一结算,由采编部购书经费中支付。这一措施收到良好效果。据1984年省馆工作总结统计,全年为读者复印资料总计为226813页,其中大部分为读者复印本馆的资料,也有小部分是对读者所带来的本馆缺藏的资料的复印。
1984年江西省图书馆地方文献组还编辑了一部《江西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料汇编(初编)》,其内容涵盖江西近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地理沿革、交通水利、农业、矿业、物产、科举及人物等,其中包括部分清政府的文书档案、民国时期政府内部出版物、机关事业单位的调查统计报告及部分个人著作和手稿。这些资料当时很少流传,比较珍贵。为尊重历史,保持资料的原貌,从封面到内容一律不加删削,由省馆装订厂用胶印机翻印出版,每套装订成20册,于1984年10月2日正式出版发行。当时仅印200多部,短短两个月时间就售罄。每套书定价186元,扣除成本外,还获得丰厚的利润。
1985年省馆成立的综合服务部,利用复印设备以及四通打字机、光电誊影机、摇印机等,开辟多种经营服务项目,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该部不仅为用户提供产品,也为用户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在用户中赢得良好的信誉。如对服务部经销的武汉复印机等设备,服务人员既负责上门安装调试,教会用户操作和简单的维修,还定期举办复印机用户技术培训班,全面系统地讲解复印机原理和操作规程,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复印技术人员。对于用户不能排除的故障,本市的只要打个电话,服务部就会派人上门服务;外地的来人或来函,服务部也尽量及时派人前去修理,从而给用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获得广大用户的普遍好评。三年里共创纯利27万元,给国家上交税收近15万元,在南昌市劳动服务公司系统200多个单位中名列前茅,1986年和198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先进单位。
搬入新馆后,文献复印服务一直在延续,不仅满足了读者需求,而且有效地保护了馆藏文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