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馆藏文献编目
一、馆藏文献编目发展变化
1.新中国成立前省立图书馆图书分类与目录
江西省立图书馆使用的图书分类法有三种,所有类目及号码都有比较详细的类目表可查。其中:
(1)中日文图书采用杜定友编《世界图书分类法》,著者号码也用杜氏著者号码表。即分为总类、哲理、教育、社会、艺术、自然、应用、语言、文学、史地十类。
(2)西文图书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著者号码用卡特著者号码表。
(3)中文线装书采用经、史、子、集、丛四库分类法分类,但类目稍有调整。
此外,馆藏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的图书,因本馆已经代制卡片,可供利用,仍保留原来分类系统。馆内备查目录除书式目录外,还编有以下各种卡片目录:
(1)分类卡片目录——除编目室备置一份供编目查考之用外,另陈列目录室中一份,专为读者使用。有中日文图书目录、西文图书目录、中文线装书目录三种。
(2)书名卡片目录——目录中除每书制一正卡外,还制分析、参见等副卡。有中日文图书书名目录及西文图书书名目录二种,中日文图书以书名笔画次序排列,西文图书则以书名字母次序排列。
(3)著者卡片目录——目录除制一著者正卡外,还制著者副卡。计有中日文图书著者目录,及西文图书著者目录二种,中日文图书以著者姓名笔画次序排列,所有笔划顺序均以杜定友著《汉字排列法》为准。西文图书则以著者姓名字母次序排列。
(4)西文字典式卡片目录——目录中制有类名、书名、著者、分析、参见等卡,混合排列,以字母顺序排列。
(5)书架卡片目录——中日文图书部按杜定友分类系统排列,每月底清查图书,以此份目录为根据。
(6)《万有文库》卡片目录——本可编为混合的字典式目录,但为方便读者起见,仍分为以下三种方法排列。
①类名卡——按王云五分类系统排列而成的分类目录。
②书名卡——按书名的四角号码排列而成的书名目录。
③著者卡——按著者的四角号码排列而成的著者目录。
2.新中国成立后馆藏文献编目发展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图书馆重点是进行内部整理、加强对读者的辅导以及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图书流通工作。从1954年起,开始将沿用下来的类分中文图书的杜定友分类法和四库分类法改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类分新书。1954年9月,江西图书馆动员全馆半数人力,分四个小组进行工作:第一小组抽书抽卡,第二小组分类,第三小组缮写、油印,第四小组做图书分配、排卡、插卡工作,经过四个月的努力,1954年年底基本完成全馆阅览图书20730种29019册的统一改编任务。
1956—1959年,为了使藏书得到充分利用,江西省图书馆在清理图书的基础上,积极编制图书目录和索引,计编印馆藏解放后中文图书、解放后外文图书、线装书、中文期刊、外文期刊等5种书本目录。1960年又编印馆藏1959年中文图书、解放前报刊等书本目录4种。
1959年,江西省图书馆改用我国政府组织编制的第一部分类法——《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类分中文新书。在外文书刊分编中,自1965年元月成立科技部起,外文书刊的分编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代替杜威法。
1974年始,江西省图书馆参加《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的编辑工作。1975年《中图法》正式问世以后,陆续为全国相当多的图书馆和情报单位所采用。为此,江西省图书馆决定按国家推荐标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类分图书。并且决定将馆藏20余万册采用《中小型法》类分的旧书全部按《中图法》进行改编,以求统一。此项工作时断时续地延续到1980年。
1980年5月,江西省图书馆经过近一年时间集中改编,完成馆藏中剩余的2987种16300余册旧书的改编工作。
1984年至1990年期间,江西省图书馆积极参与大型标引工具《中图法》第三版的修订和培训工作,派员参加关于《中图法》修订的全国性会议。1984年至1985年,江西省图书馆举办三期“文献著录标准化”培训班。1985年在南昌举办首届主题目录标引学习班。1986年举办“图书分类”学术报告会。1987年举办《图书分类编目》训练班。同年派员参加西文图书编目学习班和视听资料人员培训班。1989年派员参加全国“分类法主题法标准化”学术研讨会。在1990年《中图法》第三版出版后,江西省图书馆在南昌举办两期《中图法》第三版培训班。随后又多次举办“图书分类编目”培训班,宣传推广《中图法》第三版及分类编目的业务技能。
1993年至1995年,江西省图书馆处于搬迁工作阶段。采编部也因此积压了一大批文献。1995年年初,为让新书尽快加工出来与读者见面,馆里从各部门抽调20名骨干与采编部人员一道分成三组,突击分编加工。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完成了全部新书3万余种6万余册的加工任务。
搬迁新馆后,江西省图书馆文献编目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计算机编目
1997年,江西省图书馆的编目手段逐渐从手工、打字机、印刷机向计算机编目转变。计算机编目是一种现代化的编目方法,通过将书目信息输入电子计算机中,在程序的自动控制下处理书目数据,即可生成目录产品。计算机编目生成的是机读目录。与采访自动化一样,编目工作的自动化减少了图书编目人员的重复劳动,编目人员只要进行一次书目数据的录入工作,便可以多次利用。
江西省图书馆机读目录数据库的建设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97年4月,省馆引进ILAS系统,随即开展计算机管理培训工作。1997年底开始馆藏书目数字化工作,中文普通图书回溯性书目数据库建设正式启动,并作为全馆重点工作来部署。1998年实现中文文学图书书目的数字化。同年8月,文学借阅室实现借阅计算机管理。
为了加快本馆各项业务工作的自动化进程,2000年底集中全馆技术骨干20多人,开始对7个基本书库的藏书进行数字化加工。同时选派业务骨干人员去国家图书馆学习著录规则和中国机读目录格式,并制定相关工作细则,统一规范本馆的套录和原始编目工作。此外,购买国家图书馆的书目回溯数据,直接查重套录,稍作修改,增加本馆馆藏字段,生成本地数据库书目记录,使原始编目量大为减少,加快了建库速度。2001年中旬上述普通中文图书的书目信息加工完成。2002年底,选派业务骨干对地方文献书库进行书目数字化加工,2003年初完成。至此,完成全馆中文普通图书书目的数字化加工,书目数据记录达421571条。2003年5月底,完成近10万册图书回溯建库工作,提前10个月完成原计划两年的工作任务。2004年,开始对少儿部以前独立加工的一批图书进行改编工作。该批图书采用《少图法》分类,书次号采用种次号前加字母“S”的做法。
图书馆目录是一种揭示和检索馆藏资源的重要工具。在手工编目时期,目录以卡片式为主,有专门的读者目录室,设在图书馆的显要位置。读者目录按检索途径划分有书名目录、著者目录、分类目录,其中中文图书书名目录和著者目录又分别按笔画笔顺、汉语拼音排序。卡片目录历史久远,但是随着机读目录的出现,卡片式目录体积庞大,占据图书馆空间,查阅受地点限制,组织、维护、管理目录的成本高等一系列缺点愈发显得突出。2002年ILAS升级后,江西省图书馆卡片式目录体系不再维护,取而代之的是联机公共查询目录(简称OPAC)查询机,完成了从卡片目录到机读目录脱胎换骨式的转变。
(2)联合编目
全国范围的联机合作编目于1997年提上议事日程,成为网络化时代计算机编目的发展方向。1997年10月中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在北京成立,开展联机联合编目工作,以实现全国书目控制和书目数据共享。
2003年6月4日,国家馆联合编目中心与江西省图书馆正式签订加盟国家馆联合编目中心协议,成为成员馆,从此可以通过网络上传下载中文图书书目数据,实现中文图书联合编目和资源共享。2003年,省图书馆从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深圳网络中心下载书目数据达7532条,占当年分编图书种数的51%。通过联机联合编目,省馆彻底改变独立、封闭的手工编目方式,达到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本馆编目效率和书目数据质量的目的。
江西省图书馆一直在为促进实现江西地区的联合编目而努力,曾组织南昌地区高校馆、科研院所馆、公共馆编制联合目录,共编入数据44.1万条。
2001年10月,江西省图书馆蓝天职业技术学院分馆成立。省馆为该校代为采编书刊和加工数据,迈出合作采编的第一步。2003年,省图书馆提出筹建江西省图书馆文献采编中心的目标,随后也一直在为筹建地区联合编目中心而努力。省馆还参与了ILAS系统编目子系统的推广使用,先后接受来自全省各个系统的图书馆采编人员实习300多人次。
(3)西文图书书目数据库建设
江西省图书馆曾参加1962—1978全国西文期刊联合目录(科技部分)的编制工作,本馆代码为741。但由于经费和人员的原因,省馆一直未开展西文图书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工作。直到2006年,随着西文图书购书经费的恢复,新购西文图书的计算机编目工作迫在眉睫。2006年11月,省馆派员参加西文图书的编目培训,学习西文图书文献著录和标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007年开始西文图书(以英文为主)新书的计算机编目。本馆西文编目工作遵循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和国内大多数图书馆的做法一样,遵循AACRII的著录规则,采用MRAC 21数据格式,编目源数据参考OCLC和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数据库;主题标引采用美国国会主题词表,分类标引参考杜威十进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采用“中图法”,不再采用以前的“科图法”;书次号延续以前的卡特著者号。(www.xing528.com)
(4)图书馆目录
江西省图书馆在位于百花洲的老馆时期,有单独的目录室摆放读者目录。并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管理和维护,并进行目录的宣传辅导工作。1994年搬迁后,在新馆的显著位置大厅摆放目录柜。设有公务目录和读者目录两套。公务目录又分为:题名目录和分类目录,其中题名目录按题名的四角号码的顺序排列。公务目录放在采编部,供图书馆工作人员利用。读者目录提供了题名目录和分类目录两套,其中题名目录按题名的拼音顺序排列。读者目录则分别放在大厅和外借处、阅览室,供读者利用。同时按不同语种分别建立中文、西文、俄文、日文目录。计算机编目后,根据读者检索习惯的变化,不再输出卡片式目录。目录柜的卡片目录不再更新,也不再安排专人做管理和维护。新馆大厅取而代之的是机读目录OPAC自助查询机,供读者检索利用。读者可通过查询终端选择文献题名、责任者、主题词、分类号或图书的ISBN号等多途径检索,还可将各检索点组配检索,速度快,书目信息含量大。
二、馆藏文献标引
1.分类标引
江西省图书馆在分类标引工作中先后采用过四种图书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科学院图书分类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分类法》《中小型图书馆分类法》。1993—2009年,江西省图书馆中文普通图书、中文期刊、视听文献都采用“中图法”进行分类标引。根据中图法的再版情况,及时换用新版本,比如1975年1版,1982年2版,1991年3版,2000年4版。同时参照新版使用手册,及时跟进相关的分类细则。根据年代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新编图书采用新版本标引,已分编图书保留老版本标引,未开展大规模的改编工作。为规范标引工作,省馆出台《中文普通图书分类工作细则》,随后又对其中索书号部分作出补充规定。
1993—1997年,外文图书一直延续以前的“科图法”进行分类标引。2007年恢复外采后,改用《中图法》第四版进行分类标引,参考杜威十进分类法和美国国会图书分类法。
视听文献的分类标引采用《中图法》第四版,并采用总论复分表的“-79”类目进行复分。
中文图书分类工作遵循以下规范:根据《中图法》第四版和该馆分类细则要求分类,写出分类号,取种次号及卷、辑号组成索书号,录入到690字段。在质量方面:不允许单凭书名分类,多卷书及版本不同的书应查重,差错率不得超过3%。
2.主题标引
江西省图书馆以前采用《汉语主题词表》作为中文普通图书主题标引的规范词表。引进ILAS系统后,特别重视机读目录的规范著录。2000年开始采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对中文图书作主题标引。2005年采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第二版)对中文图书作规范的主题标引。通过使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这个分类法主题法一体化的标引工具,使分类标引与主题标引结合起来,一次完成,提高了标引效率,降低了标引难度。2009年采用web试用版进行主题标引,及时采用实时修订后的主题。
西文图书(英文)的主题标引,查询《美国国会图书馆主题词表》(LCSH)网络版。
江西省图书馆中文图书主题标引遵循以下规范:文献内容主题分析是主题标引的第一步,应依据文献的篇名、简介、前言、目次及正文,必要时查阅相关资料来确定文献主题;按照文献主题的主体因素、通用因素、空间因素、时间因素和文献类型因素等五个层面依次选用主题词表的规范主题词进行标引,有则必备。在CNMARC格式中,主题标引对应的字段有600个人名称主题、601团体名称主题、605题名主题、606论题名称主题、607地理名称主题。
3.书次号
江西省图书馆对中文图书和视听资料的书次号采用种次号,即按照同类图书分编的次序,一种书一个号,同一种书的多卷书、再版书、复本书都是一个相同的号。每一类的种次号都从1开始,取号时,根据种次号记录卡的使用记录取号。计算机编目后,完全根据计算机系统种次号库的数据实现自动取号,大大简化工作程序。为了进一步区分同类同号书,省馆采取卷次号、版本区分号、随书赠书区别号的做法。对一些特殊情况也作出规定,如传记类文献中同一被传人采取集中处理方法。
江西省图书馆外文图书的书次号依据《卡特著者号码表》,通过查号确定著者号码作为种次号,并参照国家图书馆以及国内大多数图书馆的做法,选用三位数的卡特—桑伯恩号码表来区分西文同类书。为了区分同类同著者的图书,该馆规定:同类同著者而书名不同,或书名相同而版本不同,在著者号码后加英文下圆点再加分编顺序号。
三、馆藏文献著录
江西省图书馆在文献著录工作中,曾沿用《英美著录条例》和1979年北京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普通图书统一著录条例》。1983年7月,国家颁布《文献著录总则》(GB3792.1—83)后,图书、期刊等标准著录规则陆续问世。江西省图书省图书馆从1985年元月开始,按标准化著录规则编制目录。编目工作从此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目前,江西省图书馆中文图书著录遵循《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和《新版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采用CNMARC数据格式编制中文图书书目数据。为了统一著录工作,该馆制定《中文普通图书计算机编目工作细则》《江西省图书馆中文普通图书著录规则》(草案)等规定。
西文图书自2007年恢复采购以来,新购图书的著录遵循《英美编目规则》和《MARC21书目数据格式》,参照《西文文献著录条例》(修订扩大版)(2003),采用USMARC格式编制西文图书书目数据。
电子文献的著录遵循《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电子文献著录的有关规则,参照专门的《电子资源著录规则使用手册》(第二版)和《新版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采用CNMARC格式编制电子文献书目数据。
四、馆藏文献验收与加工
为规范采编部图书加工工作,江西省图书馆于1990年制定了图书加工细则。该细则规定了图书加工各工序的工作内容、质量要求和工作定额。2005年又根据计算机编目流程的特点,重新定义和规范现阶段图书加工流程的各道工序。主要变化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查重验收计算机化
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完成查重验收。通过机读书目数据库确定新到图书是否订购、是否复本、是否多卷书、是否不同版本,每验收完一包输出电脑验收清单,与图书清单核对。一批书验收完毕,在批号单上注明验收金额和该批书种册数。
2.图书分配重新调整
借阅一体化制度的实施和机构改革导致部室职能变化,因而对图书分配规定作了相应调整。目前各部室的收藏范围如下:特藏部收藏江西地方文献,古籍史书、志书、民国文献、家谱等;借阅部收藏中外、港澳台地区出版的图书,外文报刊资料,按图书学科和语种分配到借阅部社科、自科、文学、外文阅览室各室;计算机技术部收藏电子文献(含视听资料),但2010年将电子文献(含视听资料)划归借阅部视听室;期刊部收藏中文报纸、期刊;信息咨询部收藏年鉴、年刊、报告等相关工具书和检索性报刊。
3.增贴条码和磁条
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和书库图书防盗系统的安装,增加了贴条码夹磁条工作。因此图书编目加工前,在每本书上加贴两个条码,一个贴在书名页下方中间空白处,另一个贴在书后最后一页空白处。每本书在任意中间位置夹塞一根永久性磁条,厚书则多夹一根。视听资料在封盒正面下方中间,只贴一个条码。
4.加贴书标和保护膜
图书编目加工后,每册图书除贴一个书标在书脊下端3厘米处外,还贴一个在书后条码的上方。同时对贴在书脊上的书标再覆盖一层透明保护膜,避免书标上的索取号被磨损。
5.文献入藏登记的变化
江西省图书馆目前用审校交送单替代个别登记账,用条码号替代登录号。一批编目加工完的图书不但要输出总括登记表,还要输出审校交送单作为移交的书目详单和个别登记账。
五、数据库维护工作
书目数据库的数据质量直接影响着读者检索文献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同时,对后面的编目工作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数据库的维护工作是计算机编目时代的一项重要工作。
江西省图书馆机读目录数据库建库初期,由于任务重、时间紧,书目数据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较低,数据录入字段稍显简单,影响书目数据的使用。这就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花力气去修改和完善,以提高数据库的检索效率。工作内容有几种情况:根据分编工作中发现的数据错误,下库改书;对读者服务部门反馈的图书分编错误,及时修改;主动根据分编工作的错误线索找数据修改。所有要改的图书必须数据和图书同时进行,即对图书书标、馆藏地点及对应的书目数据作同步改正。如果遇到图书被借出、调拨等等情况,须做好记录。
2004年旧书改编工作和数据库维护工作起步:对同书异号、异书同号、分编错误的图书进行维护,共计1000多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