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馆藏古籍综述
一、馆藏古籍的来源
江西省图书馆自建馆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古籍。据2007年统计,馆藏古籍总量为50余万册,其中列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善本有545部7576册,位居全省第一。从来源看江西省图书馆的古籍大致有以下几类:
1.陆续接收入藏的古籍
据有关文献记载,省馆古籍大部分为历年来从全省各地陆续接收所得,其中较大宗的接收有:
①1928年1月,接收原江西官书局的一批藏书,数量约数千册。
②1950年至1952年,共接收各地陆续移交的古籍181984册,具体来源渠道不清。
③1953年,省馆派典藏部主任李蓉盛从宜丰县文化馆接收该馆移交的一批古籍,其中含胡思敬退庐图书馆的部分藏书,具体数量不详。
④1954年,接收省文管会、省委宣传部移交的古书6万余册。据原省文管会委员王咨臣回忆,这批由政府机关移交给省馆的古籍,包括由新建县文化馆所接收的原新建县藏书家张劼闲云馆的部分藏书。这部分藏书质量较高,有不少地方文献和古籍图书,如奉新宋应星的《方玉堂集》、新建熊文举的《雪堂先生集选》。
⑤1963年底,省馆派崔曾志远、麻焕文、崔向日前往婺源县文化馆接收该馆移交的古籍6万余册,其中有不少地方文献及善本古籍。当时造了移交清册。
⑥“文化大革命”期间,接收原文史研究馆及个别中学图书室的少量古籍。
2.陆续捐赠入藏的古籍
①1928年,接受著名藏书家胡思敬退庐图书馆捐赠的古籍数千册。
②1949年2月,接受黄光斗捐赠图书2358册。
③1949年间,接受原新建县藏书家蔡敬襄蔚廷图书馆捐赠的古籍一批,数量不详。
④1949年后,接受原江西省参事室参事、江西文史馆馆长丁立中捐赠的古籍一批。
⑤1959年,接受上海图书馆捐赠的一批古籍。当时省馆派李蓉盛前往选书,除选《古今图书集成》《四部备要》《四部丛刊》等大部头古籍以外,还有一批江西名人的诗文集。
3.历年采购入藏的古籍
从20世纪20年代起,省馆陆续从各地采购古籍,到1930年底,共采集江西地方志103种、丛书200余种,到1937年止,已陆续采集古籍6万余册。新中国成立以后,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购书经费有所保证,并逐年增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省馆都按总购书经费5%至10%的比例采购古籍,以保证江西地方文献等基本古籍的采购需要。为拓宽古籍采购渠道,还不定期派员前往上海、杭州、扬州、南京、北京等古旧书店采购古籍。有时也从民间收藏家手中采购较珍贵的古籍,如从收藏家胡光廷处以重金购得元刊本《资治通鉴》一部,1980年代中期,又从民间收藏家手中购得明隆庆刊本《王阳明全集》一部,均属罕见珍本。
4.交换、缴送入藏的古籍
与省内外图书馆建立长期的图书交换关系,是江西省图书馆采购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省馆馆藏古籍的来源渠道之一。在这种馆际交换中,往往各自以本单位编印出版或本地区出版社出版的地方文献著作为主要交换对象,由交换而来的图书中,一部分为古籍图书。如20世纪50年代,省馆以收藏的地方志复本与省文管会收藏的四库底本《旧五代史》进行交换,60年代又以本馆复本古籍与上海古旧书店开展缺藏古籍交换。80年代中期,为了全面收集和保存地方文献资料,省委省政府发文,要求全省各级机关及事业单位,不论公开或内部出版物一律无偿缴送二至三份给当地公共图书馆收藏。此后,每年均可收到不少地方出版物,其中也有地方志、家谱和其他古籍图书。
5.本馆编印、复制入藏的古籍
1933年,馆长欧阳祖经鉴于当时《江西通志》《豫章丛书》等地方文献流传不广,便清理出所收藏的两书版片,印制100部,除主要用于对外发行外,其余留作馆藏。因此,这两部古籍省馆尚存较多复本,20世纪60年代省馆曾以此两书与上海古旧书店交换其他缺藏古籍。1937年,省馆铅印出版欧阳祖经编纂的《谭襄敏公年谱》《南明赣事系年录》以及《退思余稿》诸书,除广为发行外,本馆也留下一定数量的馆藏。20世纪80年代中期,省馆为满足各地纂修地方志的需要,从馆藏中筛选出30多种江西地方文献著作,编辑成一部《江西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料汇编》,影印发行。此外,为了收集及配全江西地方志、江西名人著作以及其他罕见地方文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省馆成立“地方文献征集组”,派专人赴全省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县志编纂办公室等单位,通过复制、转抄等方法,补充本馆缺藏古籍。仅1989年复印入藏的古籍即达30余部100余册。
二、馆藏古籍的内容与特色
江西省图书馆收藏的约27182种50余万册古籍中,经、史、子、集等内容均有涉及。除四部通用之书外,已形成专藏的有善本约2000余种3万余册(其中已编成书本目录的约1000种);地方志625种1025部(其中含残本23种);江西籍人著作611种1000余部;其他地方文献约600种;家谱约360种400余部(不含新修及平装家谱);丛书600余部2万余册(不含各部专科丛书);金石碑贴800余种;清人文集约800余种1100余部;日本及朝鲜刻本100余种。尚有舆图、鱼鳞册、尺牍等特种资料,因未全面整理编目,暂无法统计。
除以众多善本见长外,最具特色的是江西地方文献,此外如家谱、丛书及清人文集等也各具特色。
(1)地方志及江西籍人著作
据有关资料记载,民国前,江西历代纂修各类方志共计1414种,其中佚志557种、存志857种。省馆收藏完整的方志602种,收藏残缺的23种,合计收藏方志625种1025部(含复本),其中收藏善本方志约200种,如明嘉靖刻本《江西通志》,明万历刻本《白鹿洞书院志》,清康熙刻本《南昌郡乘》《庐山志》等。绝大部分现存方志省馆均已收藏。
据不完全统计,省馆收藏江西历代人物著作及其研究著作共计739种1000余部,其中名家著作如宋刊本《欧阳文忠公集》《临川先生文集》,明刊本《陶靖节集》《南丰先生元丰类稿》《豫章黄先生文集》《朱子大全》《象山先生全集》《文山先生全集》《文献通考》《玉茗堂四梦》等已基本收全,有些名著还有多种版本或复本,这是馆藏中极其珍贵的资源。
(2)家谱
据统计,省馆共收藏族谱、家谱约360种400余部,涉及70多个姓氏。族谱、家谱所涉居住地,涵盖省内外近30个县、市,其中以江西的万载、宜春、萍乡、奉新、丰城、宜丰、铜鼓、新喻(新余)、清江(樟树)、新淦(新干)、新建、婺源、南昌等13个县、市居多。此外也有少量外省家谱,如江苏吴江柳氏、浙江四明朱氏、浙江奉化蒋氏、福建福安朱氏等。其纂修年代,大部分为清代或民国初年,少量系明代所修。
(3)丛书
经初步统计,省馆共收藏综合性丛书约600余部2万余册。不包括各部专类丛书,如《十三经注疏》《二十四史》等。这部分丛书,已编辑成书本目录的共407部,包括普通丛书221部,地方丛书24部,自著丛书126部,辑佚丛书9部。其中元刊1部,明刊10部,明抄1部,清初精刊11部,其他精刊精印20余部。这些丛书不仅内容极其丰富,而且种类繁多。
(4)清人文集
据初步统计,已编成书本目录的约30余万册古籍中,有清人文集约800余种1100余部;在未编成书本目录的约20万册古籍中,收有清人文集约300余种400余部,合计收藏清人文集约1100余种1500余部。从省馆现存古籍的整体而言,清版古籍约占古籍总量的90%上,而清版古籍中,又以清人文集和诗集占较大比重,因此,清人文集部分自然成为重要特藏。
三、馆藏古籍善本概况
1.基本情况
1978年至1980年,省馆参与编辑《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工作期间,经本馆初步鉴定,并经华东地区善本巡回验收组各专家确认,向总编室正式上报近千种古籍,列入国家级善本。此后不久,省馆将这970种善本古籍编辑成《江西省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于1982年铅印成书。
20世纪80年代起,省馆对积压的20余万册古籍进行编目整理工作。经过初步整理,又鉴定出国家级善本近千种,加之编辑全国善本书目时,由于时间较匆忙,遗漏未提出的善本为数不少,因此,省馆古籍善本总数约有2000余种3万余册。
已编入善本书目的近千种善本古籍的内容组成大致为:经部101种,史部215种,子部211种,集部420种,丛书23种,五部合计970种。其版本构成大致为:宋刊2种,元刊6种,明刊707种,明抄7种,清刊143种,清精抄51种,批校本28种,稿本26种,合计有970种不同版本。
2.馆藏古籍珍品简介
江西省图书馆馆藏三级以上古籍约有2000余部3万余册,现将部分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作一简介:
①《临川先生文集》,宋王安石撰,宋绍兴二十一年两浙西路转运司王珏刻元明递修本。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卒谥文。抚州临川人,宋庆历进士,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工诗词,善属文。其诗歌遒劲清新,词则风格高峻,散文雄健峭拔。是书为其诗文总集,于北宋文学、史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此本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双边。此刻虽为宋刻残帙,历经元、明递修,却是今通行本之祖本,且可观元、明版刻之不同风貌,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并在第一届“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中展出。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文雄健清新,词则和婉深挚。《欧阳文忠公集》即其诗文总集,其中《居士集》为其生前手订。本书半页十行,行十六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左右双边,各卷卷末镌“熙宁五年秋七月男发等编定,绍熙二年三月郡人孙谦益校正”牌记二行。卷首钤有“北平路总管刘亚中置到官书,至治元年岁次辛酉九月朔旦儒学教授梅奕芳识”四行朱文长方印记。此书蝴蝶装,字近颜体,笔法浑厚挺拔,墨香纸润,刻印精良,所谓展卷便有惊人之处。此书新中国成立前省馆以重金购得,物归其所。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在第二届“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中展出。
③《唐书》225卷,宋欧阳修、宋祁等撰;《释音》25卷,宋董衝撰,元大德九年健康儒学刻,明成化、弘治、嘉靖、万历南京国子监递修本。
宋嘉祐五年宋欧阳修、宋祁等奉敕撰。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宋庐陵沙溪(今属永丰)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至参知政事,精经史、文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祁(998—1062),字子京,安陆人;天圣二年进士,累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精经史、文学。后世为别于五代刘昫所修《唐书》,乃称修等所撰《唐书》为《新唐书》,称刘昫所修《唐书》为《旧唐书》。此本末附董衝《释音》25卷,颇有助于读《唐书》者。是书甫颁行,历代纠谬、辨证不少。然较之《旧唐书》,新增《仪卫志》《选举志》《兵志》,又大量补充《食货志》《地理志》《天文志》《历志》《艺文志》材料,不仅于研究唐史极具史料、学术价值,且于后世史学有重要影响。此本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字数同,黑口,四周双边。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④《通志》,宋郑樵撰,元大德三山郡庠刻本。
郑樵(1103—1162),字渔仲,南宋福建莆田人。郑樵不应科举,居夹漈山(即东山,在福建莆田西北),30余年刻苦学习,博通经旨、礼乐、文字、天文、地理、虫鱼、方书,世称夹漈先生。因荐授右迪功郎,礼兵部架阁,又为枢密院编修官。郑樵具有鲜明的“会通”思想,他融汇天下学术而自成一家之言,熔铸毕生研究成果,撰成《通志》200卷,为自己树立一座丰碑。《通志》起上古,迄隋唐,为我国纪传体通史巨著。是书采摭浩博,议论精辟,其中二十《略》,尤为本书之精华,为后世所推崇,极具学术价值。此本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左右双边。虽残帙片羽,但刻印精美,吉光四射,且系本书现存最早之刻本。其装帧尚为包背原装,书口为白口,亦可破元刻本俱为黑口之说,具有特别重要的版本价值。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⑤《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音注,元刻本,佚名批注。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宋宝元进士,历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熙宁三年(1070)以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出知永兴军,改判西京御史台。哲宗时还朝,历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随卒,谥文正。此书以“鉴于往事,资于治道”而命作《资治通鉴》,主要编撰于其判西京御史台期间,共计294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此本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同,黑口,四周双边;刻印精美,为《资治通鉴》胡三省音注之最早刻本,有极为重要的版本价值。此本原藏丰城收藏家熊译元处,抗战前为南昌熊季贞所得。抗战后,熊氏出让给原中正大学教务长胡光廷。新中国成立后,省图书馆以重金从胡氏手中购得。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并在第一届“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中展出。
⑥《金文靖公集》,明金幼孜撰,明金昭伯编,明成化四年金昭伯刻明弘治六年重修本。
金幼孜(1368—1431),名善,以字行,号退庵,明江西新干人。建文进士,累官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谥文靖,事迹具《明史》本传。《四库全书总目》谓幼孜“永乐以迄宣德皆掌文翰机密,与杨士奇诸人相亚。其文章边幅稍狭,不及士奇诸人之博大,而从容雅步颇亦肩随”。是书于研究明史及明初文学具有重要价值。此本半页十一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双边,版刻精良,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⑦《豫章黄先生文集》,宋黄庭坚撰,明弘治叶天爵刻嘉靖六年乔迁、余载仕重修本。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进士,历官叶县尉、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在宋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著述宏富,诗文俱工。其文一出,便流行海内,被奉为经典。此书为其诗文合集,撷取精全,编选完善,尤为可贵的是兼刻《年谱》,故尤具文献学术价值。此本半页十二行,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双边,版刻古拙精良,初由婺源叶天爵刊刻,后由乔迁等人利用明内府所藏宋本续刻而成,有宋版之魂魄,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尚为不失宋本之遗,非外间他刻所及焉”。书后又有叶德辉手书之跋,弥足珍贵,具有极为重要的版本价值。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⑧《文献通考》,元马端临撰,明嘉靖三年司礼监刻本。
马端临(约1254—1323),字贵与,江西乐平人。宋季以父荫补承事郎,入元仕至台州儒学教授。端临以杜佑《通典》为蓝本,援经史,摭唐宋以来诸臣奏疏、诸儒议论,编成是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多能贯穿古今,折衷至当……虽稍逊《通典》之简严,而详赡实为过之”。此书于研究古代,尤其是宋代典章制度极具参考价值。此本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左右双边,为明嘉靖三年司礼监刻本。版式宏大,纸墨俱佳,刻印精美,极具版本价值。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⑨[嘉靖]《江西通志》,明林庭修,周广纂,明嘉靖四年刻十七年增修三十八年递修本。
林庭(1472—1541),字利瞻,号小泉,明福建闽县人。弘治进士,嘉靖间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累官至工部尚书。周广(1474—1531),字充之,号玉岩、抑斋,江苏昆山人。弘治进士,明嘉靖间,任江西按察司副使,累官至南京刑部侍郎。全书凡37卷,分藩省及十三府记事两大部分。其体例悉遵《明一统志》,而内容较《一统志》详备,是现存江西通志中最早、最完善之版本,亦为后世江西通志之祖本,是研究江西明代地方史极其珍贵的文献资料。是书原刻今已无完帙,国内仅存二部刻本,而此本为唯一完帙。半页九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双边,刻印俱佳。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⑩《班马异同》,宋倪思撰,宋刘辰翁评,明李元阳校,明嘉靖十六年李元阳刻本。
倪思(1147—1220),宋代学者、官吏。字正甫,浙江吴兴人。宋乾道进士,历官宝文阁学士,卒谥文节。是书以《汉书》与《史记》互勘,长短较然,于史学颇为有功,使读者知删改之意,以见前人之用心。而宋刘辰翁为之评,则于后世文学和史学研究影响甚大,极具学术价值。此本半页九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版印精良,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文山先生全集》,宋文天祥撰,明嘉靖三十一年鄢懋卿、宁宠刻本。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宋瑞,号文山,庐陵人。宋宝祐四年进士第一,累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南宋末杰出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四库全书总目》谓“天祥平生大节照耀今古,而著作亦极雄赡,如长江大河浩瀚无际。其廷试对策及上理宗诸书持论剀直,尤不愧肝胆如铁石之目”。故其集极具史料和文学价值。此本半页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开本敞阔,刊刻精良,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欧阳南野先生文集》,明欧阳德撰,明嘉靖三十七年梁汝魁刻本。
欧阳德(1496—1554),字崇一,号南野,泰和人。明嘉靖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从学王守仁,为阳明理学主要继承者之一,门生半天下。德平生崇尚王守仁“良知”之学,且聚四方名士讲学,盛极一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录是书入存目。此书录其讲学之文,并应酬诗文,于研究明代理学极具价值。此刻即《四库全书》所据之本,为是书初刻之本,半页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版印精美,极具版本价值。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路史》,宋罗泌撰,明嘉靖钱塘洪楩刻本。
罗泌(1131—1189),字长源,庐陵人。是书成于宋乾道六年,凡《前纪》9卷,《后纪》14卷,《国名纪》8卷,《发挥》6卷,《馀论》10卷。“路史”即大史之意,记述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取材繁博庞杂,是神话历史集大成之作,多采纬书及道家至言。《四库全书总目》指其“不免庞杂”,甚至“偏驳”,然又称之“引据浩博,文采瑰丽”,“有助文章”,“考证辨难语多精核,亦颇有祛惑持正之论,固未可尽以好异斥矣”。是故其书仍具学术价值。此本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单边。版刻精美,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钤山堂集》,明严嵩撰,明杨慎评,明嘉靖三十八年刻本。
严嵩(1480—1569),字惟中,号介谿,江西分宜人。明弘治进士,累官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擅专国政达21年,事迹具《明史·奸臣传》。《四库全书总目》称“嵩虽怙宠擅权,其诗在流辈之中乃独为迥出。王世贞《乐府变》云‘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亦公论也。然迹其所为,究非他文士有才无行可以节取者,比故吟咏虽工,仅存其目,以昭彰瘅之义焉”。则此书不仅于研究明史极具参考价值,即于研究明代文学亦具重要参考价值。此本半页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左右双边,版刻精美,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文苑英华》,宋李昉等辑,明隆庆元年胡维新、戚继光刻本。
北宋大臣李昉等奉敕编。李昉(925—996),字明远,河北饶阳人。后汉乾祐进士,官至右拾遗、集贤殿修撰。后周时任集贤殿直学士、翰林学士。宋初为中书舍人。宋太宗时任参知政事、平章事。雍熙元年(984)加中书侍郎。李昉为宋代著名学者,曾参加编撰《旧五代史》,主编《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书。有文集50卷,已佚。此书成于雍熙四年,为宋代三大千卷书之一。后梁萧统《文选》迄于梁初,此书则起于梁末而迄于唐,其分类编辑,体例亦略相同,惟以新增文体而别设类目。唐人著述多赖此书而流传于世,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是书“实为著作之渊海”。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此本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单边。此书版刻精美,具有极为重要的版本价值。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宋应星四种》,明宋应星撰,明崇祯间自刻本。
宋应星(1587—?),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明万历举人,历任分宜教谕、亳州知州等职,一生重经世之学,著有《天工开物》。本书包括《谈天》《论气》《野议》《思怜诗》四种,内含作者政治哲学思想方面的珍贵资料,有助于破除宋应星为纯自然科学家的习惯看法,为海内外学者所瞩目,极具史料价值。此本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单边。属海内外孤本,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曾在第四届全国人代会上、第二届“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中展出。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四书集注大全》,明胡广等撰明内府刻本。
明永乐十三年胡广等奉敕编纂。胡广(1369—1418)字光大,明吉水(其乡今属吉安)人。建文二年举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赐名靖。成祖即位,复名广,累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左春坊大学士。其书因元倪士毅《四书辑释》稍加点窜而成,特小有增删,惟间有舛误。《四库全书总目》谓“有明一代士大夫学问根柢具在于斯,亦足以资考镜焉”。故此书对研究明代科举及《四书》均具重要价值。此本半页十行,行二十二字,小字双行字数同,黑口,四周双边。为明内府刻本,版式硕大,刻印精良,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资治通鉴纲目》,宋朱熹撰,元王幼学集览,明内府刻本。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江西婺源人。宋绍兴进士,累官焕章阁待制、侍讲,卒谥文。是书取材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为朱熹生前尚未定稿之史学巨著,其门人赵师渊于樊川书院续编完成。书中大字为提要,即“纲”,模仿《春秋》,以明“书法”;小字以叙事,即“目”,模仿《左传》,记评史事。创造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即“纲目体”。朱熹编撰此书目的,除条理《通鉴》以利阅读外,更主要的是借修史来维护纲常名教,宣扬儒家正统思想观念,因此行文义例严谨,处处仿《春秋》笔法,极重褒贬进退,极具学术价值。此本半页八行,行十八字,小字双行字数同,黑口,四周双边。版刻精美,纸墨俱佳,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仙屏书屋初集诗录》《后录》,清黄爵滋撰,清道光二十八年安徽泾县翟金生泥活字印本。
黄爵滋(1793—1853),字德成,号树斋,江西宜黄人。清道光进士,历官鸿胪寺卿、礼部及刑部侍郎。道光间以直谏负时望,又以创议禁烟,始终主战,成为鸦片战争时期最著名的禁烟领袖之一。爵滋又少负诗名,居官京城又为都下诗中领袖,其诗熔炼精湛,的有可观,负一时重名。此书为其诗集,不仅于清代文学研究有极为重要之参考价值,即于清史研究亦极具参考价值。此本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双边。内封面左下镐“泾西园·泥字排印”牌记二行。泥活字本肇自宋代毕升,元明数百年以来,未见实物传世,人莫知其详。后世研究者不乏其人,清翟金生即其佼佼者之一。此本在印刷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明泥金写本。
此本经折装,每折五行,行十五字,上下双边。字体遒丽刚劲,笔法娴熟,尤其是卷首插画,笔法细腻,画技绝伦,人物栩栩如生,融书法、绘画艺术于—体。是书用纸为罕见的瓷青纸,以泥金书之,虽历数百年,仍熠熠生辉,灿烂夺目,封面织锦端庄典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属稀世珍品。曾在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第一届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中展出。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荷锄杂志》,清陈弘绪辑,清精抄本。
陈弘绪(1597—1665),字士业,号石庄,江西新建人。明末以廩生补荫入监,崇祯朝荐授晋州、湖州知州等职,明亡前夕辞归故里。入清后,朝廷累召不应,编撰《南宋遗民录》以明其志。史称弘绪文章淹雅,精于考证。本书内容名为农业著述,实为寓意反清的政治著述。作者通过序文,假讬“鸟兽虫鱼无安居之所,则不死或其生亦不畅”,以寓自身处境困难,不满清室。由于这种反清思想,本书在清代一直无法刊行问世,只有极少抄本流传。由于抄者不敢将序文置于卷首,使本书得以在清王朝严密的禁毁文网中漏网,并流传至今。是书未尝刻印,有着十分重要的版本价值。此本原藏于安徽笃素堂张晓须处,民国年间为新建县藏书家张劼闲云馆所得,后为江西省图书馆接收。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清邵晋涵等辑,清乾隆翰林院抄本。
薛居正(912—981),字子平,河南开封人。后唐清泰进士,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官至刑部侍郎。入宋官至门下侍郎、平章事,加左仆射、昭文馆学士。宋初,居正等奉敕监修《五代史》。后人以别于宋人欧阳修所撰《五代史》,称薛史为《旧五代史》,欧史为《新五代史》。《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六谓“其时秉笔之臣多逮及五代,见闻较近,纪传皆首尾完具,可以征信……足为考古者参稽之助”。显然极具重要之史料价值。此书以文体平弱、叙次烦冗而久为湮没。此本为清乾隆朝修《四库全书》时由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四库底本”,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字数同,白口,四周双边,版式宏大,纸白字端,具有极为重要的版本价值。抗战前由丰城熊译元珍藏,后因故抵押于南昌熊季贞家。新中国成立后,熊季贞夫人捐赠给省文管会,省文管会将此书与省图书馆所藏复本地方志交换。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巽斋文集》,宋欧阳守道撰,清四库全书馆抄本。
欧阳守道(1208—1273),初名巽,字公权、迂父,号巽斋,吉安人。宋淳祐进士,累官至著作郎兼崇政殿说书,文天祥、刘辰翁皆其门人,事迹具《宋史》本传。《四库全书总目》谓此文集“持论咸有根柢,非故立异同”,故具有重要的文学及史学价值。是书旧刻罕见,即旧抄亦甚罕见,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版式宽大,字体工整,书内别有馆臣校勘批注条签,盖为馆臣编纂《四库全书》之初写本,堪比孤本,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www.xing528.com)
四、馆藏古籍整理、保护与利用
由于馆藏古籍经历了几十年的漫长收集、采购过程,其整理与保护工作只能是分段循序渐进,逐步完善。
1.馆藏古籍的整理
据考查,省馆1949年以前陆续入藏的古籍,均能及时进行登记、整理及编目,并向读者开放。既有卡片目录,也编制书本目录,有时还编印特种书目,如巡回展览书目、复本交换书目等。但在抗战期间,因饱受战火之苦,几经搬迁,其整理及保管工作受到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后,因大量接收各地古籍,限于人力、物力,无法悉数及时整理编目,积压下大批古籍。为了尽快发挥馆藏古籍的作用,从1956年7月起,省馆组织专门整理,着手陆续整理积压的古籍。当年年底前整理编目的古籍达113200余册,至1959年,大部分积压古籍已基本整理编目上架,可供读者查阅。为便于馆际交流及外地读者查阅,又将已整理编目的古籍编成书本目录,于1959年铅印出版《江西省图书馆馆藏线装古书目录》,使整理工作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江西省图书馆馆员正在整理古籍(20世纪80年代)
已整理编目并编成书本目录的古籍约35万册,约占馆藏古籍总量的60%。尚有原石头街书库10余万册古籍及后来从婺源县文化馆新接收的6万余册古籍,合计约20余万册古籍,还未整理编目。为加快积压古籍的整理进度,省馆从1963年起组织专门班子,一方面对已整理编目的35余万册古籍重新核对著录,剔除大量复本,进行分类等;另一方面,于1965年邀请上海古旧书店一位行家来馆,协助省馆清理、筛选从婺源接收的那部分古籍。到1965年底,基本完成清理、筛选工作,从中筛选出善本、地方文献等资料与版本价值较高的古籍1万余册,正式编入馆藏。其余部分编成复本书目,用以交换。受“文化大革命”干扰,整理工作停顿。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整理工作重新恢复,到70年代末期,完成了约三分之二的核对著录工作,尚有10余万册古籍虽有卡片目录,但仍未完成核对著录等整理工作,亦未向读者开放。
1982年,在编辑《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基础上,完成《江西省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的编辑工作,并铅印成书。但此书目仅收录已整理的善本约1000种,后来整理、鉴定出来的约1000种善本未编入其中。
为了彻底完成接收的约20万册积压古籍的整理编目任务,20世纪80年代初,省馆重新组成专门整理班子,高峰期整理人员达十余名。这次整理工作持续时间长,工作比较规范,到80年代末期,全部完成整理编目及上架任务。除一套综合书名目录外,还编制了善本、地方文献、家谱、金石碑贴、堂册会册等多套专题目录,使一大堆乱书变成有目可查的馆藏。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省馆参与《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大型古籍联合目录的编辑工作,成为联合目录之一员。
1993—1994年,省馆搬迁之际,为了安全妥善地把馆藏古籍顺利搬进新馆,江西省图书馆认真组织,分步实施。先将古籍分成小摞,用牛皮纸打包,置于樟木箱内,再将樟木箱把手捆扎固定,并在樟木箱上编制、喷印编号,最后在深夜里雇大板车装运,由馆里的青壮年和保管部员工一一跟车押运至新馆入库。白天由保管部员工解包整理进箱。期间,由于书库水龙头漏水,导致一批古籍被淹。虽然于事发第一时间内进行抢救,但仍导致部分古籍被毁,损失惨重。
1995年新馆开放以来,古籍整理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1997年5月,省馆恢复古籍整理小组,有专职人员2人。2002年增加2名兼职人员。2009年,有专职古籍整理人员5人(其中审校1人),兼职2人。
1997年以来,古籍整理主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①参加全国地方志调研工作
1997年夏,全国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启动全国地方志调研工作。江西省图书馆派保管部1人参加中心在南京举办的全国地方志调研培训班学习。随后,保管部根据中心编制的《地方志著录条例》开展全省的地方志调研,年底完成全省近400部地方志的调研工作,并将结果上报全国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②组织参加《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工作
2000年底,全球中文资源共建共享项目——《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在上海图书馆启动,江西省图书馆受聘为编委单位。2001年,江西省图书馆按照项目要求开始工作。5月至10月,分别在宜春、九江、鹰潭、赣州举办4期《中国家谱总目著录条例》培训班,共培训全省公共图书馆人员80余人。至2003年初,共收到全省各地寄来《中国家谱总目》调研表4000余条(其中省馆400余条),经逐一审核、查询、修改后上交上海图书馆,顺利完成全省的编纂工作。
③完成古籍数字化编目
2002年以前,江西省图书馆古籍编目为手工操作,款目著录为传统著录格式,使用繁体字;目录为卡片目录,其中读者目录只有书名目录,工作目录则另有著者目录,没有分类目录。2003年,省馆决定对馆藏古籍书目进行数字化转换,并配备3台计算机,同时要求对古籍进行分类。为此,特藏部集中力量进行编目,安排懂计算机操作的人员做数据录入工作。同时根据有关分类、著录规则制定《江西省图书馆线装书机读目录著录规则》和《江西省图书馆线装书机读目录著录格式与规则》。款目著录应用软件为ILAS系统,使用简体字。至2009年,共完成古籍书目数据12318条。2010年4月,省馆开始使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远程安装的全国古籍普查平台软件进行编目,使用繁体字。
2.馆藏古籍保护工作
①古籍保管
新中国成立以后,省馆古籍有专库、专人保管,但在“文化大革命”前那段时间,保管条件较差,除少量善本有专用书箱贮藏外,绝大部分古籍均开架陈列于木质书架上,而架上除存放少量防虫樟脑丸外,别无其他防尘、防潮专用设备,每逢雨季,霉变较严重,尘害更是不可避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古籍保护逐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为抢救破损古籍,20世纪70年代中期省馆成立了“古籍装订修补组”,由在北京、上海受过专业修补培训的人员领班传教,培养新手。古籍修补组有专职人员4~5名,主要修复馆藏破损地方志及善本古籍。
为了保存好馆藏古籍善本书,江西省图书馆自1981年起,分批制作2500只樟木箱,将本馆30余万册古籍陆续装箱珍藏,并且在部分书库中配置空调设备,控制其温度和湿度,使古籍保管条件得到改善,有效地防止自然风化,纸张变脆以及虫、鼠、潮、尘的危害。这一措施,改变了古籍书库的面貌,极大地改善了古籍保护的条件,在全国图书馆界产生较大影响,许多馆派人前来参观学习。1982年5月至翌年5月,为了传授古籍抢救、保护技术,江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在南昌联合举办古旧图书修补培训班。由北京图书馆张士达师傅传授一系列古籍传统装修技艺。这次培训工作是根据装修古旧书籍手工业技术的特点,采取以师带徒、边教边学的办法,分期进行的。1986年11月2日至16日,省图书馆学会在南昌开办有48人参加的古籍整理学习班,普及有关知识与技术。1990年10月,在九江举办全省古籍修补培训班。
迁入新馆,古籍分别放置于主楼的三层书库(每层571.88平方米,三层合1715.64平方米),其中部分地方志陈列在特藏部阅览室辅助书库铁质书架上。善本书库(93.90平方米)仅用旧书架加钉三合板,并配一木门上锁,与普本古籍同处一大库内。书库四周各有12个玻璃窗,装有部分窗帘。包括善本古籍在内的两层30万册古籍装具为原有的樟木箱,另一层书库20万余册古籍则置于旧木质书架上。古籍书库各有管理人员1人,1997年5月以后善本书库及对读者开放的普本书库有一兼职管理人员外,其他书库无管理人员。2002年夏,放置于特藏部阅览室辅助书库铁质书架上的地方志移入普本书库。2003年,善本书库及所在大库前后门安装红外线防盗报警器,馆保卫科实行24小时防盗报警监控。善本书库同时安装柜式空调机1台。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先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来,省政府和省文化厅进一步加大对江西省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2007年起,江西省图书馆开始承担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的任务,古籍保护工作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在上级部门的有力支持下,江西省图书馆决定按照文化部颁发的《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WH/T24—2006)标准进行善本书库改造。2007年底改造工作开始实施,先是将两层普本书库古籍合并于一库,至2008年初完成后,再配合施工人员将所空书库过多的窗户加以封堵,四周各留4个窗户安装为双层玻璃窗,窗户上安装防紫外线窗帘;木门包铁皮,加门闩。与此同时进行各种设备的采购及安装。2008年底,购置的213只衬樟木板铁书柜投入使用,库内外红外线报警装置、监控摄像头、自动报警系统,库内气体灭火系统及5台柜式空调机等保护设备安装到位。2009年初,经政府采购并安装完毕16路温湿度监测记录仪1套、除湿机1台、超低温冰箱1台、空气净化机1台。至此,新善本书库基本达到国家古籍书库标准。
目前,书库安全监控由保卫科负责。善本书库管理先是由1人兼职管理,后改为2人兼职同时管理。普本书库各有1名兼职管理人员。
为加强书库管理,特藏部除认真执行馆里制定的《江西省图书馆突发事件紧急预案》《江西省图书馆书库安全与管理条例》《江西省图书馆文献保护条例》外,还根据该部特点制定《江西省图书馆特藏部消防与安全责任书》和《江西省图书馆特藏部文献出入库交接单》,以加强古籍书库的管理
②古籍修复
据初步统计,馆藏古籍中有30%左右存在不同程度的霉变、虫蛀、焦脆老化、破损等现象,古籍修复任务非常繁重。迁入新馆以来,古籍修复一度停顿。1998年,这一工作得以恢复,修复人员3人,其中1人为返聘人员。2008—2009年,先后有3人次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古籍修复初级班和精平装书修复班的学习。2009年,设专门古籍修复室1间,面积为98.70平方米,手动压书机2台,存储修复档案的电脑1台。2002—2009年,共修复古籍935种3109册。
2006年以后,省馆古籍修复严格执行文化部颁发的《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22—2006)和《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WH/T23—2006),并制定《江西省图书馆文献修复工作单》《江西省图书馆古籍修复条例》和《古籍装订、修补质量要求》,建立古籍修复档案,从而加强了古籍修复的规范管理,完善了古籍修复制度。2008年购买一批古籍修复用纸。2010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拨给一批修复工具,包括纸浆补书机、晾书架、压书板、铁锤、敲锤、锥子、铅砣、棕刷、针柄等,还有少量桑皮纸、构皮纸和麻纸。
3.馆藏古籍的利用
江西省图书馆馆藏古籍的收藏量名列全省之冠,是江西最大、最丰富的古籍资源宝库,无论对研究、教学、生产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实际上每年来省馆查阅利用古籍的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读者数以千计。为了充分开发古籍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省馆推出一系列促进开发利用的措施。
古籍修复
①组织专门班子,加速古籍整理进度
先后四次组织较大规模的古籍整理编目专门班子,集中人力、物力整理历年积压的古籍,将“死”资源开发成可供利用的“活”资源。其中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用近十年时间,全面整理了近20万册积压古籍,并编制多种专题目录,使古籍更有效地为读者所利用。
②健全目录体系,提供资源信息
江西省图书馆不仅建立古籍书名及作者目录各一套,还编制善本、地方志、江西籍人著作、家谱、丛书、医书、金石碑贴等多种专题目录,其中古籍综合书目与善本书目已先后铅印成书,成为开发古籍资源的重要措施。
③配合社会需求,编辑出版馆藏资源
除整理出版馆藏资源(地方志及丛书)外,1984年12月,省馆为了适应全国纂地方志的迫切需要,从馆藏古籍中筛选出30余种有关江西政治、经济、军事、文教、史地、物产、风土、民情等方面的地方文献著作,重新整理编辑,影印出版《江西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料汇编》。该资料汇编共20册,限内部发行,结果供不应求,深受读者欢迎。
④加强古籍阅览服务
1995年元旦,馆藏16万余册古籍重新对外开放,逐年入藏的影印古籍近万册也及时向读者开放。由于管理人员较少,古籍阅览与特藏部其他文献阅览合为一室,该室面积为420平方米,设有阅览座位93个。1995—2009年,年接待读者5000人次左右,流通文献20000册(卷)次左右。查阅古籍的读者以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和做学术研究的科研人员为主,读者以本省为主,亦有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读者。借阅文献以地方文献为主,其他古籍次之。由于读者服务人员为读者提取古籍书库内文献全靠人工,1995—2002年设有专职读者服务人员4人,2005为3人;2008—2009年为2人,另有1名兼职人员。
迁入新馆以来,特藏部文献依然实行室内阅览,不予外借;读者检索古籍依然是手工查阅卡片目录,目录包括书名目录、著者目录2套。2004年以后,读者检索古籍依据机读目录,检索途径有书名、著者、分类(四部分类法)3种,影印古籍机读目录的检索途径有书名、著者、分类(中国图书馆分类法)3种。
五、全省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
2007年初,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从2007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并且指出,古籍普查是古籍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是古籍抢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环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开展的第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国家建立由文化部牵头,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族宗教事务局、财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社科院、文物局等部门组成的国家古籍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全国的古籍保护工作。在国家图书馆设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作为处理全国古籍保护日常事务的机构。由此启动了全国的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江西省政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文化厅分别下文,全面启动古籍保护工作,全省古籍保护工作有效地开展了起来。
1.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的成立
2007年初,江西省图书馆开始积极筹备全省的古籍保护工作。9月,江西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作出《关于在省图书馆增挂省古籍保护中心牌子的批复》(赣编办文[2007]168号)。国家古籍保护中心据此向该馆颁发“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铭牌。自此,江西省图书馆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省文化厅的领导下,由馆长主抓,分管副馆长具体负责,肩负起省古籍保护中心的重任,特藏部代行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职责,开展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省古籍保护中心负责全省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和培训工作,汇总、审核全省古籍普查成果,上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建立江西省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编纂江西省古籍联合目录——《中华古籍总目·江西省分卷》。
2.古籍保护制度的完善
2007年初,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协助省文化厅起草《江西省古籍普查工作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9月,省文化厅以《关于印发全省古籍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赣文社字[2007]27号)的形式下发全省各设区市文化局。10月,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省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赣图厅发[2007]78号),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给予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积极开展工作。省政府办公厅随文下发附件《江西省古籍保护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要求建立江西省古籍保护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2008年5月,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协助省文化厅召开第一次江西省古籍保护工作部门联席会议。会议建立了由文化厅牵头,省发改委、财政厅、教育厅、科技厅、民族宗教事务局、新闻出版局、社科院等部门组成的江西省古籍保护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规划全省的古籍保护工作。6月,省文化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民族宗教事务局、省新闻出版局、省社科院联合向所属各有关单位下发《关于印发江西省古籍普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赣文社字[2008]15号),并抄报省政府办公厅、省委宣传部。与此同时成立江西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作为省古籍保护工作的咨询机构。
此外,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还协助省文化厅起草《江西省珍贵古籍名录申报评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江西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江西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章程》等文件。
江西省古籍普查第一期培训班开班
3.全省古籍保护经费的投入
江西省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但省有关部门一向重视古籍保护工作,尤其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下发以来,更加大了对古籍保护的财政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07—2008年,全省各级政府共投入337.5万元。其中:2007年,省政府下拨100万元用于全省古籍普查培训,以及购买省馆古籍普查与保护设备;2008年,下拨65万元,用于省馆古籍保护工作,包括书库改造、书柜添置、设备购买等;2007—2008年,赣州市图书馆连续两年获得赣州市财政共计100万元的投入,用于该馆古籍保护工作。
4.古籍普查与保护技术培训
2007年以来,江西省先后有28人次(其中省馆20人次)参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学习。省古籍保护中心根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的统编教材,举办4期全省古籍普查培训班,培训人员151人次。
2007年9月,江西省图书馆自筹资金举办古籍普查培训班,全省14个省、市、县图书馆及高校图书馆的15名古籍从业人员参加为期两天的培训。2008年8月,省馆连续举办两期古籍普查培训班,共培训104个公共图书馆及2个区文化馆的118人,使得全省各县(区)都有了古籍普查工作人员。2009年6月,在省文化厅、省教委的领导下,举办了全省第三期古籍普查培训班,共有17所高校图书馆的18名人员参加学习。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办的中华古籍保护网对江西省的古籍普查培训作了相应报道。此外,该馆还免费为万载县图书馆和赣州市图书馆培训了古籍修复人员各1名。
5.古籍普查
①古籍普查与保护的内容、标准
古籍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古籍基本信息、古籍破损信息和古籍保存状况信息等。古籍基本信息主要指古籍数据标识号、古籍书目信息(如书名、卷数、著者、版本、附注、分类、定级等)、书影等,一般以“部”为单位进行登记;古籍破损信息主要指古籍破损原因、程度、级次和修复需求建议等,一般以“部”为单位进行登记,破损记录应细化到“册”;古籍保存状况信息主要是对古籍库房环境和管理状况的记录,一般以库房为单位进行统计。古籍普查还对收藏单位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通过普查,获取政府决策古籍保护的参考资料。
全国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的执行标准主要有《古籍定级标准》(WH/T20—2006)、《古籍普查规范》(WH/T21—2006)、《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22—2006)、《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WH/T23—2006)和《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WH/T 24—2006)。
全国古籍普查使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开发的古籍普查软件平台,统一在网上填写、上传。
②古籍普查前期工作
至2009年为止,根据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对全省古籍的摸底调查,已初步了解到全省132家公藏单位、29位个人拥有古籍1007603册,其中善本54549册。全省古籍藏量以公共图书馆为多(64家910980册、其中善本52707册)。全省已开展古籍普查的单位有21家,俱为公共图书馆,已完成4460余部古籍普查基本数据(其中省馆953部)。
③申报“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工作
2008—2010年,文化部组织评审了三批“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连续三年指导、审核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召开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会议,核准上报省文化厅,并在每一批名单公示后向文化部提出申述意见。目前全省共有3个单位(江西省图书馆、萍乡市图书馆为第二批,赣州市为第三批)入选国务院公布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8个单位的98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详见表4-9)。
表4-9 江西省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统计表(单位:部)
④古籍普查成果的展示
2008—2010年,文化部连续举办三届“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以展示我国古籍普查的成果。江西省有幸连续三年报送共计11部古籍参加古籍特展(其中,第一届:省馆3部,星子县文物管理所2部;第二届:省馆2部;第三届:省馆2部,景德镇市图书馆1部,乐平市图书馆1部),较好地展示了全省的古籍普查成果,获得广泛好评。
⑤古籍普查数据库的建立
2009年,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江西省图书馆购置与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相配套的存储器、服务器。2010年3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为省馆远程安装全国古籍普查平台软件。目前,省馆古籍人员已开始利用该平台进行古籍普查工作,“江西古籍保护网”亦于2010年7月开通,向全省古籍收藏单位开放,全省古籍普查数据库正在逐步建立。
⑥古籍普查的宣传
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卷帙浩繁的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的人类文明瑰宝。古籍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抢救和保护古籍,既是系统发掘、整理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也是重塑民族精神的基础性工作。保护古籍,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近些年来,文化部、省文化厅领导特别关心江西省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多次莅临省馆指导古籍保护工作,要求省古籍保护中心做好全省的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省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除通过省图书馆学会大力宣传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全省古籍普查的进程外,还编印了四期《江西省古籍保护工作简报》。
2007年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视察江西省图书馆时鉴赏馆藏古籍
为推动江西省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按照省文化厅的部署,2010年7月12日,江西省古籍保护中心、江西省图书馆借江西省图书馆学会五届二次理事会议召开之际,联合在南昌百瑞四季酒店隆重举行“江西古籍保护网开通仪式”,江西省文化厅副厅长王晓庆和江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梁纯平出席仪式,并共同点击启动江西古籍保护网(http://www.jxsgj.com),省内各大专院校图书馆馆长以及全省各设区市图书馆馆长等有关方面80余人出席网站开通仪式。
江西古籍保护网是开展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的信息交流平台,网站内容丰富,设有古籍保护、古籍普查、申报评选、珍品赏析、古籍知识、藏书春秋、业界动态等栏目,它不仅可以在网上开展古籍普查和古籍申报工作,还可以帮助古籍收藏单位和个人在古籍普查、古籍定级、古籍修复等方面进行业务交流,及时发布江西的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进展信息,人们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在网上学习古籍保护知识,欣赏历代珍贵古籍。
⑦古籍的发掘与出版
发掘出版珍本古籍,使珍藏古籍化身千百,既有利于珍藏古籍的保护,又有利于古籍的开发利用。近些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古籍影印出版,莫过于国家着力完成的《中华再造善本》第一期的出版,目前已进入第二期的出版阶段。2008年,文化部、财政部向江西省图书馆赠送《中华再造善本》第一期,合计有影印古籍758种8990册,极大地丰富了省馆馆藏。江西省图书馆亦积极准备影印古籍事宜,以期将馆藏珍贵古籍化之千百,促进古籍的保护与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