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南昌解放稳步发展(1949—1993)
1949年5月22日,由陈赓率领的解放军二野四兵团队伍进驻南昌城,南昌宣告解放。江西省立中正图书馆全体员工和全市人民一样,欢欣鼓舞。次日,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全馆员工走上街头,敲锣打鼓,列队欢迎。陈赓司令员在《陈赓日记》(1949年6月于南昌)里留下以下记述:“六月八日,今日应陈、陈、邵(即陈正人、陈奇涵、邵式平)之邀,巡游市街。街市较十数年前,确为繁华,国民党统治以来,乡村破产,田地荒芜,人口大减,但城市繁华,人口亦增,盖数年来国民党抢粮、抓丁,盗匪遍地,又加以大肆屠杀,人多弃乡来城,造成此畸形发展状态。过百花洲,入南昌图书馆。此处三十年代为科学仪器馆,蒋介石曾在此指挥对我中央苏区之第四次围剿;我在沪被捕,蒋曾在此对我亲自审讯迫我投降,我曾以严词厉色拒之,几至使蒋无法下台。回忆昔年此室,我曾为人阶下囚,受人审讯,今则我已为此室主人矣。盖我三十七师师部即驻节于此。兴奋之余,特志入日记内。”
解放军入城后,立即派遣人员保护和守卫江西省立中正图书馆。南昌市人民政府也随即派出以军代表刘仪为首的接收小组接管,并更名为江西人民图书馆,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安于职守,努力工作,为人民的图书馆事业作出贡献。接管人员有齐谷、魏璋如、黄德云、罗道连、胡凡等人,由齐谷负责。1949年8月2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教字第二号命令:省立中正图书馆交南昌市人民政府领导。在此期间,党除了派遣部分干部来馆工作外,还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学习,帮助他们提高政治思想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基本思想。1949年底集中学习告一段落后,江西人民图书馆划归江西省文教厅领导,不久又改由省文化局领导,更名为江西省立人民图书馆。省文化局对省立人民图书馆的机构设置作出必要的整顿,撤销旧馆机构,将全馆分为五个部,即采编部、阅览部、辅导部、典藏部、总务部。1949年12月4日,江西省立人民图书馆经过整顿后正式开馆,馆址百花洲,馆舍面积1800平方米,工作人员19人,藏书92000余册。
江西省立人民图书馆开馆后,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党对人民群众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的重要阵地。为了将旧图书馆改造成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图书馆,党和政府为图书馆制订一系列方针、政策,明确规定江西省立人民图书馆的办馆方针和主要任务,使江西省图书馆事业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一
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江西省立人民图书馆(1951年更名为江西图书馆)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首先,充实和改造干部队伍,整顿馆内组织机构,使各部门明确自己的具体职责。其次,大力开展面向群众的图书馆业务工作。据统计,1950年至1952年,全馆总经费为89078元(1950年16912元,1951年28165元,1952年44001元);总阅览人数为892918人次,借出图书237523册次;结合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编辑剪贴墙报16期,黑板报及馆讯187期,举办图片展览27次。如:1950年9月21日至27日,省文联筹委会在省人民图书馆举办全省首届美术展览,共展出作品276件;1951年2月5日至7日,南昌市美术协会在省人民图书馆举行大规模年画宣传展览,宣传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成绩,支援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第三,对旧馆馆舍进行整修,加建大办公室,改装阅览室内全部电灯,并与百花艺圃签订合约,在原有园地上栽植花木,美化环境。
1953—1954年,江西图书馆为贯彻“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针,重点加强为工人服务、为工业服务,并且根据本馆的性质及具体情况,确定以干部(包括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学生(中学以上)、工人、儿童、市民及郊区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其中以满足干部和学生需要为当前的重要任务,而以满足工人、儿童、市民及郊区农民的需要为今后努力方向。由于当时亟待清理及接收的图书很多,因此,1953—1954年江西图书馆馆内工作将重点放在进行内部整理、加强对读者的辅导以及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图书流通工作。
为扩大图书流通范围,使工人读者有显著的增加,江西图书馆对阅览制度进行整顿和改革,拟订阅览规则和外借规则等。建立6个图书流通站,将馆藏中国图片社供给的图片125套,配合时事中心巡回展出。在业务辅导方面,根据各单位图书馆(室)所存在的问题,对工厂、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进行了59次业务辅导。在分编方面,决定从1954年起,将沿用的类分中文书的杜定友分类法和四库分类法改为按《中国人民大学图书分类法》类分新书。为此,从1954年9月起,动员全馆半数人力,分四个小组进行:第一小组抽书抽卡,第二小组分类,第三小组缮写、油印,第四小组做图书分配、排卡、插卡等工作。经过四个月的努力,1954年年底基本完成全部阅览图书20730种29019册的统一改编任务。与此同时,继续接收和整理古旧图书,全年共接收省文管会、省委宣传部等单位移交的旧书共约6万余册,并初步整理了其中的49364册。
1955年,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江西图书馆更名为江西省图书馆。为了满足全省各行各业对图书资料的需求,更好地为祖国经济建设、文教事业和学术研究服务,江西省图书馆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如:组建外文图书阅览室并对外开放;聘请16名专家组成顾问团,开展读者咨询工作;组成9人教研小组,担任教学任务,以提高各县(市)文化馆以及赣州、景德镇二市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实行预约借书制度,以满足广大群众对政治文化和技术知识愈来愈迫切的要求。10月18日,创办了江西省图书馆首个内部刊物——《江西图书馆通讯》,为月刊。
二
1956年3月20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下发《关于将省图书馆拨交你市直接领导的通知》([56]会秘字第51号),决定将省文化局直接领导的江西省图书馆交给南昌市人民政府直接领导。当时有干部编制40人,实有工作人员36人,藏书20多万册,年接待读者77万余人次。虽然隶属关系的变更给工作带来一些困难,但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伟大号召的鼓舞下,省馆工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1956年1月,周恩来总理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报告中指出:“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计划,我们必须为发展科学研究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在这里,具有首要意义的是要使科学家得到必要的图书、档案资料、技术资料和其他工作条件。”(中国图书馆学会:《百年大势——历久弥新》,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41—42页)由此为科学研究提供图书资料成为图书馆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做好科学研究工作者的助手,1956年7月5日至13日,文化部以图书馆工作如何为科学研究服务为中心议题召开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提出了《明确图书馆的方针和任务为大力配合向科学进军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共分五部分:第一,肯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图书馆事业的成绩,指出了存在的缺点和问题。第二,确定图书馆事业的两项基本任务,一是向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流通图书,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进行文化教育工作,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和文化水平,动员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积极性;二是向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图书资料,促进科学的迅速发展。两者不可偏废。第三,指出了需要注意规划合作、充分挖潜、切合实际等几个原则问题。第四,针对省级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提出四大措施:大力开展科技书刊借阅,做好藏书整理、补充、调配,改进现有目录组织,加强书目参考等。最后强调了加强领导、补充经费、图书馆干部培养等问题。这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性的图书馆工作会议。
1956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题为《向科学进军中的图书馆工作》的社论。指出图书馆在向科学进军中的任务有两项:一项是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图书资料,也就是为科学研究服务;一项是通过书刊的借阅,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的后备力量。对于图书馆怎样为科学研究服务,社论提出了几点措施:一是为使图书馆具备应有的藏书,应及时清理和调配现有藏书;二是要编制图书目录和索引,使藏书得到充分利用;三是要改进书刊的借阅制度和方法,方便读者利用;四是针对我国图书馆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在稳固现有各馆的同时,积极建设新馆,积累图书资料,并要求文化部门对图书馆事业进行全面规划,加强协调。
为响应党的号召和贯彻落实全国图书馆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的方针任务,讨论图书馆间的协调与分工问题,以及总结经验,制定发展规划,8月29日至9月3日,江西省文化局召开全省公共图书馆研究会议,主要解决抢救古旧图书资料等问题。12月26日至30日省文化局又召开由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省、市、县公共图书馆,以及部分县、市文化馆图书室负责人参加的全省图书馆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各图书馆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好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工作;省图书馆更要担负起省馆任务,努力做好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工作。
为此,江西省图书馆加强厂矿、农村、部队、学校、居民的图书流通工作,加大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工作力度,包括设立科学研究参考室和清理历年积存的约35万册旧书。
1957年3月7日至9日,江西省委文教部、省文化局在南昌召开全省公共、高校、科研等三个系统图书馆负责人座谈会,成立“江西省图书业务联系委员会”。
为充实图书资料,宣传党和政府关于抢救与保护古旧图书的政策和意义,1957年6月至8月,江西省图书馆与省文化局、省文管会联合举办“江西省古旧图书资料巡回展览会”。先后在婺源、景德镇、九江、庐山、南昌等地展出,在群众中扩大了影响。
1958年3月11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下发《关于将省图书馆交回省文化局领导的报告的批复》([58]会秘字第249号),将原由南昌市文化局领导的江西省图书馆收归省文化局直接管辖,并拨款6万元,增建一座900平方米的3层楼书库,以缓解书刊数量不断增长而引起的书库日益紧张的矛盾。这一工程于1958年春竣工。同时,中共南昌市委决定兴办南昌市图书馆,委托江西省图书馆负责基建工作。
1958年至1960年,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跃进”年代。文化事业为更好、更快、更全面地实现为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跃进目标,开始逐层失去平衡。1958年4月,江西省图书馆提出“全年开放,日日服务,苦战三年,又红又专”的口号,并向上海、湖南等省市图书馆发出应战和挑战。为此,外借处发放了数万个借书证,还造成了读者经常排长队等候及借不到书而经常和工作人员争吵的现象。为了向广大读者,特别是向外地读者揭示馆藏,1959年在清理图书的基础上加强参考室的建设、编制各种书目、设立开架阅览室、举办书展和编印《江西全省图书馆十一年来工作经验汇编》一书。
三
1961—1965年,江西省图书馆的各项工作始终围绕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进行,图书馆事业得到稳步发展。截至1965年底,藏书总量达861299册,为新中国成立前藏书量的9.4倍;工作人员44人,为新中国成立前人数的2.3倍;馆舍面积约7000平方米,为新中国成立前的4倍;年度总经费为158074元;全年接待读者112979人次;借阅图书150086册次。同时,编制多种书目、索引及专题文献资料,扩大了服务领域,延长了开放时间,在为生产、科研服务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分述如下:
(1)对采编工作进行调整。1961年前,采访工作偏重小说的购买,如《青春之歌》《林海雪源》《水浒》等,每种曾购到200部以上,而对于外文图书及古籍,则很少采购,甚至拒而不纳。对报刊的采购也畸重畸轻,如《江西日报》《人民日报》,每种各订购54份,而其他报纸的漏购现象则屡见不鲜。针对这种不合理的情况,1961年以后,调整了采购原则,在藏书建设中注意书刊资料的完整性、连续性,初步克服了盲目性。在外文书刊分编中,采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代替杜威十进分类法。
(2)在党的“八字方针”的指引下,1962年江西省图书馆动员全馆三分之二的人力(21人),用四个月的时间,对参考室与基本书库的藏书进行了一次较为彻底的清理。在此基础上,接待“省农产品资料汇编委员会”的工作人员30余名,在馆内开展编辑工作,使用有关农产资料的图书计280余种5760余册,胜利完成编辑任务,正式出版《江西地方农产资料汇编》上、下两册。在业务辅导方面,多次派业务干部协助庐山、临川、省中医学院等图书馆整理积压图书80000余册。特别是在帮助庐山图书馆时,不仅对古籍和外文图书进行了全面的清理、分编,还编制了一套中文卡片目录,使长期积压不用的图书,变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宝贵资料。
(3)为了帮助兄弟馆提高业务水平,1962年至1964年先后组织函授生学习,举办资料工作座谈会、业务专题报告会等,在宜春举办为期十天的图书馆干部业务学习班,除讲授专业知识外,还交流了经验。在书目参考方面,编制《江西地区手工业传统名产品介绍》《全省陶瓷联合书目》《粮食作物联合目录》《江西地区棉、麻作物参考资料》;还编印了业务辅导材料《中文图书著录条例草案》《图书馆常用证、卡、表式汇编》等。这些资料的编印,对县市图书馆的业务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4)为了加强为生产和科学研究服务工作,根据兄弟馆的经验,经江西省文化局批准,1964年决定增设科技服务部,并于1965年1月正式开放。
1965年,江西省图书馆提出今后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农村,为农民服务,于是派工作人员到生产队与社员“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直接参加图书流通工作。同时向革命老根据地和边远山区赠送书籍、图片、资料,编印为农业服务专题资料,甚至派了五位馆员到景德镇市蹲点两个月,总结发展公社图书馆的经验。
四
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灾难,也使中国图书馆事业经历了巨大的波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干扰下,江西省图书馆遭到严重摧残。1966年下半年,图书馆“走资派”被打翻在地,关进“牛棚”。在1967年9月底开始的“三查”运动中,有的干部被监督劳动,有的干部被隔离审查。1968年9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江西省图书馆临时领导小组成立。12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和南昌市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江西省图书馆与南昌市图书馆合并,改名为南昌图书馆,隶属于南昌市革命委员会宣传部。1969年1月,江西省图书馆正式被撤并,原有干部65人(包括临时工10人),在1968、1969年有22人被下放农村劳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1年初,南昌市革委会政治部在图书馆进行干部处理试点,将一批所谓不适合图书馆工作的干部分别作退休、复员、安置处理。1969年3月,江西省图书馆所藏1927年4月至1945年5月的《(江西)民国日报》《申报》《大公报》等合订本284种3423册,被省革委会保卫部二办以“清理”为名,强行调走。1969年10月,省馆在清理结束匆忙运回时,没有逐年逐月清点,直至1970年4月才发现其中有1013册报纸被撕剪,3003处挖洞,606页被撕掉。在一册内被损毁最严重的报纸是《大公报》《中央日报》《申报》《时报》《华光日报》等。如上海《大公报》1937年1月份,实有6—30号,共27页报纸,其中竟有22页被撕剪37个洞。在一年内,被损毁最多册数的报纸,是《大公报》《民国日报》《申报》等。如天津《大公报》1935年度,实有1—12月共12册,其中竟有11册被撕剪。上海《申报》1935年度实有1—10月共10册,每册都被撕剪,严重破坏了这批旧报纸的完整性。省图书馆发现后立即报告上级,多次要求将被撕剪的报纸交还,但毫无结果,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1969年9月,建筑面积为1600平方米的原省馆石头街书库被全部拆掉。该书库的藏书被搬到1968年底临时拨给省馆放书的南湖路机关干校、李文忠展览馆,由于面积太小,只好将书打捆堆在地板上。加上房屋失修漏雨,又无专人管理,致使10余万册图书霉烂、失窃。与此同时,原馆藏的35000余块旧书版片(自清同治年起,每部按架陈列收藏于南昌市应天寺内,1952年迁移至省馆石头街书库保管),也随着书库被拆毁而无库可藏,1970年被当做图书馆的包袱,或贱卖给职工当柴烧,或干脆一把火烧掉。在这些版片中,有较为珍贵的《十三经注疏》《豫章丛书》《江西通志》等版刻50多种。
江西省图书馆被撤消后,不仅书刊古籍遭到巨大损失,而且大批优秀书刊被当做“封资修毒草”予以禁锢,外文书刊被迫中断订阅,造成图书馆无书可借,读者寥寥无几的局面。
1971年4月6日,江西省革委会政治部决定将下放给南昌市领导的南昌图书馆收归省领导,恢复原“江西省图书馆”建制。6月15日,江西省图书馆成立革命委员会,下设政工组、宣传辅导部、服务组、参考阅览组和行政办公室。1972年4月,江西省文教办公室决定将南昌图书馆划归省文化局领导,改名为江西省图书馆。1973年1月,南昌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恢复南昌市图书馆建制,将原合并到省图书馆的图书、设备、人员收回市图书馆。省、市两馆正式分开。
1973年,江西省图书馆对藏书进行了掸灰、刷霉,调整部分书库,将线装书中的10000余册善本书从设在铜鼓县的战备书库运回南昌,并作了初步整理。另外,将15312册中外文期刊、堆积6年之久的829种报纸整理上架,图书馆业务工作逐渐有了一些起色。1973年6月12日至19日,江西省图书馆在南昌市召开全省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会,12月20日至21日,在江西造纸厂召开南昌地区图书馆工农兵评论经验交流会。
随着图书陆续整理上架开放,书库不敷使用的矛盾突出起来。1973年,经江西省文化局批准,拨款60000元,在1958年所建的书库上加建两层,面积约600平方米。
1974年至1976年,江西省图书馆主要抓了三件事。(1)兴建阅览大楼。1974年经江西省文化局批准,破土动工兴建一座四层楼的阅览大楼。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工程进展缓慢,直至1978年10月新阅览大楼才竣工并交付使用,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共投资45万元。(2)《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使用及改编。1974年以前,江西省图书馆使用《中小型法》类分图书,1974年以后,省馆不但决定新购图书使用《中图法》,而且决定对馆藏约20余万册《中小型法》类分的旧书全部按《中图法》进行改编,以求统一。(3)古旧书的整理工作。1975年8月起,经省文化局批准,省馆对古籍进行系统的清理。到1976年,除清理完40000余册杂乱的旧书外,还复核了部份线装书的著录卡片。
五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真理标准讨论、平反冤假错案、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及党的工作重心顺利转移的大好形势下,特别是在中央书记处通过《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后,江西省图书馆积极行动,拨乱反正,恢复发展,迎来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春天。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江西省图书馆一方面通过对“四人帮”极“左”路线的揭发、批判,澄清工作中的许多是非问题;另一方面,为贯彻中共中央(76)18号文件精神,积极开展清理有关“四人帮”的书刊资料工作。截至1976年12月,省馆共清出280余种,分三批编印《有关“四人帮”反党集团解放前罪行资料索引》等清书目录,供兄弟馆(室)和有关单位参考。
1977年元旦,在江西省文办、省文化组和省图书馆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工作人员日夜加班、突击筹备,江西省图书馆恢复对外开放。除资料室正常运转外,在书库新辟了临时外借处,同时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学习室、科技室、期刊室也对外开放,以满足工农兵读者的迫切需求。(www.xing528.com)
1976年曾处于半停工状态的江西省图书馆阅览大楼的建设,经过全馆干部群众千方百计筹备钢材、水泥等材料,终于于1978年10月正式交付使用并对外开放,读者川流不息。这是江西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江西省图书馆从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首先,省馆工作人员从1976年实有的58人增至1979年的72人,藏书150余万册,建筑面积5550平方米。
其次,全馆年度经费,1976年是13万元,到1979年增至32.46万元。
第三,在读者服务上,1966年至1976年10年间共接待读者916207人次,借阅图书1220147册次,而1977年为加强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发放借书证1万个,接待读者21万人次,借阅图书22万余册次;发展到1979年,接待读者36.1万人次,借阅图书34.6万册次。
此外,1978年新阅览大楼建成后,设立科技文献检索室、科技参考阅览室、综合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并适当延长开放时间,除每星期二、五下午政治理论学习时间停止开放外,其余时间,包括节假日一律开放。与此同时,还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重新登记读者,并加强书刊的宣传推荐工作。如1978年2月,配合杂交水稻的推广,编印《杂交水稻名词解释》;9月与江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南昌外文书店联合举办“国外科技书刊资料展览”。1979年,恢复了中外文新书通报,图书馆工作逐渐走上正轨,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1978年1月17日至20日,省图书馆在南昌召开关于编辑《全国中文古籍善本书总目》征求意见座谈会。拉开参与《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编辑工作的序幕。1978年4月在江西省图书馆内成立江西省善本编目小组,着手普查、著录、验收全省的古籍线装书、善本书。通过调查,初步摸清全省古籍家底,62个单位所收藏的线装古书总数约为135万余册。经过反复核对、审查、鉴定,在44个藏书单位中初步鉴定出古籍善本书共1283部16969册。1980年4月,江西省图书馆完成全省善本编目工作。
1979年6月,省图书馆根据《省、市图书馆工作条例(草案)》规定,进行机构调整,设科技服务部、研究辅导部、采编部、阅览部、图书保管部、办公室。
六
1980年5月,中央书记处讨论并通过《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后,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党委、政府部门进一步重视图书馆工作,省图书馆也开始大踏步前进。其主要标志是:
1.图书馆的工作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图书馆事业经费由1980年的41.76万元增加到1989年的110.63万元(其中购书经费为60万元);人员由1980年的83人增加到1989年的162人,馆舍面积由5550平方米增加到11433平方米。特别是1980年,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在文化部的支持下,决定兴建一座占地99亩的现代化的省图书馆。1986年12月12日,新馆一期工程破土动工。建筑面积为22500平方米。1987年还建造了一栋3280平方米的职工宿舍。
2.改编旧书,编制书目索引,多方为科研生产服务
1980年5月,集中人力对部分中小型旧书进行改编,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完成2987种、16300万余册。同时,编制《红壤改良专题资料索引》《馆藏古籍善本目录》《江西地方文献目录》等20余种书目索引。采取多种服务方式为科研、生产和专业户提供技术资料,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信息,使之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如把宜丰县科研所的石蒜碱科研课题列为长期跟踪服务的项目之一,先后为该所检索18年的美国《化学文摘》,提供国外有关石蒜碱的提取、制备和生理特性等方面的文献56篇,石蒜碱在医药方面应用的资料20余篇,使该项研究成果在全国“优秀育种现场会”上受到好评。为研究中国戏剧和地方戏剧提供约1万册书刊资料,帮助研究人员解决了不少重要问题。还为地震、气象学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资料,揭开了庐山六月天不仅下霜而且下雪的奥秘。
3.成立江西省图书馆学会,加强职工教育和辅导研究
1980年9月1日至5日,江西省图书馆学会在南昌召开成立大会和第一次学术讨论会。1981年4月至1982年2月,江西省图书馆与江西省图书馆学会联合举办一期“图书学馆专修科”。1980年以来,为适应事业的需要,加强图书馆学教育,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在江西省图书馆设立函授班,招收南昌地区学员。江西省图书馆不仅积极鼓励员工参加,还派出部分同志担任教员,进行教学辅导。该函授站有三届共119人毕业,其中省图书馆有15名。1984年5月,北京大学图书情报学系在省图书馆设立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函授站,已有80人获得毕业证,其中省图书馆有4名。1985年5月,江西省图书馆又承办中央电视大学在江西设的图书馆学专业班,首届44人毕业,其中省图书馆5人。1986年4月还专门举办了一期为时半个月的“新进馆人员业务训练班”,脱产参加学习的有40余人。
在做好本馆阵地服务的前提下,省馆辅导部还下到各县、市图书馆进行业务辅导。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省馆对全省80多个县、市图书馆进行了实地辅导。
4.调整领导班子,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1984年9月,省文化厅对江西省图书馆的领导进行调整,组建了一个年轻化(平均年龄43.2岁)、专业化的领导班子。新班子上任后,首先,对各部(室、科)中层干部和人员进行调整,发展了20余名党员,任命了一批年富力强且懂专业的同志担任中层领导。同时,撤销办公室改设人保科和行政科,将辅导部与学会分开设置,成立综合服务部和装订厂。其次,制定考勤、奖罚、安全保卫及各部门工作等制度。如采编部,从1982年起对各道工序实行定员、定岗、定指标,根据完成定额的多少进行奖罚,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实行定额管理前的1981年1—6月份,16人共加工新书6088种28604册;实行定额管理后的1986年1—6月份,14人共加工新书8420种35497册,人员减少,而工作效率分别提高38%及24%。其他业务部门也根据各自不同的任务,分别制订职责范围及管理目标,明确岗位责任。
5.进行职称评定,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作用
江西省图书馆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调资升级评定。如1972年3月,遵照“国务院关于调整部分工人和工作人员工资的通知”精神,省馆对12人进行了调资(其中调二级的4人,调一级的8人),占总人数的22.6%。1980年9月,省馆制定考评升级条件,依据劳动态度、技术高低和贡献大小三项内容,对全馆27人调整了工资。
1981年1月30日,国务院国发[1981]21号文件,批转文化部、国家档案局、国家人事局制定的《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强调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合理使用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做好考核晋升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他们努力钻研业务,提高图书、档案、资料工作的科学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制定本规定。国家人事局也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将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职称对应为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馆员、助理馆员、管理员。
1982年9月,为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图书、档案、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暂行规定》,江西省文化局、江西省档案局、江西省人事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图书资料专业干部业务职称评定工作实施细则(草案)〉的通知》,并确定在江西省图书馆进行图书、资料专业人员业务职称评定试点工作。1982年11月,江西省图书馆着手进行首次职称评定的准备工作:成立评定小组,拟定工作计划,召开全馆动员大会,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业务考核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正确处理好三个“主要依据”与两个“适当考虑”的关系以及业务职称与工资级别、行政职务的关系,做到坚持条件、保证质量。经过学习文件、个人准备、小组考核评议和组织全省职称统一考试,到1983年5月基本结束了这次试点工作。
江西省图书馆98人中,除去行政人员和不具备评定条件以及其他原因未参加评定的人员外,有38人进入评定范围,实际参加评定的有3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8人,其他学历17人;1966年前从事图书资料工作的20人,1967年后的15人。最终江西省图书馆评出了副研究馆员1人、馆员7人、助理馆员16人、管理员3人,有8人因故未予评定。各地、市除九江外,都因1983年9月13日中央通知职称评定工作暂停整顿而未批准。
1987年4月,江西省劳动人事厅、省文化厅根据江西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批发的《江西省关于执行〈图书、资料专业职务试行条例〉的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在全省进行大规模的职称评定工作。
根据赣职改字(86)第5号文件关于评委会章程规定,经过半年时间的反复酝酿,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征求地、市和省直专业人员的意见,提出高评会成员的初步人选,并上报省职改领导小组审批。在审批期间,省职改领导小组吸收群众意见进行了部分调整。1987年10月30日,赣职改字(87)第89号文件,正式批复同意成立“江西省图书资料系列高级专业职务任职条件评审委员会”,负责全省图书资料系列高级专业职务任职条件评审工作。高评会由江西省文化厅(含厅职改办)、省图书馆、省群艺馆和大专院校图书馆的15名同志组成。由晏政任主任委员,刘恕忱、阮大文任副主任委员,李才福、田颂刚、陈宗修、王继玉、程忠贵、彭德经、李洪福、郑锦辉、廖伯坦、黄钢、郑豪季、钱贵成为委员。这个评委会的主体是高等院校、省图书馆、省群艺馆和省文化厅的同志,其中江西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江西工业大学、江西医学院等高校的教授、副教授有6名,江西省图书馆的专业人员有3名,江西省群艺馆的专业人员有2名,专家占全体委员的三分之二。
1987年全省公共图书馆共评出副研究馆员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人、馆员137人、助馆和管理员311人。截至1994年,江西省图书馆164名职工中有正处级干部2人、副处1人、正科1人,有研究馆员1人、副研究馆员7人、馆员32人、助馆57人、管理员21人,还有中级工10人、初级工31人、普工1人。
6.加强读者服务工作
图书馆的中心工作是为读者服务。1984年省图书馆新班子上任后,延长了开放时间,从上午8点到晚上8点30分(中午不闭馆,实行轮休);扩大了读者借书证的发放范围,接待读者由1980年的4万余人次增加到1988年的13万余人次,借阅图书由1980年的3万余册次增加到1988年的33万余册次。同时,阅览部、科技部广泛发展馆际互借、集体借书、代译代编资料、跟踪服务、定题服务等。读者服务工作开展得十分活跃。
7.开展“以文补文、多业助文”
1984年10月,随着深化改革、开放、搞活的浪潮,省图书馆老领导李明达、孔源、胡明芳、麻焕文等老同志向馆领导及文化厅递交《关于成立文化科技综合服务公司的请示报告》,提出在馆内建立小型企业,承包几项经济工作:①扩大装订厂,改为图书馆用品加工誊写服务组。②在复印室的基础上,增加对复印机修理;出售复印机消耗材料;翻印有价值的古籍;增购复印零号图纸大型复印机,开展复印工程图、报纸等。③成立艺术服务组,包括美术、装潢、设计、彩色摄影、放大扩印业务,并承包各种展览彩色黑白放大照片。④代销新华书店和书目文献出版社的各种书刊资料。⑤成立视听资料服务组,包括电视录像、电视教学,并逐步过渡到为中小厂录制电视广告业务,为读者提供视听资料。⑥水电装修,交通运输服务组。⑦停办电大班,举办图书馆业务及其他知识训练中心。
1985年2月,江西省图书馆领导在充分调研后决定创办综合服务部和装订厂。主要经营文化用品、图书馆用品,销售复印器材,维修复印机,以及装订、印刷、复印资料等多种项目。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既方便了读者,又发挥了文献资料的利用率,还能解决部分职工待业子女以及个别有特长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1985年2月至1988年底,综合服务部和装订厂创收纯利344886元,上交税收163909元,在南昌市劳动服务公司系统200多个单位中名列前茅。
此外,省图书馆还发动各业务部门,积极开展跟踪服务,定题、专题服务,开办业务培训班,进行科技咨询、编印资料、文献翻译等有偿服务。这些收入既弥补了部分事业经费,又适当地照顾了职工的福利,社会效益也显著提高。
8.支援老区建设
江西省图书馆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文化厅党组关于支援老区建设的指示精神,组成老区图书馆工作调查组,由书记樊昌生带队对赣南老区15个县、市图书馆进行全面调查。回来后及时将这些图书馆在经费、馆舍和人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向省文化厅领导作了汇报。同时,省图书馆一方面向老区市、县图书馆先后赠送图书3200余册、期刊合订本211本、单行本1608本。另一方面,通过馆际互借、邮寄借书,帮助老区图书馆解决读者的一些需要,如与赣州市、兴国县、安福县、南城县、永修县、修水县等市、县图书馆建立了互借关系。
9.筹建新馆,迎来事业新天地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馆舍面积狭小、严重不敷使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的图书资料打捆存放,不能上架,并且大多数书库墙面脱落,部分墙体开裂,地板下沉,外加白蚁滋生,无论文献保管还是开发利用都远远满足不了四化建设和广大读者的需求。为此,省图书馆积极向有关领导报告兴建新馆事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80年10月10日,省委第96次常委办公会议研究决定:“由赵志坚、许勤同志会同有关部门选定兴建省图书馆的地址。新建省图书馆按藏书500万册、可容1000人的阅览室进行设计,分期建成。”1984年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省图书馆组建新馆基建领导班子,配备工作人员,着手进行新馆基建准备工作。1986年12月新馆工程破土动工兴建,1993年底一期工程项目基本完工。从此江西省图书馆事业迎来一片新天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