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资源利用的影响评估研究:甘肃白水江保护区实证分析

社区资源利用的影响评估研究:甘肃白水江保护区实证分析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影响产生的根源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是一个包含于生态系统的开放的子系统,它从生态系统中获取资源,同时又向生态系统排放废弃物,这也是林缘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产生影响的根源所在。

社区资源利用的影响评估研究:甘肃白水江保护区实证分析

第一节 影响产生的根源

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是一个包含于生态系统的开放的子系统,它从生态系统中获取资源,同时又向生态系统排放废弃物,这也是林缘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产生影响的根源所在。如图10-1所示,社区迫于生活压力和经济利益不断地向生态领域扩张,以获取更多的资源。管理局主要的任务就是保护生态系统,减少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当人们对生态的利用超过生态承载力的时候,生态系统就会收缩,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收缩,必然也导致人们经济活动空间的收缩甚至消失。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可以缓解生活压力和生态承载力,高的利用效率意味着基本的生活保障对资源的需求较少,不会对生态系统产生很大压力,不过目前保护区居民迫于生计对生态系统的索取超生态承载力。这四种力量和一个途径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经济系统的范围和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其中生活压力、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承载力是主要因素。在资源利用率低,居民生活压力大,社区居民是不会过多的考虑生态承载力和管理局的压力的,相反,如果生活压力小甚至不存在的情况下,经济利益的驱动虽然会对保护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解决管理会容易很多。目前保护区的情况是资源利用效率低,在生计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经济系统向生态系统扩张的压力超过了保护局和生态承载力的压力,因此经济系统扩张,生态系统不断收缩。

img24

图10-1

一、生活压力

白水江保护区所属行政区域文县和武都县都是国家级贫困县,而保护区所在的乡镇是文县和武都县经济最落后的地区,据统计保护区内农民2006年人均收入为903.5元,远低于当年全国和甘肃省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也远低于国家贫困线收入。

保护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区内及周边人口约11万,人们主要收入靠种养殖业,社区生计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很强,建房修圈、取暖做饭、煮猪食、炒茶、酿酒、灰窑无不依赖于保护区的木材,林间采集党参人参天麻等中草药材收入占经济来源的很大一部分。通过计算,2008年三个典型社区的森林依赖度分别为:阳尕山63%、跌堡寨56.3%、李子坝46.8%,平均为55.4%(黄家飞,2008)。

二、经济利益

保护区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这些资源都成为人们开发的对象,区内各种水电站较多,其中仅阳尕山一段就有8个水电站。这些小型水电站供电能力有限,致使保护区有些地方电力明显不足,只能用于照明和供应部分加工业需求。但是这些电站带来的生态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电站截河断流,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繁殖带来不利影响,破坏了水生动物的多样性,存在明显的负外部性。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考量,经济利益的成本明显大于收益。保护区内沙金和岩金的非法开采不仅需要砍伐保护区树木,破坏植被,阻断河流,而且排放的粉尘、有害化学物质也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目前已经成为对保护区威胁最大的因素。

保护区还拥有大量的珍惜野生动植物资源,这些资源来源少,市场需求相对较大,价格高,因此就有人无视法律、法规,冒险捕杀、采摘这些资源,非法割漆、熬樟木油,非法狩猎,炸、毒、电击水生动物,这些都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很大威胁。在保护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个悖论,在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之前,并未有太多人重视,但是一旦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就会激发人们对其的关注度,大量非法捕捞,造成这种动物的减少。因此“国家级保护动物”这个称号不仅没有成为“护身符”,反而变成了的“催命符”,原因就是“国家级保护动物”成为了一个无形商标,能够增加动物的市场价值,于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这种动物遭到大量捕杀。

三、管理局(www.xing528.com)

保护区的基本目标就是保护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以往的管理模式采取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模式,就保护论保护,把保护作为唯一的目的。采用惩罚与政府强制手段来制约当地居民对资源的利用;保护功能区的划定、管理当局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管理制度、指导方针等无不是政府全程包办,政府主观思维强势,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实施高压管制,社区与管理当局之间的矛盾和对抗不断升级,导致了社区群众抵触心理强,管理低效甚至无效。另外,地方上并未根据国家规定出台相应的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办法,无形中造成了社区居民对动物保护政策的怨言,管理局与社区居民的对抗也在无形中加剧。

另外,管理局人员不足,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费和设备不足,缺乏完善的监测体系,数据管理系统不完善,这些都限制了对保护区的管理。

四、生态承载力

本章所说的生态承载力,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生态系统所能够提供给经济系统的资源量,对于白水江保护区来说,生态承载力主要体现在森林系统的再生能力。当社区居民对生态系统资源的索取量超过生态承载力的时候,生态系统就会萎缩,其子系统经济系统的发展空间也会缩小。当过度的索取自然资源的时候,生态系统就会枯竭,作为子系统的经济系统也会随之消失。因此,经济系统只有在生态承载力的范围内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不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恢复的影响。

但是生态承载力这个约束力量属于一种隐性的或者说自然的力量,是一种软的约束力,它不会像保护局一样去明确规定居民如何利用资源。所以这就造成了居民或者没有充分意识到这种约束力,或者意识到了,但不能有效地通过集体行动来适应这种约束力。白水江保护区的现状是,居民已经感受到生态系统的退化,但是迫于生计和展开集体行动能力不足的限制,依然在进行着高贴现率的破坏性行动。

五、资源利用

生活层面,社区能源结构单一,基本依赖于保护区的森林资源,能源利用率低。居民仍然使用着落后的灶具,绝大部分居民依然使用火塘这样的原始取暖工具,在这种落后的能源利用方式下,大量的薪柴被浪费掉而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

生产层面,社区生产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落后,农业种植结构单一,仍以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为主,沿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科技含量低,实行粗放式经营,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单位面积产量低,亩产100.4公斤。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之比为11.4∶1。在这种低效利用的情况下,每年只有靠广种薄收来增加粮食产量,加上撂荒的习惯,土地开垦数量大,毁林严重,对保护区的不利影响很大。多年来,保护区科研技术人员和相应的农业科技部门对应用型研究进行的相对较少,社区农业发展缺少科技支撑,并未充分发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应用型生物丰富的资源优势,形成了“富饶型贫困”。

通过对以上四种力量和一个途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保护区的能源结构单一,能源利用效率低,居民的生存压力大,经济利益驱动力强,保护局的管理效率受限,居民没有把资源利用限制在生态承载力这个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内。四种力量并未到达均衡,对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经济系统有不断扩张的趋势,这就是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产生影响的根源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