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白水江保护区问题与影响

甘肃白水江保护区问题与影响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保护区社区居民还有撂荒的习惯,毁林开荒现象严重,造成植被丧失,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缩小,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土流失严重。狩猎者多以获利为目的,造成个别种类如林麝等在保护区濒于灭绝。甘肃省政府目前尚未制定相关补偿办法,当地政府与保护区管理局也无相应的补偿办法和补偿能力。

甘肃白水江保护区问题与影响

第二节 现状与问题

保护区管理局设在文县县城,下设12个职能科室,7个保护站和1个大熊猫驯养繁殖中心。管理局的任务集中在林政执法、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三个方面,同时在项目的支持下,管理局与李子坝村、阳尕山村和跌堡寨村建立了社区共管制度。社区共管制度安排包括:(1)宣传制度。(2)社区项目发展制度。通过项目促进发展社区,以减少社区对森林资源的依赖,缓解保护压力。(3)薪柴节省制度。修建节柴灶,社区共管项目准备了一部分资金,专款专用,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对居民购买节柴灶给予全额或比例补助。鼓励使用多种能源,促使生产和生活能源结构由单一的柴薪型向柴电混合型、烧煤型、用电型、液化气型转变。

通过保护区管理局的积极宣传、管理及社区共管,社区对管理局的角色认可不断强化,对森林资源保护也有了全新的理解,并逐渐参与到社区共管资源行列中来。社区的参与形式主要有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两大类,被动到主动的参与转变,促进了经济发展,保护了生态,提高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促进了当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管理局虽然在管理理念上有所转变,社区共管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保护区仍面临一些问题和风险,存在很多限制性因素:

(一)潜在森林火灾风险大

保护区村社分散火源管理比较困难,社区居民防火意识不强,通讯瞭望设施落后,潜在火灾风险很大,加之道路差、交通工具少,万一发生火灾很难及时进行扑救,隐患很大。多年来,核心区内共发生两起森林火灾,造成的直接损失不大。这两起火灾是社区居民进入林区采集林产品或狩猎时取暖、吸烟引起的。实验区每年都有森林火警,均为社区居民烧荒积肥引起。

(二)社区生产、生活对保护区依赖性较大

薪柴消耗和砍伐树木是社区利用森林资源的主要方式,对生物多样性威胁严重。生活用柴主要用来取暖、做饭和煮猪食,生产用柴主要用于炒茶、酿酒、加工药材和野菜等。社区居民节能意识差,替代能源成本高。砍伐树木主要用于建造房屋和圈舍,打制家具,或出卖木材取得收入。砍伐树木大部分发生在核心区,对生物多样性威胁很大。2001年发生的林政案件共282起,与砍伐树木直接相关的有167起,占全部林政案件的59.2%。2002年发生的林政案件与砍伐树木直接相关的有162起,占全部林政案件的51.1%。2003年发生的林政案件与砍伐树木直接相关的有169起,占全部林政案件的61.37%。

(三)社区人口压力大

保护区内人口众多,人口结构属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类型,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总人口为51721人,2002年为108684人,2003年为112338人,2004年为24万。众多的人口每年要从保护区索取大量资源,耕地人口密度高达986人/km2。保护区社区居民承袭着传统生产方式农业人口占90%以上,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单位面积产量低,靠广种薄收来增加粮食产量。另外,保护区社区居民还有撂荒的习惯,毁林开荒现象严重,造成植被丧失,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缩小,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土流失严重。

(四)狩猎和捕捞

由于保护区管理机构巡护力量薄弱、装备落后、相邻省区协调不够、跨省区侦破及查处案件难度大、野生动物补偿政策未落实,狩猎现象在全区范围内时有发生,在川甘两省交界处最为严重,狩猎人员有保护区内的居民,也有邻省居民。狩猎者多以获利为目的,造成个别种类如林麝等在保护区濒于灭绝。(www.xing528.com)

另外,由于水生生物管理机制不健全,归属不明确剧毒农药和炸药管理不严,巡护力量薄弱,对其保护不足,捕捞现象较多,且大多采用炸、毒、电击等方式,对生物多样性威胁较大。

(五)开矿和环境污染

保护区矿种主要有岩金矿、砂金矿、硅铁矿、铜矿和煤矿。开采沙金使河流改道,河床中大量堆积沙石,淤塞河道,致使水生动物栖息环境遭受破坏,数量锐减。岩金矿的开采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威胁极其严重,开采时需要木材作支撑,这些木材大多数来自保护区;岩金提取、提炼过程中所需的水银、氰化钠等物质,大量流入沟溪造成水体污染,致使大量水生生物死亡,直接影响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矿末和堆集的尾渣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对植被造成破坏。

经过保护局管理机构监督及执法,沙金开采已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出于利益的动机,仍存在着程度不同的采矿活动,不同利益群体关注的重点不同,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区居民脱贫致富层面上,保护区管理机构正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六)限制因素

管理局人员不足,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费和设备不足。管理局有保护人员152人,管辖范围面积223671hm2,平均每人管理1471.5hm2,任务艰巨。管理、专业技术和巡护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专业化的培训,每年管理局事业费(含管理人员的工资)约为175万元,平均每平方千米的费用仅为7.82元,经费严重不足极大地制约了保护区的保护工作。管理局办公设备陈旧,基层站无交通工具,缺少野外巡护装备,通讯工具落后,防火设备不足,扑火工具少,每站仅有2~3台风力灭火机。森林警察装备差,案件侦破手段落后,科研设备、野生动物救护设备、宣教设施几乎没有。

管理局缺乏完善的监测体系,数据管理系统不完善,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受财力、物力、设备、仪器短缺的影响,没有建立相关的监测体系,监测全靠人力不定期地进行,致使数据收集不完整、不全面。管理局也没有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和GIS系统,不能满足白水江区管理的需要。

(七)补偿机制缺失

近些年来,毁林开荒压缩了保护区动物生存的空间,造成了动物和人类活动空间的重叠,处于保护区周边的农田遭到野生动物的毁坏,导致庄稼减产,甚至出现负产出,野生动物造成的庄稼增加了成为林缘社区村民的负担。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因保护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农作物或者其他损失的,由当地政府给予补偿。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甘肃省政府目前尚未制定相关补偿办法,当地政府与保护区管理局也无相应的补偿办法和补偿能力。补偿机制的缺失,致使社区村民的利益遭受损害而得不到补偿,村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同度自然也不会很高,社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利用,难以得到根本解决。

(八)植物应用型研究相对贫乏

保护区拥有多种应用型资源植物,如淀粉类、油脂类、药物类,而科研技术人员对应用型资源的研究开展得很少,社区经济发展缺少科技支撑,对于如何改变社区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加生产中的科技含量这样一个兼顾保护和发展的课题,目前仍鲜有科研人员进行研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保护区并未摆脱“就保护论保护”的模式,因为目前只是在强调保护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但是忽略了这些生物多样性的开发研究价值,如果只是一味地保护,而不注重对应用型资源的利用,不仅失去了保护的价值,而且也是一种对潜在资源的浪费。因此,开发研究应用价值大、市场前景好的动植物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是增加居民的经济收入,减少资源破坏的有效手段,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