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论作为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石,是被佛教各部派、大小乘各学派所共同承认的,也是佛教区别于古印度当时其他宗教和思想流派的特征所在。所谓缘起,是人生乃至宇宙之一切存在皆待缘而起,任何事物或现象都并非独立的固定不变的实体化存在,其自体为空,都是由各种条件相依相待,和合而成。因缘故有,因缘故空。
佛教缘起理论的实质是价值意义观照下的因果理论。缘起法的目的,在于对现实人生、人的存在,世界乃至宇宙的正确说明;进而论证人由染转净、由凡转圣的解脱的可能。宇宙之万事万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对于遍在时空的种种因果关系之正确地认识,辐辏于对人生善恶业报的因果法则之正确地认识和说明。
从缘起论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最初缘起也正是由对人生现象的解释而生发,从人生事象间的因果关系之追溯,揭明人生轮回和痛苦的根源,并由之开出转变和解脱之道。传说佛陀在菩提树下最终觉证的正是缘起法,此缘起法最初的形态,史有五支、八支、九支、十支、十二支等几种说法,通常被广泛接受的是十二支缘起说,也即由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支说明人生苦痛忧悲,轮转无息的因缘业果。
十二支缘起作为缘起理论的最初形态,被称为“业感缘起说”,是原始佛教立足于生命主体的价值意涵,对生存和命运实相的诠解,并进而达成生命主体的净化和价值提升。 十二支缘起顺次而观,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说明人生痛苦烦恼之缘生,是为“流转分”;十二支逆观,称为“还灭分”,无生则无老死,......无无明则无行,“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阐明人之究竟因果、达人生的转变和解脱。十二因缘生灭并举,“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归结为“苦集灭道”四圣谛和离于二边、非有非无的中道正见:
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於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於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於二边,说於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1](www.xing528.com)
“谛”者,真实义。苦、集、灭、道四谛正是由十二支缘起顺逆观,就人之沉沦与解脱两种生存取向,所做的综括说明。苦谛者:无明遮蔽、贪爱执取,愚痴和贪欲,使得人的全部生存的各环节——各“支”皆浸染于“苦”;更由于人为愚痴所覆和贪欲推动,不断地盲目追逐执取而使苦“集”。苦、集二谛揭示出世间生灭无常、生死流转的沉沦生活态之真实样貌。道灭二谛:以八正道正行正观,对治苦集,依次还灭,获得解脱。
原始佛学说明人生现象的十二支缘起说,为究明人之痛苦忧悲的原因,向上逆观。终而至于“无明”。但无明并非是所谓的“终极因”、“第一原因”,对无明的解释同样要不离缘起法的相依相待性,十二支缘起从一时俱起的意义而言,无明缘自于不正思维,“非理作意”,对于“无我”真理的无知、执著自我就是无明;或无明是关于四谛的无知。无明是“不见缘起”,“不能通达自己与众生之间的相依性与平等性,于是有了我见、我爱、我慢——知、情、意的错乱与颠倒,所以产生了对境界的‘爱、取’”[2]。无明不能独存。是“心识之无明”,或“遮蔽覆心识的无明”,从人流转生死的轮回而言,此世的无明轮接上世的老死,因因果果,生死无穷。缘起法中不存在一个终极因或终极实在,
十二支缘起由“老死”依次逆观,缘“生”而“死”,人生死轮回于其间的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存在,缘于人无间断不止息的偏向执取(取),推动人执取的是无餍足的贪爱欲念(爱),贪爱则缘自于人的眼耳等六根(六处)与外界接触(触)而形成的苦乐等感受分别(受),由此追溯至“名色”——人的身心的合和,“名即五蕴中的受想行识等四无色蕴,色即地水火风等四大种及由四大种所造之色蕴,但是它其实就是出去作为意识统一的识以后的受、想、思触作意等每个具体的心理作用,以及具足了客观认识之门的六根的身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