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时期统战工作中的文化统战功能

新时期统战工作中的文化统战功能

时间:2023-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统战在新时期统战工作中的功能马静统一战线作为团结各方面力量的广泛联盟,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最大使命是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文化统战作为一种统战工作模式,它符合统一战线的“团结”和“联合”的主题。

新时期统战工作中的文化统战功能

文化统战在新时期统战工作中的功能

马 静

统一战线作为团结各方面力量的广泛联盟,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总政策、总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而怎样与时俱进地搞好统一战线工作,进一步发展统战理论则是这一长期事业的常新命题。作为我党革命与建设时期的制胜法宝,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面临新转型期的今天,其法宝作用不但不能减弱,反而要进一步巩固并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越是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越是要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47]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党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建设等工作思路的提出,统一战线在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方面都面临着新的要求,统一战线不仅要服务于科学发展,而且统一战线自身也正面临科学发展的问题。

自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至今,党的统一战线已经走过近90年的发展历程,随着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重心的转变,统一战线理论随着各时期时代主题变换和工作重点转移而不断调整、充实。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到来,统一战线新的时代使命就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统一战线,通过统一战线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生活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全体中华儿女团结起来,求同存异、共同奋斗。而统一战线也在自身新的发展过程当中突破了早期的政治工作模式,逐步形成了一个兼具开放性、社会性、文化性等重要特征的完备体系。

(一)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开放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最大使命是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是邓小平毛泽东思想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根据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和工作重点的转移,这一时期的统一战线一方面缩减了过去服务于革命事业的政治使命,另一方面充分拓展其服务于国家建设的社会性功能,并将过去“四个阶级的联盟”的统战主体拓展成“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这个爱国统一战线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最广泛的联盟[48]江泽民又进一步将爱国统一战线扩大到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原有的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另一个是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最广泛的联盟。这个理论的提出,最大成就在于在实现了广泛同盟的基础上,将统一战线发展为一个开放型的体系,为我们建设时期的统一战线铺就了一个开放式的格局。新的历史时期,我党的统一战线始终围绕开放目标,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统战主题,不断增强统一战线在主体上的广泛性和内容上的包容性。

(二)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社会性。自爱国统一战线提出以来,统一战线工作逐步发展为一项社会事业而不是单纯的政治工作,这一时期统一战线提出的各项具体的使命和任务,都远远地超出了政治工作的范畴,这种情况正在不断地促进统一战线的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使统一战线更好地服务于包括政治、经济、民主、民生、外交等各项工作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党的工作重心集中于进行现代化建设,统一战线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也随之有了相应的调整,除了继续肩负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这一重要职责外,统一战线还在统筹兼顾方面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职能,主要包括促进社会和谐、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整合各类社会成分、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见在社会职能和政府职能逐渐剥离之后,需要有一个新的结构体系来实现社会资本的有效整合,而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就是一个现成的结构体系,能够有效联系国家与社会,构建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关系的桥梁与纽带。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实践中,协调兼顾各方利益,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最民众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而统一战线的更加社会化是完成这种协调功能的最有效方式。

(三)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文化性。为适应统一战线开放性、社会性的转变,统一战线的工作路径也逐步由原来的政治体系向文化体系转变。在新的社会背景下,统一战线只有充分重视文化因素与内涵,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最大限度地建立广泛联盟,有效整合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体的利益,将日益分化的社会力量重新纳入一个新的结构体系,为构筑和谐社会凝聚更为强大的社会力量。我党近年来的统战工作思路对统一战线的文化内容一直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二十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提出统一战线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服务的重要任务,将统战工作由政治领域拓展到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49]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在文化建设方面,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倡导“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50]这些方针都标示着文化的作用在统战工作中日益凸显,文化的视角与内容在新时期统战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统战工作需要突破政治模式,注入文化因子,用文化功能来进一步彰显统战内涵,扩展统战外延。

三个特征当中又以文化性特征最为核心,充分解决统一战线广泛性和社会性的问题,都需要文化做支撑,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及各个细节问题都与文化紧密关联。文化统战作为一种统战工作模式,它符合统一战线的“团结”和“联合”的主题。特别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而这个开放型的体系就需要一个比以往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概念更具张力的认同体系,文化统战用思想认同为基础来处理问题,可以达到新时期统战工作要达到的“团结”和“联合”的要求。

社会结构越是分化,社会各种力量越是活跃,统一战线工作越需要关注文化内容,将文化资源作为整合、凝聚社会力量的重点内容。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统一战线所面临的社会背景主要体现在社会个体化、分层化的加剧以及社会结构的日趋多样化上,随着这一趋势的产生,统一战线面对的社会关系更趋复杂,这种复杂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政治、文化利益等。统战主体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利益矛盾,来自于不同阶层的统战对象,隶属于不同的集团,有着不同的利益要求,他们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同时,一些具体的利益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以利益为本形成的差异,是过去统战工作不曾面对过的,协调各方利益就成了整合各方面力量的主要途径。

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形势,文化统战的优势也日益凸显,特别在解决两岸关系问题上,两岸的文化差异制约了相互认同的步伐,成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同时,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也改变了以往的军事干涉、经济封锁政策,而转变为采用文化进攻的手段对我国进行西化,这也决定了为了争取更好的外部发展环境,统一战线需要在文化资源整合重组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

而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统战对象的价值观念也相应的多元化了。由于各个利益集团都站在各自的位置上来看待社会的政治思想、经济利益以及自身的社会地位,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也往往会得出种种不同的看法及评价。所以无论是上述何种利益关系都可以归结到各类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及文化差异上,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异成为当今社会复杂性的主要表现,协调利益关系的关键在于协调各种思想的观念,因此,精神力量的凝聚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国正处在一个新的转型期,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传统与现代思想观念的冲突,无不导致统战对象的思想更为复杂,而想要达到统一思想认识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艰巨。面对此种社会背景,统一战线在处理诸种关系、解决各种问题时,以往惯用的政治手段已经不再万能,而聚焦于思想观念层面上的文化统战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实施文化统战战略的又一重要动因。

文化主要有四大特点,一是强大的凝聚力,二是影响的持久性,三是内容的多元化,四是操作的普适与兼容性。文化是多元化的,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文化在整个国际范围内更加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不同民族,不同群体,甚至不同个体之间都存在文化上的差异性,这一特点正适宜作为具有“求同存异”性质的统战工作的一种具体策略;文化在操作层面具有普适和兼容的特征,而统一战线本身就包含着磨擦的意思,统一战线中是必然会有摩擦的,毛泽东曾要我们认清这种摩擦的存在,“讲统一,起码是两个以上才有可能,如果只有一个,孤掌难鸣,就不会有磨擦,但一有两个,两个手掌就拍得响了,磨擦就难免的。统一战线有一万年,磨擦也有一万年,有统一战线就有磨擦存在。因为有不同,所以有磨擦,不过我们是尽一切力量使磨擦减少”[51],文化的兼容性为我们处理这些摩擦提供了一个柔性平台。

美国学者罗尔曾说:“文化是一种被证实的有力的方式,通过它,我们将自己组织起来,以个体或群体的成员身份,从而创造意义、秩序和安全感”。[52]可见,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文化力蕴藏在每一个社会成员之中,成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各种类型社会主体的纽带,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把一个民族凝结为一体;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推动民族向前发展;文化还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可见,文化的强大功能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一个强盛的国家,不仅要有经济的繁荣,也要有文化的兴盛;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国力,也要有强大的文化国力,文化也随之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擎引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的这些功能决定了它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灵魂和血脉,文化的力量是统一战线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文化这种软资本在统一战线中的功能也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53]报告对我们研究文化与统战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近年来统一战线理论界围绕文化内涵的挖掘,提出了诸如“统战文化”或“文化统战”等新的统战理念,并且在具体统战工作的实践中也不断地将这些理论以全新的面貌和方式加以应用。当前对于统一战线内涵的或外展的文化因素的理解是多角度的,因此很难对其进行概念上的与层次上的统一,尽管如此,对于统一战线文化相关内容的重视已经是一个趋势。

现有关于文化统战这一新的统战模式的解读加以概括,可将文化统战作高低两个层次的认识:高层次指各领域统战工作过程中对于思想文化的普遍关注,以期借助文化功能唤起最大范围社会群体的精神共鸣,并达到思想认同这一最高层次的社会力量凝聚,为实现共同利益目标而产生共同诉求。而低层次的文化统战则包含了以文化为手段、以文化内容为对象、以文化为资源、以文化界为主体的具体统战方式。而低层次的文化统战与政治统战、经济统战,以及科技、教育等各领域的统战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并列成分。在整个统战系统中,高层次的文化统战是该体系的灵魂,是高于其他领域,并起到引领作用的,其最高宗旨在于完善统一战线的文化内核,增加统一战线的引领力、感召力、渗透力。

因此,文化工作在新时期的统战工作中具有强大的功能,是加强国家认同与社会认同,增强统一战线核心凝聚力量的重要途径;是克服当前统一战线工作中技术瓶颈的,适应统一战线社会化特点的主要突破口;是统战工作为了达到“团结”的目标,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文化的凝聚力量恰好可以为这个目标提供长久的文化动力,为“联合”的大主题输送永不枯竭的精神食粮;文化对于人的影响力不仅是强大的而且是稳定的,它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些方式一旦形成后就会以相对稳定的状态持续存在,而我党统一战线的目标正是“做人的思想工作”,二者是一致的,故文化的影响力非常适宜用于统一战线工作。

文化性是统一战线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新突破,是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是现阶段各种社会力量整合的基础,是完成新时期党的总任务的重要抓手,是当前统一战线理论发展的更高层次。鉴于文化模式在统战工作中的重要性,加强统一战线文化工作迫在眉睫。

与文化统战的理论阐释相一致,文化统战的具体操作也相应的具有两个不同层面,上层文化统战主要目标是实现文化统战的宗旨,即达到思想认同这一最高层次的社会力量凝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强化文化统战的意识,重视文化统战的作用。要把握文化统战在统一战线体系中的引领作用,注重在各项具体统战工作实践中认识并发挥文化统战作用,树立文化统战的新理念。有文化统战为最高境界的统一战线才能真正成为适应社会结构变动、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促成社会整合的政治和制度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推波助澜。

其次是建立文化认同。一般来说,国家认同是一个含有多重意义的体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族群血缘关系”、“历史文化传统”与“政治社会经济体制”,也即所谓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与“制度认同”。[54]其中,以通过文化认同途径达成的思想认同为最高境界,是凝聚、整合各方面社会力量的最高层次。统一战线不是单纯一党的工作,而是一个多元组合,强调配合的工作,各种社会力量之所以能被聚拢,能够参与到同一个事业,能够实现整合的目标,皆源于不同时期对于某种观念的认同,这些认同可能是政治信仰层面的,可能是经济利益层面的,也可能是文化层面的。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政治的认同的操作领域日趋狭窄,而文化认同的渠道却正在展开。

我国现有的文化体系当中,存在有很多推动这种认同的有利因素,例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极内容,可以激发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向心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教育和感召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特别我党新时期提出的以弘扬团结、合作、互利、共存为主旨的和谐文化理念,更是我们构筑和谐共融、团结友善的社会环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这些重要的文化因素,都是我们建立文化认同的基石,共同构建共有的“精神家园”,完成思想认同的历史使命。

再次,要完善文化统战机制,建立健全文化统战平台,确保文化统战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完善文化统战机制要求开阔工作思路,提升工作层次,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专门的文化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与宣传、文化、教育、旅游、财政等有关部门的关系,相互密切配合,共同研究制定开展文化统战工作的组织协调机制、创作激励机制、经费保障机制和市场营销机制,为文化统战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低层次的文化统战,是指开展文化统战过程中的具体工作要求,主要包括以文化为主体、资源、手段几个方面。首先是做好文化领域成员的统战工作,要集聚人才优势,整合文化资源,形成文化合力,充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尤其重要,中国知识分子与统一战线有机融合是伴随统一战线始终的,知识分子在统一战线特别是在统战理论形成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新时期更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文化统战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引导他们在立足本职岗位的同时,推出更多具有统战元素、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其次是利用文化资源服务统战工作。当前最主要的工作是开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引导社会成员进一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还要引导广大统战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造福民众的社会责任,形成礼让宽容、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培育富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要求的文明道德风尚;要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民间民俗文化的开发、对民族精神的传承,进一步唤起爱国心、激发民族情、增强凝聚力。

再次是运用各种文化手段开展文化统战工作。作为方法的文化统战,是以文化为手段,利用文化资源来开展统战工作的一种策略,因为文化统战这一手段广泛适用于统战的所有范围与对象。要努力营造文化统战氛围,强化文化统战宣传,使之深入人心,人人践履;要创新文化统战工作组织载体,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统战活动,运用媒体、演出、展览等各种传播手段,向全体社会成员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宣传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增进文化认同;同时还可以有效整合文化资源,发展民族文化,打造文化精品,创办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借助文化的手段,可以使统战工作在更加平和的氛围中开展,能够淡化统战工作的政治色彩,提高统战工作的艺术性,取得更多的实效。

(作者系西安财经学院思政部讲师,历史学博士)

【注释】

[1]本文是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2010年统战理论研究重点课题“农村民间组织党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问题研究”(ST2[2011]23)的阶段性成果。

[2]杨雪冬:《乡镇和村:当代中国农村民主建设中的博弈》,《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

[3]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页。

[4]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主编:《中国农民组织建设》,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60—68页。

[5]赵树凯:《乡村治理:组织和冲突》,《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6期。

[6]贺雪峰:《论农村基层组织的结构与功能》,《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7]〔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77页。

[8]张卫华:《和谐社会之本:善治与公民社会——专访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所长何增科教授》,《经济》2007年第3期。

[9]〔美〕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10]胡念飞:《广东蕉岭试点村务监事会制度监督村委举动》,《南方日报》2009年11月6日。

[11]贺雪峰,何包钢:《民主化村级治理的形态——尝试一种理解乡土中国的政治理论框架》,《江海学刊》2002年第6期。

[12]何旭,何海宁:《一群80后的村庄实验》,《南方周末》2009年12月10日。(www.xing528.com)

[13]本文是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2011年重点课题“统一战线服务农村基层民主建设问题研究”(STZ[2011]25)的阶段性成果。

[14]阳信生:《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缺陷与政府对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15]周本顺:《走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之路》,《求是》2011年第10期。

[16]徐勇:《构建“以农民为主体,让农民得实惠”的乡村治理新机制》,《理论学刊》2007年第4期。

[17]朱仁显:《西方政府社会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的嬗变》,《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18]杜青林:《统一战线要为党的事业赢得主动、优势、民心》,《人民日报》2011年1月10日。

[19]李俊,蔡宇宏:《促进多元治理构建和谐社会——论统一战线在推进公共管理模式转变中的作用》,《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第2期。

[20]张艳娥:《统一战线: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的基本场域》,《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21]杜青林:《统一战线要为党的事业赢得主动、优势、民心》,《人民日报》2011年1月10日。

[22]李鹏飞:《关于新兴媒体的理性观照》,《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23]柳斌杰:《新媒体现状与趋势》,《青年记者》2007年第3期。

[24]人民网:《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2009年6月19日。

[25]陈玉娟:《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几点思考》,《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4年第2期。

[26]米广弘:《统战干部应善于运用和把握新兴媒体》,《中国统一战线》2010年第11期。

[27]米广弘:《统战干部应善于运用和把握新兴媒体》,《中国统一战线》2010年第11期。

[28]昌庆钟,康泰,李振安:《新兴媒体与统一战线》,《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29]人民网:《加强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2009年6月19日。

[30]本文是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2011年统一战线理论研究重点课题“统一战线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几点对策研究”(STZ[2011]24)阶段性成果。

[3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页。

[3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33]《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50页。

[34]《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159页。

[3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36]《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页。

[37]《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人民日报》2002年12月29日。

[38]《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42页。

[39]《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3页。

[40]《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32—333页。

[41]《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6页。

[42]《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1996—2000),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93页。

[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0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46]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页。

[47]胡锦涛:《越是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越要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人民日报》1999年6月25日第1版。

[48]江泽民:《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续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第232页。

[49]中发〔2006〕15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

[5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51]《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1—152页。

[52]〔美〕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51—152页。

[5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54]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