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岸经济交流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

两岸经济交流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两岸经济交流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关系[4]董红一、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危机国家认同是一个政治概念,是公民对自己所归属的国家的认同。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混乱,对大陆的和平统一政策产生严重冲击。但两岸的交流、合作、协商必然会影响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重塑,因此,今天解决台湾问题已成为“重塑认同和重建民族关系问题”,是一个“共同发展、共建新家园的过程”。

两岸经济交流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关系[4]

董 红

一、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危机

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是一个政治概念,是公民对自己所归属的国家的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性在于它牵涉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自我命名及自我了解的过程。由于“自我”如何界定常常是主体产生行动的先决条件或预设条件,因此许多人认为国家认同问题是政治共同体最“根本”的问题,是现代世界个人最重要的集体认同,同时也是国家合法存在的基石。

国家认同问题已成为当前台湾社会争论最激烈、影响最广泛的问题之一,对台湾政治生态的演进、两岸政治关系的重塑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民众对中国的国家认同出现退化现象,甚至出现危机。依据“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态度分布趋势图”中“台湾民众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趋势分布(1992~2011.06)”,从1992年到2011年6月,单一的“中国人”身份认同的比例由25.5%持续下降为4.1%;而单一的“台湾人”身份认同的比例由17.6%持续上升到54.2%;认为“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的双重身份认同比例由46.4%下降为39.0%。[5]可见,尽管两岸关系已经进入和平发展新阶段,但是岛内“台湾人认同”和维护“台湾主体性”的民意基础仍然牢固,台湾民众的“中国人”认同意识出现危机。另外,台湾《联合报》2010年9月11日发布了“民众对台湾前途的主张”调查,结果如下表:

注:表中数字为百分比,不含无意见及未回答的比率。

这份调查将2010年与2000年的民调结果比照,直观地显示出10年来台湾民众独统态度明显转变:10年间,主张急统或缓统的减少15个百分点,取而代之是主张永远维持现状的增加了19个百分点,达到51个百分点,首度过半,主张急独或缓独的比率也略多5个百分点。“独统”问题是台湾民众呈现其国家认同问题的特有形式,因此,“独统”百分比的变化只是问题的表象,其背后反映的正是台湾社会部分民众在中国国家认同问题上的深层次危机。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混乱,对大陆的和平统一政策产生严重冲击。可以肯定地说,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取向对台湾未来政治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

二、推进两岸经济交流,增强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

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民意心理基础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因此,台湾问题是台湾的民心取向问题,是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问题。面对台湾民众在中国国家认同上的错位乃至危机,推进两岸经济交流,加强两岸相互了解,塑造两岸共同记忆,厚植两岸共同利益,最大限度地增加有利于台湾民众中国国家认同的元素,才能真正推进“先经后政,先易后难”这一对台工作新思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

国家认同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心理,其形成基于一定时期的历史积淀,但其发展变化则与一定时代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中,国家认同是一个多层面的、可变的心理状态,除反映自己的主观态度外,也经常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因此,虽然人们的“国家认同”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事实上,认同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原有的认同会受到冲击和影响乃至发生变异。由台湾急剧的社会变迁与台独势力的“国家”构建所带来的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上的混乱,无疑会使大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和平统一之路更趋艰难。但两岸的交流、合作、协商必然会影响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重塑,因此,今天解决台湾问题已成为“重塑认同和重建民族关系问题”,是一个“共同发展、共建新家园的过程”。[6]为此,大陆方面的战略是“先经后政,先易后难”,推进两岸经济交流,稳定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凝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同认同,厚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物质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

首先,就台湾而言,两岸的贸易是台湾最大的经济利益。台湾经济是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经济,是外向型的,需要在岛外找市场。而大陆的改革开放使其经济快速崛起,不仅成为世界的工厂,而且是世界最大的市场。台湾经济要找市场,必须融入其中。相应的大陆政府也推出一系列吸引、优惠台商的新经济政策,使得两岸产业得以发挥比较优势,走向合作、互惠与发展。台湾目前对外投资累计七成集中在大陆,大陆已成为台湾海外的最大投资国。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李登辉、陈水扁时期虽然台湾政治上戒急用忍,但却阻挡不了台商往大陆发展的步伐。可见,两岸的贸易是台湾最大的经济利益,尤其是ECFA的签订,使两岸经济合作关系制度化,两岸经济合作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两岸的和解或者和平也有了更扎实的经济基础。这种新的经济格局将两岸各种政治社会势力更直接地牵动、统合起来,必将推动两岸关系迅速发展。前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曾经指出,“两岸关系本质上乃是两岸同胞以经贸为先导共同缔造一个新中国的过程”,两岸经济交流产生的必将是长期的政治效应,会影响两岸政治关系的重塑。

其次,就台湾民众而言,笔者认为其首先关注的并不是“独统”问题,而是自身权益问题。两岸很多学者都曾论述过在台湾政治民主化转型及稳固的进程中,“独统”争议是主宰台湾政治运作的主要社会分歧。他们认为,“独统”争议是台湾政党形成的一个重要分野,所有的政党都依附在“独统”的议题上;在群众层次,“独统”问题是决定民众的政党认同与投票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独统”问题贯穿着台湾的整个政治生态,但笔者并不赞同上述观点。台湾各界“独统”行为的选择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现实因素,但就台湾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其首先关切的仍是自身利益的保障与改善话题,其他话题往往处于次要的位置,这一结论似乎和我们看到的台湾主流民意相矛盾,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台湾民众“独统”心态转变背后更深层次的因素就不难理解。

当前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之所以是在“永远维持现状”的基础上倾向于“独立”,主要是认为两岸间的“制度差异”、“中共威胁”、“生活标准不同”等,[7]部分台湾民众担心回归祖国后他们目前所享有的较高水准的民生、民权将被降低,这种现实主义的倾向也表现在台湾民众对民进党执政八年政治、经济成绩的检讨上。[8]2008年台湾政坛政党再度轮替就是台湾民众这种现实主义心态的有力佐证,可以说,相当比例的人并未将其国家认同倾向转化为对台湾终极走向的支持,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台湾民众最关切的首先不是“独统”问题,而是事关切身的民生、民权问题,尤其是民生问题。可以说,正是在民进党执政期间,其“台独”政策使得两岸关系不稳,两岸间应有的经贸联系被打断,使台湾错过了大陆的高速发展,导致台湾经济停滞、社会混乱,台湾民众痛苦指数不断升高,从这一角度讲,加强两岸经济交流,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就具有必然的民意基础,这也验证了民进党前主席许信良在2004年的预言,在岛内已经没有任何政党力量可以制约民进党“台独”政策的情况下,“两岸的经济融合就是对抗台独的最大利器”。[9]老百姓要的是幸福生活,幸福生活必须有经济保障,所以,经济权利成了国家认同的基础。

相应的,切实维护自身经济利益也需要台湾民众理性摆正自己的“国家认同”。台湾有很多民意机构在作各种民意调查,如对“独统”和“台湾人/中国人”等态度的民意调查,这些调查结果通过媒介这一渠道更加增强了台湾民众的“台湾人”身份认同,或更巩固了“台湾永远保持现状”的认识。这种强化“台湾认同”的做法对台湾民众损害极大。今天,两岸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但在国家认同上,台湾人民的主流民意是永保现状基础上倾向于独立,如果我们把台湾民众的这种看似矛盾、不可理解的民意取向与他们2008年弃陈选马的行为结合起来考量的话,就不难看出这正是他们基于对大陆未来对台政策的疑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而这种自我保护心理的结果却助长了“台独”分子的台独气焰,无利于两岸的经济交流,反过来又极大地损害了台湾民众的切身利益。

最后,就大陆而言,要继续稳步推进两岸经济交流,积累彼此的互信,改善双方的感情,增进与扩大两岸同胞国家、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

随着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签署和实施以及两岸经合会成立,形成了两岸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与突破,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使得越来越多的岛内民众已直接感受到两岸关系改善与发展带来的好处,随着相关受惠群体、行业和地域的不断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逐步增强。据相关调查,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两岸的主流民意,这为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基础。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仍有相当一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缺乏基本的了解,甚至对大陆还有较大的成见和误解,也有一部分台湾民众尚不适应两岸关系的全面改善,感觉速度和变化过快。这些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两岸毕竟经历了太长时间的分隔和意识形态的对立,不可能一夕之间化解历史遗留下来的隔阂与误解、误会。正因为如此,进一步增强台湾同胞对两岸关系发展的认知,尤其是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干扰,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耐心化解两岸同胞之间的隔阂与误会,拉近两岸同胞的距离,就显得尤为重要。推进两岸关系还是要立足于最直接涉及两岸民众切身利益且较少敏感的话题,继续按照“先经后政、先易后难”的基本思路,从两岸双方有基础、有条件、有较多共识的领域来持续推进。

三、两岸经济交流带来的负面效应、各种疑虑及应对措施

在两岸经济交流把两岸民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已有的成就而忽视两岸经济交流给台湾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更要理性思考两岸的和平发展战略。(www.xing528.com)

一方面,两岸经济交流确实给台湾社会带来的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据相关研究显示,近十年来的两岸经贸快速发展给台湾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岛内分配问题恶化,贫富差距拉大:中小企业遭受冲击,失业率升高,贫富差距恶化;农民和工人比较难以在两岸经济交流中获利;具有高度技术能力或高度流动性资产而能从中获利,这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必然会冲击两岸的经济交流,影响其政治态度。林宗弘与胡克威两位学者2010年针对民众对ECFA的态度的研究发现,中下阶级认为两岸经贸关系扩大将使贫富差距恶化,因而反对ECFA;资方与管理阶层则认为两岸经贸关系扩大将使经济成长,因而支持ECFA。而中下阶级的政治态度确实主要倾向民进党,或者说,自认为是两岸经济受害者的,集中于民进党的支持者。[10]因此,继续深入两岸经济交流,要着眼于使两岸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台湾民众,尤其要照顾到台湾中小企业、基层民众特别是农民朋友的利益,让台湾民众共享两岸经济发展成果。

另一方面,随着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签署和实施以及两岸经合会成立,两岸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当前,围绕着中央的和平发展战略,大陆和海外都有一些不同的评论和认识,有些人担心和平发展搞下去,会不会变成和平分裂?两岸从“经济共同体”是否必然走向“政治共同体”?诸如此类疑问网上讨论也很多,因为两岸新格局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是不稳定的,岛内台独势力依然存在,有时活动还很猖獗;美国、日本也不愿看到中国统一而在台湾问题上搞小动作;两岸之间还有存在了60年的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因此,有疑虑就不足为怪。应该肯定地说,如果将来台湾局势发生逆转,两岸关系再度兵戎相见的可能性是完全有可能的,[11]现实要求两岸领导人拿出更多智慧,两岸人民拿出更多雅量。笔者认为,欲削弱“台独”的社会基础,增加台湾民众的中国国家认同,在经济上向台湾人民推行一系列利好政策是必须的,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如果大陆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不能使台湾民众心向往之,这些策略的效用就是有限的。因此,大陆方面应不断加强自身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建设,在保持硬实力对“台独”的必要威慑的同时,努力提高软实力以增强大陆对台湾民众的吸引力。更多的关注制度建设、民族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重拾文化信心,这样才能在两岸交往中增强大陆对台湾民众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根本上说,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是与大陆自身的发展成正比的。

综上,国家认同是人们经过不断的互动、协商、学习、定义、构建甚至内化而形成的。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重塑是一个逐步的漫长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当前推进两岸经济交流,我们不能把眼光仅仅关注于两岸统一,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如何通过两岸经济交流,不断凝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同认同,厚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为解决两岸政治难题创造条件。

(作者系西安财经学院思政部讲师)

【注释】

[1]本文是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2011年统战理论研究重点课题“新阶层统战工作机制究”(STZ[2011]34)的阶段性成果。

[2]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3]本文是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2010年重点研究项目“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机制研究”(STZ[2010]20)的阶段性成果。

[4]本文是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2011年统战理论研究重点课题“两岸经济交流与台湾民众国家认同的关系”(STZ[2011]31)的阶段性成果。

[5]数据来源:“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重要政治态度分布趋势图”之“台湾民众台湾人/中国人认同趋势分布(1992~2011.06)”2011.8.3,http://esc.nccu.edu.tw/modules/tinyd2/ content/pic/trend/People201106.jpg

[6]章念驰:《“和平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两岸关系》2010年第8期。

[7]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218页。

[8]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举办的“民进党八年施政总检讨”座谈会认为“在民进党意识形态挂帅下,使得国家政经发展、社会福利都陷于空转内耗,台湾的国力与国际竞争力更迅速衰退。尤其这几年来,台湾失业率攀升、物价飞涨、贫富悬殊急速扩大,人民痛苦指数不断升高”。因此,在座谈会的结束语上,主持人陈健民先生呼吁“大家就应该用手中宝贵的一票,来制裁无能的执政者,让政党再度轮替,这样台湾才有希望”。2008.1.9,财团法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网站:http://www.npf.org.tw/post/6/3888

[9]施春:《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预测台湾政局走向》.2004.8.31,http://news.sina.com.cn/ c/2004-08-31/11324186555.shtml

[10]张铁志:《两岸经济交流与台湾的政治分歧》,《华尔街日报》2011年7月1日。

[11]黄嘉树:《两岸关系的新挑战与新进展》,2011.8.6,http://wenku.baidu.com/view/ b69975f9aef8941ea76e059a.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